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會在德國的肆意剝削,引發了一場影響整個歐洲的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運動(1517—1648)是歐洲國家在近代產生的一場的思想解放運動。在運動中,新興的資產階級要求建立脫離天主教會控制的「民族教會」,要求改革宗教,建立「廉價教會」或者「平民教會」。宗教改革運動深受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是人文主義在宗教領域傳播的結果。但當時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意大利卻沒有產生宗教改革,而是爆發在了1517年的德國,隨後傳播到了各國。為什麼德國會成為宗教改革的先驅?這離不開德國特殊的歷史環境。

一,德國是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產生的地區之一

在14世紀,地處東西方交通中心的意大利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隨後在德國沿海地區也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德國位於歐洲的中部,是歐洲大陸商貿的最重要的通道,有「歐洲的十字路口」的稱呼。加上萊茵河、多瑙河穿流而過,使得平坦的德國成為歐洲的「黃金水道」。而德國北部為北海,歐洲大陸許多物質都從這里進口。

天主教會在德國的肆意剝削,引發了一場影響整個歐洲的宗教改革

德國主要城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便利的交通使得德國商品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在15世紀,德國的采礦業、冶金業、紡織業和武器製造業都十分發達,甚至許多部門都位居位居歐洲第一。其中白銀開采業最為突出,德國的白銀開采量是歐洲其他地方總和的3.5倍。

天主教會在德國的肆意剝削,引發了一場影響整個歐洲的宗教改革

萊茵河上的城市

工商業的發展推動了城市的興起。在多瑙河、萊茵河和北海沿岸,分佈著幾千個城鎮,它們就像一連串的珍珠,在中世紀的黑暗中發出耀眼的光芒。其中大型的商貿城市有科隆、呂貝克、紐倫堡、奧格斯堡、漢堡、不萊梅等。1367年,德意志北部的城市組成了「漢薩同盟」,形成了北歐地區的商業壟斷。

天主教會在德國的肆意剝削,引發了一場影響整個歐洲的宗教改革

漢薩同盟地圖

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資產階級的興起,他們追求金錢和現世享樂的價值觀和教會宣傳的「禁慾主義」產生了嚴重的衝突。他們開始反對天主教會的思想控制,要求改革。資本主義的發展成為了宗教改革的經濟根源。

二,教皇的剝削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

從中世紀以來,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就是一個沒有統一的國家,有人曾對他評價道「既不神聖,又不羅馬,更非帝國」。在「帝國」內部,有7個大選侯,10多個大諸侯,200多個小諸侯和上千個騎士和獨立城市。分裂的局面讓德國遲遲未能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關卡林立,貨幣不一,讓商人無所適從。

天主教會在德國的肆意剝削,引發了一場影響整個歐洲的宗教改革

中世紀的德意志

教皇利用諸侯割據的局面干預德國的內政,阻礙德國的統一。中世紀著名的「卡諾莎之辱」就發生在德國皇帝身上。1059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頒布法令規定「唯有教皇一人有權制定新法律」,「教皇有權廢黜皇帝」,「唯有教皇一人具有任免主教的權力」。德國皇帝亨利四世召集議會和教皇對抗,最終因為國內諸侯的反叛而失敗。1077年,亨利四世不得不拖家帶口、千里迢迢、冒着風雪到卡諾莎跪求教皇饒恕。

天主教會在德國的肆意剝削,引發了一場影響整個歐洲的宗教改革

卡諾莎之辱

教皇不僅在政治上控制德國,還在經濟上剝削德國。天主教會在德國占據三分一的地產,每年通過徵收「什一稅」獲得大量的財富。由於英、法、西班牙、奧地利等國走上中央集權道路,擺脫了教皇的控制,教皇在德國剝削就加重了許多。16世紀初,每年有30萬金幣從德國流入教廷,德國被諷刺為「教皇的奶牛」。

加重剝削的同時,教會的腐敗日益加劇。他們貪污受賄、敲詐勒索、謀財害命、出售神職,光是1520年就賣出了2000多個官職。他們大肆宣傳「因行稱義」:主要向教會納錢,就可以免下地獄,保升天堂。1517年,教皇就在德國發行荒唐的「贖罪券」。「上帝不願罪人死去,願意讓他活着出錢」,這句教會流傳的俗語是當時教會腐敗的反映。

天主教會在德國的肆意剝削,引發了一場影響整個歐洲的宗教改革

發行「贖罪券」

國家的分裂和教會的剝削都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這是宗教改革的政治原因。

三,德國的文化基礎

中世紀時期,教會壟斷了知識。為了控制人們的思想,教會宣傳矇昧主義,實行愚民政策,樹立神學權威。它讓民眾「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那就是宗教和神學」。他們讓哲學、科學、文學等都成為了神學的附庸,如果誰敢稍微反抗,就會被當做「異端」進行了處罰。

可文藝復興以後,宗教對文化的壟斷就被打破了,文學、科學、政治學、藝術等領域紛紛脫離神學的控制,走上了輝煌。德國的大學成為成為了文藝復興的中心,他們和意大利的人文主義者力求宣傳古典的人文主義不同,他們重點是揭露天主教會的反動和愚昧,主張國家的統一。文藝復興使得人文主義的思想迅速在德國各個階層蔓延,人們對教會的崇拜正在被打破。

天主教會在德國的肆意剝削,引發了一場影響整個歐洲的宗教改革

海德堡大學

印刷術的傳入,加快了思想文化的傳播。過去的歐洲,書籍十分昂貴,只有教會擁有《聖經》,並掌握了對經文的解釋權。1456年,美茵茲的印刷廠開始印刷拉丁文聖經,大大降低了書籍的成本,使得廣大民眾也可以擁有了《聖經》了。人手一本《聖經》為打破教會對經文的解釋權提供了文化基礎。馬丁路德在《九十五條論綱》中就主張:人人可以閱讀和解釋《聖經》。

天主教會在德國的肆意剝削,引發了一場影響整個歐洲的宗教改革

印刷術傳入

當文化的傳播速度空前加快了,人們的思想覺悟也會空前的提高。在文藝復興和印刷術的沖擊下,教皇的腐敗已經被廣而告之,人們對教會的壟斷產生了深深的懷疑。於是,宗教改革的一切因素就已經准備好,就等待點燃這團火的火星,很顯然,1517年馬丁·路德向教皇提出抗辯成為了這個火星。

天主教會在德國的肆意剝削,引發了一場影響整個歐洲的宗教改革

馬丁路德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北斗維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