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鍵和26鍵誰更好用:老年人才用9鍵

就像食物界永無休止的“甜鹹之爭”,在手機打字界,也有一個十分“挑事”的問題:9鍵更好用還是26鍵更好用?

9鍵陣營認為,9鍵的布局讓每個按鍵都比較大,字母比較集中,按起來很快,即使是單手操作也很方便。

9鍵和26鍵誰更好用:老年人才用9鍵 9鍵。圖片來源:作者截圖

而26鍵陣營認為,手機上的26鍵布局跟電腦鍵盤布局相似,用起來更習慣,而且26個字母分開,打起字來更加精準,不容易出錯。

9鍵和26鍵誰更好用:老年人才用9鍵 26鍵。圖片來源:作者截圖

兩個陣營互不相讓,網絡上甚至還出現了“老年人才用9鍵,年輕人都用26鍵”的說法。真的是這樣嗎?其實,9鍵和26鍵都不是最高效的輸入法,它們只是我們對輸入工具的妥協。今天,就來詳細說一說手機鍵盤~

手機鍵盤的9鍵和26鍵 分別是怎麼來的?

網上之所以會有“老年人使用9鍵,年輕人使用26鍵”的說法,可能跟手機鍵盤的進化歷史有關。

其實早在手機出現之前,旋轉撥號的電話機上就已經出現了數字和字母對應的設計,但當時的字母和數字排布跟今天我們熟悉的還有一定區別,比如字母O和Q被放在數字0上,沒有字母Z等等。

9鍵和26鍵誰更好用:老年人才用9鍵 旋轉撥號電話機。圖片來源:wikimedia

在手機出現之後,最早的數字和字母對應依然沿用了這套規則,比如下面圖片中是國際電信聯盟1988年發布的E.161標准。字母O、Q依然在按鍵0上,而且沒有字母Z。

9鍵和26鍵誰更好用:老年人才用9鍵 國際電信聯盟1988年版E.161標准。圖片來源:國際電信聯盟標准

我們所熟悉的手機9鍵布局,是國際電信聯盟在1993年更新後的E.161標准中首次被確立下來的,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很多70、80、90後最初接觸到的可能都是這樣的手機鍵盤。

9鍵和26鍵誰更好用:老年人才用9鍵 我們熟悉的9鍵布局。圖片來源:wikimedia

早期9鍵的輸入規則比較復雜,比如按兩下“2”表示“b”,按四下“7”表示“s”,但只要用得多,也能熟練掌握,而且很多人甚至練就了“單手盲打”的技能。

熟悉了這樣的布局之後,切換到現在的9鍵上自然也就很順利了。這很可能是70、80、90後更習慣9鍵輸入法的原因。相比之下,手機上26鍵鍵盤出現得就比9鍵鍵盤要晚很多了。在1996年,Nokia 9000 Communicator發布,這款手機搭載了26鍵全鍵盤,方便人們用手機來回復簡訊和電子郵件。

後來人們更熟悉的黑莓全鍵盤手機也在1999年上市。但早期,黑莓手機的全鍵盤設計引來了不少人吐槽,覺得它又擁擠又不美觀。

9鍵和26鍵誰更好用:老年人才用9鍵

在2007年,第一代iphone發布。最早的iphone所採用的是虛擬鍵盤,默認鍵盤布局也是26鍵。

在2007年以後,手機螢幕也逐漸變大,從3英寸、3.5英寸,到今天的6英寸、7英寸,26鍵布局也不再顯得那麼“擁擠侷促”,使用起來更加方便。

9鍵和26鍵誰更好用:老年人才用9鍵 2007-2014年間手機螢幕平均尺寸變化。圖片來源:Alex Barredo, @somospostpc

在00後接觸到手機的時候,26鍵已經非常普遍了。再加上26鍵的布局和電腦鍵盤的布局非常相似,人們可以在電腦、手機間“無縫切換”。

這些原因,可能導致了網上“老年人用9鍵,年輕人用26鍵”的說法。當然了,這里的老年人和年輕人只是相對年齡。而且這個說法也不絕對,畢竟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

9鍵和26鍵誰更好用?

