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一、前言:AMD移動U和Intel桌面U對比 誰能更勝一籌?

這幾年,AMD、Intel雙方打得你來我往,好不熱鬧,從伺服器數據中心到桌面再到移動筆記本,都是寸土必爭、針尖對麥芒。

但是平常的對比都是桌面對桌面、筆記本對筆記本,這次我們來個不一樣的,看看移動端和桌面端“跨界”對比是個什麼樣子。

參與測試的是兩台商用台式機,其一搭載45W功耗銳龍7 5800H筆記本處理器的聯想啟天M540(C),其二搭載65W功耗的酷睿i7-11700台式機處理器的戴爾OptiPlex 5090,看看它們能差多少。

當然,無論桌面還是筆記本,AMD、Intel都已經進化到了更新一代產品,但眾所周知,商用平台的更新頻率比較慢,因為要以穩定為主,所以使用上代平台並不代表落後。

同時,銳龍7 5800H、酷睿i7-11700的參數、性能也較為接近,很適合對比。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AMD銳龍7 5800H處理器採用的是Zen 3架構,台積電7nm FinFET製程工藝,8核心16線程設計,基準頻率為3.2GHz,加速頻率可達4.4GHz,三級緩存為16MB,集成8個計算核心的Radeon GPU,標稱TDP 45W。

Intel酷睿i7-11700也是8核心16線程設計,製造工藝還是Intel 14nm+++,最高睿頻頻率更高為4.9GHz,三級緩存也是16MB,集成32個執行單元的UHD 750核芯顯卡,TDP 65W更高一些,但從之前測試結果來看,PL2睿頻功耗就能飆到驚人的224W。

你可能會問了,聯想啟天M540(C)是一台桌面主機,為何採用移動處理器?

這樣的好處其實很明顯,首先是可以讓機身尺寸更小,相比搭載了酷睿i7-11700的戴爾OptiPlex 5090主機,小了至少一半,而且作為原本面向高性能移動工作站的產品,銳龍7 5800H的性能也不差。

對於企業用戶來說,寸土寸金的占用空間對功耗、性能要求更高,能在更小的空間實現優秀的性能、功耗表現,何樂而不為?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商用主機,聯想啟天M540(C)主機還特別強化了安全性,可以通過BIOS內對機器的所有USB口進行設置,比如禁用USB數據傳輸,只保留鍵鼠外設功能,特殊領域行業的客戶可以防止數據被惡意拷貝竊取,甚至可以控制部分USB接口完全關閉。

還有全新升級的智能散熱引擎ICE5.0 技術,可以讓用戶在BIOS中調節風扇轉速,實時監控散熱系統,並可隨需切換散熱模式。

此外,聯想啟天M540(C)主機還通過了節能無鉛認證、噪聲認證和1級能效等級,是一款極其環保的商用台式機。

這里主要測試CPU方面的性能測試,以下是兩款CPU的規格對比: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二、CPU基準測試:瞬時性能互有短長、持續性能和多核性能45W R7優勢顯著

在以下測試中,聯想啟天M540(C)、戴爾OptiPlex 5090均採用是16GB DDR4 3200MHz雙通道記憶體,顯示這一塊都使用CPU自帶核顯,系統為Windows 11家庭版,電源模式更改為“最佳性能”,盡可能減少配置因素的干擾。

——硬體狗狗

硬體狗狗是驅動之家出品的一款專業硬體檢測、跑分工具,非常適合主流PC玩家。其依託快科技自研算法,以及3DMark等權威測試模塊,可以快速、准確、全面地檢測PC電腦的整體配置、對電腦的CPU處理器、GPU顯卡、記憶體、硬碟進行單項、綜合測試,考察整機性能,並通過全球性能排行,一測便知自己的性能水平如何。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聯想啟天M540(C)整體得分為237794分,所搭載的銳龍7 5800H CPU分數為144556,圖形分數為29725。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戴爾OptiPlex 5090整體得分為193544分,所搭載的酷睿i7-11700 CPU分數為120469、圖形分數為18495。

