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7!有這種心理暗示的人,更容易幸福

豆瓣8.7!有這種心理暗示的人,更容易幸福

作者 | 武志紅

本文節選自《深度看見:艾瑞克森催眠法》

01

前段時間,有位朋友的女兒為了報考國外名牌大學,在學校里瘋狂補習英語。

托福滿分是120分,她必須考到110分以上才有可能被錄取。

離考試的時間越近,她就越緊張。

轉眼就到了考試的前一天,她已經到了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的程度,精神幾乎崩潰。

如果帶著這種狀態去考試,肯定沒戲。

於是朋友讓女兒回趟家,想下班後好好和她溝通一下。

回家見到女兒,朋友猛地想起這幾天家里剛換了Wifi密碼。

於是趕忙告訴女兒,誰知女兒說,自己早就知道密碼了。

「你是怎麼知道的?」

「我猜的。」

「我想這次考試你肯定能過。」

「為什麼?」

「這麼難的Wifi密碼你都能猜中,那些選擇題對你來說,就是小菜一碟。」

「可是,我知道你常用的幾個密碼呀!」

「但考試中的選擇題,也都是你複習過的,而且比Wifi密碼的選項少得多。」

聽完父親的話,女兒頓時就笑了,之前積攢的緊張和焦慮,頃刻間消散了一大半。

那天晚上,她踏踏實實睡了一個好覺,第二天上考場,考了114分。

豆瓣8.7!有這種心理暗示的人,更容易幸福

02

那段時間,朋友正巧在看催眠術大師艾瑞克森的《深度看見》。

他與女兒看似簡單的對話,里面其實有著明顯的心理暗示。

這種暗示形成了催眠,觸及了女兒的潛意識,讓她看見自己本身具有的能力,提升了自信。

長期以來,人們對催眠有著很多誤解。

很多人認為催眠是一種帶有娛樂性質的表演,或是一種詭秘的精神控制——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洗腦。

過去,我也對催眠有些牴觸,覺得催眠就是妄圖影響別人,並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行事。

但艾瑞克森讓我改變了想法,隨著我對他越了解,我對催眠的好感就越強。

催眠絕對不是洗腦。

洗腦是一種精神控制,而催眠則是思維的沉睡,身體的鬆弛,靈魂的甦醒。

它們有著兩個最根本的區別——

① 洗腦通常是在一個封閉環境中進行的,目的是封閉人的思想。

上面故事中的那位女兒,每天在學校里瘋狂備考。

做的是同樣的事,打交道的也都是和她一樣整天刷題的同學。

因此不知不覺中,思維就被限制在了一條狹窄的隧道中,覺得整個世界最重要的事就是考試,考過了萬事大吉,考不過人生就完了。

當這些念頭不斷閃回,她陷入了對結果的眩暈,自然越來越緊張、焦慮。

傳銷組織在開「洗腦」大會時,會將人關在賓館內,並且禁止與外界聯繫。

目的就是營造一個封閉的環境,禁錮人的思維。

被洗腦的人,情緒奔騰而沒有邊界,因此他們都很焦躁,行為也很盲目。

與之不同的是,催眠能讓奔騰的思維沉睡,並且重新構建與外界的通道。

心靈敞開,潛意識被喚醒,人感知著自己,也感知著廣闊的世界。

在艾瑞克森的案例中,有一則讓我印象深刻。

一位正值妙齡的護士,流露出嚴重的自殺傾向,她把心愛的首飾和衣服全部送人,還向醫院遞交了辭職信。

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她走出醫院的那一天,就將是她生命的終點。

在女孩離職的前幾天,艾瑞克森和她談了一次話。

第二天,女孩就失蹤了。

人們紛紛指責艾瑞克森,認為是他的胡言亂語加速了女孩的自殺。

直到16年後,艾瑞克森接到了一通電話,來電者正是當年的那位護士。

她告訴艾瑞克森,那場談話的當天下午,她走出醫院大門後,直接去了海軍招募中心,申請加入了海軍護理隊。

後來又與一位軍官相戀結婚,生了五個孩子,並在軍隊醫院工作至今。

毫無疑問,16年前的那場談話,改變了女孩的一生。

艾瑞克森究竟說了什麼?

