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風化似刻刀,千姿萬態展容顏——約旦紀行

萬年風化似刻刀,千姿萬態展容顏

——約旦紀行

說起約旦這個國家,我們國人大都較為陌生,因為它在世界上沒有多大名氣,我們的媒體也很少有相關它的報導。

此行之前,我對約旦同樣知之甚少,只是知道它地處約旦河東岸,首都是安曼,(前)國王是侯賽因,其他的就不知道了。對我來說,以色列神秘,約旦同樣也神秘。

萬年風化似刻刀,千姿萬態展容顏——約旦紀行

簡明約旦

約旦國家的歷史並不長,至今不過百年。它原來是巴勒斯坦的組成部分,再早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大馬士革省。1920年,巴勒斯坦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1921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硬是把巴勒斯坦一分為二,河西仍稱為巴勒斯坦,河東則成了外約旦酋長國,不過,那時的外約旦酋長國,仍在英國的統治之下,直到1946年,約旦才真正獲得了國家獨立。

約旦是個阿拉伯國家,信奉伊斯蘭教,相對於周邊國家的內亂不斷來說,約旦的社會還是較為穩定的。自從獲得獨立以來,除了那幾次對外的中東戰爭,國內很少有因為派別之爭而鬧得不可開交的動盪。我們在安曼期間碰到了一位中國留學生,他已經在那里安家立業。他對我們說,在約旦這十多年間,感受最深的是社會安定、生活安逸。

約旦與以色列隔(約旦)河相鄰,自1974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後,約、以兩國雖然還有些紛爭,但大致上卻能和平相處。在「土地換和平」的陽光照射下,兩國於1994年7月化干戈為玉帛,簽署了《華盛頓宣言》,宣佈結束敵對狀態,而後又於同年10月簽署了和平條約。

約旦現有600多萬人口,其中60%以上的是巴勒斯坦人。約旦國民與巴勒斯坦國民同宗同族,而且原來還是一家人,可是,因為巴勒斯坦內部派別眾多,彼此間爭鬥得很厲害,所以約旦與巴勒斯坦的關系始終不是太融洽,經常有些摩擦發生,前些年還為此動過槍炮,最終還是在阿拉伯聯盟斡旋下才平息了事態。

在世界各國中,要說難民數量,可能數約旦最多,總數有300多萬,占了約旦國民人數的1/3,究其原因,乃是其周邊國家的戰亂所致。約旦與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相鄰,而這幾個國家的時局動盪,使得他們的很多國民便逃到約旦避難。據聯合國難民署公佈的相關數據,自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以來,僅是避難在約旦的敘利亞難民有130多萬。難民多,國際捐助機構的捐贈也多,前些年因為捐贈機構各自為政,曾導致捐物過多過濫,影響了約旦的社會穩定。後來約旦政府對此進行了干預,如今,所有的捐贈物品均由約旦政府統一發配。

約旦的國土有9萬平方公里,面積不算太大,也不算太小,可是在那塊土地上,沙漠竟然占去了80%。我們此行是從北往南穿越了大半個約旦,沿途所見的,幾乎全都是沙化土地。在這些沙化土地上,雖不是寸草不生,但也僅有零零星星的荒草,比那完全意義上的沙漠強不到哪里去。

約旦周邊的阿拉伯國家,像沙特、伊拉克等,都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可約旦卻是個貧油國。道路不收費,石油價格貴,缺水缺油不缺外援,這就是時下真實的約旦。由於沒有石油資源,國土面積又大半是沙漠,所以約旦的人均國民收入比較低,2018年為5293美元,在世界各國排名中據91位。不過,約旦國民的人均收入雖然不算太高,但較為平均,沒有多大貧富差距。

約旦首都安曼是建在七座山上的山城,故而他也被稱之為「七山之城」。由於海拔高低不同,一天能有四季。早上是冬季,中午是夏季,山上是春季,山下是秋季。安曼的山都不是太高,而且山勢較緩,所以山上、山下、山腰間到處都建有房屋。由於多是依山就勢,所以建築顯得較為雜亂。

