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亭稻香的歷史——一部稻作文化的歷史

蘇州望亭的文化風情,到瞭望亭就能感受到,秋天金色萬頃,春天綠稻盪漾。當然感受望亭的文化風情,去領略他的歷史也可以。望亭,古名御亭,曾名鶴溪。望亭的變遷,如他的稻田萬頃一眼望不到邊。

望亭稻香的歷史——一部稻作文化的歷史

望亭的歷史,從境內挖掘的文物和發現的遺跡遺址來看,可以追溯到約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四千多年前,望亭的先人在這里繁衍生息,古老的望亭稻作文化由此發軔,雖經數千年的歷史變遷,但至今仍保留着古代農耕文化的遺跡。在望亭的考古發掘中,出土大量的碳化稻穀,並出土大量石製工具,從出土的石製工具看,望亭地區的播作文化已經初具雛形。

古時的望亭就是適宜種稻穀的良地。選種,隔年挑選穗大、穀粒飽滿、品種優良、產量較高的留作稻種。望亭河流全長7.23萬米,加上支浜3萬米,河道總長10萬米,平均每平方米河長2762米。河、港、涇、浜縱橫密佈,一里一河,一河一浜,是典型的江南水鄉。自古以來,先民在這里農耕漁獵,繁衍生息,有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望亭稻香的歷史——一部稻作文化的歷史

米自有情米亦語。望亭地區的水稻生產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漸趨完善,到明朝時期,望亭生產的優質稻米,已經行銷全國各地。20世紀30年代,望亭米市大興,運河兩岸已有永泰、仁裕、三園等米行、米廠、糧倉數十家,加上本地大小米商,每天望亭有大量的米包運往上海、蘇州等地,一時成為江南的糧食樞紐,望亭有小「無錫」之稱。

時過境遷,2006年望亭鎮生態農業示範基地建立在美麗的太湖之畔。2010年成為創建省級鎮農、科、教結合示範基地,是相城區現代化農業的五朵金花之一。基地示範面積3746畝,其中優質水稻示範區2046畝。

望亭稻香的歷史——一部稻作文化的歷史

望亭自從對稻田實現機械耕作科學管理,大大提高了生產力。遙望太湖,波光粼粼,風帆點點,龜山若游,沿湖農田成片,河道縱橫,溝渠如網,河岸村道綠樹成蔭,錯落有致,勾畫出如畫的江南水鄉景色。春天里麥浪滾滾,油菜花海,芳香撲鼻,引來遊人如織,品嚐望亭飯店的美食佳餚,別有一番風味……黃梅季節水田里蛙聲陣陣,天空中成群白鷺飛翔,夏季連片的水稻生長旺盛,鬱鬱蔥蔥;球季金濤滾滾,收割機聲隆隆,正待幸福的收割……望亭贏得了稻香小鎮的美譽,更將源遠流長的蘇州大米傳承至今。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搜狐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