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CHH首發,3萬字長文,建議收藏並用電腦觀看

「Scare is good,means you’re alert」

「害怕就對了,說明你很警惕」

                                                                                                        ——威爾·史密斯 Form《雙子殺手》

目錄

一、騎摩托到底有多危險?

二、從保暖、防風到全套安全裝備

  • 頭盔(全盔)

  • 手套

  • 上衣

  • 褲子

  • 騎行鞋

  • 護具和內襯

三、「街道」安全意識是一門獨立的學問

  • 關於「肉包鐵」和「管住右手」

  • 原則1:看多遠騎多快

  • 原則2:合理避免碰撞

  • 原則3:盡快熟練操控

  • 與主動安全相關的車輛硬體

四、牢記使命:做摩托漩渦的助推器。

—————————————————————–手動分割線——————————————————————

一、騎摩托到底有多危險?

北京今年的春天特別漫長,對於騎車來說簡直爽得要死,因此從3月份開始的每個摩托群里的每個禮拜一,都能看到慘烈的事故聊天記錄。

據有關部門統計,北京今年上半年摩托車駕駛員的致死事故達到79起,相比2021年增長70%。

這提醒著我們,騎車的人越來越多了,新手的比例越來越高了

某保險品牌居然已經開始在北京用年齡段來劃分所能購買的最大保額三者保險,目的不言自明。

2月底的一篇長文,網友們的熱情反饋給了我繼續以新手視角談點什麼的動力。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首發】尋找騎行的本來面目|從E200p、500ac到Trident 660

當初我承諾3月份就出裝備和安駕文章,現在已經被我拖延到了9月下旬,內心的愧疚和不安已經到達頂點。

4月份的賽道日體驗,讓我對控車和安駕的理解來到了一個全新的層次。

再加上幾乎整個5月份我身處疫情管控區,長達3周的強制居家讓我開始有時間准備素材和醞釀想法。

但真正讓我這個拖延症加速的,是38號於7月底發布的視頻,以刻板遵守交規的形式對摩托車的通勤效率表達看法,一下子讓我非常上頭,感覺有必要盡快說點什麼。

讓我上頭的不是38的結論,他明確給出了前置條件,只不過沒有把現階段交規不合理直接說出來而已。

而評論和彈幕,包括台面下的尖銳交鋒,卻反映了從普通人到機動車駕駛員,甚至是摩友內部,都遠遠沒有在關於摩托裝備、法規和安全駕駛層面形成一系列共識,各種觀點完全處於無序博弈的狀態。

而這種巨大的意識撕裂,正在嚴重威脅著包括摩托駕駛員在內的所有道路交通參與者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就更不用說充斥於社交媒體評論和順口溜中,歧視性、侮辱性的符號和標簽。

「要想*的快,就騎一腳踹」「這是你該走的車道嗎?」「一個小石子就讓你人仰馬翻」

殊不知18年交通部的統計數據,可能會讓很多人大跌眼鏡:摩托車事故率和死亡率均低於汽車

要知道這是已經包含了90%的幾乎完全視交規為無物、並且毫無有效安全裝備的農用/通路車/外賣車的數據,如果有可能單純統計玩樂型車輛,事故率恐怕會遠低於這個水平。

所以,對於讓騎車更安全,或者說至少讓社會意識到騎車沒有那麼的危險,作為摩友,我們到底能做些什麼呢?

這次我會從裝備、安駕意識等兩個層面對摩托安全駕駛分享我的看法,但並不涉及具體控車的技巧以及關於車輛硬體配置的評論。會員店式長文,超大全家桶,全文約3.2w字,圖片視頻較多,建議收藏後閱讀。

鎮樓追焦圖(更新自2022.3)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上圖:2022.5雙大路,管控解除後報復性跑山,感謝——大咪拍糊了 拍攝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上圖:2022.7安四路跑山,感謝——鱷魚拍摩托 拍攝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上圖:2022.4勝道博岳賽道日,感謝——怪人組 拍攝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上圖:2022.7本田蟹島試駕會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上圖:2022.8凱旋Tiger試駕會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上圖:2022.9 達芬騎試駕會

—————————————————————–手動分割線——————————————————————

二、從保暖、防風再到全套安全裝備

其實截止到我騎第一輛摩托車之前的3年時間,3w公里的小牛@非機動+最右機動車道騎行經驗,我對騎行裝備的需求僅止步於舒適性。

兩頂半盔、冬季一副普通皮手套、保暖護膝和電加熱鞋墊,夏天防曬手套和皮膚衣的全套裝備,我對它們的最高要求就是能嚴絲合縫的塞進小牛N1s的坐桶里。

盡管至今發生的6次導致輕傷的摔車事故,有5次發生在這「史前」3w公里內,但依然沒有改變我最低限度「保命」的裝備意識。也許是速度不快沒有危機感,也許是我的半盔+手套+皮膚衣已經好過街面上90%的其他「同類」,也許是單純沒有因為這個吃過虧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來自於凱旋660群友的事故,一度昏迷好久,完整的裝備救了他的命,而車當場報廢。

對於當時的我和絕大部分兩輪新手來說,夏天熱不熱和冬天抗不抗風是一個比所有安全配置更為重要的指標。

直到第一次騎著九號E200p以機動車流的速度上主路,那種對速度的陌生感讓我感覺到身上少了點什麼。

之前一直覺得沒有必要的防摔裝備開始進入我的購物車,直到我刷店上癮,遍歷了幾乎國內線上幾乎所有的裝備店,甚至海外的Webike和louis。

回過頭來看,當初對舒適性的需求,無意中也養成了我做好充分保護再騎車出門的習慣。

當我開始騎著摩托上路時,並不會對全盔、騎行衣褲、騎行鞋等全套裝備感到繁瑣,因為准備的時間成本差不多,但相比之前更加安全和舒適。

而另一方面對裝備的依賴,其實來自於偶爾的不完全裝備騎行,當真正習慣了之後,哪怕只是少穿了一件騎行服遛彎,都會有深度的不安全感,而不是覺得比不穿更涼快。

關於裝備我一直有一個自己的觀點,那就是在一定的安全標準范圍內,舒適、便捷甚至美觀程度要比極致的安全性更重要,因為真的會有人為了這些因素而徹底舍棄一種裝備

以頭盔的卡扣為例,雙D扣的安全性毋庸置疑要高於快插扣,但對於那些嫌麻煩不系頭盔帶,或者說根本不知道怎麼系牢的人來說,還不如給他們快插扣來的安全。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非機動車道的隱藏危險更多,恰恰這個群體是最不愛戴頭盔的,但撞了他們又得承擔更多責任

當你覺得安全裝備不夠涼快,或者說不夠日常而開始不穿,騎了一段時間僥幸並沒有發生事故,那麼這種習慣就會開始惡性循環。

現實中確實有很多摩友搞一大堆厚重且醜陋的大牌裝備平時卻不用,然後成天穿著短袖短褲和奶克孩騎仿賽。

與其這樣不如為了外觀和舒適度犧牲一些極限防護性能,比如復古街車或巡航就可以搭配一套相對休閒的衣褲鞋和手套的組合,防護性肯定不如連體皮衣和賽道靴,但你願意穿著上班通勤,這就比前面的精神小伙要強。

穿著與車輛更搭配的裝備,塑造一個自我想像中的人車組合體,可能才是大部分人騎車的真正目的。每天都能保證的60分好過偶爾的90分,相比追求更極致的防護性能,你願意每次都穿騎行裝備,才是更重要的

接下來我會從頭盔開始,分享一下我的安全裝備選購心得,以及輕度的使用體驗,當然重點的是此類裝備的必要性。

頭盔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作為法律唯一強制規定必須佩戴的安全裝備,頭盔是你保命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騎行安全裝備的底線,但即使是底線,也仍然有不少人以各種理由不戴頭盔,或者降低頭盔的標準。

想要確保摩托車頭盔充分發揮其防護性,只需要三點:全盔、大小合適、系緊頭盔帶

全盔說起來容易,難的是突破心理障礙,不要因為路程短或者太熱而對半盔抱有僥幸心理,速度一上來,你永遠不知道頭盔的哪個部位先著地,我的唯一一次用上頭盔的小事故,就擦到了下巴和鏡片。

千萬不要為了剛開始舒適或者好戴而買偏大碼,因為尺碼過大在碰撞時很有可能脫落或者移位而起不到保護作用。很多淘寶賣家都會建議你買偏大一號,就是為了減少退貨率,頭盔內襯戴個一兩個月就會稍微壓縮,試戴的時候整好,過段時間就大了。舉個例子,我剛買Neo的時候,XL碼是店員大姐用了全身力氣硬給我壓進去的,但現在我在戴N95口罩的情況下還覺得略微有點寬松。所以不管是店里試戴還是網購,嚴格把握尺寸,不要將就。

最後就是系帶,不論是D扣還是快插扣,都要確保系緊後,帶子和下巴間只能插進一根手指頭,目的都是保證受到沖擊時頭盔帶不會從下巴脫落,否則跟沒戴頭盔沒有區別。

並不算猛烈的碰撞,全盔站著、半盔坐著、沒盔躺著

這些極限狀況下的安全性,只有通過靠譜認證的全盔能做得到,權威的認證包括美國的SNELL,英國的SHARP,歐盟的ECE,的3C,日本的JIS、PSC、SG和賽用FIM認證,有一個即可,但只有美國DOT則是完全不靠譜的,而某些系列或大尺寸盔型由於重量原因沒有通過國內3C,也是可以接受的,但不受國內法律保護。

在只討論全盔的前提下,我將從安全認證、舒適度、風噪表現、外觀做工以及性價比等5個維度來對我自己購買的裝備進行街道乾燥騎行環境下的評價,並給出一個綜合分數,除此之外還會介紹幾個我比較推薦的其他型號。

  • LS2 FF396 12k大方格碳纖 灰頻率 XXL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請忽略這個頭盔耳機,並不推薦,實在不想裝行車記錄儀可以作為平替

我的第一款全盔,當時對於外形和風噪這些並沒有概念,為了能裝下N95口罩,買的XXL偏大了一碼,不過對頭的包裹程度比較好,更偏向於歐洲的前後長左右短的頭型,透氣性非常好,前臉三個進氣口,後面一個出氣口,EPS也有相應的氣道開槽。鏡片阻尼很廉價,但上了arai的潤滑油之後明顯改善,通風口活動部件做工質感一般,畢竟價格在這里擺著。

