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的孩子上培訓班麼?一直玩和一直上培訓班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今天有個朋友感慨:現在的孩子們不是在培訓班就是在去培訓班的路上!

我很好奇老外的孩子用不用上培訓班或興趣班。

翻了一下外國網站,竟然發現耶魯大學教授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剛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愛、金錢和孩子(Love, Money & Parenting)》,書中指出:父母的養育風格,其實和社會經濟狀況有着密切的聯系,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影響因素,是收入不平等和教育回報。

很有意思的情況是:美國的孩子竟然和中國孩子一樣,下學後要去各種培訓班學習。

雖然同在一個地球,但出生在不同的國家,童年還真是大不同。

老外的孩子上培訓班麼?一直玩和一直上培訓班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由下圖的數據可以看出:社會貧富差距小的國家,比如瑞典、挪威的孩子們就是玩着長大的。社會貧富差距大的國家,比如中國、美國,大多家長都會逼着孩子去培訓班。

老外的孩子上培訓班麼?一直玩和一直上培訓班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其中最本質的原因,還是本文開頭所說:還是社會貧富差距與教育回報率的大小。社會貧富差距小,父母逼迫孩子努力學習,期望孩子可以成為高收入人群,然而就算你拼了命的往上爬,將來也未必比社會平均工資高多少。但如果收入前20%的人比社會平均工資高出100倍,你恐怕就不敢再「散養」孩子了。

教育回報率通俗的來講,就是學歷越高的人,收入也相對較高。畢竟,在,如果教育回報率不高,也沒有所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211/985之類的區別了。

老外的孩子上培訓班麼?一直玩和一直上培訓班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研究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

中年人常說自己是玩大的,從來沒有上過什麼培訓班。那時候是國企時代,吃着大鍋飯,「學習」成了一件吃力不討好的方式。

而今天的中國,名牌大學畢業生出門就有月薪2萬,而不知名的大學畢業生,月薪2千還不錯,如果是技校,靠着體力勞動還能高一點,但跟名牌大學畢業生也是完全比不上的。

現在的中國,處在一個貧富差距巨大,且教育回報率巨大的時代。雖然不一定人人都能說的這麼專業,但出於家長的本能,讓孩子去培訓班似乎是一個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更讓人驚詫的是,現在父母陪娃的時間是80年代的8倍!!!就像我朋友說的「不給孩子報個培訓班心里就不踏實,晚上不看着孩子好好寫作業就睡不着覺,孩子考不好時孩子沒哭自己先哭了」,孩子學習不好,沒有技能,讓孩子和我一樣去端盤子,去流水線麼?最怕的是當孩子嘗遍了社會的苦之後,回頭來埋怨我當時為什麼對他那麼「放縱」。

老外的孩子上培訓班麼?一直玩和一直上培訓班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但作弊哥覺得,很多家長不是在激勵孩子,而是在毀掉孩子。畢竟,作弊哥就是研究如何在這操蛋的社會中尋找作弊方法,更輕松的應對生活。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不科學的壓迫孩子,只會拔苗助長,只會毀掉孩子。

比如,讓孩子在三四歲時背乘法表,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

就算孩子死記硬背了「五五二十五」,你問他「一斤桔子五塊錢,五斤是多少錢」,大部分孩子是答不出來的,因為邏輯思維的水平還沒成熟到這個地步。

所以,你花大量時間讓孩子這麼小的時候背乘法表,除了能在親戚朋友面前表演之外,沒其他任何的好處。

所以,有心的家長可以問一下學校的老師,每個學校都會給老師配備兒童身心發育指南,薄薄的一本小書,每個年齡段只有兩三頁,可以給你很多指導,讓你更輕松地給孩子建議。

也可以上網查一下各年齡段的身心發育情況,這些都是那麼多專家和學者研究了那麼多兒童得出來的結論,都免費在網上掛着。公開的,免費的,你只需要知道那麼一點點,花5分鍾看看,就可以事半功倍,為什麼不呢?

關注「生活作弊指南」,關注「作弊哥」,我們的宗旨是:生活就像登山,一定有一條捷徑,只等你去發現。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