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伸手,仍可擁抱,天空下總有真情

該如何詮釋父親這兩個簡單卻又復雜的字眼?該如何回報父親無言卻又濃厚的關懷?該如何理解父親嚴厲卻又如山如雲流般的疼愛?是朱自清眼中步履蹣跚、矮小肥胖,卻仍要穿過鐵道爬過月台給他買橘子的父親。還是南在南方說的,我們都是偶然成為一個人的父親,父親和孩子之間應該是互相陪伴、互相滋養。可能每個人心中父親的形象都不太一樣,或偉岸,或沉默,或粗心……但是無論是哪一種,父親對我們的愛都是毋庸置疑的。電影中導演將東西方倫理情感糅合,人性的孤獨,父愛如山般的偉岸、深沉體現的淋漓盡致,使我回味無窮。

不伸手,仍可擁抱,天空下總有真情

高田對健一的愛如紅酒般醇厚卻不辣喉。不遠萬里成全兒子對面具戲的執着,排除種種困難,救贖自己的同時也救贖了李加民父子倆。

不伸手,仍可擁抱,天空下總有真情

“藝謀”不愧是”藝謀”,《千里走單騎》是繼《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等成功的商業片後,重新開始注重影片故事性,回歸文藝片的優秀之作。該片不僅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也榮獲了第十二屆華表獎的優秀故事片獎。他用他的藝術謀略,將濃濃的東方情懷,多元融合的文化背景,高超的電影敘事技巧,以及簡約的、洗練的電影構圖和鏡頭運用,為我們展示了一個關於當代社會人性的孤獨和父愛無言這一主題。

不伸手,仍可擁抱,天空下總有真情

影片一開始就將一段濃厚的東方古典音樂作為引線帶入觀眾進入一種悲愴的氣氛,一位老人坐在礁石上看着遠方快落山的夕陽,那種孤獨與深沉隨即映入觀眾的腦海。然而,當高田在得悉兒子的噩耗時,一個遠景鏡頭將高田仰視群山萬壑,無語凝噎的辛酸和不舍展現的近乎完美。導演並未採用大段大段的敘述來渲染高田心理的悲傷,而是用留白和高田開頭那段獨白來烘托此時此刻內心的孤獨,與對健一眷戀不舍的愛意。高田為了完成健一的心願,不遠萬里來到中國雲南省麗江拍下了兒子想看的儺戲——《千里走單騎》。高田在中國身處異鄉的茫然和無助中執着地完成了一次父子情的最後救贖,完成了父子間精神的共鳴。當高田通過錄像帶的方式請求雲南省麗江辦事處人員允許去監獄請李加民唱戲時,一個個特寫鏡頭刻畫出高田那熱淚盈眶的雙眼是,充分體現着高田內心的忐忑、渴望、無助。

不伸手,仍可擁抱,天空下總有真情

李加民對楊楊的愛如白酒般刺喉卻不單薄。為了兒子甘願付出一切,在監獄中救贖了高田父子兩之間深深的隔閡,也救贖了自己對楊楊的思念。

不伸手,仍可擁抱,天空下總有真情

老謀子曾說過這部影片的主題是”卸下面具面對自己真實的內心”。健一喜歡研究面具戲的背後是對人生孤獨的深切體會。而李加民對高田來說是一個拯救性的人物,李加民和他的兒子楊楊之間的矛盾猶如橫亘與高田心中的鏡子,讓他從中觀照自己和健一之間的情感隔膜。健一發現”隱藏在面具下的真正面孔,就是我自己。歡笑的背後,我在咬牙堅持着。悲憤起舞的同時,我卻在傷心流淚”,而在他死亡之前,他更是意識到”人與人之間,應該要摘下面具”,並在給父親的信中實現了真誠的表白。李加民能在思念兒子時放聲大哭,能因思念兒子放下自己最愛的儺戲,也因孩子意外入獄。通過種種對比與烘托,充分體現着李加民對楊楊的愛。

不伸手,仍可擁抱,天空下總有真情

整部影片看完你會發現,故事簡單卻很溫情,鏡頭運用也不復雜,但是演員的表演卻會讓你感覺異常真實,好像身臨其境,仿若你就是影片中的健一、高田、李加民……大量的非專業演員,導游、主任、翻譯等一個個現實小人物的本色出演讓電影充滿張力。豐富、粗獷的自然風光,極具特色的方言和民俗使電影變得貼近生活的同時又極具藝術感染力。簡單的拍攝技法、情節和大量的空鏡留白,反而為影片增色不少,不僅留給我們大量的想象、反應的空間,更是使影片整體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強。影片中對父子情的共同認識,更使我們達到了心靈的契合和精神的共鳴,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心靈間的相通、共鳴都得以實現。這不僅體現着父愛的無言,更體現着一次心路歷程,一次重獲生命中已然缺失的情感交融。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廢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