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棄考引起熱議 一句話暴露了3萬個家庭的謊言

高考生棄考引起熱議 一句話暴露了3萬個家庭的謊言

前幾天,在知乎高贊問題《在外地上學,家里出事都不告訴你,該怎麼辦?》里,看到一條讓我很扎心的回答:

題主長期在外留學,以為家里一切安好,突然放假回家後發現媽媽剪了短發,家里多了一位全職保姆,父母也經常迴避她說悄悄話,在反復逼問下才得知,媽媽得了腫瘤,一個月前已經做完了第一次手術。

父母總是想要了解我們全部的生活,卻只把自己最好的生活畫面呈現給我們。

1

「都挺好」的背後,

是30000個家庭的謊言

高考終於結束了,劉一芃走出考場只看到了爸爸劉國棟,邊走邊問「媽媽呢?媽媽不是說考完會來接我的嗎」,劉國棟愣了,只能趕緊蹲下來假裝系鞋帶,掩飾他的淚水。

高考生棄考引起熱議 一句話暴露了3萬個家庭的謊言

來源:荊楚網

他不忍心告訴孩子,媽媽在兩個月前就已經去世了。

劉一芃的媽媽陳立文罹患胃癌,長期住在一家離黃岡市很遠的醫院,爸爸也在六年前被檢查出患有結腸癌。

劉一芃獨自在團風中學備戰高考,因為一直能收到爸爸帶回來的信,所以他不知道媽媽的真實病情。

高考生棄考引起熱議 一句話暴露了3萬個家庭的謊言

來源:荊楚網,陳立文在病榻上為兒子准備的單詞本

1月的時候,陳立文的病情不斷惡化,盡管不舍孩子和老公,她也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為了不影響兒子的高考,體重僅剩30公斤的陳立文夜以繼日地給兒子寫了一封又一封的信,讓丈夫每周按時給兒子一封。

「芃芃,媽媽想你,你想媽媽了嗎?這兩天媽媽沒有打點滴,因為媽媽的白細胞太低了,要打升白針。現在沒打點滴,媽媽真舒服……兒子,現在你真的長大了,一個人能獨立生活就不害怕了……」

4月初,正在備戰高考的劉一芃收到了爸爸帶回來的信,說媽媽治療效果很好,讓他安心備考。此後的每一周,劉一芃都會收到媽媽充滿鼓勵的來信。

4月15日,劉一芃的科目考試成績下降了,他有些沮喪,回家後爸爸又拿出了一封媽媽的信。

「孩子,你知道為什麼你的名字里有一個『芃』字嗎?這個字寓意茂盛,我們希望你像一個平凡的小草,但又有着堅韌的精神,勇敢面對挫折——高考備考中,你總會遇到困難和疑惑,但知難而進,就會擁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高考越來越近,媽媽的信也帶給了他信心和激勵,可他仍然不知道信是媽媽彌留之際完成的。

高考生棄考引起熱議 一句話暴露了3萬個家庭的謊言

「人總是要長大的,成長的過程是幸福而美妙的,你在經歷着幸福而美妙的成長過程,你不覺得嗎?好好體會一下吧。」

6月1日,高考前的最後一封信里,陳立文告訴兒子:

「馬上要高考了,無論將來如何,只要你選擇了自己喜愛的事情去做,你就會覺得充實和開心……」

整整留下了十五封天堂來信。

高考生棄考引起熱議 一句話暴露了3萬個家庭的謊言

陳立文最後的遺願是,如果她在高考之前去世了,千萬不要告訴劉一芃。父親強忍着悲痛配合這場戲,不希望劉一芃失去了家人還要失去改變命運的機會。

在家長眼里,高考順利意味着成功的人生,不希望自己的壞消息影響孩子的人生軌跡和多年努力的結果,試圖用一場謊言換一場成功。

然而這些謊言不僅出現在高考這些重要的時刻,還紮根在平凡的生活中,無論是否健康、順利,大家都習慣簡單地回答一句「都挺好的,別擔心」。

中國式家庭下的「都挺好」背後藏着無數壞消息,所有人都自覺的有了報喜不報憂的默契。可是這樣的默契讓我們過得一點都不好。

2

」高考來年再考,

母親生命只有一次。」

龍應台說過:凡是出於愛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諒的。

我們當然能明白家人的良苦用心,但更害怕的是連最後一面都見不到的遺憾。

其實像劉一芃這樣沉重的故事不是個例,每年高考結束,都屢見不鮮。

所有人都在感嘆父母多偉大,為了孩子的高考,寧肯丟棄孩子最後陪伴在身邊的時間,可是對於被隱瞞的那一方,再重要的人生時刻和親情比較都黯然失色。

昨天有一則高考生棄考救母的新聞,令所有人為之動容。

17歲少女趙思琪的媽媽連秋香在今年2月份被查出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醫生建議立即進行骨髓移植。得知母親的病情後,趙思琪決定放棄今年的高考,為母親做了骨髓移植手術並照顧她。

