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南非國中之國——特蘭斯凱

1976年10月26日,在特蘭斯凱的首府烏姆塔塔正在舉行一種特別的儀式,在特蘭斯凱的「國歌」聲中,特蘭斯凱的「國旗」冉冉升起,作為黑人家園的特蘭斯凱正式宣佈「獨立」。出席「獨立」儀式的有「國家元首」大酋長博塔·西科,「總理兼國防部長」凱澤·達利翁加·馬坦齊馬,「外交部長」迪格畢·科雅那, 「司法部長」喬治·馬坦齊馬和一些其他官員。然而,參加儀式的外賓很少,南非駐特蘭斯凱的「大使」站在特別顯眼的位置。

說特蘭斯凱的「獨立」是一場鬧劇並不是誇大。從表面上看,它具備了一切獨立國家應有的標志:國旗、國歌、軍隊、政府、國會、議員、護照、簽證、官方汽車、邊防哨所、總統府、國際機場,等等。但對國際社會而言,特蘭斯凱作為一個國家是不存在的。聯合國通過決議,認為它的獨立是無效的,非洲統一組織拒絕同它來往,沒有一個國家承認它的護照。例外的只有兩個國家:南非在這里開設有大使館;而美國在聯合國表決反對承認特蘭斯凱時投了棄權票,然而,它也不承認特蘭斯凱護照。特蘭斯凱為何要獨立?因為南非同意它獨立。

曾經的南非國中之國——特蘭斯凱

說特蘭斯凱是種族隔離制的怪胎也非誇大。這里的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草地繁茂,牛羊成群。它北靠萊索托,南臨印度洋。然而,這種良好的自然環境並未由於「獨立」給特蘭斯凱帶來什麼好處。相反,它對南非的依賴與日俱增。在政治上,南非的大使不但制定特蘭斯凱的憲法,還洋洋自得地宣稱自己在特蘭斯凱的工作「『實際上是在管理這個國家」。在經濟上,工業化毫無起色,大部分資金靠南非提供,農業上糧食主要靠從南非進口。另外,尚有50萬特蘭斯凱人在南非工作,比「獨立」前增加2/3。

從實質上看,這場獨立鬧劇不過是南非白人政府策劃已久的班圖斯坦計畫的一部分。南非種族問題委員會是班圖斯坦計畫的始作俑者。1947年,西奧菲拉斯·唐吉斯、歐內斯特·詹遜、尼科拉斯·迪德利希斯和維爾納·埃塞倫等人組成南非種族問題委員會,提出了種族隔離制是解決種族問題的「科學方法」。他們建議將南非聯邦分成四大類居民:歐洲人、非洲人、印度人和混血種人,各自建立居民區。這樣可以保持種族純潔,保證歐洲人不被同化,每一種族能夠保持自己的傳統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徵。

隨後,他們進一步提出了種族隔離理論的核心部分——一黑人家園理論。這一理論的主要內容是所有的班圖人在其保留地都有其固定的家園。班圖人進入其他地區或城市地區只能是暫時性的,准許他們進入這些地區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可以提供勞動力。班圖人在保留地以外不能占有土地,也沒有政治權利。 1956年的湯姆林森委員會①的報告首次提出了班圖斯坦的規劃,認為歐洲人與非洲人的分別發展是消除種族衝突、保持種族關系和諧的惟一有效途徑。

曾經的南非國中之國——特蘭斯凱

① 該委員會由維沃爾德任命,由湯姆林森教授任主席,負責調查南非班圖人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問題。

班圖斯坦的實施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部落自治階段:1951年起,依據議會通過的「種族隔離法」和「班圖立法會議條例」,264個保留地分為 632個「部落自治單位」。這一階段可稱為計畫的孕育階段。第二階段是部族自治階段:1959年,南非政權制定了「班圖自治法」,所有保留地逐漸並為8個班圖斯坦(至1979年擴至10個);1963年通過特蘭斯凱班圖斯坦憲法,成立地方政府。第三階段是班圖斯坦獨立階段:以1976年特蘭斯凱宣佈獨立為標志。

