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都是為了你」 你的辛苦,不該成為孩子的債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帶着爸爸去留學》,里面的萬人嫌女孩朱露莎,有着一位異常彪悍的媽媽。

她對朱露莎的全方位庇護與事事代勞,養成了「巨嬰」女兒朱露莎。

細細深究原因,劇集開始的一幕或許能給我們答案:

深夜視頻時,朱露莎向父母哭訴自己沒有朋友,無法融入新環境時,最為親近的父母,不但沒有絲毫的安慰,反而大施壓力:

我們全家靠你來改變命運呢!

爸爸媽媽送你出國不容易。

你要理解爸爸媽媽。

朱露莎聽到父母的話,徹底奔潰大哭:

從小到大,你們只會說你們不容易。

你們誰又能理解我?

「爸媽都是為了你」 你的辛苦,不該成為孩子的債

其實在父母眼里這樣稀鬆平常的場景還有很多:

早上,孩子穿衣磨蹭,你生氣大吼:

我這麼辛苦,早早起床「伺候」你穿衣吃飯,送你上學,你怎麼一點都不體諒我!

晚上,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你委屈地掉淚:

我為了你節衣縮食,付出這麼多,就是想讓你努力學習,你太讓我失望了!

周末,孩子想幫你做家務,你心疼地連連擺手:

乖,快去看書,這些累活,我一個人做就好,你只要好好看書,我就很開心了。

某次,孩子歡快地告訴你自己的需求時,你恨鐵不成鋼地說:

我每天掙錢那麼辛苦,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你怎麼一點都不懂事!

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內疚感控制。

很多父母總會在有意或無意地對孩子進行內疚感控制,我們總是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給孩子傳遞着一種信息:我這麼辛苦,都是因為你。

當我們說出:我這麼不容易,我都是為了你。我們的潛台詞則是:你就應該以聽話來回報我。

也許我們的出發點是好意,可是往往事與願違。

活在內疚感中的孩子,他會認為:自己的需求並不重要,給父母的回報才是最重要的,他有義務犧牲自己的需求和人生來回報我們。

你的辛苦,不該成為孩子的債。

那些活在內疚感中的孩子會怎樣

1.背負沉重的枷鎖

綜藝節目《放學後》中,就有這樣一對母女:

吳歡芮的媽媽是一名印刷廠工人,為了女兒長大後不像她一樣吃苦,她逼着四年級的女兒拚命努力。

作為一名望女成鳳的家長,這樣做本來也無可厚非。

但是當孩子壓力過大,稍有反抗時。父母便開始了情感施壓:

媽媽一天上班,辛辛苦苦的為了什麼?

就是為了供你,讓你有出息。

媽媽捨不得吃,捨不得穿,

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你身上,

就希望你能出人頭地。

「爸媽都是為了你」 你的辛苦,不該成為孩子的債

在孩子哭訴自己的壓抑和不滿後,母親根本不給予溝通機會,反而直接使出了殺手鐧——離家出走。

這場抗爭的結局,以母親的全面勝利,孩子的含淚委屈告終。

因為最後,當吳歡芮看到母親因自己的「不聽話、不懂事」離家出走後,留下了悔恨內疚的淚水,並委屈地面對鏡頭:「我以後會好好學習。」

我們企圖用內疚感「控制」孩子,希望得到他感恩的回報。

可結果往往是:孩子為了你的開心與滿意,委屈地去壓抑自我。

節目中的吳歡芮,因為對父母的愛和依戀,最終,只能選擇沉默,封閉自己,努力地去回報父母的「厚愛」。

努力「回報」,讓孩子活得沉重無比。

2.走向叛逆的極端

有些不願意「屈服」的孩子,最終走上了和父母「勢不兩立」的對立面。

之前微博有則新聞。

貴州安順一位8歲的小女孩,離家出走被民警發現。

當民警送女孩回到家時,孩子父親訴起了苦:

從我和你媽離婚,我對你是怎樣的?

我每天跑外賣,有時甚至跑到晚上3點多。

現在(整個)公司沒有誰有你爹這麼苦!

「爸媽都是為了你」 你的辛苦,不該成為孩子的債

小女孩自始至終都沒有說話,只是毫無反應,呆呆地站在那里。

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唯獨最沒用的就是企圖激發孩子的內疚感來完成教育目的。

在你無數次的苦口婆心後,習以為常的孩子還會如你所願嗎?

