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旋技藝非遺傳承人盧利華 近四十年「薪火」待傳承

徐徐加水、反復搓拌、揪面擀平、抹油疊卷……20分鍾左右,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油旋技藝傳承人盧利華便把一塊面團變成了一個個松香酥軟的油旋。

油旋技藝非遺傳承人盧利華 近四十年「薪火」待傳承

圖為和好的面團。郝學娟 攝

油旋,又叫「油旋迴」,是山東濟南傳統特色名吃,外皮酥脆,內瓤柔嫩,蔥香透鼻,因其形似螺旋,表面油潤呈金黃色,故名油旋。盧利華介紹說,濟南油旋在清朝時便有記載,經過四代傳承,已有百餘年歷史。

油旋技藝非遺傳承人盧利華 近四十年「薪火」待傳承

3月8日,在濟南寬厚里弘春美齋油旋店,細碎的蔥末、澄亮的花生油、柔軟勁道的面團等必備原材料整齊的擺在案板上。擀、疊、卷、揪……經過幾道工序,盧利華開始製作餅胚。郝學娟 攝

記者8日在濟南寬厚里弘春美齋油旋店看到,細碎的蔥末、澄亮的花生油、柔軟勁道的面團等必備原材料整齊的擺在案板上。擀、疊、卷、揪……經過幾道工序,盧利華開始製作餅胚。

油旋技藝非遺傳承人盧利華 近四十年「薪火」待傳承

圖為製作好的餅胚。郝學娟 攝

盧利華告訴記者,油旋有12道製作工序、60層酥皮,從製作到出爐,融入了濃濃的泉城特色。「用的油是山東的優質花生油,水是濟南特有的泉水,蔥是章丘大蔥,才做出地道正宗、松香酥軟的油旋。」

油旋技藝非遺傳承人盧利華 近四十年「薪火」待傳承

盧利華介紹說,相傳油旋是清朝時期達官顯貴食用的餐後點心。油旋雖小,製作工藝卻不簡單。以和面為例,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和面時的摻水量都不盡相同。郝學娟 攝

她介紹說,相傳油旋是清朝時期達官顯貴食用的餐後點心。油旋雖小,製作工藝卻不簡單。以和面為例,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和面時的摻水量都不盡相同。「摻水量要隨氣溫而有所變化,以保證面團的韌勁。」

油旋技藝非遺傳承人盧利華 近四十年「薪火」待傳承

盧利華告訴記者,油旋有12道製作工序、60層酥皮,從製作到出爐,融入了濃濃的泉城特色。「用的油是山東的優質花生油,水是濟南特有的泉水,蔥是章丘大蔥,才做出地道正宗、松香酥軟的油旋。」 郝學娟 攝

在盧利華做油旋期間,兩名白發蒼蒼的老者特地前來購買油旋。盧利華說,這些基本都是幾十年的老顧客。店舖客戶群體還包括遊客、美食愛好者和學生。「由於店面5年搬了4次『家』,很多老顧客都找不到我了。」

油旋技藝非遺傳承人盧利華 近四十年「薪火」待傳承

圖為盧利華學藝開始便使用的擀麵杖。郝學娟 攝

盧利華表示,由於沒有固定的經營店面支撐,加之願意沉下心來學習製作油旋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油旋技藝傳承面臨困難。

油旋技藝非遺傳承人盧利華 近四十年「薪火」待傳承

油旋,又叫「油旋迴」,是山東濟南傳統特色名吃,外皮酥脆,內瓤柔嫩,蔥香透鼻,因其形似螺旋,表面油潤呈金黃色,故名油旋。郝學娟 攝

油旋技藝非遺傳承人盧利華 近四十年「薪火」待傳承

盧利華介紹說,濟南油旋在清朝時便有記載,經過四代傳承,已有百餘年歷史。郝學娟 攝

「我現在一直在積極參加公益活動,教中小學生、大學生、留學生製作油旋,普及中國傳統技藝文化,以期將來有人傳承薪火。」盧利華說。(完)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