圖形分數,銳龍7 5800H和酷睿i7-11700僅相差24087分,前者優勢非常明顯,領先了約60.7%。

——CPU-Z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在CPU-Z分數測試中,銳龍7 5800H單線程得分611.3,多線程得分5801.7。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酷睿i7-11700單線程得分640.3,多線程得分599.7。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在CPU-Z成績中, 銳龍7 5800H在單線程、多線程分別落後於酷睿i7-11700約4.5%、3.3%。

從這里來看,應該是酷睿i7-11700因為睿頻+主頻頻率高,加上CPU-Z的測試時間並不長,未能全部發揮出應有的實力,這就導致兩者的性能差異明顯。接下來我們繼續看看其它測試軟體的結果。

——CineBench

1、CineBench R15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銳龍7 5800H在CineBench R15測試中,單線程得分為233、多線程得分為2029。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酷睿i7-11700單線程得分為239、多線程得分1755。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在CineBench R15中,銳龍7 5800H多線程要領先於酷睿i7-11700約15.6%,但在單線程落後了2.5%。

2、CineBench R20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銳龍7 5800H在CineBench R20測試中,單線程得分為556、多線程得分為4753。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酷睿i7-11700單線程得分587、多線程得分3900。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在CineBench R15中,銳龍7 5800H多線程同樣要比酷睿i7-11700領先了約21.9%,但在單線程落後了5.3%。

3、CineBench R23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銳龍7 5800H在CineBench R23測試中,單線程得分為1363、多線程得分為12216。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酷睿i7-11700H在CineBench R23測試中,單線程得分為1525、多線程得分為10167。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在CineBench R15中,銳龍7 5800H同樣在多線程同樣要領先於酷睿i7-11700有20.2%,單線程落後了10.6%。

——wPrime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銳龍7 5800H在wPrime測試中,32M單線程跑分耗時31.149秒,1024M多線程跑分耗時99.921秒。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酷睿i7-11700在32M單線程跑分耗時26.75秒,1024M多線程跑分耗時117.191秒。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wPrime的對比結果也和其它測試項目類似,多核是銳龍7 5800H領先約14.1%,單核則是酷睿i7-11700占優,約17.3%。

——西洋棋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銳龍7 5800H在西洋棋測試中,跑出了68.95相對性能倍數,每秒33097千步。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酷睿i7-11700跑出了54.56相對性能倍數,每秒26186千步。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在西洋棋項目中,銳龍7 5800H領先了酷睿i7-11700約26.4%。

下面為CPU理論性能測試匯總對比: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測試結果相當意外。銳龍7 5800H、酷睿i7-11700同樣都是8核心16線程,後者頻率更高,理論上應該單核性能、多核性能都領先,但實際上,i7-11700隻是單核性能領先了約7%,多核性能反而落後了14%,反復測試都是如此。

對比正常表現,酷睿i7-11700的單核性能偏低了接近5%,多核性能偏低了近10%。推測主要是因為酷睿i7-11700的持續全負載運行功耗偏大,而OptiPlex 5090台式機作為商用產品更優先服務於低噪音低能耗的追求,所以散熱模組和調度在持續性能方面沒法滿足酷睿i7-11700處理器的全核全負載性能充分發揮。這也就是在測試中,為什麼考驗瞬時性能的單核測試,在不考慮超高功耗的前提下,酷睿i7-11700尚可超過銳龍7 5800H,而一到多核性能上,同為8大核16線程的處理器,65W的i7反而不如45W的AMD 銳龍7處理器。

三、生產力測試:解壓縮、辦公、圖像處理5800H全能發揮

對於商用機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在工作當中帶來更迅速的反應、更高效的效率。

下面就針對解壓縮文件、辦公常用的文檔表格處理、照片編輯處理等項目進行對比。

——3DMark Fire Strike

在以下生產力測試中,Office和圖形處理也會使用圖形,我們先使用3DMark的Fire Strike項目來大致了解下這兩款處理器核顯的性能差異。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銳龍7 5800H在3DMark Fire Strike中,得到了3366分的成績,其中顯卡分數為3654。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酷睿i7-11700成績為2093,其中顯卡分數為2210。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在圖形性能上,本以為銳龍7 5800H受限於筆記本體積、功耗等因素,表現會不如桌面級的酷睿i7-11700,但沒想到在這方面銳龍7 5800H依然不遜色,領先了酷睿i7-11700約65.3%。

