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不死,趙國不亡!這位「北方良將」真的能力挽狂瀾嗎?

《大秦賦》播放到60餘集,滅國史詩(或字幕)即將拉開序幕,秦人有宿將桓齮王翦坐鎮,蒙恬、李信和王賁等青年才俊亦躍躍欲試,反觀東方六國則乏善可陳,廉頗出走,龐煖不知所蹤,曾經名將輩出的趙國唯有李牧碩果僅存。

李牧不死,趙國不亡!這位「北方良將」真的能力挽狂瀾嗎?

但一個名將看似也夠用了,趙國滅亡前夕李牧屢敗秦軍,王翦不得不祭出離間計方將其出去,此後趙國的迅速敗亡也印證了趙悼襄王在臨死之前的告誡:「李牧不死,趙國不亡」。

李牧不死,趙國不亡!這位「北方良將」真的能力挽狂瀾嗎?

然而,秦軍是如此的強大,倘若李牧能一直統領趙軍,就真的能力挽狂瀾嗎?

先談談李牧的歷史定位吧。除了並定義為法家的吳起和兵家的孫臏之外,《史記》只為後世評定的「戰國四大名將」做了傳記,其他如匡章、趙奢、龐涓和龐煖等名將都沒這個待遇,可謂獨一檔的存在。

然而,李牧的待遇又是「四大」中最低的,僅僅在《廉頗藺相如列傳》最後續寫了數百字的「添頭」而已。且廉頗是「趙之良將」,李牧則是「趙之北邊良將」,多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定語,其實承襲「春秋筆法」的司馬遷是想告訴後人李牧尚且不如廉頗,只擅長打匈奴人。

李牧不死,趙國不亡!這位「北方良將」真的能力挽狂瀾嗎?

但趙悼襄王卻是認真的,這可能是《大秦賦》唯一符合歷史之處:李牧則久居塞外與朝臣宗室沒什麼瓜葛,正是最合適的趙軍主將,倒是被趕走的廉頗與春平君穿了一條褲子。其實趕走政敵並無可厚非,至少比秦昭襄王誅殺白起要仁慈多了吧?而廉頗接到換帥詔令後攻擊樂乘,令後者不知所蹤,這哪里是國家棟樑的做派呢?

李牧不死,趙國不亡!這位「北方良將」真的能力挽狂瀾嗎?

▲龐煖不知所蹤

好吧,說歸說,有些東西總是需要戰績來說話的。

擊破匈奴之戰源自《史記》所載,李牧十多年的示弱終於令對手放鬆警惕,並通過誘敵深入圍殲了十幾萬來去如風的草原騎兵,其「包餃子」的能力比之白起也不遑多讓。匈奴人此後「十餘歲不敢近趙邊城」,可見是被打怕了,但他們當時的實力顯然不足以與冒頓時代相提並論,而《史記》所載也是孤例,不做主要參考。

肥之戰時,宿將桓齮攜去年斬首趙軍十萬的餘威東出上黨並直切趙國後方,一路進逼邯鄲,臨危受命的李牧組織殘兵敗將進行反擊,雙方在宜安附近對峙。李牧築壘固守,避免決戰,桓齮遂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來一出圍城打援,在運動中消滅趙軍。

李牧不死,趙國不亡!這位「北方良將」真的能力挽狂瀾嗎?

按說想法是沒問題的,李牧卻反其道而行之,一舉踹掉了兵力空虛的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又將回援的秦人主力正面擊潰並擊殺桓齮(一說逃到燕國成了樊於期)。此戰李牧因功被封為武安君,可惜這是一個被詛咒的尊號,獲得者還有秦之白起、燕之蘇秦及楚之項燕,個個未有善終。

李牧不死,趙國不亡!這位「北方良將」真的能力挽狂瀾嗎?

次年,嬴政再次派秦軍兵分兩路攻趙,以一部兵力由鄴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襲擾趙都邯鄲,自率主力由上黨出井陘,企圖拊邯鄲之背,將趙國攔腰截斷。李牧認為邯鄲之南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託,秦軍難以迅速突破,遂決心採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番吾一戰,趙軍正面擊潰了北路秦軍並迅速揮師南下,秦南路軍料難獲勝,稍一接觸即撤軍退走。

總之,李牧用兩場大勝為趙人贏得了喘息之機,秦人不得已暫時將兵鋒轉向,其表現如同定海神針。

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孫子兵法.虛實篇》

所謂「致人」之要,如同象棋中的先手棋一般,即按照自己的理想狀態去調動敵人而不為別人牽著鼻子走,古往今來的兵法精髓其實都沒能脫離孫武的這句話。李牧在擊破匈奴之戰中將「致人」用得爐火純青,肥之戰中則「不致於人」,用進攻秦軍大營之舉令對手的圍點打援變成了趙軍的「攻敵之必救」,番吾之戰又展現了優秀的大局觀和正面決戰的功力,可謂能攻能守、奇計百出,尤其擅長防守反擊,是一位堪與白起比肩的優秀將領。

李牧不死,趙國不亡!這位「北方良將」真的能力挽狂瀾嗎?

