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有一個黑洞,如此接近地球

黑洞無疑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他們隱匿在黑暗中,吞噬着一切進入的光線。無論體型大小,所有黑洞都有着共同的特徵,這就是事件視界。光線一旦越過事件視界,便無法逃逸。

從未有一個黑洞,如此接近地球

HR 6819系統的藝術概念圖(圖片來源:ESO and L。 Calçada)

撰文 | Jonathan O『Callaghan

編譯 | 吳非

肉眼可「見」的黑洞

不過,黑洞還是會露出馬腳,從而被我們捕捉到蹤跡:當黑洞不遠處有一顆恆星時,恆星的物質被黑洞吸引,超高溫的塵埃與氣體形成圍繞黑洞快速旋轉的吸積盤,釋放出的X射線可以將黑洞「點亮」。那麼,如果黑洞周圍沒有這樣一顆足夠接近的伴星呢?雖然無法直接看見,但科學家可以通過黑洞對其他天體的引力效應,間接探測到這些神秘天體。

在一項發表於《天文與天體物理學雜誌》的最新研究中,歐洲南方天文台(ESO)的天文學家就通過這個方法,取得了一項引人矚目的發現——他們找到了迄今為止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如果結論成立,南半球的人們甚至可以不藉助觀測設備,肉眼看見這顆黑洞所處的恆星系統。

恆星系統HR 6819位於南天的望遠鏡星座,距離我們1000光年。這本是一個毫不起眼、在南半球勉強可以用肉眼看見的普通雙星系統,但研究人員發現,其中一顆恆星的譜線呈現出周期性的搖擺。因此,在這個系統中,一定存在着某個尚未被發現的天體。

進一步的分析指出,其中一顆恆星似乎以40天為周期,圍繞着這個看不見的天體旋轉;另一顆恆星距離較遠,周期也更長。而這枚天體的質量,相當於太陽質量的4.2倍。如果這是一顆恆星,那麼考慮其質量及距離,地球上的觀測者一定能夠看見這顆恆星。因此研究提出,在HR 6819系統中心的,是一顆黑洞。

埋藏15年的數據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ESO的Thomas Rivinius說:「我們最初以為HR 6819是一個雙星系統,但我們進一步審視才發現,其實它是由3個天體組成的系統。」

研究團隊使用ESO位於智利拉息拉天文台的2.2米口徑望遠鏡,取得了這一發現。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項觀測並不是最近才做出的。早在2004年,天文學家就在為期數月的觀測中得到了這些數據。但這些數據並未引起天文學家的注意——正如上文提到的,他們認為這只是一個普通的雙星系統。

直到去年,中國國家天文台的劉繼峰團隊利用郭守敬望遠鏡,發現了質量70倍於太陽的最大質量恆星級黑洞。劉繼峰團隊正是注意到一顆恆星中反常的光譜線,才通過進一步的分析提出,這顆恆星正在圍繞一個「看不見的天體」做近似圓周運動。

這項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引起了Rivinius的注意:「我想,等等,我抽屜里有一些未經使用的數據,和LB-1(劉繼峰團隊發現的黑洞與恆星組成的雙星系統)非常相像。」於是,Rivinius團隊開始對這些塵封已久的數據進行重新分析。(註:就在上周,《自然》雜誌的兩篇文章對LB-1系統中的恆星級黑洞展開了隔空對話。比利時魯汶大學的科學家認為,劉繼峰團隊對於氫譜線的解釋不正確,因此氫發射線的來源並非是黑洞;而劉繼峰團隊則在另一項研究中回應稱,氫發射線的問題比之前預期的更加復雜,結合最新數據,LB-1中的黑洞質量可能在23~65倍太陽質量之間。)

根據HR 6819系統的兩顆恆星的年齡,Rivinius等人提出,該系統中的黑洞,是一次數千萬年前的超新星爆發的遺跡。一般情況下,雙星系統中的黑洞能夠吸積伴星的物質,由此釋放的大量X射線構成發光盤,將黑洞包圍。有趣的是,在HR 6819系統中,兩顆伴星與黑洞運行軌道之間的距離較遠,足以避免被黑洞「進食」。正因為如此,這個「雙星」系統在被觀測到之後,一度被天文學家遺忘多年。

天文學意義與爭議

如果HR 6819系統中的黑洞的確存在,這一發現除了更新黑洞與地球的最近距離,還有着一系列天文學意義。之前人們認為,超新星將影響顯著周圍恆星的運行軌道,甚至將恆星「踢」至星際空間中。而這個穩定的三體系統則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得知,黑洞不用『踢』走周圍的恆星即可形成。」Rivinius說。

這項研究的另一個意義在於,它說明這樣「安靜」的黑洞比此前預想的更加常見,因此仍有大量類似的未知黑洞等待發掘。甚至,LB-1也可能屬於這一類此前未知的黑洞系統。當然,由於距離更遠、信號更弱,LB-1的觀測更加困難,但也並非不可能。Rivinius表示,他們已經計劃研究LB-1系統。

HR 6819還為理解產生引力波的黑洞系統的形成機制提供了誘人的線索。當兩顆黑洞,或是黑洞與中子星並合時,產生的時空漣漪已經被天文學家探測到。但在並合之前,這樣的系統是如何誕生的,卻是個未解之謎。

這項發現的科學意義充滿了誘惑性,但也有一些科學家提出了不同意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Kareem El-Badry(未參與該研究)認為,這項研究得出的結論「顯然是值得懷疑的」。El-Badry注意到,這個結論的得出,是基於一系列假設的,尤其是系統中較為接近黑洞的恆星,質量大約相當於太陽的5倍。在他看來,這個假設並非足夠可靠。一旦這顆恆星的質量不及Rivinius團隊的假設,那麼系統中央不可見天體的質量也要隨之下降。因此,這顆天體或許根本就不是黑洞,而是一顆質量不足以被觀測到的恆星。El-Badry說:「那里一定存在某個天體,但要說它是黑洞,在我看來是不明智的。」

阿姆斯特丹大學的Edward van den Heuvel則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了質疑,他認為目前無法判斷被認作的黑洞的天體是4.2倍太陽質量的單一天體,還是兩個距離很近,平均質量為2.1倍太陽質量的恆星。「這同樣可能是一個四體系統,宇宙中的不少明亮恆星,都位於這樣的四體系統中,」van den Heuvel說,「如果該天體在某個時刻釋放X射線,那麼我們可以確定它就是黑洞。但如果我們始終無法觀測到X射線信號,那麼問題就來了:它究竟是一個黑洞,還是兩顆相互繞行的恆星?」

對此,Rivinius認為,如果這是一個四體系統,那麼從HR 6819釋放的光線中,我們可以找到能明確其身份的特徵。而要明確其身份,則需要更多望遠鏡加入,進行更長時間的觀測。由於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大量天文台處於關閉狀態。Rivinius表示,在觀測重啟後,他們將立即進行嘗試。至於目前,我們可以說,太陽系的「後院」中似乎潛伏着一個未知的「黑暗」伴侶。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