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安州區塔水生漆市場:傳承漆藝文化 繪「漆」彩人生

位於安州區南部的塔水鎮,是一個多民族組成的歷史文化古鎮。巴蜀才子李調元曾長居於此,同時也是當代文豪沙汀早期從事革命和文學創作的地方之一。塔水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人文精神,讓國粹「生漆」得以在這片土壤繁衍壯大。「當年塔水橋的『漆文化』放在全國範圍來說都算是鼎盛期。」塔水八旬退休幹部高先坤說,八、九十年代的塔水,號稱全國最大生漆交易市場。

據安州民俗專家安昌河介紹,上世紀80年代塔水鎮全鎮掀起「割漆」熱潮。據統計,1986年塔水鎮漆工從外地一共采割回生漆數萬公斤,塔水鎮僅割漆就實現收入300萬元。塔水上市的生漆達30萬公斤,成交金額達700多萬元。

探訪安州區塔水生漆市場:傳承漆藝文化 繪「漆」彩人生

生漆交易門市招牌

規模大 每年上萬人參與割漆

至今,在漆匠圈子里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全國漆工在安縣,安縣漆匠數塔水」。割漆的風潮席捲了安州地區,每年上山割漆時,當地的人手不夠時還會在蓬溪、射洪、中江等地招學徒、請匠人。割漆看似簡單,卻有著諸多講究。65歲的塔水人王安華割了大半輩子漆,回憶起學習割漆的經歷還歷歷在目。割漆前,要戴好手套,穿好圍裙,用漆刀在漆樹上斜割一道月牙形的小口,生漆就會沿著割開的口子邊緣流出來,再用蚌殼等漏鬥形的小容器,插進口子下方,讓生漆慢慢流入容器中。王安華說,在割口子時,力度要把握好,根據樹皮的厚薄用力,刀要穩,這樣口子才均勻。採集一至兩小時後便可收漆,剛收集的生漆集中裝在大的塑料瓶里。一棵樹隔80厘米左右,可交錯開口割漆,口子每周可割一次,每割一次便增大一點,一個口子一年內最多可割20次左右。

據介紹,從解放前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塔水每年至少有上萬人從事割漆行業,一個生產隊割漆人數能達百人之多。當年,由於塔水及周邊地區的漆工比較集中,安州各鄉、鎮都成立了專門的『漆工協會」,在當地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組織生漆生產保障,為漆工的生活、生產服務。鄉、鎮漆工協會在政府機關內還設有機構、有專人辦公,這種現象在其他地方絕無僅有。

「割漆是個又髒又累的活兒,很多人對生漆過敏,因此真正能夠從事割漆技藝的人並不多。」王安華至今還從事著生漆交易業務,像他這樣還保留著割漆技藝的漆工已不多見。

交易忙 生漆遠銷韓國日本等地

如今,在塔水鎮朝興街上,只有寥寥幾家生漆門市。記者走進其中一家,只見門口掛著「中國生漆市場業務聯繫處」的招牌。「這塊牌子是上個世紀做的,距今快30年了。」今年75歲的老闆李家榮,十多歲就開始割漆。他告訴記者:「當年是改革開放促進了塔水鎮漆匠和生漆生產的大發展、大繁榮。特別是1978年到1995年這段時間,簡直達到了高峰。」

據李家榮回憶,上個世紀,漆工們割回來的生漆源源不斷進入塔水,來往於各地的行商和做漆生意的老闆也在這個時段湧入塔水,每到交易季節,塔水幾條街全是從事生漆交易的人們。賣漆的少則幾十斤,多的有幾噸;買漆的有本地漆商,也有不遠萬里來塔水的各地漆販子。這些漆最後大多都出口到日本、韓國等地。在當時,塔水每年的生漆成交量有近千噸,是全國最大的生漆交易市場。

李家榮說:「塔水及其周圍不少農民是靠割漆和做漆生意發家的。」1993年,塔水鎮新修了一條大街——振興街,當時買地皮修樓房的相當一部分人都是漆老闆,有很多人把那條街稱為「漆匠街」。

塔水地區既不生長漆樹,也不是大山地區,更不是使用和加工生漆的地區,為什麼當年割漆的匠人和從事生漆製作的老闆那麼多?生漆市場那麼大?