▲白起也曾被孟嘗君困在魏國動彈不得

但超級名將並不意味著百戰百勝,也要看對手是誰以及形勢變化,比如長平大戰前期,強如白起也拿不下龜縮不出的廉頗,昭襄王遂換上王齕接班–誰上都一樣,倘若糧草充足,秦趙近百萬人馬可以在山上養老。但後來趙人換上主攻的趙括之後就必須派遣擅長圍殲的白起出馬了,王齕還真不一定頂的住。

李牧不死,趙國不亡!這位「北方良將」真的能力挽狂瀾嗎?

▲長平之戰,趙軍是餓得沒辦法才不得已出擊

而就當時而言,不管是百戰老將桓齮、貪功冒進的李信或者稍欠歷練的王賁蒙恬之輩,在李牧面前都是送人頭的,然而他最後的對手卻是同為四大名將的王翦。

王翦將六國滅其三,可謂功勳卓著,尤其是趙楚兩戰更是統一戰爭中唯二的硬仗,而從滅楚前後的表現來看,其特點便是穩如老狗。在此之前李信曾勢如破竹卻被楚人一舉擊潰,他便陪著項燕的百萬大軍吃吃喝喝了一整年,任憑對手如何挑釁都無動於衷,直至後者糧草匱乏而不得已掉頭往東,這才抓住戰機一舉擊潰,足見其用兵之穩。

李牧不死,趙國不亡!這位「北方良將」真的能力挽狂瀾嗎?

所以,當「不致於人」發揮到極致的王翦遭遇十項全能的李牧時,一時半會自然是難分勝負。然看似秦攻趙守,實則李牧試圖找出秦軍之破綻並一舉擊潰,而王翦的勝機則在於憑藉強大的國力與趙人拼消耗,一如長平之時。

到這里該討論「如果」了,假設李牧不死且繼續統領趙軍,他便能力挽狂瀾嗎?

李牧不死,趙國不亡!這位「北方良將」真的能力挽狂瀾嗎?

首先可想而知的是雙方將繼續硬著頭皮耗下去。如果糧草、軍力對等的話,筆者相信主場作戰的李牧定能占據上風,但與長平不同的是,秦人此時的兵力必然遠超趙國,這是國力的差距,也是對李牧的重視。想以劣勢兵力戰勝穩重的王翦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穩住戰線已經很不容易,反擊一事只能有心無力。

李牧不死,趙國不亡!這位「北方良將」真的能力挽狂瀾嗎?

▲秦國廟堂從來都將星雲集

戰爭從來不是體育競賽,李牧王翦之間的「公平」決鬥註定只能出現在網絡小說家的臆想當中,如果非要有,那只有一種可能–合縱。

李牧不死,趙國不亡!這位「北方良將」真的能力挽狂瀾嗎?

▲韓非子其實從未參與過合縱

合縱即「連眾弱而攻一強」,歷史上前後五次都雷聲大雨點小,此時更是鏡花水月。《大秦賦》里韓非子等人空忙活一場,而歷史上他們甚至連掙扎的動力都沒有,公元前241年龐煖為主將的合縱散夥之後六國已是束手待斃,前232年番吾之戰後,《史記》甚至還記下了「李牧擊破秦軍,南距韓、魏」的事實。

你說都什麼時候了,韓魏不想著抱團取暖,竟然試圖在三晉兄弟身上打秋風?秦人之所以能夠秋風掃落葉般席捲關東,根本原因還在於六國人心的離散,並非無一戰之力,而是無協力之心。

李牧不死,趙國不亡!這位「北方良將」真的能力挽狂瀾嗎?

換個角度來想,李牧兩次重創秦軍卻絲毫未傷及根本,而趙國長平之戰後尚有餘力,此時卻一敗便是亡國,可見雙方的綜合國力已有了天壤之別,更何況當年趙國發生了大地震,加之連年征戰早已處在了崩潰的邊緣。李牧即便贏了王翦那也是慘勝,倘若秦人再至又當如何呢?巧婦終究難為無米之炊,任誰也拯救不了缺兵少將、糧草匱乏的趙國。

王翦顯然深知對手的份量,之所以用反間計並非懼怕,而是不願用大秦銳士的性命換一場慘勝,所謂「李牧不死,趙國不亡」並不絕對,倒是「李牧死,趙國亡」成為了現實。

只可惜一代名將終不能戰死沙場,竟死於小人之搆陷,的確引為憾事。

來源:kknews李牧不死,趙國不亡!這位「北方良將」真的能力挽狂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