早在1956年,曼德拉就在《解放》雜誌上撰文,揭露班圖斯坦計畫的虛偽性。他指出,建立和鞏固保留地制度的真正目的是「要使保留地的農民大眾更缺乏土地並且讓他們受窮」,另一個目的則是「創造一支流動勞工大軍」。這樣,在需要他們的時候,即召來並讓他們居住在臨時工棚里,不需要時就將他們送回保留地內。1959年「促進班圖自治法案」頒布後,曼德拉又進一步指出這一計畫具有很大的欺騙性。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從政治上來說,在保留地建立自治政府的言論是一個騙局,從經濟上來說,這也是荒謬絕倫的。」

為了實行班圖斯坦計畫,南非政權強迫非洲人遷出他們長期居住的地區,搬到偏僻貧瘠的地區。如1957—1958年間,政府決定要徵用納塔爾省的昂維爾瓦希特農場,在此居住了100多年的241戶非洲人請願無效,拒絕搬遷者被指控為「擅自占地」,法庭下驅逐令,軍警來到農場,燒掉房屋,逼非洲人搬遷。1957年,馬馬多拉部落也是被政府軍警以同樣的方式搬遷到梅茨農場去的,400戶非洲人中只有189戶分配了土地。1968年,馬贊格的433 戶非洲人被命令搬遷,政府甚至動用推土機摧毀房屋,強迫搬遷。

南非總理維沃爾德曾一再表示,讓班圖斯坦獨立是迫不得已。1961年,他承認:「使南非從一個變多個國家這種支離破碎的局面,倘使有可能的話,我們當然是願意避免的。然而,白人在這個歸他們所有的國家里換取他們所要求的自由和權利,允許黑人獨立是誰一可行的辦法。」維沃爾德的助手也公開承認:「在行政自治方面,議會所可能准備給予這些地區(「班圖」地區)的,充其量將限於歐洲託管人不至於實際交出主權的地步為止。」隨着一個個班圖斯坦(後稱為「黑人家園」)的獨立,南非黑人的國籍劃歸班圖斯坦,他們成了「南非的外國人」、「臨時居住者」。

班圖斯坦地少人多。湯姆林森委員會曾指出,在經過一很好計畫的農業發展」以後,這些地區最多能夠養活200萬非洲人,而當時的特蘭斯凱就有近200萬人。據官方公佈的人口統計數,1970年非洲人已達1500萬人,到1976年已達1800萬人。這些多餘人口的推一出路就是到白人農場或城市礦山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難怪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班圖自治區實際上等於只是一連串的勞動力儲存所。」1967年12月,政府規定三類人可以移居黑人家園:(一)老人、病人及不符合在城區居住條件的人(主要是婦女兒童);(二)在白人農場或白人地區中黑人定居點的「多餘的班圖人」;(三哪些「在黑人家園比在白人地區作用更大」的有技術的黑人。從這些成份中我們可以看出,城市工業資產階級需要的是那些廉價的黑人強勞力,老弱病殘不要;有技術的也不歡迎,因為技術工種必須留給那些恥於干粗活的白人。這樣,班圖斯坦的成年男子大部分在外做工。據統計,1970年,9個班圖斯坦外出人口為631200人,其中特蘭斯凱就占224500人。

班圖斯坦計畫不僅意味着白人和黑人的分離,同時也是黑人和黑人的分離。這主要表現在南非政權在班圖斯坦培植了一批上層階級,作為統治黑人的代理人。班圖斯坦各級官員的選舉或任命均由南非政府一手操縱,特蘭斯凱1963年的立法議會最能說明問題。反對實行種族隔離制的維克托·波托贏得了30個席位,贊成種族隔離制的凱澤·馬坦齊馬只贏得15個席位,但在12月份立法會議推選首席部長時,馬坦齊馬卻當選了。同時,各個班圖斯坦的立法議會中超過半數的成員是由上面指定。到1971年,特蘭斯凱的憲法修正案進一步規定,以前由議員選舉的部長將由首席部長任命。這樣,由南非白人政權培植的這批黑人上層官僚秉承着主子的意旨,執行着一條反民主的路線。難怪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席奧立弗·坦博將這種班圖斯坦化稱為南非政權的「黑人防線」。

特蘭斯凱是曼德拉、西蘇魯、坦博、溫妮等黑人解放運動領導人的家鄉,這里的任何政治變動都牽動着他們的心。然而,有一點是十分清楚的,即他們決不容許拿原則作交易,用對白人政權種族隔離制的贊同甚至默許來換取自己的自由。1973年12月,白人政權作出了第一步試探。當時的司法部長吉米·克魯格受命來到羅本島,會見了曼德拉等黑人運動領袖。這是南非黑人解放運動史上第一次:一個白人政府的部長到監獄來探視黑人運動領袖並坐在一起討論問題。盡管克魯格態度謙和,用馬哈拉吉的話說「像一隻哈巴狗一樣」,而且在會談中用詞謹慎,語意含混,但曼德拉等人很快識破了他來此的政治目的。

