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定位」讓創業大學生誤入歧途

警笛聲拉響,坐在警車上的周林(化名)才緩過神來,他意識到「確實犯錯了」。這一天是2018年6月12日,他剛在山東聊城一家網絡公司找到工作。

2017年,剛大學畢業的周林在朋友邀請下,給一家網絡公司寫代碼,為微信、快手等23款手機軟件加入了虛擬定位功能。這些「新」軟件從當年年底開始銷售,短短半年時間,銷售額近110萬元。

「當時根本不知道修改軟件程序是違法行為。」周林懊悔不已。日前,周林等21人以營利為目的,提供專門用於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程序、工具,情節特別嚴重,被江蘇張家港市人民檢察院以提供專門用於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程序、工具,向法院提起訴訟。

福建中證司法鑒定中心出具的鑒定書顯示,通過「新軟件」能夠對原程序實施未授權的增加、修改的操作,實施程序實現其功能,對程序的正常操作流程形成干擾,屬於破壞性程序。

得知做「App虛擬定位」賺錢,他們破解了考勤軟件

26歲的李軍(化名)出生在浙江磐安農村,這名從大山里走出來的年輕人「一直夢想着掙大錢」。大學畢業後,他創辦了一家網絡科技公司,成為同學們羨慕的「創業典型」。

和李軍一樣,他的大學同學張東(化名)也創辦了一家網絡公司,主營微商引流和微商產品銷售。在張東的邀請下,周林加入了公司,每月5000元,「當時剛畢業沒找到工作,只是當作一份兼職,主要做一些微信小程序和公司簡介。」

2017年8月,兩家公司合並成為一家網絡公司。公司主營的「微信引流」很快沒有市場,李軍得知做「App虛擬定位」賺錢,於是讓周林着手製作蘋果系統手機軟件的「虛擬定位」功能。

讀大學時,周林就被稱為「電腦通」,學什麼都很快。他下載了騰訊官方企業微信程序包,搜索網上資料,自學了系統手機App開發教程。通過一番「搗騰」,他很快在微信源程序後進行編程,加入虛擬定位代碼。

「這個原理其實很簡單,兩天工夫就做完了。」周林說,正常使用官方軟件,定位時會調用系統真實地址位置。加入修改位置代碼後,「新微信」能夠改變原來軟件的經緯度信息,實現「虛擬定位」。

「新微信」獲得成功,周林繼續嘗試其他iOS系統手機軟件,並將這些軟件打包,命名為「時光機」。軟件主要囊括三大類:一是直播類,包含快手、抖音等;二是社交類,包含QQ、微信等;三是打卡類,包含企業微信等。

李軍在接受警方調查時介紹,通過修改這些軟件定位功能,視頻軟件類客戶可以增加好友吸粉,社交軟件類可以隨意定位曬朋友圈,考勤軟件類客戶可以改定位打卡。

與蘋果系統、安卓系統原理不一樣,周林破解了一款名為「大牛助手」的收費手機軟件,去除了軟件本身的激活機制,重命名為「王者定位」。

半年非法銷售2646個「虛擬定位」軟件

轉眼到年底,經過多次試用的軟件性能非常穩定,李軍將軟件包上傳至一個知名網盤平台,與張東各自組成銷售團隊。

25歲的大專畢業生何強(化名),畢業後待業在家,在網上看到招工廣告心動不已,立馬打電話應聘。面試通過後,李軍當場進行培訓,「整個過程兩三個小時,主要介紹公司軟件種類、功能,以及銷售套路。」

為了提高銷售的工作熱情,李軍專門制定了一個「工資、提成加獎金」的薪資方案,每個月基本工資3000元,每天業績在500元到999元的提成4%,業績每上升500元,提成增加1%,最高為12%。此外,還設有每週獎金,業績第一名獎勵100元,第二名50元,第三名25元,最後一名倒扣25元。

一開始,何強的工作就是負責淘寶店客服。不到1個月,淘寶店就被查封了。無奈之下,何強和其他銷售開始「轉型」尋找出路。

「時光機隨時打卡定位。」何強專門琢磨了廣告詞,附上軟件介紹和微信號,發佈在貼吧、知乎、微博等「大流量的平台」,用來吸引顧客。

廣告詞確實打動了一些人,施國強(化名)就是其中一個。作為公司銷售,他經常出差,公司用紛享銷客App考勤打卡,這讓他很煩心,每次只能厚着臉皮請同事幫忙打卡。

當他聽同事說紛享銷客App有了破解版,他立刻在百度上搜索,就找到了何強發佈的廣告鏈接。添加微信後,按着何強的指示,先刪去原來軟件,在設備管理器中「添加信任」,安裝了「新」的紛享銷客App。

盡管只有15分鍾的試用,施國強發現新軟件與官方軟件在圖標、功能上都相同,「多了一個『修改定位』功能,我試了一下在家就可以打卡」。

於是,他微信轉賬了398元,購買了永久激活碼。他成為何強的第一個客戶。

「這些軟件很受歡迎,我最多一天賣了10多個,每天都有30人左右加微信咨詢,一個月賺五六千不成問題。」何強說。

警方的調查信息顯示,從2017年年底到到2018年6月,李軍銷售團隊共銷售2646個「虛擬定位」軟件,銷售額近59萬元。張東銷售軟件2018個,銷售額超過50多萬元。

「賣軟件賺些錢,從未想過會違法」

嘗到了「虛擬定位」軟件銷售的好處,李軍很快把表侄李斌(化名)也拉到公司做銷售。

當時17歲的李斌剛高中畢業,但腦子很活絡,上手也快,上班第一個月就賣出100多個軟件,很快成為「銷售總管助理」,成為團隊「主心骨」。平時工作中,很多蘋果端軟件包需要銷售遠程操縱幫助顧客下載,很多銷售都不掌握這個技術,都只能請李斌幫忙。

直到被警方拘留,李斌共銷售「虛擬定位」軟件631個,銷售金額近15萬元。李斌接受警方調查時表示,和其他銷售一樣,他把賣軟件作為一份普通銷售工作,「通過賣軟件賺些錢,從未想過會違法。」

被抓那一天,他和往常一樣,按部就班上班,「什麼預兆都沒有,夢就突然醒了。」

其實,周林對這份工作保持着遲疑態度。2018年3月,畢業一年的他在聊城找到一份「還算體面的工作」。盡管離開了公司,之前公司遇到的軟件技術問題,他還是會在網上交流,甚至還會參與軟件更新升級。讓他奇怪的是,2018年6月11日,「我發的微信他們都沒有回覆。」

當晚,失眠的周林安慰自己:「我只是做技術的,就算出事,我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第二天,他被蘇州警方抓獲。後來,他從律師那里得知,自己涉嫌「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工具罪」,可能會獲刑。「聽到這個消息,腦子一下就蒙了。」他嘆口氣說。

案件承辦人張家港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楊揚琴表示,案件涉案人員大多是剛畢業的大學生,這些有技術、有激情的大學生,能夠憑自身能力創業立足本是好事,但由於缺乏法律意識,所採用的核心技術手段,擾亂了網絡公共秩序,觸犯了刑法。現在網絡上類似的違法行為有很多,辦案成本高,希望案件能產生警示作用,從源頭上減少類似案件發生。

來源:華人頭條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