盡管LS2有名聲大噪的通過Sharp五星和FIM的盔型,但這款最走量的低端碳纖應該只過了3C,受限於碳纖維的材料特性,盔體外殼較軟,但也經受過一次輕度擦碰的考驗。高速騎行風噪表現較差,圖里配的耳機最大音量也基本聽不清,當然耳機的降噪水平也一般。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上圖:FF396在賽道里搭配連體和跑車並不算違和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來自於我自己的小事故,LS2鏡片和下巴的劃痕有力的證明了全盔的必要性。

舒適度:★★★★☆;安全認證:★★★☆☆  ;風噪表現:★★☆☆☆;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大促節點再疊加淘金幣通常能賣到9xx的價格,整體表現還是比較對得起這個價格的,綜合給6分,因為有「實戰經驗」,雖然不至於救命但有感情分。推薦踏板或小排量夏季通勤使用,配件豐富價格便宜,防霧貼有Pinlock適配。

  • NEXX X.G100R Record 黑金 XXL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凱旋Logo是我自己貼的,請自動忽略

我的第一款復古風格頭盔,當初完全是為了這個板畫好看,NEXX復古盔的設計都很有水平。實際做工也確實不錯,鏡片阻尼尚可,轉軸處做工精細,清漆的堅固程度也可以接受,雖然也會有小劃痕。透氣性完全就是個悶罐,只有一個嘴部的可調節進氣口,再加上鏡片密封性做的也不錯,倒是挺適合冬天戴。內襯舒適度包裹性一般,且底部一層不可拆卸,自己清洗比較麻煩,而且是這幾款里面唯一沒有眼鏡槽的,對我使用智能眼鏡造成了不小的障礙。

安全認證通過了ECE,沒什麼可說的,由於國內的版本專為亞洲頭型修改了盔體,我選XXL也是經驗不足略大了一碼,正面看起來特別寬,像大頭娃娃,因此風噪表現也不怎麼樣,時速超過110噪音開始劇烈增加。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大扁平比的盔型和鏡片開口,看起來就像大號的汽車盔,好看的角度只有側面

舒適度:★★☆☆☆;安全認證:★★★☆☆  ;風噪表現:★★★☆☆;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國內代理應該只有成都FSMOTO一家(京東自營也是這家發貨),大促價格都不太會松動,但贈送原廠Pinlock防霧貼。整體性價比不高,綜合給5分,只適合冬季拿范兒,不太推薦。

  • Arai RAPIDE-NEO PIAGREYFORS 鉑金啞灰 XL & CAFE RACER WHITE L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上圖:縮了圖依然肉眼可見的磕碰痕跡,Neo漆面太脆弱了,買來一定要第一時間包膜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Cafe Racer版,我吸取教訓買來就貼了隱形車衣

我一開始買Arai Neo是為了夏天透氣你敢信嗎,當時在Neo和Glamster之間糾結,選Neo是因為後面有出氣口,且Glamster太像真古盔。盡管Neo已經是Arai全系列最不透氣的盔型了,實際上這個後置出風口聊勝於無,Arai為了保證EPS材料的整體強度,並沒有為風道開槽。而佩戴舒適性則無可挑剔,包裹性和壓力均勻性都非常出色,頭頂的內襯還能進行幾檔調節。如果相鄰的兩個尺碼對你來說都過大或者過小,還可以購買不同的內襯尺寸進行微調。

安全認證可以說拉滿了,SNELL認證本來就相當嚴苛,而且Arai全系盔體都非常接近球形,在碰撞時能夠能快的滑出去以避免正面擠壓。由於盔體比較圓,風噪方面表現良好,鏡片密封性不錯,高速130km/h以上噪音才開始劇烈增加。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盔體看起來還是比較小,這也是好看的基礎

舒適度:★★★★☆;安全認證:★★★★★  ;風噪表現:★★★★☆;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由於近兩年貨源供應問題,價格從3k左右一路上漲到4k的均價,個別限量版畫甚至炒到七八千,我的建議多的錢還不如買素盔自己貼紙或者手繪。鏡片和內襯配件與RX7X通用(但防霧貼卡扣並不一樣),市面上可替換配件豐富,防霧貼建議買RX7X的鏡片+卡扣防霧貼,安裝更方便。總體給8分,比較推薦,畢竟復古盔的選擇實在是少,過SNELL的就更少了。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兩款都換了RX7X的鏡片,啞灰是茶色鏡片+透明防霧貼,Cafe是透明鏡片+變色防霧貼,這種變色貼效果有限,並且有效期大約只有一年,價格較貴並不推薦。

另外提一句,Neo最近假貨開始橫行,尤其是海鮮市場上幾百塊號稱祖國/版的那種,大家請千萬要注意,如果有一點點空閒辛苦動動手指舉報他們,這是在侮辱兩個字,摩托圈里這種叫法真的非常討厭,假貨高仿就叫祖國版,偷換概念,助紂為虐,其心可誅。

  • 頭盔內襯及口罩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本來頭套沒什麼可說的,根據溫度選擇不同保暖或透氣性的就行,但考慮到會有一小部分讀者跟我一樣,對空氣污染物極為敏感,需要戴N95口罩的,我還是簡單講一下這種特殊搭配。

首先強調一下,我戴口罩跟疫情一點關系都沒有,從17年開始騎小牛那會兒出門就必戴有框架支撐的N95口罩,且對密封性要求極高,並不是北京的空氣品質不好,而是主要為了防止吸入馬路上的塵土和尾氣顆粒物。這個習慣讓我在2020年初疫情剛爆發時,家里有大量的智米N95口罩囤貨,根本就沒缺過口罩。

這里推薦一款N95口罩,特點是有支撐骨架和後腦勺搭扣,密封性極好,並且幾乎能兼容所有的頭盔,即使是下巴稍微有擠壓,因為有骨架也會給呼吸留下一定空間。有普通版和活性炭版兩種,上路的話建議活性炭的,對尾氣氮氧化物的過濾效果會好一些,長時間佩戴也會感覺勒耳朵,不建議連續佩戴超過兩小時。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Breazwell 松研 D60 KN95口罩

為了搭配口罩頭套就必須是半頭套,但為了起到戴頭盔增加順滑的作用,半頭套一定要能蓋住耳朵上半部分,我實測只有兩款能實現這個效果,一款是騎士網自營的10000RPM,另一款是RS Taichi的,大家可以自行去搜索。

另外大家也能注意到我還搭配了華為智能眼鏡飛行員款以及FreeLace Pro無線項圈降噪耳機,我不太喜歡在頭盔上掛專用的頭盔耳機,除非是Cardo和塞納為Shoei或NEXX定製的內置耳機,但對應的頭盔我又不喜歡,因此只能曲線救國。

智能眼鏡是為了方便在頭盔內呼叫語音助手和接打電話,但騎行過程中風燥完全蓋不住,骨傳導沒有任何降噪措施,而降噪耳機則是為騎行中准備的,這款的好處是項圈提供了比較方便的線控,然後摘頭盔的時候又不像真無線那樣容易刮掉,降噪水平得益於大電池,對抗風噪效果很好,完爆市售所有的頭盔耳機

  • 其他類復古盔推薦

SHOEI Glamster:試戴過兩次,包裹性較Neo稍差,但整體舒適性也很不錯,通風效果要比看起來的好。據外媒測試風噪表現比Neo更優秀,喜歡這種設計或者版畫的可以入,非常推薦。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Arai XD:其實並不算復古盔,Arai除了Neo其實都是賽盔,但這種汽車/卡丁盔的造型可以說非常白搭了,配復古車也一點都不違和。XD這款應該是Arai除了越野盔,通風口最多的型號了,作為夏季盔比較推薦,但國內沒有過3C,銷售渠道不多。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BELL Eliminator知名摩托車新手、排氣的摩擦者、摩托車稱重大師——38號不只會評車的御用頭盔,話說他選這個多半是因為他的汽車盔也是BELL的。通過了SHARP五星認證,缺點是頭頂上的進氣口太像和尚了,而且沒有後部出風口,4000左右的價格性價比不算高,碳纖版本價格直接干到5k以上,如果喜歡這種設計的話還是比較推薦的。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LS2 FF809:源自於通過了FIM認證的雷霆奉的盔體,做了復古元素的改造,內襯包裹性非常強,甚至要好於Neo,但進口很窄,新盔佩戴會比較費勁,鏡片阻尼和活動部件做工也比較好,整體比較推薦,如果你能接受這種不倫不類的版畫的話···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MARUSHIN EndMill:此馬魯申非彼馬魯申,屬於日本市場的入門級別,性價比極高的寶藏盔型,據使用者描述舒適性和風噪表現都不錯,唯一的缺點是造型不那麼好看,版畫也只有兩種素色,追求性價比的話非常推薦。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PS:關於頭盔尺寸選擇,我的頭圍61cm,後腦較扁但整體偏歐洲頭型,臉大相對更容易擠臉,對應幾個品牌合適的尺碼分別為:Arai(XL),SHOEI(L),NEXX(XL),LS2(XL),AVA(L),BELL(XL),僅供大家參考。

手套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頭盔和手套算是大家對「最小裝備模式」的共識了,哪怕是短時間試駕,也最少有這兩樣。

騎行手套對於廠家來說,是一種非常容易做合格,但非常難做到優秀的裝備

相比於上衣褲子和鞋等裝備,手套的確不太需要整件CE認證,在關鍵部位給足護具用料,並且考慮到一定的防水或透氣性,連很多新興品牌甚至裝備店都能定製代工出產品力相當不錯的手套(外星蝸牛、騎士網),同事也反襯了幾個裝備大廠反而在手套上栽了跟頭,除了外觀設計一無是處。

但另一方面手是人身上最敏感最靈活的器官之一,手套在某一個維度有一點點的設計缺陷,不適感就會在長途騎行中被成倍的放大。比如某個手指頭磨關節、面料過硬導致局部壓迫,版型不合適手掌緊手指過長、防水膜固定不牢極易被汗水黏連掙脫等等,找到一款即滿足安全性又沒有任何不適感的手套也並不容易。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與上文同一個小事故的擦傷,體現出手套最有必要的兩個防護部位