克魯格來羅本島的真正意圖是試探有無可能讓曼德拉等人接受「分別發展」的政策。①在會議中,他有一次露出了馬腳,將此意說得十分明確:如果你們准備接受分別發展,盡管你們與我之間仍存在分歧,我准備讓你們在這一發展中發揮政治作用。挑明的話,他實際上是許諾,如果曼德拉、馬哈拉吉等人願意到「黑人家園」政府任職,他將允許他們出獄。當然,他只能是徒勞無益。曼德拉等人的回答很明確:我們不會接受分別發展,而是堅決反對分別發展。如果政府以分別發展為基點進行談判,他不能接受。曼德拉的思想通過在獄中和實際鬥爭的磨煉,也愈來愈清楚:堅決反對與政府的任何形式的合作,堅決反對班圖斯坦的計畫,堅決反對任何旨在分裂黑人——印度人、有色人和非洲人——的任何企圖。在與克魯格的會談中,曼德拉還向這位白人部長進行了一堂非洲人國民大會鬥爭史的講座。面對這位享有盛譽的黑人運動領袖,克魯格不得不承認自己對非國大的歷史以及他們的非暴力策略知之甚少。

①「分別發展」(Separate develoPment)一詞在60年代初期由維沃爾德政權生造,實際上是「種族隔離制」(apartheid)的代名詞。

1974年10月24日,南非常駐聯合國代表魯洛夫·弗雷德里克·博塔在聯合國宣佈:南非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改變建立在種族和膚色基礎上的歧視政策,對廣大黑人農村人口所占的部族保留地實行一種新的發展計畫。然而,他的巧言簧舌並不能欺騙世界輿論,正如一些外國報刊指出的那樣,讓班圖斯坦獨立成黑人國家,這些國家的居民並不再是南非公民而只是臨時流動工人,未來的蔑視當然不是「種族的」或「膚色的」,而是「國家的」。對南非政府這一偷樑換柱的伎倆,聯合國予以駁斥。10月30日,大部分安理會國家投票要求將南非驅逐出聯合國,但因英、法、美三國投否決票而未獲通過。

然而,班圖斯坦「獨立」計畫仍在緊鑼密鼓地准備之中,與此同時,它也遭到了非洲人的激烈反對。以索韋托暴動為例,雖然它是由用阿非里卡語教學一事觸發而起,但很明顯是針對整個種族隔離制度的。從暴動過程中受攻擊的目標來看也可證實這一點。在出事後的一個多月里,就有53座建築物被焚燬,其中主要是班圖行政機場和與白人有聯系的機構的房子。另外67個啤酒店、8所學校和5個銀行也遭到破壞。很明顯,這些均被作為種族隔離制的標志而受到攻擊。

特蘭斯凱的「獨立」是在索韋托發生暴動以後,這使黑人家園的領導人也對這種假獨立表示公開抵制。10月26日的「獨立」儀式上,看不到誇祖魯、加贊庫魯和誇誇這三個黑人家園的領導人。誇祖魯的領導人加查·布特萊齊當時正在尼日利亞參觀。他當即發表講話,表示祖魯人決不會接受「白人南非給予南非黑人的這種奴役式獨立」。他還說:「當我想到我們的國家及其民族時,我就不寒而慄。有朝一日全體白人居民將要對那些不僅想決定他們自己的命運,而且對想決定我們命運的人所犯下的罪行負責。」誇誇黑人家園將特蘭斯凱的「獨立」日看作是40000南索托人的哀悼日,因為這些南索托人一直強烈地反對特蘭斯凱的 「獨立」,他們的酋長和領導人被南非當局以違犯安全法而被囚禁。8個黑人家園的領導人在與南非總理沃斯特舉行會談後,與其他非洲人民族解放組織一起組成黑人統一戰線,一致同意要將工作重點從城市轉移到農村地區去,而這是黑人覺醒運動一直未能做到的。

