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讀博,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南京一高校,大學生拍畢業照作別青春。 視覺中國供圖

讀博,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視覺中國供圖

”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了一篇 C 刊(即人文社科期刊中的南大核心期刊)。” 開春以來,對於在北京某重點高校攻讀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的馬廣軍來說,最高興的事就是完成了博士期間最艱難的 ” 指標 ” 任務——發一篇 C 刊文章。

此前他已經發表過兩篇北大核心期刊論文,這意味着,他讀博期間的論文硬指標總數已經實現。

” 博士苦、博士累,負擔纍纍人心碎。” 一段時間來,博士生因心理壓力大導致抑鬱、甚至自殺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而近期演員翟天臨博士論文學術不端事件更是炒得沸沸揚揚。博士生,這個現代教育頂尖層次人群的生存境遇廣受關注。

博士生到底該如何培養,也成為剛剛過去的全國兩會熱議話題。全國政協委員傅道彬委員建議,博士培養是最高層次的學歷教育,國家應該出台相關規定,讓博士生們從學術之外的負擔中解脫出來,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活力,為國家的未來發展積蓄力量。

讀博,以青春作賭注?

” 畢竟是一場豪賭,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的『籌碼』就沖進了這個『賭局』,人生最黃金的幾年都扔在這里了。” 說起讀博的狀態,23 歲的陳育叫苦不迭。

去年 6 月從浙江大學化學專業本科畢業,同年 9 月順利跨專業進入中科院上海分院碩博連讀,在別人的眼中,陳育是典型的學霸。

可讀博的艱辛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忙起來的時候,能夠連續一個月每天做實驗到凌晨,” 週六週日連個懶覺都沒得睡,一早就得去整理實驗數據,看着有些同學吃喝玩樂回家團聚,覺得自己挺慘的。”

有時候實驗推進不順,走進實驗室都會讓陳育感到生理不適,” 有種惡心的感覺,就想回家 “。

事實上,不僅是陳育,他身邊不少博士生也面臨着這樣高強度的壓力,” 有師兄得了嚴重的心理抑鬱,甚至有人因心理問題引起了神經性皮炎。”

科研的過程 ” 苦中有樂 “。有一次,陳育的課題遭遇瓶頸,所有的方案都試了一遍,甚至陳育的導師都覺得 ” 可以放棄了 “。就在陷入絕望時,睡覺時做的夢給了陳育啟發,醒來後他一步步回憶夢境,發現確實有些方面沒有考慮到,” 立馬去實驗室測試,真的太神奇,需要的信號出現了。” 回憶起這段往事,陳育感言 ” 簡直太神奇,是上天的賞賜 “。

” 有時候也很矛盾,年輕人就應該拼一拼呀,但是又很擔心自己如果真的拼得太過,身體出了狀況,父母咋辦!” 害怕扛不住、不時想退學,絕望和希望伴隨着讀博生活,陳育說,自己拿青春作賭注,一頭紮進了一個有無限未知可能性的 ” 地帶 “。

” 當我發現自己開始評估從實驗樓哪層跳下去比較可行的時候,我就跟家里人說,這個文憑不要了,小命比學位重要。”27 歲的葉軍在北京化工大學讀博士三年級,目前在准備畢業論文,如果順利,今年夏天就可以畢業。可回首走過的路,葉軍隱隱有些後怕。

本科畢業考上研究生,研究生畢業保送博士,看似學業順風順水,但其中的苦楚並不少。” 大學同學很多都入職了,有的已經小有成就;很多人都成家了,都有職業發展的方向。” 經濟上的負擔,科研的壓力,看不見未來的無助感……這些都曾讓葉軍備感壓抑。

” 如果有重新選擇一次的機會,我不會選擇讀博,風險太大,有種賭博的感覺。” 葉軍感慨,最後悔的事就是讀了博士,” 但既然選擇了,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好好讀下去 “。

一場高強度的修行

” 有人問我課余如何度過,就像在問一個天天賣菜的平時去哪個國家旅遊,可望而不可即啊。” 繁重的科研任務占據了陳育的大部分時間,課餘生活看起來單調又有點乏味,” 鍛鍊、看資料、做實驗、偶爾看閒書,就能概括這半年來的生活 “。

在浙大讀本科時,室友個個成績優秀,陳育 ” 拼了命才勉強保持中游 “,由於本科期間選修過生態學的課程,又有進行交叉學科研究的意願,經老師介紹,保研時順利進入碩博連讀階段,最後被保送中科院繼續深造。正因如此,陳育似乎比旁人更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壓力也就愈發大了。” 高強度修羅場,就是如此 “。

天天泡在實驗室,”8107 工作制 “(早 8 點上班,晚 10 點下班,一週工作 7 天)是葉軍的生活常態。在葉軍看來,” 碼農『 996 工作制』的日子都比我們好 “,巨大的工作學習強度下,葉軍基本沒有什麼私生活,只有偶爾週末和朋友出去聚一下。