在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中,國王雖然是國家元首,但並沒有多大行政權力,像英國、泰國、柬埔寨等都是如此。約旦雖然也是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但其國王卻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不僅有權任命政府首腦,而且還有相當大的立法權,這在君主立憲國家中屬於另類。當然,中東地區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國家都是如此。

安曼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城,這里有眾多古羅馬時期的遺跡,如神廟、鬥獸場、露天劇場等。鬥獸場呈圓形,地面鋪石,階梯看台,雖然如今已是遺跡,但往日的風采依稀可見。露天劇場也是用巨石砌壘,三層看台,每個座位都能清晰看到舞台上的表演。此外,像拉客丹宮、祖尤斯廟、艾爾特爾斯廟等,都是讓人看了歎為觀止的聖地。據說,在安曼地下,仍還有許多羅馬帝國時期的遺跡尚未重見天日。

在中東地區的阿拉伯國家中,三妻四妾的情況雖不多見,但也並不少見。因為按照伊斯蘭教規,男人可以娶四個媳婦。約旦雖然也是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國家,但一夫多妻的情況卻很少見,這倒不是他們的國民有多麼開明,而是經濟條件所限,不像沙特、阿聯酋的那些王公貴族們那麼有錢。伊斯蘭教不禁止一夫多妻,但卻不允許男人們喜新厭舊。也就是說,媳婦不管老的新的,都得享受同等待遇,老四有什麼,老大、老二、老三也必須有什麼,否則就違背了伊斯蘭教規,就會有麻煩。約旦的國民雖然不貧窮,但也不富有,男人如果想娶四個媳婦,經濟上承擔不起,況且伊斯蘭教規還有女性婚後沒有養家責任的規定,除非是自己願意出去工作。

萬年風化似刻刀,千姿萬態展容顏——約旦紀行

紅海和死海

約旦境內有個「死海」,但「死海」名為「海」,實為「湖」,所以約旦算是個內陸國家。雖然其最南端的亞喀巴頻臨紅海,但面積小到可以忽略不計。1965年,約旦為了擴大海上貿易,以6000平方公里的沙漠,與沙特置換了亞喀巴附近的12公裏海岸線,據說這還是沙特居於兄弟情義才同意置換的。

紅海是印度洋的陸間海,是東非大裂谷的北部延伸。紅海位於非洲東北部與阿拉伯半島之間,形狀狹長,最大直徑有1900多公里,最大寬度有306公里,面積約為45萬平方公里。紅海北端被埃及的西奈半島分叉成兩個海灣,西為蘇伊士灣,東為亞喀巴灣。在亞喀巴灣沿岸,有四個國家,分別是埃及、沙特、約旦和以色列。約旦的亞喀巴居於亞喀巴灣的頂端。

亞喀巴處在海洋和沙漠之間,面向紅海,背後是廣袤的沙漠,說它是沙漠綠洲似乎並不過分。

亞喀巴是座十分美麗的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所以它的歐化特別厲害。我前不久去過東歐,置身在亞喀巴,我恍惚有種置身在歐洲小城的感覺:彎彎曲曲的街道,起起伏伏的路面,干淨整潔的環境,蔚藍純淨的天空,沿街多是些色彩鮮艷、造型別致的歐式建築。我們此行是在2月上旬,或許不是旅遊旺季的緣故,街上車輛不多,行人寥寥,整座城市到處充滿着安靜、溫馨的氛圍。

那日下午剛到賓館住下,我放下行囊,換上便裝,不到4點就來到海邊。清澈的海水,蔚藍的天空,筆挺的椰樹,停泊的游輪,還有那金色的沙灘,美景收入眼中,留在心里。紅海雖然姓「紅」,但海水並不泛紅,不過,在陽光的照射下,遠近高低的海水卻也呈現出多彩的色斑。我躺在海邊的沙灘上,享受着難得的身心愉悅,在微微海風的吹拂中,伴着輕輕的海濤,不知不覺間竟然進入了夢鄉。當我從夢中醒來的時候,天色已是傍晚。

