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

在英國時,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英國社會對待陌生人的方式。我最初感受到的是英國人對陌生人的友好。走在街上,如果你不經意間與陌生人的目光接觸,對方多半會報以友善的微笑或者友好地說聲「Hi」。乘坐公交車時,乘客下車前一定會對公交車司機說聲「Thank you」。商店里的收銀員常常會「Love」「Darling」地亂叫,即使你是第一次來店里的客人。進出那種需要推或拉的大門時,前面的人往往會習慣性地向身後看一眼,如果身後有人,就會為後來人撐着大門,等其手扶到門才離去。在比較擁擠的地方,如果兩個人不小心碰到了對方,都會互相說「Sorry」,不論是哪一方的責任。同樣,如果兩輛車對行到狹窄的地方,也總是會互相謙讓,被讓的一方會向對方招手致謝,默契如多年老友。

除了友好,英國人對陌生人的信任也讓我印象頗深。在一些小鎮里,常常能夠看到當地居民將手制的奶酪、糕點等擺放在街道兩邊賣給過路的人。要賣的物品旁邊通常會有一個小籃子,籃子里標着物品的價錢,物品沒有人看管,需要的人自行投幣取用。英國的住宅區一般都沒有安裝防盜門和防盜柵欄,取而代之的是簇簇鮮花。家家戶戶的院門就對着街道,院門是象徵性的,從來也不鎖。玻璃窗戶中影影綽綽,住戶的家具擺設一覽無遺。有一次郵差給我送包裹,我不在家,他居然直接穿過院門把包裹放到了後院的車庫里,之後揚長而去。等我回家看到車庫里的包裹,心中很是忐忑不安,滿腦子想的都是入室搶劫的可怕情景:如果他能這樣順利地進入後院,保不准哪一天就會持械入室,將家里值錢的物品一掃而空。我急急忙忙將此事告訴了Homestay的房東。房東聳聳肩表示沒什麼大不了的,還告訴我,我的擔心是多餘的。英國人對陌生人表現出的這種友好和信任,讓初來乍到的我驚詫不已。

留學︱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

圖片來源:123rf

「熟人社會」與「陌生人社會」

01

在英國待的時間長了,我發現在對待陌生人的態度上,中西方存在很大的差異。其實,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一種「熟人社會」,而西方現代社會本質上是一種「陌生人社會」。在「陌生人社會」里,社會流動性大,整個社會靠契約、制度、法律來維系,絕大多數的社會交往行為發生在互不相識、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間。社會學家是這樣描述「陌生人社會」的:「當我們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護我們,如警察;或陌生人威脅我們,如罪犯。陌生人為我們撲滅火災,教育我們的孩子,為我們建房子,用我們的錢投資;陌生人在收音機、電視或報紙上告訴我們世界上的新聞……如果我們生病進醫院,陌生人護理我們或治癒我們。如果我們死了,陌生人將我們埋葬……」可見,「陌生人社會」是一個人人各司其職的社會,一個信仰法律與契約的社會,這樣的信仰讓陌生人之間彼此建立起了基本的信任。

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正處於「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型的時期。「熟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有着一種微妙的私人關系,人與人通過這種關系聯繫起來,構成一張張關系網。背景和關系是「熟人社會」的典型話語。「熟人好辦事」的說法正是對「熟人社會」的一種樸素表達。而「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學會相信陌生人,建立起新的社會關系。對我們海外學子開說,留學環境最大的改變就是把我們從一個「熟人社會」完全拋入了「陌生人社會」。在國內的時候,我們的許多社會活動,如求醫、就學或者找工作,都是從仰仗熟人開始。出國之後,我們最初也習慣性地找熟人,但卻發現那種給熟人打個電話就能把大小事情一並解決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在我們所處的新環境中,不僅沒有熟人,而且全是語言和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陌生人。學校里沒有「班主任」或者「輔導員」這樣的角色來幫助我們。生活中的各種瑣事,如租房、交水費、交電費、交稅、退稅、到醫院或警察局注冊、辦理簽證或續簽、申請保險號等,無一不得從頭自己做起。取代熟人角色的是網上的說明和各種各樣層出不窮的小冊子。

面對這樣一個「陌生人社會」,相信大多數留學生都會感到孤獨與無助。初到英國的留學生們大多會先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然後再完成學校、醫院注冊等事宜。大多數時候,明明網上或者學校里發的說明手冊上已經介紹得很詳細了,留學生們還是會不斷地給身邊認識的人打電話確認信息。在我看來,留學路上我們不僅要學習學術知識,更要學習如何融入這個「陌生人社會」,學習信任陌生人。

