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媽媽遭孩子群毆 熊孩子背後的,是不作為的「熊家長」

01 讓人恨得牙癢癢的「熊孩子」

近日,加拿大一位33歲的媽媽,因為勸告一群熊孩子不要欺負另外一名男子,結果遭到了報復,被他們拖到地上拳打腳踢。

事後這位媽媽接受采訪的時候表示,她的女兒在旁邊哭,很擔心她,但是她不會和那些孩子打架。雖然她現在身上還有淤傷,身體不時還會顫抖。

加拿大媽媽遭孩子群毆 熊孩子背後的,是不作為的「熊家長」

這件事情,瞬間激起了網友的憤慨,被頂上了熱搜。

有網友說,熊孩子真是哪里都存在,就應該狠狠給他們一個教訓;

還有的網友說,未成年人保護法是用來保護弱者的,不應該成為熊孩子的庇護所。

那個目睹自己媽媽被群毆的女孩,當時是如何無助和擔心,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熊孩子們」出格的行為,卻一直在挑戰人們的底線。

雖然這群打人的孩子中只有一人被定罪,其他的因為不足12歲沒被追責。但是,那群看起來毫無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孩子,即便滿了12歲,可能也還是無法約束自己的行為。如果他們依舊毫不悔改,那麼被這個世界狠狠懲罰,只是早晚的事情。

加拿大媽媽遭孩子群毆 熊孩子背後的,是不作為的「熊家長」

而「熊孩子」們的破壞力,還遠不止這些。

前兩天,就有一個熊孩子闖禍了。在香港的畫展上,一個孩子將任伯年的一幅畫作《澹黃楊柳帶棲鴨》撕下了一部分。整組畫作價值百萬。有位網友心痛地說:這不是賠償的問題,這是藝術品,是沒法彌補的。

再往前追溯,這個月初,江西一農業公司的數千斤小龍蝦突然死亡,原因竟是兩個男孩放假無聊,買了3瓶農藥投毒所致。

每一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是家長的放縱和不作為,養成了孩子跋扈任性的個性。所以,如果要追責,他們的父母才是最應該被指責的人。

有一句話說得很對:你不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總有一天,這個世界會替你狠狠地教育他。

02 「熊孩子」養成記

有的父母可能會覺得自己很冤,表示自己也想管,但是管不住。孩子調皮任性,是難免的事。

孩子好奇心強,時有闖禍的行為是無法避免的。但是如果把所有的過錯都推到孩子身上,顯然是父母的失職,因為「熊孩子」的養成,絕對和父母脫不開關系。

孩子一哭鬧就能得到滿足

每一個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這毋庸置疑。但是,一定要分清什麼是溺愛,什麼才是真正的愛。

孩子三歲之前哭鬧,是因為孩子感受到了不愉快和痛苦。但三歲之後就不一樣了,因為孩子學會了通過哭鬧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你不滿足我,我就哭給你看。」所以,我們才會常常看到一些撒潑打滾,要求父母買這買那的孩子。孩子只要通過哭鬧達到過一次目的,他們就會嘗到甜頭,然後一發不可收拾。

孩子知道父母愛他,所以反過來用父母的愛作為要挾。

加拿大媽媽遭孩子群毆 熊孩子背後的,是不作為的「熊家長」

父母總認為「他還只是個孩子」

有的父母在孩子犯錯之後,總是用「他還只是個孩子」就輕描淡寫的過去了:

他還只是個孩子,你就不能體諒一下嗎;

他還只是個孩子,你跟一個孩子計較什麼;

他還只是個孩子,有必要凶他嗎……

殊不知,父母這樣的態度會導致,孩子潛意識里根本就沒有要為自己所做的事負責的概念。反正不管做了什麼錯事,都能被人原諒,都能躲在父母的身後。

孩子現在小,可能破壞力不大,但真的等到孩子闖出彌天大禍時,悔恨就晚了。

父母沒有同理心

同理心,簡單來說就是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當一個人沒有體會過痛苦的時候,他就沒法感同身受理解別人的痛苦,孩子也是如此。如果父母本身就沒有同理心,沒法理解自己孩子打擾到別人是錯誤的,會給別人帶來困擾和影響,那麼孩子自然也學不會同理心。

小孩子是一張白紙,父母在上面畫了什麼,孩子就是什麼。因此,千萬別低估自己言傳身教的影響力。

加拿大媽媽遭孩子群毆 熊孩子背後的,是不作為的「熊家長」

03 如何調教「熊孩子」

盡早跟孩子說「不」

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雖然這話有些絕對,但是對於孩子的性格培養就應該越早越好。李玫瑾教授就曾說,孩子六歲之前,父母一定要跟孩子說「不」。

她提到,三四歲的孩子被父母拒絕後,頂多就是哭鬧,但是十幾歲的孩子被拒絕後,他們鬧的方式就不一樣了。他可能會離家出走,甚至是跳樓自殺。

這樣的案例層出不窮,前不久一個四年級的小朋友就離家出走了,原因是跟父母鬧矛盾了。幸好孩子出門時帶了手機,民警通過耐心的安撫,終於找到了孩子,才沒有釀成更大的悲劇。

許多人總是指責現在的孩子抗挫力太弱,事實上是因為,有的父母從來就沒有讓孩子遭遇過「挫折」,以至於一點點小事,他們就會生出極端的念頭。

加拿大媽媽遭孩子群毆 熊孩子背後的,是不作為的「熊家長」

教導孩子為自己做的事負責

責任感,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父母的培養。

國外一個三歲半的孩子,就體會到了要為自己行為負責的尷尬。在超市里,孩子想買一款果凍,但是被爸爸拒絕了,於是孩子就偷偷地拿了一個帶回家。

可是,孩子的行為很快就被爸爸知道了。他帶着孩子步行回超市,並且要求孩子把這個果凍還給收銀員,並且道歉。

一開始,孩子還笑嘻嘻無所謂地走進超市,可是當爸爸堅持要他還給收銀員的時候,他尷尬到一直用胳膊擋住自己的臉,死活也不願意過去。

想必這次的經歷,會讓孩子記憶深刻,從此再也不敢偷東西了。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才會從中汲取教訓,才不會一錯再錯。

加拿大媽媽遭孩子群毆 熊孩子背後的,是不作為的「熊家長」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孩子的認知,是依託於父母的。父母如果能夠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打擾別人,那麼孩子看在眼里也能記在心上。

我家老大小時候很鬧騰,經常弄出很大的動靜,我便跟他說「樓下住着叔叔阿姨,他們會覺得很吵,沒法睡覺」。他慢慢地也就學會了收斂。後來,妹妹出生了,也時常會弄出很大的動靜。他便總是提醒妹妹要小聲一點,不要吵到樓下的叔叔阿姨。

有的父母認為,教育孩子是一件上綱上線的事情,不知道該從何入手。其實,家庭教育恰恰就在生活中那些不經意的角落里。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被過於寵愛和被人忽視的孩子是很容易被誤導的,他們經常形成錯誤的人生觀。

只要父母不輕視孩子的每一個「熊行為」,就能讓他離「熊孩子」遠一些。從來就沒有管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管教的父母。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菈媽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