雖然很少有權威文獻研究兩種手機鍵盤的打字速度,但依然有人進行過測試比較。

比如,2012年一項研究就對比了兩種手機鍵盤的打字速度。結果發現,在輸入的內容同時包括中文、英文、數字的情況下,26鍵(即全鍵盤)的總輸入時間比9鍵要快。但如果單純輸入中文,9鍵的完成時間比全鍵盤稍快。

這項研究中還發現,從出錯率上來看,26鍵在輸入中文內容時候出錯率更高,文章推測這可能跟手機螢幕大小限制有關。

9鍵和26鍵誰更好用:老年人才用9鍵 2012年發布的黑莓手機。圖片來源:wikimedia

考慮到這項研究是2012年進行的,當時手機螢幕相對比較小,26個按鍵排布確實會略顯擁擠。

在2017年,有網友也找了8位本科生進行了9鍵和26鍵的輸入比較。雖然樣本比較小,但可以做一個參考。這次實驗發現,26鍵出錯次數比9鍵要低,輸入速度也比9鍵快。

不過,在輸入中文和中英文混合的內容時,兩種鍵盤的輸入速度差異其實非常小。可以認為,從日常打字的速度上來看,9鍵和26鍵的差別並沒有很大,也不存在絕對的誰比誰好一說。

26鍵和9鍵都不是最快的

雖然9鍵和26鍵誰更好用這件事讓人們“爭破了天”。但實際上,9鍵和26鍵都不是效率最高的鍵盤布局。首先說一說9鍵,9鍵不是輸入效率最高的鍵盤還是很好理解的。畢竟9鍵鍵盤布局就不是為了打字而設計的,它只是沿用了撥號時代的鍵盤布局。

盡管有些人能用9鍵打字快到飛起,但這只是人們適應了9鍵布局而已。我們熟悉的26鍵,其實也不是打字效率最高的鍵盤布局。常見的26鍵鍵盤有個名字,叫做QWERTY鍵盤(因為鍵盤最開頭幾個英文字母為QWERTY)。

9鍵和26鍵誰更好用:老年人才用9鍵 常見的QWERTY鍵盤。圖片來源:wikimedia

雖然QWERTY鍵盤已經成為了應用最廣泛的鍵盤,但這並不是因為它的布局最適合快速打字。

有一種說法認為,QWERTY鍵盤的布局是為了降低打字速度,因為在19世紀中期打字機的機械結構承受不了太快的打字速度,打字太快容易造成卡鍵問題。

但京都大學的研究員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QWERTY鍵盤設計跟卡不卡鍵沒有任何關系,QWERTY鍵盤是基於早期莫爾斯電碼發報機鍵盤設計的,早期的發報機鍵盤排布本身就經常變化,QWERTY鍵盤只是其中一種排布而已。

其實,QWERTY鍵盤的流行是跟當時機械設計、對英文字母頻率的研究,以及手指長度方面的優化而設計出來的“最優”方案。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發明家肖爾斯申請了QWERTY鍵盤的專利(當時的QWERTY布局和今天的略微有些差異,但整體已經很相似了)。

這樣一個鍵盤,也受到了當時美國的武器製造巨頭雷明頓公司的青睞。當時美國南北戰爭剛結束不久,美國的武器製造巨頭雷明頓公司開始尋找新的業務出路,生產打字機就是其中之一。

9鍵和26鍵誰更好用:老年人才用9鍵 肖爾斯設計的有QWERTY鍵盤布局的打字機。圖片來源:wikimedia

雷明頓公司很快與肖爾斯簽訂了合同,開始生產帶有QWERTY鍵盤布局的打字機。其實當時QWERTY鍵盤只是眾多鍵盤布局中的一種。但在1983年,包括雷明頓公司在內的五家規模最大的打字機製造商共同成立了聯合打字機公司,並決定採用QWERTY鍵盤作為標准鍵盤,這樣一來QWERTY鍵盤幾乎壟斷了鍵盤市場。