事實上,他沒說一句規勸或者寬慰的話,他只是讓女孩去想像——

想像自己正身處植物園、動物園和波士頓海灘,他繪聲繪色地描述植物園里不同形狀的葉子,以及小鳥輕巧地啄食水果,然後讓嘴里的種子長成了一棵樹;

描繪育兒袋里的袋鼠寶寶努起嘴吃奶,候鳥用人類都無法了解的神奇本領進行著遷徙;

還有颶風後恢復了平靜的海灘,印第安人和殖民者的後裔都在這里踩著水嬉戲。

艾瑞克森給女孩呈現出一個開放、溫暖、鮮活、明快的世界,喚醒了她的想像力,讓她走出了抑鬱的「深井」。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在《心靈地圖》中說:

「許多所謂的心理疾病,無非是想像力缺失的外在表現,而心理治療就是引導想像力回歸的過程。」

如果說洗腦是人為地限制想像力,那麼,催眠就是讓想像力張開雙翼。

② 洗腦與催眠還有一個不同點,那就是洗腦讓人忽視對心靈的關注,而把全部注意力都用來追逐外部目標,而催眠則是對內心的洞察與深入。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才將本書的書名從原來的《催眠之聲伴隨你》,改為《深度看見:艾瑞克森催眠法》。

催眠能讓人看見內心的焦慮、過去的傷痛,也看到自己隱藏的潛力與期待,並在潛意識中尋求改變。

而這種改變往往是深遠的,類似於佛教中的頓悟。

正如艾瑞克森的弟子、美國催眠師史蒂芬·吉利根所說:

「把問題保持在一個清澈的水池中,看看有沒有一朵蓮花會綻放。」

催眠,就是在激發「內心的花開」。

豆瓣8.7!有這種心理暗示的人,更容易幸福

03

書中收錄了很多艾瑞克森用催眠幫人們破解難題的故事。

既有尿床、肥胖這樣的日常困境,也有癌症、抑鬱症這樣的緊急情況,且囊括各個年齡段。

可以說,艾瑞克森將催眠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

讀這些故事,常會讓人感到如同暗夜中亮起火把,醍醐灌頂,受益匪淺。

而艾瑞克森的催眠手法更是獨到的,難以超越的。

比如在治療一個每晚尿床的小男孩時,小男孩被父母強硬地拽進了艾瑞克森的辦公室,男孩氣得大呼小叫,拒絕接受艾瑞克森的治療。

而艾瑞克森採取的方法則是:

先把孩子父母請出辦公室,然後默默地看著號叫的小男孩。

等到男孩喊累了,停下來換氣時,艾瑞克森突然扯開嗓門,模仿男孩的頻率,衝著男孩大聲喊叫,繼而對目瞪口呆的男孩說道:

「我的這輪結束了,現在換你了。」

這是一種加入,艾瑞克森用外人看似怪誕瘋狂的方式,加入了小男孩的陣營。

也正因此,當他停止哭號、並坐上一張椅子後,小男孩也學著自己的這位新「同伴」,安靜地坐上了另一張椅子。

談話由此開始。

而對男孩而言,此刻坐在自己對面的,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心理醫生,也絕非父母的「幫凶」,而是自己的同類。

對於這樣的「同類」,男孩自然願意打開心扉。

而更值得稱道的是,艾瑞克森在後續的治療中,隻字未提「尿床」的事,而是討論男孩喜歡的運動——棒球和射箭。

艾瑞克森大讚這兩項運動是了不起的科學,大讚男孩的身體協調性,對肌肉控制得很好。

沒過幾個星期,男孩就不再尿床了,他接收到了艾瑞克森給出的暗示——

如果一個人能很好地控制肌肉去擊球和射箭,那麼控制膀胱的括約肌,一定是小菜一碟。

在面對複雜的情況時,艾瑞克森更充分運用了催眠的智慧。

一次,他去治療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對方有著嚴重的被迫害妄想,認為自己正在被人追殺。

艾瑞克森走進病房時,病人正在窗戶上釘釘子,以防止追殺者進入。

艾瑞克森立刻加入其中,與病人一起釘,而且比對方釘得還認真。

釘完之後,艾瑞克森建議把地板上的縫隙也釘嚴實。

然後,又建議病人與醫院里的醫生護士一起,加強醫院的防範工作。

就這樣,艾瑞克森成功地帶領病人走出了自己的病房,乃至整個醫院,隨著病人安全範圍不斷擴大,他逐漸從與世隔絕的孤獨和恐懼中走出。

本書中,這樣精彩的故事隨處可見,而每個故事都表達出了同樣的理念:

無論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深度的看見和接納,必將帶來深度的改變。

豆瓣8.7!有這種心理暗示的人,更容易幸福

以上內容選自武志紅導讀和主編的《深度看見:艾瑞克森催眠法》

來源:kknews豆瓣8.7!有這種心理暗示的人,更容易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