這樣的結果,與我們硬體狗狗圖形的對比結果相似,考慮到圖形這塊也是AMD的拿手好戲,也並不奇怪。

——7-Zip

7-Zip是一款完全免費而且開源的壓縮軟體,我們使用這款軟體自帶的測試基準來作為對比。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銳龍7 5800H在7-Zip測試基準中多線程評分為74.745 GIPS,單線程為7.815 GIPS。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酷睿i7-11700多線程評分為59.115 GIPS,單線程評分為7.945 GIPS。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在解壓縮這一塊,銳龍7 5800H的多線程依然極具優勢,領先酷睿i7-11700約15.6%,單線程這邊可以說是相差不大。

——PCMark

PCMark的辦公性能測試是基於微軟Office辦公套件,在運行過程中會調用Word、Excel、PowerPoint、Edge,測試項目會細分為打開關閉程序速度、導出導入文件、計算公式等,可以准確衡量現代辦公條件下的處理器實際性能。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酷睿i7-11700在PCMark 10應用程式得到了12396的總分,其中Word為7248、Excel為24633、PPT為11311、Edge瀏覽器為11693。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酷睿i7-11700在PCMark 10應用程式得到了11761的總分,其中Word為6313、Excel為26244、PPT為10737、Edge瀏覽器為10599。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在此項目上,銳龍5800H整體分數要比酷睿i7-11700高了635分,約領先5.4%,其中Excel項目後者略微占優,約6.5%,和我們以往在雙平台測試時結果類似。

——UL Procyon

圖形處理這方面,我們使用UL Procyon進行測試,這是一款專門測試文檔表格辦公、視頻、圖片編輯等生產力軟體的自動化測試程序。

我們使用圖片編輯基準測試,在這項目中該軟體會使用Adobe旗下的Photoshop和Lightroom Classic進行跑分,涵蓋圖片的導入導出,處理濾鏡,拼合圖層、批處理等內容,給出最終評分。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銳龍7 5800H在UL Procyon的照片編輯基準測試中獲得了6071的總分,其中圖像修飾分數為7076,批處理分數為5209。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酷睿i7-11700獲得了5774的總分,其中圖像修飾分數為6517,批處理分數為5117。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雖然銳龍7 5800H定位用於筆記本的移動端處理器,但在生產力這方面領先桌面級的酷睿i7-11700也沒問題,整體領先5.1%,圖像修飾領先8.6%,批處理上僅有1.8%的性能差異 。

由此來看,AMD銳龍系列是越來越成熟了,在以往Adobe系列產品是AMD處理器測試的弱勢項目,現在已經越來越多的軟體對AMD處理器優化到位,也能完全發揮出自身應有的實力了。

四、烤機測試: 45W R7的核心頻率比65W i7更高

在此輪烤機項目,我們會使用AIDA64進行FPU烤機,來查看這兩款處理器的性能釋放水準。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銳龍7 5800H在開始時PL2最大加速功耗最高能達到65W,前5分鍾溫度在在90攝氏度左右浮動,之後一直穩定在79攝氏度。

在烤機20分鍾後,銳龍7 5800H的功耗在45W左右,全核頻率在3.4GHz。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酷睿i7-11700在啟動烤機時,PL2睿頻功耗就達到了218W,溫度達到了99攝氏度。

不過只維持了很短時間,烤機20分鍾後功耗穩定在65W左右,此時全核頻率在2.6GHz,溫度都在72攝氏度左右浮動。

由此可以證實,戴爾OptiPlex 5090在功耗釋放上比較保守,也就導致酷睿i7-11700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損失,而且商務主機更多考慮到的是穩定性和低噪音,不會優先發揮出全部實力。