一款合格的騎行手套,需要在摔車手部觸地時,提供全方位的防摩擦性能。包括各個關鍵部位設計的硬質護具,其實都是起到防磨的作用而不是防撞,而最重要的一個區域,就是手掌的硬質滑塊,但這恰恰是復古街道手套最容易忽視的地方。

我將從防護水平、舒適度、保暖/透氣、外觀做工以及性價比等5個維度,來對我自己購買的裝備進行街道乾燥騎行環境下的評價,並給出一個綜合分數,這里僅對我認為值得關注或有較大缺陷的產品進行介紹,幫大家種草避坑。

  • REVIT Caliber 酷博(夏季)M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通過CE認證,手掌為EVA軟質護具,防護水平一般。手背矽膠切縫設計很舒服,版型偏歐洲手指較長,M碼稍微有點大,但羊皮材質貼合度較好,抗磨性加分,內部縫線處理無感好評。掌心透氣性良好,無防水內襯,出汗後發粘比較難受,盛夏短途出行可以勝任。整體做工尚可,偏向於拉力的元素設計,Revit顏值這塊一向沒的說。618將近600的售價這個水平確實有點貴了,推薦度一般,算是為了顏值買單吧。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REVIT Volcano 火山 (春夏秋)M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同樣是一款拉力手套,通過CE認證,手掌為EVA軟質護具,防護水平一般。版型偏小,手背的TPR關節保護有嚴重的設計缺陷,加上面料彈性嚴重不足,短時間佩戴都會磨手指,導致我後來只能搭配手套內襯來解決這個問題,但透氣性又降低了。號稱的3D透氣面料,實際上只有手掌幾個打孔,然而天氣稍冷的時候又凍的要命,又得戴內襯,上面說了面料彈性差,加了內襯M碼就偏小了,總之舒適性不及格,顏值尚可,大促階段300齣頭的價格雖然便宜,但還是別買了。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KOMINE GK-256 (夏季)L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無CE認證,KOMINE復古款通過的不多,後面就不再贅述,手掌為橡膠硬質護具,手指處無護具,犧牲了一點防護性,但透氣性點滿,手指、手背、手掌處都有打孔和透氣網眼,那些有購買半指手套沖動的可以看看這款。版型舒適度尚可,但尺碼相對於同品牌手套嚴重偏小,我的手其他款式M正好這款L都偏小,XL整好,感興趣的同學記得去店里試戴或者購買退貨險。顏值上,羊皮材質的復古感覺做出來了,但細節做工一般,魔術貼不太好揭,且容易把網眼布粘起毛。總體上確實是難得的夏季復古手套,防護性也夠,大促期間2xx的價格性價比也有了,非常推薦。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KOMINE GK-227 (夏季)M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無CE認證,手掌為橡膠硬質護具,手指處有打孔EVA軟墊,兼顧了防護和透氣性。編織布料彈性和透氣性都有保證,版型舒適包裹性強。外形設計抄的某日本品牌,然後也被國內某些品牌抄(怪獸公園、騎士網,做的也都不錯),好價2xx價格,性價比尚可。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RS taichi RST444s (夏季)女款WL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給媳婦騎小牛用的手套,少數男女尺寸都有的手套,通過CE認證,手掌護具為碳纖維硬質顆粒,其他部位的防護也都非常到位。版型設計有bug,長時間佩戴後無名指特別容易磨手指,試過其他尺寸,確定不是因為尺碼過小擠壓。透氣性比較到位,護具、皮料與橡膠件的結合做工很好,唯一體現日系大廠優勢的地方。大促價格能到400齣頭,總體性價比尚可,推薦度一般,版型問題,建議一定要先去店里試戴,尤其是女生。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alpinestars a星 VIKA-V2 (春夏秋)金屬藍 M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跟同系列的藍色版皮衣一樣,VIKA-V2手套也經常性斷貨,估計是沒人買,國內市場深藍色版的摩托一般也沒人買,想不明白為什麼。除了外觀和做工,這款產品就沒什麼優勢了,版型並不是很貼合亞洲手型,好在是羊皮的戴一段時間會適應的。有CE認證,手掌是很基礎的EVA,拳部是硬質護具,皮料抗磨性加分,價格就不討論了,能買到就不容易。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uglyBROS UBG515 (春秋季)M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算是寶藏手套之一了,無CE認證,但手掌為碳纖維硬質護塊,拳部和手指也都有硬質護具,在復古手套里面相當難得。手背部分是牛仔布料,手掌部分有羊皮和反絨,彈性良好版型舒適。透氣性一般,整體也比較單薄,典型的春秋季手套,無防水設計。作為復古手套沒有因為防護性好犧牲美觀度,比較搭牛仔/工裝類的騎行服,細節做工配得上這個價格,大促期間不到300的價格性價比也不錯,非常推薦。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KOMINE GK-848 (早晚冬季) M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更注重於設計和造型的手套,造舊復古風挺到位,牛皮材質抗磨性加分,但防護設計一般,無CE認證,手指部分沒有護具,手掌也是EVA軟質滑塊。版型舒適,做工縫線也都挺精細,裸手觸屏靈敏。保暖定位為秋冬季手套,不過實際保暖效果比看起來要好,除了北京冬天最冷的一個月,其他時間冬季也能應付。大促價格500以內,作為全牛皮來說性價比尚可,如果喜歡這種風格的話,還是比較推薦的。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騎士網 FHZY-FXST 風雪 (冬季) M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騎士網推出的自有裝備品牌,經常看他們評測視頻的朋友會比較熟悉,風和自由系列的手套是一款比一款精品。雖然沒有CE認證,但手掌和拳部都採用碳纖維硬質護塊,其餘部位的EVA護具也都非常齊全,甚至連護腕部分也做了加厚,魔術貼也用了兩個來防止脫落。版型舒適包裹性較強,填充的3M保溫棉,冬季保暖效果是我用過所有手套里面最好的。唯一的缺點是手出汗的前提下,HIPORA防水膜容易在脫手套的時候被拽松,因此官方也推薦搭配Once Again的內襯來吸汗和增加滑動性。最後性價比爆炸,大促期間加上內襯套裝只要200齣頭你敢信,當然我這個老款已經下架了,今年騎士網也會出新款,防水膜的固定問題一定會有改善,大家可以關注一下。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KUSHITANI 富士山 K-5588 (冬季) M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富士山算是騎行手套里的豪華品牌了,不過防護性並沒有通過CE認證,好在實際的護塊都很到位,手掌雖然是EVA軟質但非常厚,羊皮料抗磨性加分,實際防護效果不會差。舒適度確實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但版型偏小,手胖的記得大一號。防水內襯固定點位多,不會因為稍微出汗而被拽出,做工細節比較好,畢竟是Made in China的產品,比巴鐵或者越南代工不知道強到哪里去了。保暖效果較好,北京冬天基本都能應付,性價比就沒有必要討論了,這種牌子幾乎沒有過優惠,原價毫無性價比可言,而且也停產了,總之富士山的產品可以為設計和做工買單,為了實用性大可不必。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REVIT Undergloves Grizzly、RS taich RST124Ones Again手套內襯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手套內襯單獨拿出來講一下,因為我覺得有些時候有沒有內襯,戴手套完全是兩個體驗。

最常用的是Ones Again(右下角),不管是夏季吸汗還是冬季保暖都非常有用,對於某些內縫線的皮質手套,也能起到「襪子」的作用,我已經備了三四個用來換洗,略微有點影響觸屏精準度,但大幅度的動作比如接掛電話還是沒問題的,價格也非常便宜,推薦。

Taichi的RST124設計用途就是保暖,但厚度其實也不算厚,實際套在冬季手套里面效果有但不明顯,不過160的價格就非常不值了,今年新出了加絨的RST130,可以關注一下。

Revit Undergloves Grizzly主要用途為防水,Go-TEX材質適合摩旅中隨時給手套增加防水功能,而且手腕處的密封性也非常好,這樣以來保暖性也有一點,但問題是厚度有點厚了,如果想不感覺緊的話,手套需要大一碼,這樣手套就必須搭配這個內襯來使用了,200+的價格只能說湊合,跑長途備份應急用一下倒是可以,為了保暖不推薦

騎行服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其實到上一步很多摩友就已經完成了全部安全裝備的選購,開始上路了,最多跑山的時候加一套護膝護肘,跨騎嘛,沒有儲物空間,背包也很熱,乾脆護具出場的次數也非常有限,於是乎一套標準的「血肉模糊」套裝就達成了。

至於那些真正的血肉模糊圖片我就不發了,但上面我自己的小事故圖片大家可以翻上去看看,磨損最嚴重的恰恰是肩部,除了護甲衣以外的護具,是沒有肩部和背部甚至胸部保護的。

與手套類似的,騎行服所提供的也是防擦傷為主,防碰撞為輔的保護作用,因此除了重點部位護具以外,面料要具有耐磨性,尤其是關節部位,而且護具兜的設計應堅韌牢固,且匹配護具弧度,不能一碰撞就產生移位,難以讓護具起到保護作用。所以你也會發現,正經的騎行服是不會有短袖這種東西存在的(極少數日本高端品牌確實提供短袖版型,不要買)。

當然發生意外用上騎行服的防護能力總是小機率事件,騎行服更加日常的作用其實是在高速行駛過程中保持穩定性。

普通衣服在大風壓下會出現不停拍打身體的狀況,騎行服絕對不可以出現,一方面不停拍打會非常難受,另一方面護具有可能會偏離保護位置,所以跟頭盔一樣,騎行服的尺碼選擇要在不緊繃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小,與身體形成禁錮的一體穩定狀態才能實現最佳的保護效果