” 長久以來的壓力積蓄,完全沒有辦法消除,從最開始的暴躁,到有破壞欲,到最後甚至有了輕生的念頭。” 在最崩潰的時候,想到自己已經擁有碩士學位,相比直博的同學已經算好,葉軍努力自我開解,不再過分地逼自己、鑽牛角尖。

” 都會有疲憊期的,最後一年更是咬牙過來的,有時候會哭,我媽就陪我一起哭。” 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就讀法學專業的殷小小今年讀博三,性格風風火火的她做任何事喜歡 ” 趕早不趕晚 “,所以早早就完成了學校發表論文的要求,畢業論文也接近尾聲,現在已經簽了工作——華東政法大學法學院老師。

正常學制是三年,為了能按時畢業,殷小小從未放鬆過,寒暑假都沒休息,今年大年三十還在改論文。博士論文的壓力並不單單來自畢業論文,還有學校硬性要求的發表 C 刊、SCI(即被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期刊所刊登的論文)等論文的壓力,這些硬性指標論文不發完,就不能提交畢業論文。” 有一次,我投了 20 個期刊就一個回的,急得整夜整夜的失眠。” 殷小小說。

研究生畢業在一家企業工作 8 年後,33 歲的馬廣軍再次進入了校園,攻讀新聞傳播學博士。” 剛進校園總覺得不對勁兒。” 從工作繁重的職場到青春洋溢的校園,除了覺得自己已經 ” 老去 “,馬廣軍還用了一段時間重新適應大學校園波瀾不驚的生活。可好景不長,隨着博士課程的深入,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 英語全英文授課,掛科就不能畢業,真是愁死人。” 職場 8 年,英語口語已是空白,起初,每逢遇到課堂交流,馬廣軍有時 ” 緊張得一句都說不出,待在課堂特尷尬 “。為了應對平靜的校園生活中蘊藏的困難與挑戰,馬廣軍每天上課、聽講座、讀書自習,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二年級的李雨辰也在為論文發愁。讀博期間,他須在國內新聞傳播類刊物上發表 3 篇論文,其中 A 類(指期刊等級)刊物 1 篇,B 類刊物 2 篇。

” 學制要求是三年,寫論文、發表文章都需要時間,畢業估計要 4 年吧!” 在他看來,一篇優秀的學術論文需要有好的選題規劃與問題意識,做好這些都需要積累,加上文章寫作及後期發表,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出現不能按時畢業的情況很正常。” 延期現象時有發生,上上屆 18 個畢業了 6 個,其他基本都延期了 “。

學業、就業與家庭,一個都不能少之惑

除了學業,經年寒窗苦讀,博士生大都到了面臨就業和成家的人生階段,如何協調學業、就業與家庭之間的關系,是處在象牙塔頂尖的博士生們的又一困惑。

蘭州大學生物科學專業博士生王曉明剛發了一篇學術文章,在等待最後的完善。他身邊的同齡人大多已結婚,有的同學孩子都會打醬油了。由於 31 歲還是單身,經常有親朋好友提醒他,” 老大不小了,學業和家庭都要兼顧 “,每當這時王曉明總會覺得有點尷尬。

這兩年,相親是王曉明逃不開的 ” 課題 “,沒有女朋友,就總會被家里安排相親,但他從來沒有去過。” 不是不想見,是真的太忙了,根本沒時間管 “。

最近實驗終於做完,預計今年 6 月就可以畢業,時間也有了空閒,王曉明開始認真考慮自己的人生大事。” 畢竟自己年齡也到了,談戀愛成家的問題也該提上日程了 “。

” 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開始懷疑讀博的意義。” 面臨畢業,葉軍和殷小小也有很多感慨。研究傳統高分子材料的葉軍想去企業,但自己研究的方向和很多企業不對口,進企業的空間也不大,” 只能先做個博士後,換個方向做企業相關的項目,之後再去 “。

苦讀十載,面臨就業,葉軍頓感缺乏信心。” 行業待遇不高,且對身體健康還可能有危害。” 葉軍從本科開始就讀化工相關專業,但大學期間只顧讀書,對行業瞭解不多,也就從未考慮過轉方向,保送了博士也沒辦法轉了。

雖然已經簽了工作,但殷小小也有些許遺憾。” 社科類博士在畢業之後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的效率非常低,簡單來說就是掙不了錢。” 在她看來,很多人文社科博士生和碩士生工資差不多,不免會懷疑多讀三四年博士的意義在哪里,” 就感覺特別挫敗,並且年齡大了甚至還不如碩士好找工作 “。

” 現在博士留高校任教也並不容易,許多高校簽老師都不是編制內,幾年之內沒有科研成果、論文,照樣要走人。” 雖然對薪酬不是很滿意,但能順利找到高校教師的工作,想想眼前的現實,殷小小又感覺很幸運。