死海是一個內陸湖泊,位於以色列和約旦之間的約旦谷地。它的西岸是以色列的猶太山地,東岸是約旦的西部高原,約旦河水是它的主要水源。死海南北長約86公里,東西寬約18公里,面積約為102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46米,最大深度有395米。死海與紅海同樣,都是東非大裂谷延伸所致,因而海拔很低,湖面海拔為-422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地方,「世界肚臍」的稱呼就是這麼來的。死海中含有高濃度的鹽分,為海水的8~10倍。因為比重較大,所以人們即使不會游泳,也不會溺水而亡。同樣是由於鹽分太高的原因,其海水中沒有生物能夠存活,甚至連沿岸的陸邊,也很少有生物,這也是人們把它稱之為死海的原因。

說起死海,人們大都知道自由漂浮之事,其實,此言多有虛假成分,因為自由漂浮並不像傳說的那麼簡單、那麼容易。那日快到死海的時候,當導游囉囉嗦嗦地給我們介紹完了「漂浮」的注意事項之後。說實話,就把我等不少人給嚇住了。

在死海里游泳,只能面朝上的,不能面朝下,更不能把頭浸泡到水里。如果不小心讓眼睛或鼻孔進了水,你就會被殺的疼痛難忍。死海的沿岸水下,不是細沙而是亂石,下海時還必須穿着拖鞋,而穿着拖鞋在亂石上走,人就很難站穩。,一旦歪倒在海水中,疼痛難忍就難免了。同時,人下海後並不像傳說的那樣立馬能漂浮起來,而是要有個適應和放鬆的過程。對那些體重適中且身手敏捷的人而言,可能很容易,而對我等行動笨拙的大胖子而言,就不那麼容易了。那天在死海,我原本也想來番漂浮,可試了幾試都沒有成功。當看到旁邊有人不慎讓海水進到眼睛的痛苦狀,我便掐滅了漂浮的慾念。雖然此生很可能沒有機會再到死海來,但我對放棄「漂浮」絲毫也不遺憾。

萬年風化似刻刀,千姿萬態展容顏——約旦紀行

傑拉什

在世界歷史上,羅馬帝國曾經存續了一千四百多年,其帝國版圖環繞地中海,也包括了現在的約旦。羅馬帝國雖然早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但卻留下了諸多輝煌的建築遺跡,其中就有傑拉什。

傑拉什古城遺址被譽為「中東的龐貝」,又被稱為五百柱城。據考古學家們考證,早在公元前1600年時,傑拉什就有了人類居住生息。公元前64年,羅馬帝國軍隊在占領了中東地區之後,便在傑拉什按照羅馬建築風格,建築了許多神殿、廟宇。公元3世紀初,隨着羅馬帝國的頹勢,傑拉什開始衰敗,而後又隨着拜佔庭帝國的興起和波斯人的入侵,以及諸多王朝的更迭,它幾度興衰,尤其是公元8世紀那幾次強烈的地震,幾乎摧毀了傑拉什的所有建築。到了公元9世紀,具有悠久歷史的傑拉什便銷聲匿跡了,直到千年之後的1806年,它才又重新回到世人的視野中。隨着1920年起的考古發掘,傑拉什的古城遺跡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雖然它是以廢墟的形式展現出來,但從它蒼老的容顏中,我們依稀還能夠看出其昔日的風采。如今的傑拉什,不僅是約旦也是世界上保護最好的、羅馬帝國時期的城市之一,「中東的龐貝」和「羅馬之外的羅馬」的美譽,就是這樣得來的。