我對騎行服的點評將從防護水平、舒適度、保暖/透氣、外觀做工以及性價比等五個維度展開,在這里提一句我的身高172,體重68kg,體脂率平均偏上,以供大家參考尺碼。

  • KOMINE JK-1271 (夏季)M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護具為KOMINE標準硬殼CE1級護具(女款護肩護肘為軟式CE2),防撞擊性能良好,但舒適度欠佳,默認搭配護背和護胸好評,也是我唯一經歷過「實戰」的騎行服,抗磨性良好,外層磨破後護具沒有移位。版型貼合度極佳,不緊繃也沒有拍打,這個型號最大的優勢是極為輕薄透氣,含護具重量也才剛1kg,能應付夏季最炎熱的階段。缺點是表面的一些反光塗裝不怎麼耐洗,並且由於材質較薄比較容易產生褶皺,看起來稍微有點掉價。另外儲物空間略少只有兩個兜,多裝點別的東西就需要拆掉護胸用護具兜,不過這也雞蛋里挑骨頭了。大促期間價格能降到900以內,算是性價比很高了,非常推薦。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REVIT Vigor 維戈爾 (夏季)藍色 S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維戈爾這款乍看起來非常像日蝕,區別是日蝕是下半部分是網眼,這件是肩部和上臂是網眼,雖然面積差不多,但空氣能直吹腋下,透氣涼爽程度應該比日蝕更好,另外增加了一個豎開口的胸兜,復古感覺比日蝕更強。防護性方面,默認護具只給了護肩和護肘,為Knox的CE1級別,下圖藍色的護背是另買的RV 04。版型明顯偏大,S碼的跟KOMINE家L差不多,因此與身體貼合度一般。不含護背的價格大促期間能到11xx,考慮到設計和品牌溢價,性價比也還可以,主要是復古風的網眼騎行服實在不多,做工精細,耐洗程度高,比較推薦。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Revit RV護背等級為CE2,總共4片比較厚,可以從中間拆成兩片兩層結構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KOMINE JK-579 (春秋冬)米色 女款M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功能強大,氣候適應性較強,胸前和後肋部共3個拉鏈通風口,透氣性能應付到初夏,還配了一個保暖內膽,北方冬季短途騎行也不算太冷。防護性方面與前面的JK-1271一樣為KOMINE標準全套護具,但女款的肩、肘升級為CE2級別的軟質護具,保護性更加出色,且沒有了硬質護具的輕微壓迫感。大促期間價格約為14xx,考慮到附送內膽,秋冬季騎行服確實相對較貴,所以性價比確實也不低了,非常推薦。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帽子為可拆卸設計,不騎車穿也不違和,拉鏈都有防水濺設計,下小雨也能應付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DAINESE 丹尼斯 SANTA MONICA LADY (秋冬)C67棕 38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丹尼斯唯一不帶黑色的女騎復古款,優點是CE1級的護肩護肘都非常輕薄,穿上去之後幾乎無感,牛皮材質較硬稍微降低了舒適度,但也增強了抗磨性。默認沒有附送護背,丹尼斯原廠的護背即使是G1那款也太過厚重,因此買了D3O的,匹配度還可以,同樣非常軟,可以說絕配了。這件皮料沒有打孔,因此只能秋冬季穿,但也沒有預留棉膽的固定位,冬季保暖性一般。總體上就是為設計和舒適度買單,大促價格約為3300上下,對於丹尼斯來說也不算便宜了,性價比一般,推薦度一般。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輕薄護具+牛皮讓整體非常顯小,適合女騎拿范兒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KOMINE JK-610 (秋冬)藍色 L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飛行夾克設計復古味道十足,袖口和腰部的彈性收口提升了保暖性,但比較容易磨出毛球,觀感一般。蓬鬆的版型導致了貼合度並不是很高,高速行駛時上臂有拍打現象,這點非常不應該。紐扣是假的,實際是粘扣+拉鏈,對比之下就更顯得外星蝸牛那款設計過於智障,另外終於給男款配了CE2軟質護肩護肘,價格卻沒超過1200,作為冬季騎行服性價比很不錯了,總體比較推薦。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終於給男款配備了CE2的SK-8系列軟護具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REVIT Restless 浮躁  (秋冬) 46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Revit今年的新款復古皮衣,難得的淺灰色,但官方說這是藍色,三姐製造,細節做工還可以,感覺沒有巴鐵的牛皮味兒大。版型貼合度還不錯,牛皮軟硬度適中,但下擺拉鏈處沒有油箱保護比較遺憾。配備了CE1級軟質護具,偏舒適度取向,好在過了T+和T-的高低溫認證。附帶一個保暖內膽,其實比較薄,說是防風的更恰當,因為是剛買的,保暖性沒嘗試,估計也就到初冬,不加內膽的話比較薄,春秋也不算熱。需要注意的是,背板單獨配,且一定要根據到手衣服上的標識規格再去買背板,我就按尺碼盲選的RV 04,結果大了,這款配的是最小號的03。而且衣服尺碼的選擇上,一定要小一號,歐洲皮衣版型都偏大。促銷期間價格能到3k出頭,性價比還不錯,主要是為了顏值和搭配買單,喜歡設計的比較推薦。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夏季騎行服配Knox護具,冬季皮衣配透氣護具,Revit操作很「靈活」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埃佐 春風定製復古皮衣 (冬季) M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這件皮衣是埃佐給春風代工的CLX-700的文化周邊,當時特別迷楚留香的外觀,復古造舊風格挺到位,實際上做工和舒適度也都非常好,護具都是CE2級別,甚至還過了T-的低溫認證,可以說冬季防護性也合格了,再加上附送的保暖內膽,-10℃騎車軀幹部分也能扛得住,當然這種皮衣袖口領口密封性一般。缺點是沒有自帶護背,可以自己添加,我把Revit的RV護背撕了一半放進去整好。另外整件重量比較大,牛皮味稍微重了點。當時價格僅有13xx,性價比非常高了,不過後來停產了,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關注一下春風旗艦店埃佐品牌的其他款式。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CC Protectors 旗翼 3008 JACKET (外穿夏季) M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CC這件護甲衣原則上是為內穿設計的,但有相當多的大家買來當夏季騎行服穿,索性就放到這里一起說。盡管搭載了全套的CE2級軟質模具,但由於外層織物的彈性過大,碰撞時比較容易移位,並且耐磨性不足,其實起不到騎行服最基本的抗摩擦保護,所以在不壓迫的前提下盡量選小碼,這樣能減少移位的可能性。好在版型舒適度和透氣性都是滿分,護具尺碼會隨著衣服尺碼變化,這點好評!顏值也是目前幾家護甲衣里面,最像外套騎行服的款式。至於騎士網野獸在評測中提到貼身穿時,前下擺會因摩擦力不足卷邊,這個我實測倒是沒有出現,整體推薦度很高,尤其是性價比真的無敵,而且XS和S碼拆掉胸板就可以作為女款使用。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騎行褲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騎行褲的選擇,無論對於誰,都應該是所有裝備里,對舒適度要求最嚴格的沒有之一

原因無他,就是只要你穿了騎行褲,如果這條褲子的舒適度有問題,那麼從出門到回家,你始終都會感受到這種難受和別扭,不像是鞋,坐著不走路的時候還好,褲子不管是你坐著還是走著還是騎著,你都無法忽視。

如果這個時候經驗不足的廠商,再給你配了一個厚重的CE2護具,表面上看起來安全,實際上坐著時候壓膝蓋、走起路就跑偏、一騎上車發現墊在膝蓋和油箱中間,那麼你馬上就會感受到這條褲子的一無是處。

然而這並不是偶然狀況,絕大部分品牌的休閒騎行褲都是這個樣子。我也一度以為是我骨骼驚奇,膝蓋長得異於常人,但通過與其他摩友的交流,並且在體驗過賽道連體皮衣正經的護膝位置之後,我才認識到一條好的休閒騎行褲真的是鳳毛麟角,而所剩無幾的這些體驗好的,都有三個共同特點:抗磨性好、做好護具兜、然後把護具做軟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由於護具兜受限於兩側的縫線,休閒騎行褲的護具都在膝蓋正中間甚至偏內側,中低速摔車時防護作用非常有限,但是一個合格的「跪的容易」。

防擦傷這點再一次體現出騎行裝備與普通衣服+護具所達成的完全不同的效果,高速運動中的事故除了碰撞更嚴重以外,大面積的擦傷將是你後悔沒有穿長袖長褲或騎行服的最大原因

單純的防磨並不稀奇,但能保證舒適性的同時還能兼顧很強的抗磨性就很不容易,無論是考杜拉還是丹寧材質,夾層還是混織,區別只在於能抵抗多長時間的地面摩擦,不過都遠比普通的牛仔或工裝褲要抗磨的多。

騎行褲的點評依然會從防護水平、舒適度、保暖透氣、外觀做工和性價比5個維度展開,不同的是抗磨性能將在防護性的打分中占據較高比例,出場順序依然是從夏季最透氣到冬季最保暖,另外再提一下我的身高172,體重68kg體脂率平均水平,以供大家參考尺碼。

