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奸雄之名從何而來?他自己又是怎麼看待這一評價的呢?

#古史傳奇#

曹操,作為三國中性格最為複雜,形象最為多變的人,常常被人稱作「奸雄」。然而即使這樣一個頗具貶義的稱號,還是有很多人認為太過於褒獎曹操,應該將他稱之為「奸賊」,與這意見針鋒相對的,也有不少人認為曹操是當世之英雄,而且是「大英雄」!

那麼曹操被稱作什麼最為合適呢?他的奸雄之名又從何而來?他自己對這麼一個評價又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曹操的奸雄之名從何而來?他自己又是怎麼看待這一評價的呢?


「奸而雄者」最為合適

要弄清楚曹操最符合哪一種稱號,我們就要先弄清楚「英雄」、「奸賊」、「奸雄」這三個稱號的區別。

首先是「英雄」,怎樣的人才能被稱作英雄?我覺得可以引用《明朝那些事》里的一句名言來解釋: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稱為英雄。

這里所說的國家,對於曹操來說,當然就是那個行將就木的大漢王朝。而曹操也確實是在大漢王朝分崩離析之際,挺身而出為國效力了。他對大漢王朝的幫助不可謂不大,用曹操自己的話講: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他自己也曾對劉備說過: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如果單從三國前期,曹操為了穩定政局而所做的那些努力來看,他確實是當之無愧的英雄。可是到了後期,特別是在他生命中的最後幾年,曹操仿佛逐漸被權力矇蔽了雙眼,極度膨脹的權力欲使他幾乎已經跟皇帝的地位一樣了。而他這樣的一個做法也直接導致了在他逝世之後,兒子曹丕的篡漢稱帝,這樣的一種行為便與「為國效力」這四個字相去甚遠了,因此實不能稱得上為英雄。

那麼「奸賊」呢?

「奸賊」二字如果用在政治上,一般都是指那些竊國弄權、欺君惑主的臣子。像董卓、秦檜、嚴嵩等等,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奸賊。

但是如果把「奸賊」用在曹操身上,卻又有點牽強。畢竟「竊國」的是曹丕,不是曹操,雖然跟他有直接關係,但還沒有走到那一步。至於「弄權」嘛?曹操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若沒有實權,又有什麼人會聽他的呢?說到「欺君惑主」,作為大漢王朝最後一任的皇帝,漢獻帝都明白要是沒有曹操,他的大漢王朝早就亡了,曹操的所作所為都是出於穩定政治、延續王朝生命的考慮。

最後再來說說「奸雄」,用易中天老師的話來說,「奸雄」就是「奸而雄者」、「奸滑而有雄心」或者說「奸詐而又豪雄也」。

這個評價合適曹操嗎?

合適的不得了!

曹操這個人,歷來奸滑。曹操自己的詩就有說「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三徙教」指的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過庭語」就是孔子對他兒子的庭訓。他從小就沒有這些教育,可見家教並不怎麼好。而他又是太監的養子的兒子,雖然家教不好,但是家庭富裕闊綽,這就造就了他紈褲子弟的做派。

曹瞞傳》說他:「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也記載了曹操與袁紹一起偷新娘子的故事。《三國志》則說他:「少機警,有權術,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世人未之奇也,薄其為人。」從這些記載就能看出曹操從小就是個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又奸詐狡猾、詭計多端的人。

至於雄心,那就更不用說了。曹操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充滿雄心壯志的人,單從「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做派就足以見得他是一個野心勃勃之人,勢必要闖出一番大事業,歷史也告訴我們,曹操的確做到了。

他既然雄心勃勃又狡詐姦猾,就自然符合「奸雄」這一稱號。那麼他這一稱號又是怎麼得來的呢?

曹操的奸雄之名從何而來?他自己又是怎麼看待這一評價的呢?

「奸雄」之名的由來

說起對曹操「奸雄」的這一評價,相傳最早是由許劭給的。許劭字子將,是三國時期著名的鑑賞家與評論家,他經常在每個月的初一發表對當時人物的評價,所以被叫做「月旦評」。當時的人如果想要出名,想要謀得一份好的差事,都需要名人的推薦,而許劭的月旦評作為當時評定人物的權威機構,只要一經他的評價,都能平步青雲,進入上流社會。

但是,曹操去請許劭評定的時候,他卻怎麼都不肯發表意見。也許是因為曹操勢力比較大,不能得罪,評得太差怕遭曹操報復,評得太好又怕影響自己的名聲,於是最終在曹操的逼迫下便冒出了這麼一句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句話《三國志》當中並沒有記載,而是記載在《異同雜語》里,而《後漢書》,與《世說新語》,也有不同的記載。

《後漢書》說是:「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世說新語》說是「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

當然了,《後漢書》與《世說新語》都寫於南北朝時期,而《異同雜語》則是晉朝所寫,後兩本書篡改的機率較大,我們自然要以《異同雜語》為準。

那麼曹操在聽到許劭「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語之後,他的反應又是怎麼樣的呢?他自己認同這一評價嗎?

曹操的奸雄之名從何而來?他自己又是怎麼看待這一評價的呢?

曹操的意見

《異同雜語》記載,曹操當時的反應是「太祖大笑」。

這個「大笑」就很值得玩味了,因為笑能有很多層的意思。可以是高興的笑,也可以是痛苦的笑,可以是嘲諷的笑,也可以是憐憫的笑。

而我認為曹操這里的笑,既包含了對這一評價的認同,也包含了對這評價的不屑。

因為根據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想要進入治世是不大可能的,曹操是不可能去做「治世之能臣」的,那麼就只能去當這「亂世之奸雄」了,既然是「奸雄」曹操怎麼可能會是高興的笑呢?因為這是一個貶多於褒的評價,一個人怎麼會因為聽到自己有「奸雄」之名而高興呢?

可是身為曹操,以他的聰明才智,他應該是能將自己看得清清楚楚的,他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他最明白。

因此,當曹操對於「奸雄」這個評價放聲大笑的時候,他更多的是出於一種認同。但是對於這種認同他並不高興,他表達出了對這認同的不屑與無所謂,這是一種大氣,更是一種豁達。

這就是曹操,一個真實的曹操,他希望自己能有「英雄」之名,所以在面對劉備的時候說出了「使君與操耳」這樣的話。但是他也明白,自己擁有人性中的惡,這種惡是在面對亂世的時候自己必須展現出來的。若擔起「英雄」之名,便不可能有了這份惡,於是他選擇了坦然地面對自己的惡。於是便有了這認同「奸雄」之後的不屑!

【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可以點讚、收藏、關注支持一下】

來源:kknews曹操的奸雄之名從何而來?他自己又是怎麼看待這一評價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