在傑拉什的入口處,有一座氣勢雄偉哈德良凱旋門。這座門樓建於公元129年,是為了紀念羅馬帝國的皇帝哈德良巡視而建。哈德良皇帝喜愛出遊,在他統治時期,羅馬帝國各行省都留有他的足跡。如今的哈德門雖然已是滿目滄桑,但雄風猶存,尤其是每根石柱上雕刻的精美花紋,體現出當時的建築工藝就已經堪稱精湛。當然,就規模與氣勢而言,哈德良凱旋門無法與巴黎凱旋門相比,但要想到它建於兩千多年前,任誰都不能不為之歎服。

跨過凱旋門,左手邊是一排長長的馬廄,馬廄背後則是座賽馬競技場,這里是當年貴族們賽馬的地方。長方形的賽馬場,形似如今體育場的400米跑道。賽場週遭是條石砌壘而成的坐席,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此乃羅馬時期的建築,任誰也想不到它已有2000年的高齡。

傑拉什的橢圓廣場,長90米,寬80米,是古代經典的羅馬建築。廣場周圍的愛奧尼克石柱,如同琴弦般地整齊矗立。在以巨石斜向鋪就的地面上,留有深深的車轍輪印,猶如這座古城的歷史痕跡。

穿過橢圓形廣場是800米長羅馬大道。在大道兩側,排列有科林斯石柱,因而羅馬大道又被稱之為列柱大街。大道北向不遠處,有座水神殿,此乃保存較為完整的建築群。在水神殿外牆上,有七個出水口,它們與殿前的噴水池和下方的排水溝,構成了完整的地下排水系統。而羅馬大道上的石柱,其實也是懸空水道支柱,它們把山泉水從山上引過來,沿水道流入花園噴泉、公共浴場、住房居室等。這些建於公元2世紀末期的用給水設施,體現了古人的聰明才智,實在令人歎服。

羅馬大道上還有座月神廟,供奉的是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在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是宙斯和勒托的女兒,為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而在羅馬神話中,阿爾忒彌斯又被稱為戴安娜,她除了掌管狩獵之外,還肩負有照顧婦女分娩、保護少男少女的重任,因而她便被奉為傑拉什城的保護神,這也是這座神廟位置居高、建築雄偉的緣故。

傑拉什古城內的露天劇場,在約旦境內現存三個羅馬古劇場中,當屬最大。劇場建築依山就勢,氣勢頗為壯觀。雖然經過了千年風雨,但至今仍還在使用,每年的傑拉什音樂會就在這里進行。巨石堆砌的階梯看台,頗為陡峭,遊客來到這里,大多數都會望而止步,很少有爬到最高處的。我雖然是個胖子,但爬高上梯的自我感覺還不錯,在別人觀賞民間藝人演出的時候,我就爬到了最高層。站在最高處往四下俯瞰,雖然是「風景這邊獨好」,但也讓我這個不恐高的人多少也有些恐高的感覺。

漫步在傑拉什古城內,映入眼簾的雖然是廢墟,但呈現在心境里的,則是雄偉的氣勢。這些經歷了兩千年歲月侵蝕的廢墟,猶如歷史巨人,向來此觀光的遊客,述說着它曾經的輝煌。

萬年風化似刻刀,千姿萬態展容顏——約旦紀行

佩特拉

2007年,由世界著名建築學家和文化界人士評出了「世界新七大奇跡」。在這個榜單中,中國的萬里長城名列第一,約旦的佩特拉古城位列第二。「到約旦旅遊,就是為了去看看佩特拉」,這是當地導游所說,不過此言不虛,因為那佩特拉是座雕鑿在山岩上的城市,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佩特拉古城地處約旦南部的沙漠中,隱藏在一條連接死海和阿卡巴海峽的峽谷內。站在遠處眺望佩特拉,陽光照射下山體會呈現出微紅的色澤,因為這個原因,佩特拉又被稱為「玫瑰古城」。