那些溫暖的陌生人

02

在「熟人社會」中,我們多半和身邊的熟人打交道,親疏有別使我們對待陌生人不似西方人對待陌生人那樣熱情。而在西方的「陌生人社會」中,由於人與人之間少了親疏遠近的區別,更傾向於還原人與人的平等關系,對待陌生人也更加信任和友好。事實上,在留學過程中,我得到的幫助多是來自素未謀面的陌生人。

每次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旅遊時,我低頭鑽研地圖的模樣總能引來熱心的陌生人關切地問我是不是迷路了,需不需要幫助。和同屋從超市里買了大米回家,遇到只打過幾次照面的鄰居,他對我們招招手,熱情地問需不需要他幫忙把米袋抬上去。第一次交電費的時候,收銀員看到我賬單上的巨額數目,善意地告訴我這樣高額的賬單不正常,建議我聯系電力供應商。結果證明,果然是電力供應商那邊出了問題,我就此避免了一場不小的損失。在英國留學以來,很多陌生人都在我需要幫忙的時候,伸出了溫暖的手。其中最令我感激和終身難忘的是一位法國老先生,他在我們遇到困難時不遺餘力地幫助了我們。

來英國後的第一個復活節,我和朋友結伴去法國旅遊了一次。一路上我們的行程安排得非常緊湊。行至埃菲爾鐵塔時,我們遇到了一對做街頭表演的年輕舞者,他們的舞蹈令人着迷,為了看錶演,我們推後了行程。晚上十點多表演結束後,我們兩人才依依不捨地坐地鐵回入住的青年旅社。但沒想到的是,在為出行作準備時,由於一時疏忽我們在地圖上標錯了地鐵站。出站時,面對陌生的街道,我們心里一片迷茫和恐慌。當時已近夜里11點,路上行人很少,商店也都大門緊閉。我們在一個公交車站旁找到了街道地圖,趕緊拿手里的游覽地圖與其對照,想弄清楚自己離旅社到底還有多遠。這時一位穿風衣的老先生走來,用生硬的英語問我們需不需要幫助。當時我們的心中喜憂參半,喜的是終於有人能幫我們了,憂的是不知道這個看似友善的陌生人是不是另有所圖。因為出遊前我們剛剛從新聞里看到有兩個中國遊客在法國街頭遭到搶劫。不過,就當時的狀況來說,除了相信這個陌生人,我們也沒有更好的選擇。我們將旅社的地址給了那位老先生,他看後伸出大拇指,然後拍拍自己胸口,意思是自己知道。隨後他說了一個英文單詞「bus」和兩個法語站名,然後又說了「subway」和一個法語站名。最後,他又伸出大拇指,表示按照他的說法就一定會順利到達。我們有點迷茫地一邊點頭,一邊重復着他所報的站名。老先生略微思考了一下,做了個「跟我來」的手勢,把我們帶到了公交車站,一邊走還一邊不斷地重復說:「Don』t worry.」他跟我們一起上了公交車,甚至還幫我們買了公交車票。我們見狀,趕緊拿出錢包說要給他車票錢。老先生擺擺手,拿出自己的錢包指着里面的信用卡說:「Don』t worry.」然後翻出現金的一角讓我們看,「You see! Money!」意思是叫我們不用在意。我們被他這種坦率又幽默的舉動打動了,不再執意給他錢,只在心里默默感激。下了公交車,又轉地鐵,老先生一路將我們送回旅社,路上不斷跟我們說的就是「Don』t worry」這句話。

到了目的地,老先生又問我們肚子餓不餓,他指指不遠處的麥當勞說:「Eat.」接着,他用夾雜着法語的英文建議我和朋友應該先吃點東西,然後再回旅館好好休息。我們兩個人找到了旅社,自然輕松起來,便接受了老先生的建議。我們三人一同來到麥當勞。這次我和朋友說什麼也不能再讓老先生為我們付錢了,一番退讓後,老先生收回了錢包。我們三個人在麥當勞愉快地用餐,雖然語言不太通,相處得卻極為融洽。這位老先生的幫助讓我感動不已,我無法想象如果沒有他的幫助,我們在異國的街頭迷路會是什麼後果。我拿出相機拍下了他的樣子,並告訴他,我會永遠把他記在心里。

世界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小。他鄉和故鄉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就像社會學家Robert V. Levines說的那樣:「You may receive assistance from someone you don』t know just about anywhere else in world.」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新東方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