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鐵再原創散文丨哥倆好——《三門人》故事之二

哥倆好

——《三門人》故事之二

文/周鐵再

周鐵再原創散文丨哥倆好——《三門人》故事之二

非親非故哥倆親,

同根同源大愛心。

一腔鄉情熔成痴,

圓夢未來三門人!

去年10份我姑娘結婚,打死我也不能告訴他們,我何能何德何功何由?可牛其林,孫建民等三門片十多名愛心人士,有的專程趕到三門峽市區祝賀,有的還捎去了禮金,迄今劉獻等還沒喝上我一杯喜酒。我欠他們很多,他們對我太好,思來想去緣起《三門愛心助學會》。

2019年8月下旬,隨《三門愛心助學會》回老家盧氏縣范蠡鎮三門村進行捐資助學儀式,安排我發個言,給老家當年新考上的大學本科生勉勵幾句,開口話語沒幾句,淚水倒是奔眶而出,幾十歲的人了,真有點拿不住自己。以至於後面的牛其林,孫建民等幾位發言的也都淚汪汪的,下面的學生家長,學生本人也有不少人在不停地抹眼眶。

「男兒有淚不輕彈」。心親真情了一切都會自然而然發生。我們都是三門生三門養的山里娃,買不來,裝不像,搶不走,藏不住的家鄉情懷讓牛其林、孫建民悠然成了:異姓兩兄弟,大愛哥倆好。

牛其林和孫建民這對50後的哥倆好,年齡相差一歲,相同的經歷使得他們志趣相同、情同兄弟。兩人從小學、初中、高中都是同學,只是高中不在一個班,但乙班和丙班的教室只隔著一堵牆,除了上課外,吃飯在一個食堂,睡覺在一個大通鋪上,夏天蚊子叮,秋冬虱子咬。當時范蠡有所高中,他們上高中時,三門到范蠡還不通公路,每到周六下午放學,都是一根扁擔兩根繩子往家趕,周日下午是一擔柴禾上放著乾糧去學校。

一雙肩膀一根扁擔挑起追求夢想,三十多里山路彎彎走向尋夢遠方。求學高中路,本為沿三門河河溝左右穿行實為羊腸小道,夏天河道支有列石,冬天河水變冰河,每周上學路要蹚冰凌河十幾個來回,每蹚一道河腿上總會被冰割出一道道血痕。父母給他們裝的一玻璃瓶酸黃菜(大約1斤多)便是一周的下飯菜了。學校食堂伍分一份的熱菜、熟菜他們是沒能力吃的。酸菜吃完了,只好糝子飯拌鹽,鹽是菜的唯一替代品。

牛其林家住三門街,孫建民家住關山溝,相差三里地,牛其林總是等到孫建民後才擔著柴禾一同往范蠡高中趕。高中畢業後,兩人都當了民辦教師,並且都有個愛好——打籃球,當時三門公社的籃球隊,他們分別出征左右前鋒。到後來孫建民從三門中學外出求學,畢業後分配到洛陽市工作,牛其林留在當地發展。

牛其林的父親是村幹部,孫建民的父親是醫生,兩個人的父親關係就非常好,沒想到兩個人的孩子在天津上學時又成了同學。後來,孫建民的孩子成了醫學博士,牛其林的孩子娶了個媳婦也是醫學博士。

他們哥倆好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特別孝順。2005年,孫建民在范蠡鎮上買了一處帶院子的房子,讓偏癱的母親居住,並雇了個保姆照顧。牛其林也在退休之後在三門街上將舊房子改建成了新房,陪老母親居住。

2014年牛其林退休,次年孫建民退休。退休之後兩個人有了更多的見面機會,每到一塊,總是勾起太多的回憶。六十年代,三門地區只有兩個公辦教師(乾溝窯的閆明正和碾子溝的劉臣),老師絕大部分都是外地的。他們小學三年級時的同學,到初中只剩下三人(另一人是朱福元),升初中時是將三屆學生合在一起湊的,初中時學生流失嚴重,又將碾子溝中學合到三門中學,畢業時也還不到三十人。到高中更慘,乙班開學時有三門籍學生六人,到畢業時只剩下兩人,範文明提前參軍,照畢業照時,僅僅剩下孫建民光杆一人了。牛其林所在的丙班還好點,畢業時還有胡來福和祁小禮。

