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日本,德川幕府

歷史上的日本,德川幕府

大化改新引進的中國的帝國組織體制明顯地生效了很長段時期。不過,到12世紀,它已為日本種種封建制所破壞和取代。一個原因是,國民過於喜愛京都的優美,往往將自己的權力職責委託給地方部屬。

另一原因是,強大的地方家族和佛教團體總是渴求土地,並經常以暴力奪取土地。這些趨向使納稅土地的數量減少,從而意味著耕農的稅收負擔增加。於是,更農們或者逃亡北部邊境地區,用武力驅走那里的蝦夷人,或者將自身連同土地寄託給莊園主。這使他們可以免除賦稅,得到保護,但付出的代價是自己則淪為農奴。

這一過程的最後結果是,到12世紀末,納稅土地僅占全部耕地的10%甚或10%以下,地方政權已由新興的農村貴族接管。
同時,由於日本國家軍隊的瓦解,農村貴族還成為居支配地位的軍事力量。大化改新規定,凡20至60歲之間的男性國民都必須服兵役。但是,應徵士兵得自備武器和給養,而且,其固定賦稅不予減免。這一規定證明是難以實行的,於739年被廢棄。

政府軍職通常由頹靡的宮廷貴族擔任的掛名職務。結果,對蝦夷人的戰爭由農村貴族指揮。他們成為騎馬武士,並逐漸增強自己的軍事力量,直至完全超越國家軍隊。這時,一種封建關係在農村貴族和他們的隨從即「侍」者之間發展起來。這種關係以一種理想化的道德規範即「武士道」為基礎。

侍享有一些特殊的法定權利和禮儀上的權利,作為回報,他們須絕對服從其主子的調遣。到12世紀,日本為一些相互競爭的封建領主集團所控制。

最後,一個封建領主脫穎而出,從天皇那里取得了征夷大將軍稱號,並有權指定自己的繼承人。此後,日本為系列幕府將軍所統治。他們控制著軍事力量,而天皇繼續在京都過著隱居生活。

這些家族中最重要的是1603年由德川家康建立的德川幕府,它對全國的統治一直持續到1868年王政復古和明治維新開始。德川家康及其直系繼承者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使其家族統治永存的政策。德川政權的物質基礎在於幕府直轄領地。

它占個部可耕地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 . 由分佈在全國諸戰略要地的大莊園組成;這些莊園提供了防範有可能心懷敵意的大名的控制點。幕府最高職務均由德川家族成員或其家臣擔任。天皇從幕府得到的財政收入能維持其本人及一小群宮廷貴族的日常用度.但天皇沒有政治職責或政治權力。

德川幕府時,長期的和平與安定使城市居民的人口和財富大大增加。德川幕府通過提倡儒家朱熹學派,為其政權奠立思想基礎。因為儒家強調孝順長者、忠於上級的美德,認為任何社會集團里都該如此。在理想的日本家庭中,父權是絕對的、無可爭辯的;對德川幕府來說,尤具吸引力的是,儒家還強調了政治上的合法正統地位的倫理基礎和一切守舊的品德。

這種意識形態帶來的一個結果是,日本的家庭制度,尤其是武士制度,由於服從於幕府將軍或大名的利益而與社會緊密地融為一體。從而為民族團結和民族活動提供了根本基礎,便利了日本19世紀的明治維新。

德川幕府逐一地斷絕了日本同西方世界的聯繫。到17世紀中葉時,唯一保留的聯繫是與少數荷蘭商人的接觸;他們被限制在出島上經商。

德川幕府領導人的目的是要使日本與世隔絕、一成不變,以便使他們的統治永存。但是,儘管他們做出種種努力,還是有了某些發展;這些發展漸漸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力量對比,打破了現狀。

德川幕府統治下的長期和平促使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商人階級的實力增強。人口從1600年的1 800萬猛增到1725年的2600萬。城市人口的增長不均衡:1700年,江戶(後來的東京)的人口接近100萬,大阪和京都的人口各達到30萬。人口的劇增增加了商品的需求量,鼓勵商人和富農將剩餘資本投於新的生產方式包括家庭包工制即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

他們向農民和工匠提供原料和設備,而將製成品拿到市場上出售。產品的增加導致了商品的廣泛交換,這種交換又促進了貨幣經濟的發展。
因此,日本社會正處於轉變之中。它正經歷著深刻的經濟和社會變化,而這又導致了政治上的緊張局勢;這種緊張局勢在海軍准將佩里迫使日本打開貿易大門時達到極限。

來源:kknews歷史上的日本,德川幕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