嘖佛系詩人王維,竟靠彈琵琶上位?

「出名要趁早啊」,很多人不會想到,張愛玲的這句話也可以用到詩人王維身上。

嘖佛系詩人王維,竟靠彈琵琶上位?

王維自出生起就與佛結下不解之緣,後來更是辭官隱居南山,世人都稱,寫下「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王摩詰為「詩佛」。

然而,在成為「詩佛」之前,王維也曾是「社交達人」,他活動於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經常是王公、駙馬、權貴的座上賓。

「鮮衣怒馬少年時,一夜忘盡長安花。」王維被眷顧,不是沒有緣由。他寫得一手好詩,又擅長書畫,更重要的一點,他還精通音律。而這項才藝,也對他的人生影響深遠。

嘖佛系詩人王維,竟靠彈琵琶上位?

盛唐音樂繁榮,在唐玄宗時期更是到達頂峰。《新唐書·禮樂志》有記載:

「唐之盛時,凡樂人、音聲人、太常雜戶子弟隸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總號音聲人,至數萬人。」

可以說是盛況空前,宮廷如此,民間更是形成社會風尚,痴迷音樂者比比皆是。唐玄宗的幾個兄弟,寧王李憲、岐王李范,都通曉音律,好學愛才。

十五歲時,王維離開山西蒲州,到長安謀取發展,跟現在漂在北上廣的年輕人一樣,背井離鄉。

不同的是,他在京城的日子很風光滋潤。

王維詩畫俱佳,17歲時便寫下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很快便憑自己的才學博得了上層社會的青睞,在權貴中人緣極好。

《舊唐書》中說:「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其中,寧王、薛王更是待之如師友,岐王也非常賞識他。

這麼一個「社交紅人」,在十九歲又迎來最得意的時刻,他被京兆府點為頭名,二十一歲就中了進士。

嘖佛系詩人王維,竟靠彈琵琶上位?

風流多才,又得貴人相助,民間的作者們也大受啟發,將王維及第潤色加工,寫出引人入勝的故事。

唐人薛用弱的小說《集異記》和《唐才子傳》中就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話說當時,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名聲非常大,據傳公主將力薦他成為京兆府的解頭。

對於王維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他正好也要應舉。沒辦法,他只好將此事告訴了岐王,請岐王幫幫他。岐王心生一計,此事不好硬碰硬,我來為你謀劃一番。

王維詩文俱佳,還彈得一手好琵琶,於是岐王就讓王維抄錄十首詩,准備一首琵琶曲,五日後來找他。

原來,岐王是要王維以才藝吸引公主。岐王為王維准備了華美的衣服,帶着琵琶,一起來到了公主府。

酒宴一開,眾多樂官排隊進入,但王維卻格外惹眼。他正值少年,風姿卓越,立馬就引起了公主的注意。公主向岐王問此人是誰,岐王還賣官司,只說「知音者也」。

於是,公主便令王維獨奏。王維右手彈挑,左手捺帶,曲子聲調哀切,只奏得滿座動容。

嘖佛系詩人王維,竟靠彈琵琶上位?

曲畢,公主問:「這首曲子叫什麼?」王維答曰:「名叫《郁輪袍》。」

看公主為王維琵琶折服,岐王趕忙說:「此生不止善於音律,詩文也沒有人能超過他。」

王維將預先准備的詩卷獻上,公主翻閱後,大為驚奇:「這都是我平時吟誦的作品,原以為是古人佳作,沒想到都是你寫的啊。」於是把王維升上客座,以貴賓之禮相待。

見此,岐王又說:「如果今年讓京兆府點此生為解頭多好,實在是人才啊。」公主問:「為何不讓他去應舉呢?」

岐王惋惜道:「此生不得首薦,義不就試,然已承貴主論托張九皋矣。」

聽此,公主笑了:「管我什麼事呢,本來就是他人所託。」回頭又對王維說:「你若要取得解頭,我為你盡力做這件事。」

於是,公主便召試官前來。當年,王維便被點為京兆府的解頭,之後還一舉登第。

這個故事與公主助李白得授翰林有相似之處,不過很多人認為,這是演繹出來的,並不足信。

也有人認為,雖然有虛構的成分,但這個故事也有合理性。因為王維確實有音樂天賦,才藝不凡。唐朝時琵琶藝術流行,琵琶也是宮廷樂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樂器。

《新唐書》和《舊唐書》都記載一個小故事,王維能從畫中樂師的手勢,猜出畫中人演奏的曲目。

人有得《奏樂圖》,不知其名,維視之曰:「《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好事者集樂工按之,一無差,咸服其精思。

——《舊唐書》

王維的《郁輪袍》,也成為後來雜劇、傳奇、戲曲不斷演繹的一個故事。直到今天,還有人在研究,推薦王維的人究竟是誰?

而在不同時代,王維的形象也不同。有人認為,《集異記》中塑造的王維,攀附權貴,請托鑽營,便專門為王維翻案,突出其正直、不畏權貴的個性。

「王維讀了半世書,靠人中了狀元,豈不貽羞萬世。」

這是明朝《郁輪袍》傳奇中的一句話。

王維及第的故事之所以能流傳至今,不單是因為王維,還因為它包含着人們對於文人和科舉考試的理解。

唐朝科舉考試,行卷之風盛行。所謂行卷,就是應試的舉子將自己的文學創作加以編輯,寫成卷軸,在考試以前送呈當時在社會上、政治上和文壇上有地位的人,請求他們向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推薦。

嘖佛系詩人王維,竟靠彈琵琶上位?

之所以有此風氣,是因為唐朝科舉考試不糊名,誰參加考試都是公開的。這也給了主考官除了試卷之外,評定考生成績的其他途徑,譬如平時的作品、聲望等。

因此,為了能夠多些及第的可能,考生托人推薦,結交有名望的人,拜謁與考官關系密切的人便成為一種風尚。

除了王維,唐朝的諸多詩人,如李白、白居易、杜牧等都曾寫過行卷詩,佳作也不少。不少人認為,行卷之風促進了唐朝詩歌的發展。

但唐朝科舉制由魏晉的九品中正制而來,發展時間較短,形式並不完善。行卷之風在選拔人才上也有不少弊病,比如缺乏統一的標準,有礙取士的公平公正,容易助生朋黨等。

到宋代時,科舉考試走向嚴密,實行糊名、鎖院,打破門第背景的限制,家境貧寒的人才也能夠脫穎而出。

及第後,王維做了太樂丞,負責禮樂方面的工作。但同一年秋天,太樂署中有伶人擅自表演專供皇上欣賞的「黃獅子舞」,他也受到牽連,被貶出京。

之後王維在仕途中屢遭挫折,在張九齡被貶,李林甫上台後,也許是感受到政治環境險惡,他產生退出官場的想法。

年輕時積極入世的「社交紅人」,漸漸傾心佛教,退隱山林,與世無爭。

嘖佛系詩人王維,竟靠彈琵琶上位?

正是這一時期,王維的創作才華大為顯露,他寫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並為後世傳頌。

對於一個文藝創作人才來說,對他有益的,也許並不是鑽營。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今天。(完)

制圖:張艦元

來源:華人頭條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