人的潛意識中總是會認為:既然我付出了一切都是為了你,那麼你理所當然應該以相對等的情感來回報我。

「一切都是為了你」,是一種以愛之名的「情感綁架」。

孩子是有自我意識的獨立個體,當你的付出變成交易時,那就必須做好「反噬」的准備。

3.習慣性地取悅父母

身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選擇讀哪本書時,挑選禮物時、吃飯時、購物時,起初,你看似民主地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一旦孩子的選擇與你心意相悖,你要麼開始諄諄教導,申明利弊,要麼開始從情緒傳遞出你的不開心不滿意。

而這時候,聰明的孩子很敏銳地捕捉到了你的真實意圖,為了照顧你的情緒,他便違背自己心意,改了初心,迎合着你的選擇。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人類一切行為都是為了逃避懲罰和得到快樂。

在這些場景中,孩子逃避掉了你壞情緒的懲罰,得到了你開心他也開心的偽快樂。

心理學家薩提亞曾在《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中提到:家庭是世界的縮微。

你的教育方式決定孩子成長的形式。

你的抱怨與指責,切斷的是孩子通往自我成長的路!

孩子需要的愛,是尊重、信任和鼓勵

很久前看過一個泰國公益片,經常會分享給家長。

視頻中的孩子,足球技術非常不好,甚至可以說是毫無天賦。

可是陪伴他的媽媽,並沒有大倒苦水,用內疚感向孩子施壓,相反,還鼓勵他:

教練誇你很努力,你以前不會用頭去頂球,

現在時不時能做到了呢,再努力一點點哦!

努力超過你前面的那一個人就好了。

每天只超越自己一點就好。

這個在踢球技術無甚天賦的孩子,在媽媽的鼓勵下,拼勁全力,終於,以一個漂亮的頭球贏得全場喝彩。

「爸媽都是為了你」 你的辛苦,不該成為孩子的債

教育學者尹建莉說:

在習慣養成中,如果經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相反,如果總是製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好的習慣。

人,只有在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並被認可時,才能有所突破。

而尊重、信任和鼓勵,就是一個激發孩子主動性和成就感的方法。

與其通過「賣慘」逼孩子前行,不如鼓勵孩子勇敢挑戰自我。

中國科學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專家黃曉暉表示:少兒階段是孩子「社會自我」開始發育的時候。

人的生命與情感是重於一切的,孩子亦然。

只有從父母處得到愛與信任的孩子,才能不懼風雨,勇敢前行。

你對孩子最好的愛,是好好愛自己

前段時間,高考考生王恆傑校門口的「感恩一跪」讓他迅速登上熱搜。

當然,有網友質疑他是在炒作。面對質疑聲,他在接受采訪時說的那句話非常值得欣賞:

情感這東西,你不能一直憋在心里。有些事情你必須要說出來,你要表達出來。

這樣勇敢把愛與感謝表達出來的他,身後又有着一位怎樣的母親呢?

王恆傑的母親,是一位單親媽媽,獨自撫育兒子長大的艱辛,相信做了父母的你我,都能體會。

可是這位獨自挑着生活重擔的媽媽,面對鏡頭說的話,卻讓人無比動容:

無論如何,你上大學後,媽媽都會去尋找自己的幸福。

孩子,你過你自己的生活,只要你開心、你快樂,你健健康康的,是媽媽最大的幸福。

「爸媽都是為了你」 你的辛苦,不該成為孩子的債

PAPI醬也曾在節目中談過「中國式父母」:全心全意付出,卻不肯好好愛自己。

「爸媽都是為了你」 你的辛苦,不該成為孩子的債

她提到自己聽到父母說「我一切都是為了你」時,總是充滿了內疚感,因為覺得父母過得不好都是因為自己,父母人生中最糟糕的部分都是自己造成的。

就像PAPI醬說的:你們的幸福感應該由很多東西組成,比如養了一盆花,子女升職加薪了,我們都希望彼此能開心,彼此能幸福。

教育家馬卡連柯有句話: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了。

不幸福的父母有千萬種,但幸福的卻只有一種:好好愛自己。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

任何教育的東西,語言或行動,都有一個規則:不能給孩子造成心理障礙和心理傷害。

請不要讓你的愛標上價碼,

以「愛」的名義,行「不愛」之事。

參與並享受他的成長,收獲愛,便是孩子對我們最好的回報……

作家馮塵也說過: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相互滋養。我原本以為自己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後才發現,成全的,原來是我自己。

愛是彼此成就,彼此幸福!

願我們給孩子的,是這世間最純粹的愛,

讓這份愛化作一道光,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共勉!

-THE END-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