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秦國和韓國爆發9場大戰,結果互有勝負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在戰國七雄中,秦國是最強大的諸侯國,與此相對應的是,韓國則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諸侯國。同時,因為秦國和韓國之間的地理位置比較接近,這導致秦國和韓國之間多次兵戎相見,展開了激烈的較量。值得注意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和韓國爆發9場大戰,結果互有勝負!

戰國時期,秦國和韓國爆發9場大戰,結果互有勝負

一、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公元前318年)

周慎靚王三年(前318年),魏國相國公孫衍發動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這就是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在這場戰役中,楚、燕暫時受秦威脅不大,態度消極,心存觀望。實際出兵僅魏國、趙國、韓國三國。聯軍攻至函谷關,被秦軍擊退。次年,秦國在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大敗三國聯軍,殲敵8.2萬。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失敗。

二、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公元前298年)

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秦攻楚,戰於析(今河南西峽),殲楚軍5萬,並占城邑l0餘座。在此背景下,齊國、韓國、魏國這三國擔心秦繼續擴張,對己更為不利,乘秦軍久戰疲憊,於當年聯合攻秦。經過三年苦戰,終於擊敗秦軍,攻入函谷關,迫使秦歸還韓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取得勝利。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韓國在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中取得了勝利。但是,在這場戰役中,齊國大軍起到了主要作用。特別是齊國名將匡章,更是指揮了齊國、韓國、魏國組成的聯軍。彼時,齊國正處在自己的巔峰時期,甚至在整體實力上不輸秦國。

戰國時期,秦國和韓國爆發9場大戰,結果互有勝負

三、伊闕之戰(公元前293年)

伊闕之戰,發生在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石窟開鑿前的洛陽龍門。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由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龍門大破魏韓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可謂白起的成名之戰。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伊闕之戰後,韓國精銳損失殆盡,秦國則以不可抗拒之勢向東進擊。由此,非常明顯的是,伊闕之戰前,韓國還具備一定的實力,但是,在伊闕之戰後,韓國自然走向了衰落,乃至於必須朝秦暮楚,從而延長自己的存在施加。

戰國時期,秦國和韓國爆發9場大戰,結果互有勝負

四、第三次合縱攻秦之戰

公元前287年,齊、趙、魏、韓、燕五國聯軍攻秦。五國目的不同,各有打算,進至滎陽、成皋(今河南滎陽境),即互相觀望,不肯首攻。因此,對於第三次合縱攻秦之戰,雙方並沒有爆發直接的較量。從這一角度來看,在這場戰役中,韓國和秦國,都沒有取得勝利或者吃到敗仗。

五、陘城之戰(公元前264年)

陘城之戰是公元前264年(周赧王五十一年),秦國武安君白起率軍攻占韓國陘城(今山西曲沃東北)等5座城邑的作戰。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264年,秦昭襄王命武安君白起進攻韓國的陘城(今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東北),在這場戰役中,白起接連攻拔韓國陘城等五座城邑,斬殺韓軍五萬。

戰國時期,秦國和韓國爆發9場大戰,結果互有勝負

次年(前263年),白起又率軍封鎖了南陽太行山道。前262年,白起再攻拔韓國野王,切斷了上黨郡同韓國本土的聯繫。上黨郡守馮亭只好向趙國投降,引發秦、趙兩國之間著名的長平之戰。由此,對於陘城之戰來說,雖然容易被人們所忽略。但是,陘城之戰直接引發了長平之戰,這對於戰國歷史的走向,無疑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六、邯鄲之戰(公元前257年)

邯鄲之戰又稱邯鄲保衛戰,是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國與趙、魏、楚聯軍在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進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戰。值得注意的是,在邯鄲之戰的尾聲,韓國也選擇加入聯軍。在魏國、楚國、趙國三國聯軍擊敗秦軍之後,韓國也趁勢反擊秦軍,奪回了部分被秦國攻占的疆域。因此,非常明顯的是,韓國也是邯鄲之戰的勝利一方。當然,這只能說是韓國順勢而為,如果單靠韓國的實力,自然無法從秦國手中奪回被攻占的疆域。

戰國時期,秦國和韓國爆發9場大戰,結果互有勝負

七、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公元前247年)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魏、趙、韓、楚、燕五國組成聯軍,由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指揮攻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黃河以南地區)大敗秦軍,並追擊到函谷關後撤軍。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獲得了勝利。對於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起到了主要作用。不過,對於韓國來說,也獲得了直接的好處,就是遏制了秦國的擴張勢頭。

八、第五次合縱攻秦之戰(公元前241年)

公元齊那241年,趙、魏、韓、燕、楚五國最後一次組成聯軍,由趙國將領龐煖指揮攻秦。因為秦國新占據的疆域較大,兵力分散,且人心尚未穩定。所以,在第五次合縱攻秦之戰中,五國聯軍進攻開始順利,深入至函谷關內,距秦國都咸陽僅七、八十里的蕞地(今陝西臨潼北)。但是,當秦國集中兵力進行反擊時,五國聯軍不支敗退。所以,對於韓國來說,自然是在這場戰役中敗給了秦國。

戰國時期,秦國和韓國爆發9場大戰,結果互有勝負

九、秦滅韓之戰(公元前230年)

最後,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九月,韓國南陽守騰主動投降並獻出南陽地(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黃河以北地區)。接收後秦國實際上卻以該地為前進的平台,作進攻韓國的準備。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內史騰率領秦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進攻韓國,一舉攻克韓都新鄭(今河南新鄭),俘獲韓王安,繼而占領韓國全境,從而滅亡了韓國。

戰國時期,秦國和韓國爆發9場大戰,結果互有勝負

於是,秦國遂在韓地設置潁川郡,建郡治於陽翟(今河南禹州)。對於秦始皇嬴政來說,吞併韓國意味著秦滅六國之戰的開始。在韓國之後,秦始皇嬴政陸續消滅了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這五國,從而一統天下,建立了秦朝。

綜上,在戰國時期,秦國和韓國之間曾經九次交手,雖然結果是互有勝負,不過,韓國取得勝利的戰役,往往是以聯合其他諸侯國作為基礎的,這無疑反映出韓國和秦國整體實力上的巨大差距。

來源:kknews戰國時期,秦國和韓國爆發9場大戰,結果互有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