作為特蘭斯凱「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凱澤·馬坦齊馬的政治態度又是如何呢?我們已經知道他是曼德拉的親戚,曾一起在黑爾堡大學學習;他也曾是曼德拉的情敵,追求過溫妮;他曾在特蘭斯凱1963年選舉中被擊敗,卻仍被推選為首席部長。隨後,他逐漸依靠傳統勢力建立起自己的勢力范圍。對敵對勢力,他或打或拉。一位政治上的反對派曾這樣評論他:「公開議論馬坦齊馬是不明智的,『皇帝』既殘忍又自私,他一再使用暴力,才得以苟延殘喘。」到1976 年獨立前的選舉中,在被選舉的75位國會議員中,他的反對派已降到6位。他極善於使用政治手腕,將對手收買或爭取過來。在他的政府中,財政部長澤波·萊特拉卡是泛非主義者大會主席索布克韋的親信。姆拉赫萊尼·恩吉桑教授也是泛非主義者大會的領導人,後成為他的內閣成員。

馬坦齊馬的政治哲學是恢復科薩民族性,並將此置人更廣泛的民族主義之中。他曾指出:如果沒有南部非洲的獨立,非洲的獨立毫無意義。而特蘭斯凱的獨立就是南部非洲獨立的一部分。他和他的兄弟喬治·馬坦齊馬均私下表示,其他的黑人家園不宜學特蘭斯凱的榜樣而尋求獨立,因為這些黑人家園在殖民主義者人便以前都不是獨立的。他們認為特蘭斯凱與其他黑人家園有兩點不同。第一,歷史因素。整個特蘭斯凱被英國殖民統治者並人開普殖民地,隨後在1910年又並入南非共和國,這種不顧科薩人意願的不公正並人只有通過獨立才能糾正。第二,地理因素。與其他黑人家園不同,特蘭斯凱不是由分散的保留地組成,而是整整一塊領土。它有漫長的海岸線,有廣袤而較肥沃的土地,生產增長的潛力也比較大,這些使特蘭斯凱政府可以有效地進行管理。

很明顯,如果簡單地將馬坦齊馬戴上一頂「白人政權的合作者」或「內奸」之類的大帽子是很不適宜的。他曾經提出過這樣的問題:「從南非共和國取得獨立難道是特蘭斯凱的錯誤?她以這種值得稱贊的方式——沒有流血或喪失——來取得獨立難道是她的錯誤?」但有一點不容否認,那就是黑人家園自治是南非種族隔離制的計畫的重要組成部分。①特蘭斯凱的「獨立」產生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後果。首先,它使南非黑人解放運動的內部思想分歧進一步加劇。一些人堅持認為,黑人家園如此的發展前景只是朝南非巴爾乾化邁出的一步,是在種族隔離製麵臨重大危機時用分別發展取而代之的一種權宜政策。而另一部分人則將特蘭斯凱的「獨立」看作是朝結束南非白人少數統治的現狀邁出的一步,其最終結果將是創造一個多種族社會的嶄新政治制度。

①10個黑人家園為萊伯瓦、誇誇、博普塔茨瓦納、加贊庫魯、文達、坎瓜內、誇恩德貝萊、誇祖魯、特蘭斯凱和西斯凱。從1976年到1981年,特蘭斯凱、博普塔茨瓦納、文達和西斯凱先後宣佈「獨立」。除南非外,沒有國家承認這種獨立。

這種「獨立」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也使城市黑人和農村黑人的分歧進一步加大,特別是公民身份問題。城市黑人最擔心的一點是如果他們被迫選擇某一黑人家園的「國籍」,他們將失去作為南非共和國公民的某些法定權利。南非政府在計畫和實施黑人家園獨立方案時一再堅持,所有的黑人最終將成為某一個獨立的黑人家園的公民。這樣,所有與特蘭斯凱有歷史聯系的非洲人將自動失去他們的南非國籍而成為特蘭斯凱公民。《金融郵報》在1976年9月17日指出:「很清楚,遠遠不是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樣特蘭斯凱人將比南非黑人享有更多的特權,在南非的特蘭斯凱人將要遭受更為苛刻的種族歧視待遇。南非說科薩語的人碰到的諸問題之一是,盡管他們是與西斯凱①而不是特蘭斯凱有聯系,班圖管理發展部的人仍然要求他們出示特蘭斯凱證件。」雖然特蘭斯凱當局與南非當局有一些爭論和分歧,但1977年3月發佈的班圖管理發展部文件明確指出:居住在南非境內的特蘭斯凱公民必須在獨立後兩年之內領取特蘭斯凱護照;在此期間必須持有南非的臨時居留證;所有的特蘭斯凱人必須在南非遵守通行證法。