佩特拉在希伯來語里是”岩石”之意,讓人稱奇的是,它的所有建築不是用料石壘砌,而是在岩石上雕鑿而成。據神話傳說,這里是古代希伯來人的領袖摩西欽點出水的地方。

古時的佩特拉,是敘利亞到埃及陸路交通的中轉站,地理位置的險要,讓它成為納巴泰王國的都城。公元前後,這里曾經較為繁榮,可是到了3世紀,陸路商貿逐漸被海路商貿所替代,佩特拉由此開始衰落,當7世紀它被阿拉伯軍隊占領時,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而後逐漸被歷史所淹沒。屬於穆斯林世界的佩特拉,從那以後,幾乎與外部完全隔絕,只有當地沙漠中的貝都因人偶爾還能去看望它。

日月穿梭,轉眼間人類歷史就前進到了1806年。那年,一名德國學者試圖進入佩特拉,可是因為語言不通,被貝都因人所殺害。1812年,熱衷於研究阿拉伯文化的瑞士探險家約翰·貝克哈特,在從大馬士革前往埃及的途中,來到了佩特拉。為了避免當地人的敵意,他裝扮成阿拉伯人。由於他會講阿拉伯語,又具有豐富的伊斯蘭教知識,瞭解貝都因人的民俗風情,因而被當地人當作了朋友。他雇用了當地向導,不漏聲色地穿過西克峽谷,當古城遺址漸次展現在眼前的時候,他欣喜若狂,斷定這里就是傳聞中的佩特拉,這一天是1812年8月22日。

通往佩特拉的必經之路是西克峽谷。西克峽谷長有1.5公里,寬處有7米,窄處僅有2米。峽谷內的路徑回環曲折,險峻幽深,抬頭仰望天空,但見藍天一線,壯觀而又美麗。在兩側的懸崖峭壁的山岩上,有很多鑿岩而成的洞穴,這些洞穴多是墓穴。或許是墓穴主人身份的高低貴賤,墓穴的雕刻圖案各異,大小、寬窄、高低也不盡相同。在峽谷盡頭,有一座同樣是依山雕鑿而成的殿堂,名為哈茲納赫。殿堂為古羅馬風格,高大、壯觀,奇偉, 6根羅馬式門柱,頂天立地,橫梁和門檐上雕有精細的圖案。在殿門上的3個石龕中,分別雕有天使、聖母和帶有翅膀的鬥士石像。宮殿有正殿和側殿之分,石壁上的原始壁畫色彩雖已暗淡,但粗獷線條勾畫出的畫面仍然清晰可辨。哈茲納赫殿堂其實也是座陵墓,傳說里面曾收藏着歷代佩特拉國王的財富。由於殿堂地處西克峽谷內,所以殿前的空間很狹小,遊客要想拍攝殿堂全景,非得使用特技攝影手法才行。殿前的空地上,有幾匹駱駝,這是當地人為遊客准備的拍攝道具。

當我們在西克峽谷內行進到距離哈茲納赫殿堂十多米處的地方時,導游讓我們排成一行,閉上眼睛摸黑前行。當他從10倒數到1的時候,隨着他的喊聲,我們睜開雙眼,哈茲納赫殿堂便呈現在眼前。此時那刻,我們無不為殿堂的奇偉、壯觀所震撼。

穿過哈茲納赫殿堂側面的峽谷口,佩特拉古城漸次呈現在我們面前。在群山環抱之中,寺院、宮殿、劇場、住宅、浴室、水渠等,爭先恐後地映入了我們的眼簾。

佩特拉古城內的本特宮,也被稱為「女兒宮」,這是一座拜佔庭風格的古廟建築。傳說當年佩特拉缺乏水源,國王下令,如有人能引水入城,願以公主相許。後來,有位能工巧匠從峽谷外劈山築渠,引得泉水入城,國王沒有食言,將公主下嫁於他。為了紀念這件事,本特宮改名為「女兒宮」。如今在峽谷進口處,石壁左邊的水槽就是當年的引水明渠。

