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票友們看過來:對各劇種都有幫助的「崑曲身段要訣」

作者:張蔭朗

戲曲票友們看過來:對各劇種都有幫助的「崑曲身段要訣」

韓世昌、白雲生之《寄柬》

站丁不站八,走圓不走直。在台上,除特殊場合外,兩足常成丁字步站立。無論前腳踮步或後腳踏步,均成丁字式,重心在一腳上。凡走必成弧線,弧線彎度有大小,但不走直線。

子午陰陽勢,五趾抓地擎。凡亮相必取子午陰陽勢。所謂子午陰陽,即頭與身子不在同一方向上,形態即不板不拙。而亮相時要穩,必須腳的五趾抓地,以擎住整個身子。

欲左先從右,視上先顧下。身段肢體向左運動時,須先稍向右,然後由右向左,顯得婀娜多姿,而且引觀眾注意(反之亦然)。在台上一般是二目平視。而要向上看時,先把眼神從平視向下略移,即看台下觀眾席的一二排或三四排處(依劇場大小而異),再由下向上看,使眼的變化加大,方能得神。反之亦然。

手眼身隨步,肩肘腕一家。凡手眼之動作,必須有步法上的協調,同時軀幹也要與之相應。亦即步法為先。王先生極重視步法,常說:沒有步眼就沒有戲(京劇的「手眼身法步」的「法」字是取法之意,即手眼身取法於步)。王先生說戲時,用粉筆在地上畫出步位,使學者得益匪淺。身段動作,十分之七在兩手,而手之動必須與肩肘腕成為一體,如打太極拳,方為美妙。

戲曲票友們看過來:對各劇種都有幫助的「崑曲身段要訣」

梅蘭芳之《思凡》

行斷意不斷,兼顧小與大。身段並不是永遠不斷地舞動,中間必然有停處、斷處。但在一支曲子之中,身段雖有停斷,但意必須連貫,方為整體。在一支曲子中,如大動作多,則小動作也必須略大,才能相稱。否則太大與太小的動作夾雜一起,形態不美。

高吭身須緩,低吟腕要活。崑曲的聲腔一般占兩個半八度音,凡唱高音時,身段要緩,一則便於用氣行腔,二則使聲音噴向一方,聽者能集中注意力。而低腔一般多迂迴跌宕,動作必須小而碎,主要運用手勢,即手腕的翻轉迴環,而隨腔作勢,腕活是首要的,如腕死即是發僵。

通場三回還,臨去意先奪。三就是多。一支曲子,除坐唱的以外,崑曲多走唱。而走唱不可直去直來,必須多用迴環旋轉,才不生硬。而下場時,除虛下(即暗下)外,凡下場之前必須吸引觀眾的注意,即聚眼神,奪觀眾的精神,這樣下場才美。

曲先手在後,餘韻默然中。崑曲曲文較為細膩,文學性強,在唱曲子時必須用手勢把曲文的意義演出。而手勢必須在曲文之後,曲文先唱出而身段略遲,方顯和諧。一曲唱完,聲音已止而餘韻猶在。這個餘韻並不是聲音,而是用身段手勢表現出來的,所謂歌止而舞未終,使觀眾如聽見餘音,才是絕妙。

戲曲票友們看過來:對各劇種都有幫助的「崑曲身段要訣」

戲曲票友們看過來:對各劇種都有幫助的「崑曲身段要訣」

戲曲票友們看過來:對各劇種都有幫助的「崑曲身段要訣」

蘇州崑劇傳習所《遊園驚夢》

傳神先蓄勢,融會自貫通。崑曲身段妙在傳神。而傳神要在於善於蓄勢。如一指之前,先有欲指之勢,使觀眾知道你要出指,然後指出去才有神。

(《劇壇》1985年第2期)

來源:kknews戲曲票友們看過來:對各劇種都有幫助的「崑曲身段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