《西遊記》里的孫悟空是吳承恩創造的?還是有歷史依據?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是明代的吳承恩根據唐朝僧人玄奘取經的真實經歷創作的小說,小說里的唐僧即是玄奘,那麼小說里的孫悟空,是吳承恩創造的還是也有歷史依據?

甘肅省瓜州縣東千佛洞里一幅 900 多年前的壁畫,給出了答案。

在中國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東千佛洞里,有一幅 900 多年前的壁畫,上面描繪了玄奘師徒的形象,要比明代作家吳承恩創作《西遊記》還早 300 多年,成為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 ” 玄奘取經圖 “。

《西遊記》里的孫悟空是吳承恩創造的?還是有歷史依據?

東千佛洞壁畫《玄奘取經圖》(修復圖) 圖片由張碩提供

東千佛洞里的取經圖

瓜州縣地處河西走廊西端,是古絲綢之路上東進西出的交通樞紐和商賈重鎮。聞名於世的敦煌石窟群,就位於這里。東千佛洞和榆林窟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千佛洞現存洞窟 23 個,以內容豐富、技藝精湛的洞窟壁畫著稱。其中,開鑿於西夏時期的兩個洞窟規模最大,被專家稱為 ” 西夏二窟 “。在這里,專家找到了記錄大唐高僧玄奘取經的西夏壁畫,一共有 6 幅。最早的那幅就在第 2 窟里。

第 2 窟後穿道東西壁上,各有一幅彩繪的水月觀音,技藝精湛,堪稱絕品。更為重要的是,這幅壁畫中出現了目前所知中國歷史上最早的 ” 玄奘取經圖 “,表現了玄奘西行求法時,向觀音虔誠膜拜的畫面。

” 水月觀音 “,是佛教三十三觀音之一。壁畫主體是端坐的觀音,神態自若,周邊彩雲環繞。畫面右下角,是玄奘和徒弟。玄奘面容豐腴,身披袈裟,雙手合十面向觀音,沉靜虔誠;而滿臉猴氣的徒弟,牽着馬,手搭涼棚,好奇地眺望着觀音,調皮的神態躍然壁上。雖然整幅畫面,觀音的形象占據了較大部分,唐僧師徒形象相對較小,但從人物衣着,以及馬背上看不到裝經書的包裹、裝經文的木盒等細節判斷,壁畫描繪的是玄奘取經途中的情景。

玄奘冒險西行取經

專家經過考證後認為,畫面描繪的是玄奘西行取經的真實事件。

唐貞觀三年(公元 629 年),26 歲的玄奘為尋求佛法真理,決定西行取經。但由於當時唐朝基業初創,疆域未定,所以朝廷嚴禁百姓私自出入境。當年鬧旱災,玄奘冒險隨着逃荒的人群混出長安城,一路經過秦州、蘭州。到達涼州時,朝廷捉拿玄奘的 ” 牒文 ” 也隨之到達。當都督李大亮要派人緝拿玄奘時,涼州寺院的慧威法師得知了這一消息,就派兩個弟子秘密護送玄奘西行。三人晝伏夜出,風餐露宿,經過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輾轉到了瓜州,玄奘在阿育王寺,也就是後來的瓜州塔爾寺講經說法一個多月。他一邊打探西行的路程,一邊做西行的各種准備工作。

雖然唐太宗時期的國教是道教,但是瓜州刺史獨孤達、州吏李昌都信仰佛教。當他們得知高僧來到瓜州後,喜出望外,從厚款待。後來李昌明白了玄奘就是涼州府要追捕的僧人,但被玄奘冒死西行取經的精神所感動,當面撕碎了文書並勸他及早動身。

告別了李昌,玄奘一路向西,來到了鎖陽城。這天清早,玄奘在寺廟禮佛時,一位石磐陀(即胡人信徒)虔誠地禮佛,並請求受戒。交流中,石磐陀錶示願意跟隨玄奘西行取經,玄奘便收他為徒。一路艱辛,經過一次次生死考驗,師徒二人走出了西域,到達天竺佛國,也就是今天的印度,研讀佛學,帶回 657 部經卷。

甘肅省瓜州縣文物局原局長李宏偉告訴筆者:” 東千佛洞 2 窟現存兩幅『水月觀音』壁畫,其中《玄奘取經圖》中的玄奘,基本上根據《大唐三藏法師自傳》的記載,是真人真事在壁畫上的再現,反映的是玄奘取經途中,在瓜州收徒、買馬、夜渡葫蘆河的場景。”

榆林窟里的取經歸圖

榆林窟是敦煌洞窟群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榆林窟第 3 窟西壁南側《普賢變圖》壁畫中的《玄奘取經歸圖》,也是西夏時期的壁畫。這幅壁畫中,玄奘師徒二人和白龍馬立於河岸上,面向菩薩肅然而立。玄奘略顯疲憊,合掌向普賢菩薩禮拜祈禱,猴面徒弟和馱着佛經的白馬跟隨其後。徒弟仰面向菩薩,雙手合十;白龍馬背上設蓮花座,座上是一個大包袱,應該是佛經。玄奘師徒身穿短衫,打着綁腿,足踏麻鞋,顯然是長途跋涉的打扮。這些都表明,壁畫表現的是玄奘師徒從天竺佛國取得真經後,拜別觀音、普賢菩薩,從西天返回大唐長安的場景。

經過專家反復研究論證,這兩幅壁畫均是西夏時期創作的。為什麼西夏人也會像中原人一樣,熱衷於傳播唐僧取經的故事?

專家分析,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西夏本來就是佛國,自李元昊立國後就推行佛教,舉國上下都對佛教有着深厚的感情依賴。歷史上唐代高僧取經的故事自然也被西夏人所推崇。二是河西地區是絲綢之路的中樞,是佛教文化傳入中國內地的必經之路。從漢明帝到宋太宗,西行求法和東漸弘法活動延續了將近一千年,民眾經過長期的佛教文化浸潤,潛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種對佛教、菩薩的崇仰之情。

在中國甘肅瓜州發現的西夏壁畫,多次出現唐僧和猴面徒弟的形象,這是自唐代《大唐西域記》、宋人畫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以後,最早出現的唐僧和孫悟空的繪畫藝術形象。明代《西遊記》中對這兩個人物形象的描繪,基本上脫胎於西夏壁畫的繪畫形象,而西夏壁畫要比小說《西遊記》早三百多年。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ZAKER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