佩特拉古城內的露天劇場,雕鑿在山間,34排階梯座席,依山就勢呈扇形展開,就連劇場中央的舞台,借用的也是一塊大岩石。舞台四周,豎立着四根粗壯的圓形石柱,因而格外引人注目。

沿着古城的盤山路前行十多里地,盡頭是一座高大的修道院。修道院同樣是依山雕鑿而成。門高45米,寬50米,八根石柱並排而立。或許是路程稍遠的緣故,而且又是爬山而行,所以有很多遊客半途而退。我自是不會那樣,靠着「不到長城非好漢」的信念,到達了終點。修道院地處佩特拉最高處,站在那兒四下眺望,風景如畫,讓我頗感不虛此行。

佩特拉古城是納巴泰人在岩石上敲鑿出來的城市,可是在佩特拉被羅馬帝國占領後,這些納巴泰人卻無影無蹤了,難道他們被羅馬軍隊斬盡殺絕了?史書上沒有記載,自然也沒有答案,以致他們在佩特拉雕刻在石崖上的圖案和文字,至今成謎。

萬年風化似刻刀,千姿萬態展容顏——約旦紀行

瓦迪拉姆

瓦迪拉姆是阿拉伯語,語意「酒紅色的山谷」,之所以得此名稱,是因為那里的地貌呈現出玫瑰紅色,因而瓦迪拉姆也被稱為「玫瑰沙漠」。

瓦迪拉姆的地表形狀,與月球表面的環形山極其相似,所以它還有一個更雅致的名稱——月亮谷。單就名稱而言,我們中國遊客似乎更喜歡「月亮谷」這個雅稱。

瓦迪拉姆位於約旦南部,靠近沙特邊界,占地有74000多公頃。從沙漠里那些沙岩上的壁畫、碑文遺跡考證來看,那里的人跡已有12000年的歷史,而主人就是阿拉伯遊牧民族的貝都因人。「貝都因」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荒原上的遊牧民」或「逐水草而居的人」。貝都因人至今仍然遵循着其祖先的生活方式,遊牧在沙漠腹地,黑色的帳篷和聚集的駝群就是他們家園的標志。

「沙漠里面有岩山,山山座座沙相間。萬年風化似刻刀,千姿萬態展容顏。」這是我在游覽瓦迪拉姆時的有感而發,應當說,這當是瓦迪拉姆最大特色的真實寫照,也是它與其他沙漠的相異之處。這些紅色岩山,千姿百態,似乎經過了鬼斧神工的雕刻。我到過全國很多地方,也到過世界上的很多國家,如此地貌景觀,瓦迪拉姆獨一無二。

那天上午九點多,我們來到了瓦迪拉姆。蔚藍色的天空萬里無雲,陽光照射在沙漠上,泛出五顏六色的光芒。我們乘坐上敞篷越野車,行駛在沙漠里,車隨路轉,人隨車轉,座座岩山好似城堡。穿行在岩山中,看着那萬年歲月留下的容顏,我想,與大自然相比,人太渺小了;與歲月相比,人生太短暫了。

這些年我很少看電影,也不太看電視劇,所以此行之前,對瓦迪拉姆是一無所知。其實,近些年間,很多影視劇里都有瓦迪拉姆的背影。從上世紀80年代的《奪寶奇兵》,到近些年的《火星救援》,以及《紅色星球》《變形金剛》,以及《阿拉伯的勞倫斯》等,都是在這里拍攝的,只不過我有所不知罷了。

…… ……

約旦有很多看頭,四天的行程顯然只是走馬觀花了。不過,即便是走馬觀花,也讓我頗感不虛此行。因為此行又讓我看到了自然界的奇妙和人類的偉大。

(寫於2019年3月19日星期二)

萬年風化似刻刀,千姿萬態展容顏——約旦紀行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真言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