同時也可以看出,銳龍7 5800H這樣的處理器放在台式機上,也沒有任何問題,而且比在筆記本上散熱更到位,性能釋放也更充分,完全可以達到高端桌面處理器的效果。

五、總結:顛覆傳統觀念 移動處理器成為商務主機優選

這一看到聯想主機採用移動端處理器,感覺有些奇怪,但一番測試下來,可以說顛覆了包括筆者在內很多人的固有思維,移動端處理器不如桌面級處理器的傳統印象可以改改了。

戴爾OptiPlex 5090搭載的酷睿i7-11700處理器在性能、功耗釋放上略顯保守,憑借更高頻率,即便是“瘦死的駱駝也比馬大”,在單核測試中依然可以領先聯想啟天M540(C)搭載的銳龍7 5800H。這正是Intel的強項。

在多核測試中,銳龍7 5800H憑借更高的性能釋放實現反超,領先了i7-11700約14%之多。

另外在壓縮解壓、Office辦公、影像處理等生產力環境中,銳龍7 5800H的表現也很亮眼,全面輕松領先酷睿i7-11700(除了Excel),可以為商務用戶帶來流暢的體驗,工作中可以享受更迅速的響應速度,減少無效的等待時間。

從烤機結果也能看到,45W的銳龍7 5800H表現還要比65W的酷睿i7-11700更穩定,20分鍾的烤機中,前者頻率在3.4GHz,後者就已經掉到了2.6GHz,太保守了。

不要忘記的是,11代酷睿i7-11700用的還是14nm工藝,電壓和功耗控制早已落伍,再加上戴爾商用主機的定位,導致其性能難以發揮。

圖形性能就毫無懸念了,銳龍7 5800H可以輕松領先酷睿i7-11700約65%之多,作為功耗更低的處理器,AMD的45W移動方案依然延續了桌面端強大的集成顯卡方案,讓企業客戶無需額外加錢采購獨顯,省電還省錢。

總之,如今的移動端處理器和桌面端處理器界限越來越模糊了,銳龍7 5800H作為一款移動端處理器,在桌面環境下也能發揮自如,性能釋放到位,能效控制優秀,尤其是在大企業環境中,大量設備可以節省不少電量,長期下來就能省下一筆可觀的費用。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同時,高能效的移動處理器讓主機設計更加小巧,比如這台聯想啟天M540(C) 就只有7.4L,也擺脫了大多用戶傳統的商用機“傻大粗”的印象,能夠有效節省辦公空間。

聯想作為全球銷量第一的PC廠商,擁有極為豐富的商用客戶解決方案,並不斷探索新的產品形態,這台搭載了AMD銳龍移動處理器的聯想啟天M540(C),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讓AMD銳龍的實力得到了完美發揮,在足夠穩定的同時也帶來驚人效能,為追求穩定的商用客戶,提供硬核高效、穩定如一的體驗。

其實說到底,這種驚喜更多也反映出傳統桌上型電腦晶片在能效方面的原地踏步甚至開倒車。現在很多處理器都是玩文字遊戲,拋開基頻講自己65W低功耗,拋開功耗講自己“頻率高達XXGHz、性能可達XXX”。甚至有的商用台式設備也學習筆記本性能釋放的宣傳方法,強調自己釋放可達“上百瓦”。

殊不知,個人電腦設備正確的前進道路應該是更低的功耗發熱、更強的每瓦性能表現,而不是為了跑分一味拉高功耗,給用戶帶來性能提升的誤導,真到手了才發現要麼低功耗模式下表現拉跨,要麼高性能伴隨著“電老虎”發熱耗電。

兩年前的Apple M1帶來驚艷表現固然有MacOS封閉生態的定向調優加持,但也離不開5nm製程、自研架構帶來的巨大能效比提升。這顯然也為晶片的發展指出一條明路:想要科學提升性能同時降低或維持功耗,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改進晶片的納米製程工藝、完善晶片的內核架構,雙管齊下。

AMD已經通過多個7nm工藝、Zen架構方案,驗證了這一點,也是筆記本移動處理器可以超越傳統主流台式機處理器的根本原因。率先“吃螃蟹”的聯想啟天M540(C) 在企業市場表現如何,值得期待!

筆記本U大戰桌面U 銳龍7 5800H VS. 酷睿i7-11700對比測試:顛覆傳統印象

來源:快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