在讀博的問題上,女博士要承受的壓力更多,其中大齡女博士結婚是很現實的問題。27 歲的殷小小現在還沒有男朋友,在她看來,倒不是女博士難嫁,只是很多人不想嫁。

” 其實追我的男生不少,只是一般來說女生不着急工作,選擇讀博的家庭條件都還可以,不需要靠男生生活,結婚生子可能還會耽誤工作科研,想想不太合算。” 殷小小開玩笑說。

但在傳統觀念中,女生這樣的想法總會被視為異類,” 讀書太多耽誤嫁人啊 “” 女孩子哦,家里花再多錢在她身上將來也是要給別人啊 ” ……殷小小也總會聽到一些風言風語,但她並不在意,” 吐槽一下就好啦,我還有論文要忙呢 “。

與較年輕的博士生不同,已經工作並擁有家庭的曹國東有他的煩惱。在大學從教 8 年,曹國東發現,自己僅有的碩士研究生學歷對晉升職稱、申請課題都有影響,他積極準備,去年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對曹國東而言,讀博的壓力則更多源自於時間和精力的不足。

” 單位上的事顧不上,收入減了很多;孩子也經常見不着,家里大小的事情只能由愛人一人承擔,確實也挺難。” 為了順利完成學業,曹國東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上課、看書、寫論文,他越來越感覺到,工作成家後再讀博,更難得、也更難過,” 沒人能夠平衡各方,每個人都在犧牲 “。

一頂博士帽,不忘初心負重行

2017 年,《Nature》雜誌發佈了一篇名為《Many junior scientists need to take a hard look at their job prospects》的文章,介紹了博士生攻讀學位的壓力和困境。

2018 年,《Nature》又有統計數據顯示:39% 以上的博士有抑鬱或者焦慮症狀,這一數據是正常人群的 6 倍以上。此外,62% 以上的博士會有持續的科研焦慮;若導師在學術上不能給予足夠的指導和幫助,博士抑鬱和焦慮的可能性會超過 50%。

在馬廣軍看來,較之其他階段,博士的焦慮是多方面的。” 年齡大了,事情本來就多,由於讀博,很多同齡人正常完成的事往往要滯後,加上各種不確定性,焦慮自然就多了 “。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傅道彬介紹,一些學校規定在讀博士生必須在 C 刊或 CSSCI(即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期刊)等期刊上,發表 2 至 3 篇不等的文章,且要參加有影響的國內國際學術討論會,有學術講座,有指導本科、碩士研究生的經歷,等等。但以在 C 刊上發表文章為例,按照一些學校的目錄,所謂 C 刊一個專業只有幾種、十幾種,連學校的教授、甚至是博士導師都難以發表。而有些核心期刊特別規定不接受博士生的稿件,令博士生望 ” 刊 ” 興嘆。

” 的確存在專業重點刊物少,論資排輩、發論文競爭激烈等現實,令很多博士很焦慮,但不可否認,博士群體中也存在學術訓練不夠,問題意識不強,對所學學科的理解、積累不夠深等問題。” 馬廣軍認為,這和當下社會的風氣息息相關,博士生中也確實存在浮躁的情況,一些人讀博的初心不在學術、而在鍍金,在此情況下,急於出成果,就會面臨論文屢投不准,學業壓力大,焦慮日盛的情況。

在蘭州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教、博士生導師徐守軍看來,較之本科和碩士階段的培養,對博士研究生在科研的創新方面有更高要求,這需要導師和學生都要用心投入、通力合作,才能較好完成博士學業。” 只要師生都認真投入,順利畢業就不會有問題,但一旦任何一方投入不夠,就往往會影響正常學業,順利獲得學位自然就有困難了。” 徐守軍表示。

” 如果重新作一次選擇,我還會選擇讀博,還是選擇進這個研究所。” 過去的一年,在許多優秀的師兄師姐、” 大佬級 ” 老師的幫助和影響下,陳育心態有了很大的進步,也加深了對自己的認識。” 千萬不要對博士那麼絕望,我們這個群體依舊陽光燦爛。” 他對中國青年報 · 中青在線記者說。

” 我覺得一旦博士畢業,我們這批人的抗壓能力都會比較強,就是心態成熟了,遇到什麼大事都不慌。” 畢業和工作基本都已有着落,殷小小憧憬着自己的職場生涯,她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大的挑戰,但經過讀博期間的修煉,都能從容應對。” 熬過了讀博,一步步走來,最終相信會苦盡甘來 “。

關於在職讀博,曹國東也認為,其間肯定會面臨很多困難,但只要把各方協調好,就能有好結果。” 像大學老師這樣的工作,本身就得不斷學習進步,學歷上要不斷深造,學術上要不斷更新,工作一段時間後,讀博是很好的充電學習機會。” 在他看來,盡管有一定壓力,但只要用心投入,充分准備、夯實基礎,完成博士學業也並非遙不可及。

(應被采訪者要求,文中殷小小、葉軍、李雨辰、王曉明、陳育均為化名)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中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