① 與特蘭斯凱一樣,西斯凱的主要居民亦是科薩人。

但特蘭斯凱的獨立也在政治上做了一些點綴。例如:馬坦齊馬宣傳特蘭斯凱的黑人第一次覺得不必要在白人老闆面前低人一等。10月26日「獨立」以後,他們在白人面前的態度要自信得多。例如在過凱河時,他們理直氣壯地要求白人警察將他們與其他外國人同等相待,因為他們是「特蘭斯凱公民」。馬坦齊馬也多次表示:「我們的原則是:第一,國家屬於酋長及他們的人民;第二,這是一個多種族的社會;第三,我們屬於西方。」他還宣稱:「我們有民主的政體,我們相信自由企業。」有一次,他頗為自豪地誇耀:「特蘭斯凱完全變樣了,現在我們有中產階級的商人,而這是過去所沒有的,因為從前禁止黑人從事商業活動。這里不再有種族歧視了,人們在自己的家里不再有二等公民的感覺了。我們由自己的國會制定法律,我們有完全獨立的司法制度。」1979年,凱澤·馬坦齊馬當選為特蘭斯凱 「總統」,他的弟弟喬治·馬坦齊馬接替他成為「總理」。

但是,特蘭斯凱的「獨立」鬧劇引起了世界輿論的強烈反響。非洲國家的領導人紛紛發表講話,譴責南非種族主義政權炮製特蘭斯凱假獨立的陰謀。烏干達總統、毛里塔尼亞總統、塞內加爾總理等人紛紛發表聲明,指出特蘭斯凱的「獨立」是對自決權原則的愚弄,是南非班圖斯坦化和南非卑鄙的種族隔離制度的具體化,並嚴正指出:「永遠也不應當承認它是獨立的國家;它只是一個集中營,在那里,人們由於膚色的緣故而被圈集在一起。」與此同時,上沃爾特(後改稱布基納法索)、扎伊爾、布隆迪、馬里、贊比亞、突尼斯、加蓬、加納等國家紛紛宣佈,決不承認南非種族主義者製造的所謂的特蘭斯凱的「獨立」。剛果外交部長發表講話指出:「在南非全境開展的日益廣泛的鬥爭證明,不管施展什麼高招,種族隔離政權已經面臨絕境,它的末日已經為期不遠了。」

聯合國大會也於1976年10月26日舉行全體會議,通過一項決議,譴責南非種族主義當局操縱的特蘭斯凱「獨立」的騙局。這項決議以134 票贊成、零票反對、l票棄權獲得通過。決議強烈譴責南非當局建立班圖斯坦、妄圖強化不人道的種族隔離政策,使白人少數人統治永久化,剝奪南非的非洲人民的不容剝奪的權利。決議拒絕特蘭斯凱宣佈的「獨立」,宣佈它無效,並呼籲各國政府拒絕對它以任何方式的承認,禁止同它或班圖斯坦的一切聯系。

在聯合國大會上,泛非主義者大會駐聯合國大會的戴維·馬菲姆扎納·西貝科在發言中強調了依靠人民開展武裝鬥爭的重要性時說:「我們能夠克服設置在我們武裝鬥爭和解放道路上的地理和其他物質上的障礙……非洲人正在流血是為了奪取政權,而不是因為他們需要向壓迫者讓步。」非洲人國民大會代表主席奧立弗·坦博嚴正指出:「壓迫、高壓政治和大規模屠殺是種族隔離制度的真正的本性。我們被迫拿起武器。我們將進行武裝鬥爭。」非洲統一組織主席、毛里求斯代表拉納·克里希納·蘭普爾指出:所謂特蘭斯凱獨立不過是「玩弄字眼」而已。他說:由南非提供預算,訓練軍隊,提供高級文職人員的所謂獨立的特蘭斯凱仍將是為南非白人種族主義者的工廠、農場、礦山提供廉價勞動力的一個儲備庫。盡管白人少數人政權進行鎮壓和欺騙,但是政治暴動在「南非廣闊土地上到處展開。南非人民參加了這一鬥爭。他們的行動造成了這個國家的種族主義統治者難以控制的局面」。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溫潤如之歷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