  • RStaichi RSY260 (夏季)30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RStaichi作為日本廠商對於亞洲版型的把控可謂是首屈一指,騎行褲的舒適度就挑不出任何毛病,這款RSY260是夏季最薄款,採用了考杜拉抗磨牛仔布,彈性恰到好處,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30碼有點買小了,默認護具位幾乎不可用,好在能調節兩格勉強對位。護具通過了CE1認證,平時穿著幾乎無感,但為了舒適性犧牲了部分極限防護性,綜合防護水平一般,勝在完美的版型和涼爽的體感別無分店,另外有女款RSY259可選,但淘寶上賣的店鋪很少,尺碼得碰運氣,性價比只能說尚可,整體比較推薦。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PMJ NEW RIDER(夏季)女款 25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PMJ算是一個寶藏牛仔品牌,擁有非常多的厚度和防磨材質選擇,這款最薄的夏季款用的是丹寧和牛仔混織公益,保持相當輕薄透氣的前提下依然還有不錯的防磨性能,另外PMJ全系不管薄厚,都是標配護膝+護胯的,這在進口品牌里面並不多見。不過不同尺碼的護具有可能是不一樣的,比如這款頁面上宣傳的是KNOX護具,但我買的這個25碼是個不知名的CE1,之前退換過一次的26碼j就確實是KNOX,當然防護水平相信不會有很大區別。價格上由於代理還是前面NEXX頭盔那家FSMOTO,京東自營和淘寶其實都是一家發貨,很少打折,不過結合這個做工和護具水平,性價比也不算太低,比較推薦。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LOBOO 蘿卜 騎行牛仔褲 (春夏)32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沒錯這就是做三箱的那個蘿卜,護具配置是我見過牛仔褲里最多的你敢信,甚至連尾巴骨都有,但護膝舒適度很一般,我自己後期換的CC的CE1,壓迫感會小很多。整體版型還算比較舒適,但就是普通的牛仔布,並沒有任何防磨配置,你可以把這款看成牛仔布連接的護甲褲。有朋友說牛仔布不也挺抗磨的嗎?真不行,我前年冬季牛仔+秋褲一碰就破,當時外面還有一層護膝直接移位,直接磨到真皮層,快兩年的小事故,現在腿上還有疤,真的是不行。當然這款價格只要400+,當做春夏護甲褲穿還是不錯的。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alpinestars a星  DUNCAN (春秋)31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A星專門為亞洲市場推出的版型,版型相對比較短粗,舒適度較好,就是31碼經常性斷貨。防護性配置一點都不含糊,首先是全部混織的丹寧牛仔布,臀部膝部還有芳綸夾層增加抗磨性,默認配自家的CE1級bio-flex護膝,透氣性和舒適性比較好,同時預留了護胯和護臀的護具兜,並且官方選裝護具的價格也不像丹尼斯那麼離譜。布料比較厚,做工非常扎實,但透氣性一般,春秋穿還可以,價格上偶爾跟大促一起打折,不含護胯價格在1100左右,在同樣防護配置的牛仔褲里面性價比算高了,比較推薦。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大廠的優勢在於整件衣服能搭配護具一起研發,舒適性明顯會更高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REVIT DETROIT 底特律 (秋冬)32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同樣是為亞洲開發的版型,Revit底特律在舒適度上表現就很一般,考杜拉牛仔布質地較厚重,彈性不足,看起來像是冬季款型但實際保暖效果又很一般,但春秋穿又有點熱。防護性配置還算不錯,臀部膝部有防磨夾層,默認搭配了自家的CE1級別護膝和護跨,同樣也留有護臀兜,但護具不如A星的延展性好,明顯能感受到護膝會打彎。當然並不推薦的最大理由仍然是價格,大促期間基本都在1500+的售價性價比非常低,不過對我來說這件是拿前面的SBK皮衣換的,我無所謂。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RStaichi RSY551 (冬季)女26、男32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這是我買的第一款騎行褲,你如果單摸布料的厚度絕對想像不出來會有如此好的保暖效果。這款雖然只是簡單的加絨,但冬季長途膝蓋都不冷,比那種保暖護膝要好用太多。至於RStaichi的舒適性和護具就不用贅述了,一如既往的優秀,價格大促期間也基本都在900以內,性價比很高,建議比夏季褲子大一號,同時也有女款可選。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騎行靴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放在最後並不代表最不重要,盡管摩友們相對來說最不重視騎行鞋,但摔車時起到作用的頻率還是相當高的。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騎踏板,在地庫里遇水lowside,險情太急沒來得及反應,頭一次讓車壓在我腳上起不來,幸虧穿了騎行鞋,腳踝連疼都沒疼。

咱就不說有那麼多人壓根就沒買過騎行鞋,就算是平時穿的,有幾個能在通勤換上踏板之後不換鞋的?所以你感覺不太可能發生危險的時候,就是那騎行裝備真正產生價值的時候,時間周期拉長,沒有任何僥幸可言

說回到裝備上面,騎行鞋最重要的保護作用就是側向的抗壓力,對應的是小腿(長筒)、腳踝、腳趾以及鞋底,小腿護板減少對脛骨的沖擊力,腳踝的EVA軟質護具在碰撞時減少沖擊力,較硬的鞋頭在掛檔更有力的同時,還能保證脆弱的腳趾不被壓傷,後面這兩點也是為什麼大黃靴不能完全代替騎行靴的原因,

而鞋底則是最後一道防線,當幾百公斤的車子重重砸在你的腳上,堅硬的鞋底會提供一個車輛傾斜的空間,好讓你能把腿抽出去。

在CE認證層面,EN13634:2017標準的有四項,分別是:鞋高、面料耐磨、面料耐穿刺、鞋底橫向抗壓能力,而LEVEL 1是通過最基本的CE認證,LEVEL 2則是最高的防護。

因此騎行鞋的舒適性幾乎不可能跟任何常見的休閒鞋相比,更重、更硬、更熱是一定的,在舒適性層面能做出差異的只有相對的透氣性和行走靈活性,以及比較接近與正常鞋子的外觀設計,這也是很多摩友不愛穿的原因。

但即便如此,也不是所有的騎行鞋都能做到相對完整的防護性。很多通過了CE認證的大廠產品,很有可能防護性是不如沒做過認證的品牌的,所以我對於選購推薦的評價還是從防護水平、舒適度、保暖透氣、外觀做工和性價比5個維度展開,順序依然是從夏季到冬季,另外提一下我的情況:腳長260mm,扁平足,運動鞋42碼皮鞋40~41碼。

  • REVIT Taylor 泰勒 (夏季) 41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泰勒應該是復古騎行鞋里面透氣性最好的了,側邊和鞋頭有一定面積的高強度網面,夏季確實也足夠應付,缺點就是這種材質長時間使用之後支撐性一般,耐穿刺性也相對較差,因此防護性方面只滿足了鞋高、耐磨和橫向抗壓三項CE1級認證,滿足最基本的通勤需求沒有問題,結合的當時還比較合理的價格,總體表現及格,但目前似乎是停產了,只有部分線下店還有貨源。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REVIT Jefferson 傑佛遜 (春夏) 41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在犧牲了部分透氣性後,傑佛遜做到了相對均衡的表現,四項CE認證都通過了最低標準,經歷過一次上面提到過的「實戰」。版型舒適度尚可,實際上透氣性比看起來的厚重感要好得多,這雙跟上面的泰勒其實是我全部的夏季主力鞋了,起碼在速度稍微起來的時候能夠感受到風從側面灌進來。當然最大的優點還是好看,灰色和黑色版百搭,更像籃球鞋而不是板鞋。大促期間1200左右的價格性價比也還可以,比較推薦。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怪獸公園 精靈 (春秋) 女款 37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盡管品牌都沒有去認證CE標準,但從實際觀感來看,這個外星蝸牛子品牌的第一雙騎行鞋最少也是四個1的水平。鞋兩側都有透氣孔,基本上也就是滿足春秋氣候的場景,版型舒適度較好,BOE免鞋帶系統的順滑度也很不錯。外觀設計也是亮點,做工水平不亞於進口千元級的檔次,非常搭賽博款的皮衣。要知道為女騎選裝備本身就不容易,遇到合適的不像賽靴和板鞋的還能稍微透點氣騎行鞋更是難上加難,大促500塊不到的價格還要什麼自行車!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alpinestars a星 AKIO (春秋)  41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本來是不喜歡這種板鞋的外觀,好在A星這個DESEL聯名版棕灰拼色底有一種莫名的協調感,不過今年的新款配色上了飽和度,顏值一落千丈。舒適度是最大的驚喜,這款的鞋底和面料的柔軟程度根本不像是騎行鞋,盡管沒有打孔,透氣性也比較良好,做工精細膠縫平整。但有一點需要注意,鞋頭沒有掛檔加強,挑檔時會明顯感受到鞋面太薄,所以我想不明白是怎麼過的四項CE1。價格方面,這款大促期間能來到1400左右,對於A星品牌和聯名款來說性價比不算低,值得推薦(不推薦22款配色)。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alpinestars a星  MONTY V2 OSCAR 奧斯卡 (春秋) 41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玩復古范兒的,皮靴無論如何得有一個,盡管這種鞋型強如A星也難以做的非常舒適,透氣保暖性也就更別指望了,這就是拿范兒的代價。當然得益於純牛皮,防磨和防穿刺的認證都拿到了CE2級,其他兩項也都通過了1級。還有就是設計和做工依然沒得挑,側拉鏈穿脫也比較方便,除了價格無論如何不會低於18xx,也沒什麼大的缺點,喜歡外觀的可以入。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外星蝸牛 雲速 (冬季) 41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第一款支持BOE免鞋帶系統的騎行鞋,順滑程度相比進口產品略低,但也非常可靠,頻繁使用沒出過問題。防護性方面;也沒有經過CE認證,鞋面材質不像是能抗穿刺的水平,鞋頭強度不夠,去年的一次「實戰」中,略微扭到了大腳趾。透氣性一般,只能偏向於冬季使用,最大的優點還是穿脫方便,有大幅度優惠的時候可以入。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ARCX 雅酷士 L60594(冬季) 41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騎行皮靴的代表品牌,用料十足,防護性沒得說,鞋底鞋頭梆硬,高度也足夠,如果做了CE認證最少也是1/2/2/1的水平。冬季加厚款設計,保暖性非常不錯,零下10℃跑小長途一點都不凍腳,而且版型也不會覺得過度臃腫,舒適度靈活性還都可以接受。價格方便,ARCX是真正的性價比屠夫,全牛皮靴大促能到5xx,不嫌丑的都建議入。

防護水平:★★★★☆;舒適度:★★★☆☆  ;保暖/透氣:★★★★☆;外觀做工:★★★☆☆;性價比:★★★★☆

綜合評分:★★★★★★★☆☆☆

  • 護具和內襯

這一部分並不想詳細介紹外置護具,由於不提供大面積防磨保護,外置護具的使用場景更多的還是在封閉場地低速練車或金卡納,或者作為臨時給後座乘客准備的「便攜」裝備。選購的要點依然是大小合適、防止位移,比CE等級要更重要,如果有條件還是要去線下店試戴。就像下面那款CC的內置護膝,防滑和舒適性就非常不錯,某些場景下確實能代替騎行褲。

CC Protectors 旗翼 B589K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接觸膝蓋一側採用了防滑布料,能夠減少碰撞後位移,比大多數騎行褲要穩固。

SIXS TS2L(上衣)、PN2L(褲子) 騎行滑衣 M碼 + SIXS SHORT 運動短襪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碳纖材質非常輕薄,並且原廠狀態下有極其濃烈的薰香,會隨著洗滌變淡。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過了CE認證的秋衣秋褲你受得了嗎?

