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陵石犀:東南亞的來客 唐朝中外交流的友好見證

獻陵石犀:東南亞的來客 唐朝中外交流的友好見證

獻陵石犀

獻陵石犀為國寶級文物,質地為陝西富平一帶產的青石,通長340厘米,身高209厘米,重約10噸,造型巨大碩壯,輪廓清晰,比例上也很適當,若從寬闊處望去,更加生動威武,很適合陳放在荒郊曠野的陵墓前。

獻陵是唐代開國皇帝高祖李淵的陵墓,坐落在陝西三原縣境內。陵前放置的石刻中有一對石犀,1959年將其中之一遷移陝西省博物館今西安碑林博物館石刻藝術陳列室。石犀合口,鼻上有一像肉瘤似隆起的犀角。腳有三趾,作緩步走動的姿態。它的雕工並不追求細巧,卻抓住了犀牛的特徵,如頸部下垂的厚皮,笨重的身軀和姿態,一下子把犀牛的形象表現出來。石犀不僅是唐代18個帝王陵前唯一用犀牛的形象為題材的藝術佳作,也是全國陵墓石刻藝術中罕見的。

陳列在石刻藝術陳列室的石犀,右前蹄下的座上,刻有「(高)祖懷(遠)之德」六個字,足以證明它是誇耀高祖威德的紀念物。用犀牛炫耀威德的習俗,早在西漢時已有。西漢平帝元始年間,王莽輔政時,曾動員黃支國國王向漢王朝進獻生犀。可見西漢晚期,犀牛至少在關中已經絕跡。不然,王莽動員黃支國進獻生犀就失去了他誇耀漢王室威德的實際意義,更達不到沽名釣譽的目的。高祖獻陵的石犀也含有此意。它鼻子上的圓包,表明它是「圓帽犀」。這種犀牛原產於東南亞一帶,現已滅絕。在《舊唐書 林邑傳》中:林邑國(今越南中部)「貞觀初遣使貢馴犀」的記載,提供了越南曾向唐王朝進獻過犀牛的例證 。據說高祖李淵見到生犀十分喜愛。建造獻陵時,唐太宗李世民就特意把石犀置於陵前。唐時,中原一帶見到生犀的機會很少,京畿苑囿偶有一二頭豢養的生犀,也是外國進獻的。所以,唐代以犀牛為題材的工藝品,都不是十分形象的。

唯有獻陵石犀雕刻得十分逼真,它告訴我們,工匠們給唐高祖雕刻陵前石犀時,一定親眼看見過生犀。獻陵石犀既顯示了高祖生前的威德,又成為反映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紀念品。你從它遲鈍的相貌上,能感到它內在的兇猛、剽悍和厚重、磅礴之氣勢。既刻畫出獸性的一面,又不致人望而生畏,且能吸引眼球,惹人喜愛。實為一件罕見的藝術珍品。

(圖片來自西安碑林博物館)

作者:袁 歷

來源: 西安晚報

來源:kknews獻陵石犀:東南亞的來客 唐朝中外交流的友好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