「哥倆好」在回憶中漸漸誕生著新的啟航夢想。他們看看現在的學生,條件太好了,上學連路都不用跑,更不用說再擔柴禾賣了。然而,三門的自然條件畢竟不太好,學生能上到高中畢業的不多,能考上大學的就更是鳳毛麟角了。兩個人都有鼓勵學生考大學的想法,於是,幾次商討之後形成了共識:鼓勵考上大學的學生!!!他們將這個想法告訴了老同學董五金(當時三門村支書),獲得了大力的支持。不久,他們又找到了三門地區較有威望的小嶺壕人士劉獻,同樣得到了大力支持。於是,他們就在三門峽召集了三門地區的知名人士商議。之前牛其林已經將比較了解的三門籍人士劉飛和閆成偉進行了推薦,因此,商議會上就決定讓劉飛擔任會長、閆成偉擔任秘書長,他們幾個長輩在幕後當顧問。2017年6月《三門愛心助學會》正式成立(會名是在後來幾年的助學實踐中逐步論證確定下來的)。

接力傳承助學大愛,開闢三門美好未來。自《三門愛心助學會》成立並積極開展工作以來,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每年他倆帶頭捐款兩千元以上,帶動一些成功人士有捐幾萬,十幾萬的。4年來,累計捐贈愛心助學款的人數已達188人次,善款32萬餘元,助學獎勵67名大學新生。無論累計捐款10萬,幾萬,幾千元的,還是累計捐款幾十元的,不管大家捐多捐少,這份心意都是難能可貴的,都深深體現了對三門家鄉的眷戀之情,對三門優秀學子的期待之心,對三門今後發展的期盼之責。

《三門人,三門事》。三門沒有地理條件上的優勢,但三門是有故事的三門,一棵老樹,一股泉水,一個地名,一間窯洞等等都是有說頭的故事;三門人沒有生活條件上的優越感,但三門人是有故事的三門人,一根扁擔,一滴淚水,一腔熱血,一份收穫等等都是充滿正能量的故事。業已證明,三門這大山,這小溪,這貧瘠的土地,營養是富有的,她哺育了一輩又一輩善良,勤勞,優秀的三門人。欣慰的是,首批資助的大學本科畢業生佼佼者已經考上了碩博連讀研究生。

撰寫《哥倆好》的同時,我也漸漸進入了深深思考,也是我寫東西的一種毛病,不愛當旁觀者喜歡把自己融進去。說好聽點叫知行統一,說不好聽點叫自負或自吹。自2017年6月《三門愛心助學會》成立迄今,我們所以要做,努力做,用心做,堅持做,我們想要實現的一個夢,就是想以愛心助學為突破口,融合大愛之情,熔煉大愛之才,熔鑄大愛未來!厚德載物,育出德才兼優的三門後輩,使三門人一代更比一代強,代代接力傳承,開闢三門的美好未來。此外沒有奢求,更不是哪個人為了謀取私利和虛名!

四年來,伴隨著助學會工作的持續、總結、推進,可以肯定,大家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思路越來越清晰,行動越來越自覺,輻射越來越廣闊,基本東西越來越完善,逐步形成了助學會「傳承大愛、激勵後人、造福三門、用知識改變命運、讓人才創造未來」的建會宗旨,並以此把工作引向深入。我作為愛心會的一員,會向牛其林、孫建民哥倆好虛心請教學習,扎紮實實去做實實在在的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三門以「哥倆好」為代表的所有愛心人士,用大愛之心,為我們三門的優秀學子培育了成長的沃土,這種無私值得敬佩。更核心的是我們三門的優秀學子要銘記,要踐行:「好苗子不能長歪,好苗子要茁壯成長!」更希望他們自我鞭策,堅守把生命之根扎進沃土汲取營養,生命之根扎得越深越永恆,生命之光就越絢麗越耀眼,生命之魂就越年輕越頑強,願他們努力學習,成熟成長為「懂事的山里娃,不忘本的三門人,有用的棟樑材!」

夢在遠方,根在三門!

周鐵再原創散文丨哥倆好——《三門人》故事之二

【作者簡介】周鐵再(男),河南省盧氏縣人,二十三年從軍路,戎馬半生一世緣。2006年5月的某一天,突想用文字記錄些生活感受,於是就這樣做了,樂此不疲,與朋友共享。

來源:kknews周鐵再原創散文丨哥倆好——《三門人》故事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