這一套是專門為下賽道准備的,能夠在穿脫連體皮衣的時候減少摩擦力,增加皮衣舒適度,並且提供較強的吸汗透氣能力,不過這里我重點想說的是連體衣皮,以及為什麼建議大家盡可能多去體驗賽道。

其實難得的並不是下賽道,而是在賽道里摔車。賽道的安全性來自於顯而易見的同向車流、平整路面和超大緩沖區,更有連體皮衣的完備的保護措施,中低速的Lowside摔車簡直可以用享受來形容,你體驗到的是那種被完全包裹並且被支撐的安全感。穿連體皮衣下來走路可能拘束的像個猴,上了賽道一旦摔車,可以讓你迅速的縮成一個球,用翻滾去代替碰撞和摩擦,分分鍾站起來還是一條好漢。

正因為有這種級別的兜底保障,在賽道里,你對下傾角的恐懼感會大幅減少,控車的信心自然而然的有所提升,所以更容易發掘出車輛的極限和自己的潛力,完全覆蓋掉街道騎行的全部姿態,就能夠更加從容的應對日常碰到的各種突發狀況。

三、「街道」安全意識是一門獨立的學問

四輪機動車織了張密不透風的網,兩輪摩托車就是漏網之魚」,三聯生活實驗室 用了非常生動的比喻來形容北京早高峰的通勤現狀。

事實上不僅是四輪和兩輪,公共道路的現實狀況極其復雜,因為道路交通參與者的主題是人而不是機器,是人就不可能100%遵守交規法律,是人就不可能完全按照其他人的普遍預期行事。那麼這就需要我們從上路一開始,大腦中就要有一套完整的預案來指導我們的預判和控車行為,而摩托車的操控難度更高,就更需要我們時刻繃緊這根弦。

正因為街道駕駛需要分出額外的精力,來關注多個維度的道路狀況,日常通勤實際上比其他任何的騎行場景要更難,更不用說通跑山這種風險更高的街道駕駛。但絕大多數的初學者,考完駕照買了車,平時上路通勤周末跑山反而成了第一件事,新手村出來直接對付滿級怪,不出事故簡直是天理難容。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賽道里安全到低速摔車甚至是一種享受,一種完全冗餘的安全感

但如果咱們捋一下所有關於摩托車駕駛的培訓,從駕考到安駕培訓,從金卡納到賽道體驗,從翹頭滑胎到越野飛坡,你會發現沒有任何一個培訓成體系的教你如何在公共道路上安全駕駛,就一個摩托車靠右行駛到底安不安全的這種答案顯而易見的話題,網上都能眾說紛紜吵得一塌糊塗。

接下來的一part,我會結合眾多摩托圈自媒體大神的豐富經驗,以及我個人歸納並且付諸行動的街道安全駕駛理念,跟大家分享一下三個核心基本原則,其中包括客觀環境策略:建立暢通的信息通道;主動安全策略:主動積極的避免碰撞;以及被動控車策略:指哪打哪的控車能力。

不過在這之前,有兩個最常被提起的騎行安全關鍵詞,我覺得有必要明確一下,以防此類文字大量充斥評論區。

  • 駁斥兩個人雲亦雲的說法:「肉包鐵」和「管住右手」

我在文章開頭並沒有掛出來大眾對摩托的刻板印象:肉包鐵。因為我拒絕這樣定義。

摩托車是「肉包鐵」嗎?的確是,這也是唯一我不敢否認的common sense。

但用肉包鐵來形容摩托車的安全性,本質上就是在用碰撞時的危險性去偷換駕駛的危險性。就像飛機一旦發生空難,死亡率幾乎100%,但並不耽誤民航成為里程和人次維度最安全的交通方式之一。

單論駕駛危險性,同樣在輪胎失去抓地力時,摩托相對汽車的確穩定性較差,但並不代表這是家常便飯。只是建立在國內普遍散漫的駕駛習慣,和的惡劣街道交通環境維度上才成立。

言外之意就是,我稀里糊塗開汽車,上車跟回家坐沙發一樣開啟休閒模式,邊開車邊玩手機、不打轉向不轉脖子,造成的後果頂多就是花錢修車,最後還有個氣囊來墊背,而同樣的駕駛態度換成摩托,可不就是肉包鐵非死即殘。

問題是這樣開汽車就是對的了嗎?街道駕駛從來就不是自家客廳,摩托由於穩定性差,碰撞後傷亡率高,我們駕駛時會時刻警惕,鍛鍊出較強的觀察和預判能力,難道開汽車就不應該嗎?

從另一個角度說,如果你是一個敬畏道路交通環境、尊重其他道路交通參與者的汽車駕駛員,那麼當你擁有熟練的控車技術之後,駕駛摩托車並不比駕駛汽車更危險,最多就是雨雪路面要更小心一點而已。而且由於摩托車能較快的脫離車流減少碰撞,實際上發生事故的機率會更低

話說回來,那些只會在評論區「禁摩」「靠右」的四輪鍵盤俠們,你們何不好好反思一下,如果你們真的能按照法律規定和大眾的預期,不拿開車上路當回家躺沙發,還會有那麼多人被逼著騎摩托通勤嗎?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另外一種關於摩托車的二極體思維方式就是「管住右手」。

不是說管住右手沒有必要,這句話本來的意思是讓我們控制好速度,騎大排量別上來就跟騎小電動車一樣一把擰到底,該慢的時候慢,該快的時候快,是讓人時刻保持敬畏之心的安全理念

但現在的網絡輿論中,管住右手實際上狹義成了靠慢解決一切的思維邏輯,你出了事就是騎快了沒管住右手,潛台詞就是慢了就可以忽略那些騎行技術上的差異,慢了就是絕對的安全,不管出了任何狀況先慢了再說。

其實不管你是不是新手,控車技術菜、防禦性駕駛經驗少這都不可怕,就怕這樣的二極體思維來否定技術、意識和裝備的作用,將復雜的安全問題抽象為開關電門,將可以通過積極學習所掌握的安駕理念一桿子打翻,這種邏輯再往深度滑坡,就會演變為只要騎車就不安全,你出了事就是沒管住右手,一推六二五,完全忽略了交管部門、摩托廠商、行業協會、以及摩友團體應該發揮的作用和承擔的責任。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六翼勸我們戴全盔,你勸我們什麼也不戴管住右手。

  • 基本原則1:看多遠騎多快,以最壞情況預期所有未知。

我們總說防禦性駕駛,這事總得有個前提,也就是我們對客觀環境的判斷:首先我們看得見,然後對於前方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有相當大的把握,再去選擇自己的應對措施

但我們可以回想一下真正遇到險情的時候,這兩個條件有幾次是全部符合的呢?無論是看不見的亂闖紅燈、路面大坑、盲區超車、排頭車鬼探頭、隧道口和強光致盲,還是看得見的橫穿的行人、強行變道加塞、前車無障礙減速、快車道蠕行的三大媽,這些事你想得到嗎?有應對措施嗎?

攝像頭補光燈是否該這麼亮值得商榷,但看不見前方路況,無論如何都應該減速

所有人都會把預判掛在嘴邊,但我要說忘了預判,不要預判,你有一點點搞不明白的狀況,就要按照那是你的仇人掛上倒擋瞄著就要來創死你來行事。永遠以最壞的情況預估你碰上的人和物,提前做好避讓或停車的准備

可能某一次不想減速的懶惰就會導致你賭錯了最壞的結果,你想賭,那麼墨菲效應會讓你把命都賠進去。

老五精心製作的動畫生動的闡釋了為什麼要「讓速不讓道」

看多遠騎多快,就是要在實現良好、排除最多干擾因素的條件下,在合法的速度范圍內盡可能快的通過。比如賽道上、封閉場地、高速公路上,我們的注意力可以相對集中,無論是速度還是傾角,都可以更接近於車輛或道路極限。

以跑山這種相對比較危險的場景為例,盡管並不建議大家節假日車多的時候跑山,但難免遇到需要借道超車的情況。這個時候你需要看的就不僅僅是眼前對向車道的狀況,你要一眼看到你超車後並回原車道,這一大段距離的路況,並做好隨時能臨時並回去的准備,對自己車輛加速性能和多長時間超越前車應該有足夠穩妥的估計。

因此碰到盲彎、上坡到頂、前面車流堵的很死,這些情況是絕對不可以超車的;更不能無腦的跟著同行的摩友一起超車,超不超取決於自己的判斷,感覺一把超不過去就穩妥點慢慢來;路過村莊或有路口的地方,更不能從右邊溜縫過去,這種地方右轉沒人看後視鏡;更要搞清楚路面的狀況,山路上大坑或者大石頭也不是完全碰不見,超車的當時你是沒有避閃的餘地的。

如果做不到這些,那就不要去跑山。

當然該快的時候一定要快,就像前面說的山路超車,你已經決定超車,打了轉向燈,車頭都掰到了對向車道了,那就油門焊死第一時間超過去,因為可能威脅你的不光是對向來車,還有可能是認為這邊沒車的行人或者動物,盡量縮短時間,降低這種意外發生的機率。

看見小孩應該跟看見動物一樣,絕不能預期對方有「合理」的反應方式

同樣的,我們也要有效管控自己的駕駛行為,讓我們的行為更符合其他人的普遍預期,不管別人有沒有做好,先做好自己,不能用比較高的標準去要求別人。

養成三個良好習慣,告訴其他交通參與者你想干什麼:

  • 只要變道、轉向必打轉向燈,非鑽縫場景下,請提前三秒打轉向燈後再移動,道路通暢的前提下,變道要加速,保證後車無論如何踩油門也碰不到你。

  • 變道、並線,一定要轉頭觀察旁邊車道車輛前後位置和相對速度,並再次通過後視鏡確認後車左右位置,兩個維度都確認安全後方可變道,尤其是橋下調頭彎,在轉頭觀察之前,一定要做到停車讓行,千萬不能直接左拐。

  • 一定不能穿越實線,一定不能闖紅燈,一定不能逆行。這幾項因為摩托車沒有前置車牌,不容易被拍照處罰,但所有的道路交通參與者都默認、或者說有著同樣的預期的底線。

之所以說是底線,就是任何人都不會去做的事,那就是實線就是一堵牆、紅燈就是應該停,當大多數人都在按照普遍的預期指導自己的駕駛行為時,你不按套路出牌,視底線於無物,那麼做出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時,不值得任何同情和幫助,死亡和重傷就是你理所應當的。

推薦關注幾位交通事故/汽車安駕類的自媒體,主要是了解實際道路交通的復雜狀況,對自己上路可能出現的狀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這老幾位給我們提供了大量汽車安駕、實際道路交通狀況素材