高考生棄考引起熱議 一句話暴露了3萬個家庭的謊言

在這件事引起關注後,趙思琪對此回應:「高考來年再考,母親生命只有一次。」

父母總認為我們還是孩子,難以承擔起責任,所以他們無法在重要的時刻,主動把一起承擔痛苦的選擇權交付出來。

他們不知道的是對於我們而言,比起承擔,更怕的是活在遺憾中。

王鷗在《王牌對王牌》的天台告白環節,講述過人生最遺憾的一件事是2006年11月15日,她應該把手上的工作全部放下,立即趕回家,看爸爸的最後一眼。

高考生棄考引起熱議 一句話暴露了3萬個家庭的謊言

因為忙於工作沒有見到爸爸最後一面,在之後的每一天,她都在遺憾沒有盡到作為兒女的責任。

人世間最大的遺憾之一不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你需要我的時候,我卻毫不知情,不能盡最大的可能陪伴在你的身邊。

有多少父母出於「保護孩子」考慮,把自己的痛苦隱瞞起來,認為即使說了也沒用,只會徒增煩惱。

可是人生最痛苦的不是看到至親離開的那一剎那,而是只能在一切結束之後,通過想象去看到至親當初如何一步步得走向死亡的日日夜夜。

這些遺憾也變成了孩子心里難以逾越的一道坎。

正如在奇葩說辯題《生活在外地,我過的不開心,要不要跟爸媽說?》里,席瑞所說的:

前不久回家聽到鄰居談起母親前段時間做了一場手術,而她覺得說了沒用就不說了。

可讓我真正自責和愧疚的是我媽進手術室的那天晚上,我正在和同學們對酒當歌。

我媽不肯告訴我,從此之後我心裏面就有一個坎。而一旦知道我媽會隱瞞我,我就再也不能心安理得的享受我自己的生活,這件事情換作我媽那邊是一模一樣的。

當我們得知真相後,不會感到一絲的舒緩,只會懷疑自己連承擔真相的魄力都沒有,於是在今後每一次快樂的時刻,心里總有一份難以釋懷的愧疚。

年少時,我們不知道自己的恣意人生都來自於家人的躬身托起,還天真的以為是上天眷顧。

卻沒想到我們以為的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在背後為我們負重前行。

3

成年人的世界,

這四個字最奢侈

我們凡事都在強調結果很重要,可在親情這件事上,沒有人願意只聽結果。

在親密關系的心理學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分享個人信息和依賴,也就是雙方需要把自己好與壞的信息通通都暴露給對方,給對方一種被依賴的感覺,才能把親密關系維持下去。

當我們長期向家人隱瞞壞消息,家人得不到被「需要」的感覺,換來的是彼此之間的不信任。

所以我多麼希望我們都能夠把信任交給對方,把自己的脆弱一並交付給對方。

高考生棄考引起熱議 一句話暴露了3萬個家庭的謊言

所謂的親情,不就是我們彼此之間都能夠互相依賴,而這種依賴不是負擔,是牽絆。如果有一天親人之間,連一絲的牽絆都沒有,親情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我們每天在忙碌中掛掉父母的來電,不知道該怎麼解釋工作和生活上的壓力,於是選擇把壞消息藏在心里;父母總怕我們沒時間,怕打擾,怕給我們添麻煩,於是選擇自己面對壞消息。

可是一輩子就這麼長,能互相打擾的時間又有多少呢?

我一直都記得在《親愛的客棧》里,沈月談及她成名之後的日子哭了,因為她猛然發現自己工作太忙了,一年只能見外婆一次,可是外婆已經七十歲了,如果外婆能活到八十歲,這輩子最多也只能見十次了。

高考生棄考引起熱議 一句話暴露了3萬個家庭的謊言

我們總以為來日方長,卻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誰先來。

「時間會流逝,所以時間帶來了離別。因此,時間給人們留下了遺憾。若愛一個人,現在就說吧。在忙碌的這個瞬間,在變成遺憾之前說出口。」

愛你的人正在慢慢老去,在離別到來之前,比起一句「我愛你」,更真切的是「我需要你」。

只是簡單的四個字,你就會發現原來她等你開口很久了。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行動Dream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