再加上,雷明頓公司不僅僅生產鍵盤,還提供低價的培訓課程,培訓打字員。這讓打字員跟打字機捆綁在了一起,如果換一種鍵盤,打字員的打字速度將大打折扣。這種策略和今天很多公司打造的產品生態邏輯很相似。

其實在把QWERTY鍵盤專利賣給雷明頓公司之後,肖爾斯後續還發明了幾種鍵盤,有一些是專門優化了打字效率的鍵盤布局,但人們的習慣已經養成。而且打字員接受的幾乎都是QWERTY鍵盤的培訓,其他鍵盤很難有崛起的機會。

9鍵和26鍵誰更好用:老年人才用9鍵 肖爾斯在QWERTY鍵盤之後又發明的新鍵盤布局(圖片來源:U.S. Patent No. 568630A)

在此後的100多年時間里,各種各樣的鍵盤布局也層出不窮,比較出名的有Dvorak、Colemak鍵盤,而且它們專門針對打字效率進行了優化,但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沒有使用過甚至沒有聽說過它們。畢竟換一種鍵盤重新練習打字的學習、適應成本實在是太高了。

9鍵和26鍵誰更好用:老年人才用9鍵 Colemak鍵盤布局。圖片來源:wikimedia

總之,從26鍵鍵盤的發展以及後續人們對鍵盤的疊代更新能看出來,QWERTY鍵盤並不是今天最有效率的鍵盤,盡管今天我們能用9鍵或者26鍵流暢順利地打字,但它們還不夠“以人為核心”,其實是人對於工具的妥協。

人適應機器

好在,隨著技術進步,人們又有辦法讓工具去“適應人”。雖然9鍵和26鍵並不是最高效的鍵盤布局,但現在的輸入法也能讓打字越來越“順心”。自動糾錯比如,為了解決常見的“手指粗”誤按問題,很多輸入法都有自動糾錯功能,對常見的按錯鍵進行自動糾正。

還有一些輸入法,會考慮到平翹舌不分的問題,對常見的平翹舌詞組也能進行自動糾正,這大大提高了人們打字的效率。調整字詞排序絕大部分輸入法都會根據我們的輸入習慣,把我們常用的字詞放在最前面。

這也能提高我們的打字效率。特別是當你經常使用某些生僻的行業術語的時候,輸入法會記住這些術語,讓不用再去一頁頁地尋找。語音轉文字除了使用鍵盤輸入,現在很多輸入法都支持語音轉文字輸入。

每分鍾100個漢字的打字速度對普通人來說已經很快了,但普通人說話時候,能輕輕松松達到每分鍾240~300個漢字。雖然早期的語音轉文字有準確率低、無法識別方言等問題,但隨著AI技術的發展,語音識別的准確度越來越高,這無疑給了人們更多的輸入法選擇。

總的來說,9鍵和26鍵之爭的背後,其實是不同時代的人對技術工具的適應。而相信隨著技術的發展,這一局面將會改善,新的技術和工具將更加“以人為本”,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參考文獻

[1] 何燦群;魏秀潔;葛列眾. 手機鍵盤文本輸入法研究綜述[J]. , 2012, 30(1): 76-79.[2]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arts-culture/fact-of-fiction-the-legend-of-the-qwerty-keyboard-49863249/

[3]https://www.cnblogs.com/ljq66/p/7777649.html

[4] 國際電信聯盟標准:https://www.itu.int/rec/T-REC-E.161-199303-S/en

[5] Yasuoka K, Yasuoka M. On the Prehistory of QWERTY[J]. Zinbun, 2011, 42: 161-174.

[6] Watson I. The universal machine: From the dawn of computing to digital consciousness[M]. Copernicus books, 2012. p45

來源:快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