  • 基本原則2:靈活合理看待規則,盡一切可能減少碰撞

無論如何我們怎麼證明摩托車的實際事故發生率並不比四輪更高,但發生碰撞後的高傷亡率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作為主動安全策略,街道騎行時應當無條件的避免碰撞

毫無疑問的,從國內目前道路交通參與者的普遍意識水平來看,車越多越容易發生事故,局部擁堵引發的事故往往會導致更嚴重的長時間惡性擁堵,因此作為碰撞更容易吃虧的摩托車,應該主動的避免與扎堆車輛混行。

解決方案無非就是兩個,一是降低車速脫離車流,但這樣無異於將主動權交到了別人手上,另一種則是積極主動的脫離車流,也就是合理利用摩托車更快的加速度、更靈活的身段以及更廣闊的視野遠離危險。

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快速通過,不要給別人傷害你的機會。拿摩托車上高速舉例,按照在最右車道最高80公里時速的規定,你需要不停的應對慢車、大車、甚至是臨時變道出匝道的車輛,無異於一個危險的牢籠,更不用說部分地區還不允許上高速。一味的只會指責高速不安全的言論,實際上是只強調絕對速度,忽略了與安全真正有關的相對速度。

在不違反道交法的前提下,高速公路以及封閉道路上,車輛間相對速度是比較低的,並且基本杜絕了其他無關行人或動物的「入侵」,大家最大的速度差也不過三四十,這為駕駛員無論是減速還是變道超車都提供了足夠的反應時間,極大的減少了車輛間相互碰撞的機率,也就等於降低了傷亡的機率。相對封閉的道路+基本符合預期的車流行為,為無論是摩托車還是汽車,都創造了最安全的交通環境。

因此從騎行安全的角度出發,我們一定不能刻板執行的針對摩托車的兩條歧視性交規,因為這將極大的威脅我們的生命安全:

  • 靠同向道路右側行駛;

  • 高速80限速;

  • 在有主輔路的情況下,不得進入主路行駛。

現行交規的立法背景下,兩輪摩托車還處於那個滿把擰油只能跑80公里時速的125農用車時代,還是那個一把就能拎起來,駕駛難度要遠小於三輪的廉價代步工具,政策法規當然要這樣制定。但時至今日,這不僅嚴重脫離玩樂車型快速發展的行業現狀,也遠遠滿足不了對現有中大排量(動力)摩托車群體的有效管理。

摩托車天然的就帶有叛逆性,這種叛逆並不一定是無條件、有意識的違反法律法規,而是在相對滯後的交通法律環境下,一種對於更加合理地位的自適應,相比於輕微的違章,關鍵時候保證自身安全肯定是更重要的。

Up主對於在不同道路能夠最高行駛的合法速度給出了解釋,超速並不意味著違法

處理好人和法規之間的關系,做更安全的選擇,而不是刻板的遵循法規條款。舉一個例子,就是今年4月份的交管新規,20%以內的超速不予處罰,事實上放鬆了對超速的限制,嚴格來說只要是超速就是違法行為,但官方的這一舉措的目的恰恰是一定程度上鼓勵合情合理的超速,因此並不是說法規相對滯後了,我們就得嚴格履行,畢竟官方在執法層面都已經相當靈活了。

另一方面,與摩托車經常打交道的、非完全禁摩城市的交管部門,也非常清楚,過於嚴苛的約束,到處都是規矩,合理的權利沒有得到保障,現實往往會演變成到處都沒有規矩,很多人就會索性用更過激的行為來獲得心理上的平衡感

因此在北京、上海、西安、濟南等這些地方,摩托群體和交管部門在長期「友好博弈」下,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默契狀態,即你們不太過分,客觀上提升了道路通行效率,我們也輕點管理,許多年來相安無事,但這一平衡在這兩年摩托車數量飛速增加的情況下,已經有所動搖。

從不影響他人並且更能保證自身安全的角度出發,提倡三種提高通行效率的方法

  • 以汽車的限速標準適當超速20%以內,盡可能甩開扎堆汽車。

  • 在低速或堵死情況下,利用較寬的車縫低速鑽到紅燈前排,目的仍然是起步快速脫離車流。

  • 在有足夠安全空間的條件下,通過積極變道擺脫車流尤其是大車

up主的視頻表明了提高通行效率,摩托車並不一定需要違章,而且相對寬松的停車空間大

這些以保命為目的行為,唯一代價就是在萬一發生交通事故的情況下,摩托車會被增加擔責比例,比如無責變次責,次責邊等責,等責變主責,但這也遠比自己受傷甚至生命受到威脅要劃算的多。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承擔一部分潛在的財產損失,換來安全風險的降低,這種交換我想是十分劃算的。

同時我也不認為這是雙標或者說摩托車特權,首先摩托鑽縫並沒有影響其他車輛正常行駛,能鑽過去就鑽,鑽不過去也不會強迫你讓,一條車道足以容納一輛四輪和摩托車並排。你要是不想讓或者沒注意,大可以一腳油門悶上去,放心肯定是鑽縫的摩托全責,恭喜你獲得了一次性免費修復全車損傷的機會。如果你覺得耽誤你事了,也可以跟對方保險公司提出誤工索賠。

反之你汽車如果鑽縫加塞,鑽的進去後面必須給你讓,鑽不進去就堵死旁邊一整條車道,堵的遠的車還以為前面真的在堵車,等慢慢繞到你身邊發現你加塞沒進去,想掐死你的心都有,這種效果摩托想做也做不到。

如果你開的是一輛五菱宏光miniEV或者Smart ForTwo,我就不信你沒想過利用靈巧的身段鑽縫或者垂直90°停車。

這也是為什麼交警在處理加塞違章的時候,一定會強調道路擁堵狀態下。因為不擁堵的加塞最多算是不文明駕駛,只是增加了事故風險,並沒有對道路通行造成嚴重影響。但擁堵的時候加塞、走應急會導致額外的嚴重擁堵,甚至影響救護車等特種車輛執行任務,所以必須得3分200,兩輪和四輪的鑽縫區別就在這里。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推薦比較有名的摩托車安全自媒體,可以快速豐富街道騎行經驗

說回到我們的安全策略本身,我還是主張盡可能快速脫離車流躲避危險,而不是想著衝突的時候對方該占多少責任,這麼說並不是受害者有罪論,而是在事故發生的千鈞之際,任何法規和攝像頭都避免不了你受傷害,事後也不可能100%公平正義的還原當時情境。

不管在哪個國家,真正有效的是道路叢林法則,某些國家顯得很有素質,或者說尊重摩托車,其實也都是不同交通工具群體長期博弈達成默契平衡的產物,輿論的激烈交鋒幸運的躲過了社交網絡時代。而國內的交通亂象,也是因為每一波的發展都快的離譜,社會交通意識沒有跟上汽車或者摩托車增加的數量而已。

各方交通工具勢力各自利用自身優勢去占據自己的道路生態位,你騎摩托速度快走位靈活,避閃技能滿格,那就迅速脫離車流,不要給別人傷害你的機會;同樣的你開汽車鐵包肉,近戰技能很強,跟其他車輛並行當然底氣足一點,那就穩穩當當開,不鑽縫加塞。

每一次有效交鋒後一旦形成的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就會在未來的再次交鋒中成為可以依賴的路徑,並逐漸固化成民意和法規。

用來自東北大城市曼谷的某位網紅老劉的話說:**就不可能安全,安全就不可能**,如果你不能接受這點,能不騎就別騎車了。

  • 基本原則3:盡可能快的熟練操控,突破你的心里障礙。

前面說了這麼多,充分了解路面情況,並作出相應決策,包括快速脫離車流,這一切都要建立在對車輛有充分掌控的基礎上,只有熟練的控車才是下意識避險的前提

駕駛玩樂型,尤其是大排量跨騎摩托車,並不像駕駛C照小汽車一樣人人都有能力參與,車輛設計有足夠的安全和操控冗餘,也不像自行車誰都能一把給車拽起來,這是一項有門檻且相對危險的運動

然而就是這樣,考取摩托車駕駛證依然遠比汽車要容易得多,而且考試更容易的三輪D證還能覆蓋兩輪,拿到駕照出門就能合法的駕駛火箭3、川崎H2這種性能怪獸上路行駛,這顯然非常不合理,而且可笑。

因此我們無論如何都要專門拿出一段時間去熟悉自己的車輛,盡管法律層面有非常寬松的准駕環境,但我們不能對自己的生命安全放鬆警惕,不管是上安駕課還是自己找斷頭路或賽道練車,盡快的熟練正確的控車姿態,找到「輕車熟路」的感覺。

關於安駕培訓,更重要的是訓練出一整套正確的控車動作,並且將這些動作形成肌肉記憶,以便在遭遇突發狀況的時候不用經過大腦的思考再去做出應對策略,即便這些基本操作可能不會完全避免事故,但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碰撞力度和受傷程度。

在安全的環境,盡可能的騎大車、騎快車、極限操控,通過熟悉大冗餘度車況,建立街道騎行的心理優勢,消除所有可能磨滅信心的因素,當然除了安駕培訓,本地摩托車經銷商舉辦的封閉場地試駕會,能盡量多的騎到不同車型,平時不敢去試的排量、坐高、重量,都可以利用這種相對安全的環境去挑戰自己。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推薦幾個北京的安駕培訓,當然只看節目也是能受益匪淺的

相當於安駕培訓的進階版,賽道安駕其實是一個快速成為熟手的小捷徑,當你已經能夠在封閉場地熟練控車,但一上路就害怕速度和車流,賽道確實能幫你盡快突破這一層面的心理關卡。

賽道提供了一個有效排除其它干擾項、專門讓你去應對高速以及高速車流的訓練環境,再加上足夠高的安全冗餘,你可以不斷地接近當下控車姿態和車輛本身的極限,甚至可以從傾角、油門、剎車、側掛幅度等不同維度來略微越過這個邊界,清楚的找到你或者車輛即將失控的那個點,讓車輛發揮出更大的速度、剎車、抓地力潛能,更重要的是,一次次修正你的控車動作。

