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帛書老子》——《道經》第三章(中)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是以聖人之治也」所以說聖人治理國家之道應該是:「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好象說起來很順暢,基本上所有的注釋都認為這是老子提出的治民四要素,也就是對待治下百姓要讓他們「虛心,實腹,弱志,強骨」。「虛其心、實其腹」還好解釋,但是「弱其志,強其骨」就不怎麼好解釋了,歷代注家的解釋也是五花八門,但大部分都還是站在君王的角度提出治民方略。

品讀《帛書老子》——《道經》第三章(中)

大家都知道老子一貫的治國理念是「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為什麼到這兒就忘了呢?總不應該嘴上說著「無為」,做的時候一會要讓百姓「虛其心」,一會又要讓百姓「弱其志」。百姓如果不聽怎麼辦,總不能去建立什麼績效考核機制吧。正如前文所說的,如何讓百姓不爭、不盜和不亂,不是讓百姓去做這兒做那兒,而是領導者自己應該「不上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

品讀《帛書老子》——《道經》第三章(中)

那麼如果將這四點都認為是對領導者自己的要求呢?好像更合理一些,但細品一下同樣也有問題。怎麼解釋「實其腹」和「強其骨」呢?吃飽領導者自己的肚子,強健領導者自己的體魄?結果會怎麼樣?不僅是一吃貨,還是一個四肢發達的吃貨!再加上「虛其心」「弱其志」,那還不變成一個即沒膽,又沒志向,還是一四肢發達的吃貨嗎?

品讀《帛書老子》——《道經》第三章(中)

應該怎樣理解才對嗎?換一個角度看看,即使法則是領導者不上賢,百姓才能不爭。那為什麼不應該是領導者「虛其心」,百姓才能「實其腹」呢?領導者的內心如果能虛空清凈,少一些名與利的追求,不要總想著自己要成為什麼千古明君,開創萬世基業。不要讓這些所謂的雄心壯志成為壓榨百姓的理由和藉口,百姓吃飽肚子還會是問題嗎?

品讀《帛書老子》——《道經》第三章(中)

同理,「弱其志,強其骨」中弱的是領導者的志,而強的則是百姓的骨。領導者讓自已的志向從所謂的遠大的開疆拓土或者定要成為一代聖主明君,轉而多考慮一些人民的生活細節、百姓的幸福安康,也許志向顯得不是那麼高大上,是有一點弱雞,但是卻能保證百姓能吃飽肚子。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對於普遍百姓來說才是最適用的,只有這樣百姓對於邦國才更有認同感,才能在必要的時候為保護自己的家園,展現出應有的骨氣。這才應該是真正的聖人治國之道。這才是可以從「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得出的聖人治國之道。

來源:kknews品讀《帛書老子》——《道經》第三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