據塔水鎮組織宣傳委員馬麗雯介紹,這與當時塔水的厚重歷史文化分不開。塔水曾前後三次設縣,經濟、文化都相對比較發達,且很早就有使用生漆和漆工的記載,而且與羅江、綿陽較近,與外地往來方便。塔水離高川、千佛等產漆大山近,交通也方便。同時與安州人吃苦耐勞、敢闖敢拼的實幹精神也分不開,那個年代生活艱苦,不少人都以從事生漆交易為生,他們用自己的手藝和辛勤勞動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探訪安州區塔水生漆市場:傳承漆藝文化 繪「漆」彩人生

生漆採集工具

寄希望 將漆藝文化傳承下去

大規模的割漆生產與生漆製作,誕生了塔水獨有的風俗文化。用生漆塗在各種器物表面,製作成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這一套複雜嚴謹講究的漆藝具有極大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和收藏價值。今年47歲的趙金如是塔水三泉村人,區級非遺漆藝傳承人。見到他時,他正在製作一個漆盤。記者被他製作的一件件華麗而不失優雅的漆器所吸引,既有樸實無華的中式家具,也有經過精心雕刻點綴著金片銀線的手工藝品,令人嘆為觀止。

當年受生活所迫,趙金如從16歲開始拜師學習割漆,幾年後又學習漆器製作。在不斷的學習中,趙金如發現自己漸漸愛上了漆藝,「特別是看見那些不起眼的材料,通過自己的雙手,變成漂亮的藝術品後,成就感不言而喻。」也就在那時,趙金如真正感受到了漆藝帶給他的無窮魅力,這也是他一干就是40年的動力所在。

在趙金如工作室內,記者被他專心致志的耐心所感染,不管是刮灰上漆、打磨還是拋光、畫畫、雕刻,即使工作環境艱苦,趙金如依然毫不懈怠專注於自己的工作,即使這道工序需要重複上百遍、上千遍,他也從無怨言。

「漆器製作工序複雜,最簡單的作品都需一個多月或者更長時間才能完成。」趙金如感嘆說,「像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漆盤,至少需要幾十道工序,光打磨就近十遍,每一道工序之間還需要放置兩三天時間,再進行下一步。」

隨著時代的進步,漆藝的發展遇到了一些挑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吃不了這個苦,趙金如原本想讓他的兒子學習這門手藝,可兒子不願意。「我現在就想多教一些學生,多做一些傳播和研究,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多設計製作一些作品,將漆藝文化保護傳承下去。」40載的漆藝人生,趙金如用刻苦描繪,用「漆」彩描繪;不畏艱難,只為源自心中最真摯的那份熱愛。「可能會一直堅持到我做不動的那一天。」趙金如笑言。

探訪安州區塔水生漆市場:傳承漆藝文化 繪「漆」彩人生

生漆成品

背景資料

●生漆

生漆,意為有生命的漆,是從漆樹樹幹割口分泌出的乳白色或黃色黏稠液體塗料。又稱大漆、國漆、天然漆。原產中國,是中國傳統的外貿物資。生漆漆膜光亮,色澤耐久,保光性能特優,因而具有經久不會變色,不易污染,不怕蟲蛀和不受溫度影響的特點,千年不失光澤,被世界稱之為「塗料之王」。

●刷漆

刷漆是一門中國傳統工藝,用漆塗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製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漆器與錦繡、瓷器、雕刻一同被稱為中國傳統四大手工藝。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代,歷經八千多年歷史,刷漆逐漸形成了一套複雜、嚴謹、講究的工藝。因此,漆器具有極大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收藏價值。

(張高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安崢 文/圖)

編輯:譚鵬

來源:kknews探訪安州區塔水生漆市場:傳承漆藝文化 繪「漆」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