這個道理也可以擴展到所有的訓練場景,也就是說練習的時候速度要更快、壓彎傾角要更大、剎車要更狠,你才有可能在道路駕駛不那麼極限的情況下更有信心的控車。這也是下賽道練習的意義所在,用短時間內高強度、專業場地、人和車都相對安全的形式來集中訓練,是一種極其高效的提升控車水平的方法。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推薦幾個賽車手自媒體,了解職業車手與愛好者完全不同的視角

回到街道駕駛,其實不管是摩托車還是汽車,我們常說的有關於男女司機、新老手的區別,很大程度上就是熟練與否的區別

當你的絕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什麼時候剎車、要不要打轉向、到哪里該並線的時候,任何人都沒有多餘的精力去關注可能威脅你駕駛安全的人和車輛,自然而然會手忙腳亂,油門當剎車踩根本不出奇,擰著油門捏剎車也不出奇。

這也是為什麼車隊行進中,無論是騎摩托還是開汽車時,都不要無腦跟車的原因,這樣很容易讓人進入到一種放鬆狀態,沒有足夠的精力去關注路況,極易導致事故的發生

  • 車輛上與主動安全性有關的硬體或改裝(隨便聊聊,沒說一定有用):

前面說過摩托車身上幾乎沒有任何被動的安全設計(金翼的氣囊除外),那麼主動減少事故的安全設備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摩友們常提起的各種安全改裝件其實並不一定都能發揮價值,反倒是一些隱蔽又便宜的部件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輪胎:最容易被忽視但又最有用的其實就是輪胎,因為不管是什麼高級電控在起作用時,都是以輪胎失去抓地力為判定標準,而一條相對抓地力更好的輪胎會極大的擴展車輛的操控閾值,尤其是側傾或低溫工況下,一兩千塊錢的花費,就會讓你的過彎和剎車信心大幅提升,對於一些低扭較強的車型,甚至還能提升加速性能。

剎車皮:很多朋友改裝都喜歡換上泵和卡鉗,但如果你覺得你的剎車力不從心,剎車皮往往是那個短板,這種現象在喜歡堆配置的品牌上出現,多則幾百塊錢搞定,換完之後你會可能發現一點都不想改卡鉗了。

護槓:護槓在低速/原地倒車時能夠將車輛支撐開一個角度,防止新手壓到腳,但也真的只適合低速練車/金卡納競技,摔車的時候更應該蹬開車輛滾到一邊,另外護槓保護車輛不受損的能力也很有限,部分設計不合理的護槓甚至會加重車架甚至發動機損傷。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低速倒車,發動機被護槓扎漏,這個教訓我替大家吸取了

排氣:不少人認為改裝排氣後更大聲量會提升安全性,不過我並不認同這個觀點,畢竟更響絕對不是改裝排氣設計的初衷,車上最響的裝置是喇叭。如果你真的得依靠巨大的噪音,時時刻刻提醒路人和車輛你的存在,說明你的交通意識存在問題,請仔細閱讀上面基本原則1的三個良好習慣。

射燈:一般喜歡摩旅的朋友喜歡安裝射燈,不得不承認很多車型的燈光設計尤其是遠光確實很拉胯,不過這里還是並不建議改裝,首先這個東西很明顯,交警必查,其次好多車的大燈角度是可以調節的,大燈的光源甚至是允許合法改裝的,或者乾脆就不要選購遠光燈設計有缺陷的車輛,小丙的評測都會附帶燈光鋪路效果測試。

四、牢記使命:做摩托漩渦的助推器。

騎摩托到底危不危險?你如果什麼都不做,那摩托車就是個吃人的洪水猛獸。你如果時刻保持對公共道路的警惕和對機動車的敬畏之心,那它就是永遠不會堵車的自由天堂。

騎車很單純,危險的是人。

我甚至有一個妄念,就是所有的交通參與者都應該看看第一視角的摩托車視頻,甚至上路騎幾天,形成一種交通緊迫感和安全危機意識,讓上路開車的人永遠告別安逸和放鬆

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摩托車新注冊登記534萬輛,與去年上半年新注冊登記量相比增加108萬輛,增長25.38%。另據央視報導,根據北京市各駕培機構招生數據統計,2022年上半年北京報考摩托車人數120028人,占駕考總量45%左右。

這能說明摩托車更受中國人歡迎了嗎,也許是,但我們心理都清楚,這種爆炸性增長的背後,是大多數人被擁堵逼迫的走投無路,也是「駕駛運動」在人民群眾中開始普及的有力證明,這是一個在馬斯洛金字塔底層和頂層都被極度壓抑的需求。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被圈起來的那句話是沒錯,可該回函的其他論據都充斥著過時和刻板

摩托車是不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不是。

是不是一個該被淘汰的交通工具?是的。

作為交通工具,我們不能因為公共運輸很不理想的現狀,就把摩托車的必要性強行給拔上來。

摩托車的動力技術更落後,安全駕駛的門檻更高,毫無舒適性可言,並且市場小成本高不利於普及。

與其它從好用到好玩最後演變成一項體育運動的事物一樣,摩托車不可避免的將會迎來在公共道路上的消亡,作為工具就是要追求效率,而玩具的歸宿是賽道、是運動賽事,就像我們只能在公園和小區玩玩電動平衡車,去卡丁車場體驗單缸小賽車的嘶吼,或者與被當成吉祥物一樣的大連女騎警拍照合影。

但問題就出在摩托車還是被允許出現在公共道路上,可能是民意的洶涌、利益的妥協,也有可能是頭痛醫腳的擁堵解決方案,不管是什麼,我們還是能上路,盡管路權沒有我們想要的那麼多。

正因為如此,我們就更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騎行環境,更應該主動維護這個脆弱的共識平衡點,而不是逮到一個機會就往死里薅羊毛,抱著浪一天算一天的心態,盡一切可能攫取眼前的便利和特權,提前透支社會大眾的信任,活生生把自己變成別人瞧不起的樣子。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北京超標電動車還能掛著臨牌滿大街亂竄的時候,我就給九號E200P第一時間上了京B,我就是想在路口排隊等紅燈的時候,讓後面的四輪司機看看,電摩比你們很多小車都要守規矩。

有意和無意的自我矮化,都是對摩友群體利益的極大侵蝕。

有些人自己都沒把當成一個正經機動車,占盡了執法設備漏洞的便利,憑什麼讓對摩托車完全不了解的抖音網友,或者對兩輪深惡痛絕的四輪司機,高看我們一眼呢?

有部分地區的車管部門,對於50cc以下輕便摩托車的手續審核管理不嚴,半默許的懶政行為導致大量套了合格證的150、180中型踏板甚至能掛著藍牌招搖過市,而且越是這種通過鑽漏洞獲取的高路權牌照的車輛,往往最不愛遵守最基本的交通規則。

那些成天在網上雲執法闖禁行的朋友們,你們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一幫人有路權但是成天闖紅燈走非機道,另一幫人老老實實騎車連鑽縫都不鑽但是闖了禁行,你更願意要哪一個?

就像老五說的那樣,騎車的人和不騎車的人,內心隔著一堵厚厚的牆,我們不奢望去推倒這面牆,哪怕只能拆下一兩塊磚,漏出一個小縫,能夠透過一些光亮,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面對普遍的冷漠甚至惡意的詆毀,我們做的一些事,可能不會產生任何漣漪,但什麼都不做,就只有被吞噬這一種結局。任何一次較真和上綱上線,都會向冷眼旁觀的社會和反對你的人傳遞一個信號,那就是我在乎,你們也應該在乎。

這個最近的案例反映出一個基本現狀,針對摩托車的歧視性管理確實是一個巴掌拍不響。有的人從嘴里輕易說出來的懶政、一刀切,其是另一個角度的躺平。我們的立法、行政部門不是全能的神,你申訴了嗎,你合理合法的運用作為一個納稅者應有的權利了嗎,盡到一個公民對立法和執法部門的監督義務了嗎?你自己都那麼懶,憑什麼就得讓人家像保姆一樣哄著你?

我們就像是以摩托車為中心形成的一個漩渦,一點點的把身邊的朋友、同事、親人不斷地卷進來,這種擴張不是激烈博弈後的妥協,更不是簡單的關聯與糾葛,而是最終能擴大到整個社會,都不得不正視這個漩渦的巨大動能。而用以攪動這個巨大漩渦的槓杆,是對風和自由的嚮往、是對極限運動的熱愛、是我們圍繞著摩托車所做的一切對社會有益的事。

前段時間重慶的森林大火,抖音里民間越野摩托組成的「運輸大隊」在傳播著最正能量的摩託故事。

但別忘了,那些背著滅火器飛坡的小伙,很有可能也是平時大半夜炸街的高架少年。

那些在評論區點贊、加油的路人,誰也不敢說之前沒有在網絡上對「騎士」惡語相向。

每個人都是一體兩面,人和人之間的好感從來都不會憑空產生,決定路人用什麼眼光看待我們的,決定這個漩渦能否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的,是我們有意或者無意做的每一件事,讓群眾鬥群眾失去滋生的土壤。

願你騎車歸來仍是少年 | 我的街道騎行裝備與安全那些事

我有一個夢想,我希望有一天,不會有人因為怕熱而摔的血肉模糊,不會因為拎著頭盔而被當成送外賣的,

不再因為市場極小而不得不花高價購買國外品牌昂貴又低質的安全裝備。

我希望有一天,摩友們不再以少數派的騎士禮而惺惺相惜,不會只有想吸引其他人眼光的精神青年,

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兩個喜愛騎車的人,以至於不好意思在評論區破口大罵。

我希望有一天,某個城市不會因為管理者的喜好而解禁摩托車,更不會因為群眾的厭惡而封禁,

不會因為能套牌鑽漏洞而沾沾自喜,更不會因為郊區和城市的號段不同而被區別對待。

我希望有一天,摩托車不會被強制引導到非機動車道上,不會因為遵守交規而被直右車道的後車鳴笛,

更不會再設置所謂的摩托車專用車道,看似給了獨立的路權,實則像**隔離一樣徹底的與其他機動車劃分界限。

我希望有一天,深夜炸街從一代人的記憶中徹底消失,鬼火少年搖身一變成為特技教練,

父母們願意讓孩子從小就感受騎行極限運動的樂趣。

我希望有一天,我們騎車歸來,仍是那個初心不變的少年。

來源:Chip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