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介丨原子與原型,榮格與泡利書信集(前言)

榮格和沃爾夫岡·泡利人生大事記

C. G. 榮格(1875-1961)

1875生於瑞士圖爾高州,凱斯威爾,巴塞爾人。父親:保羅·阿基里斯·榮格(1842-1896),牧師,母親:艾米麗·普雷斯威爾克(1848-1923)。

1879居住於巴塞爾附近的克萊西寧根。隨後在巴塞爾上了小學和中學。

1895-1900在巴塞爾學醫並通過最終的醫學考試。

1900在伯戈爾茲利,蘇黎世大學的精神診所和州立精神研究所擔任第二助手。

1902升職為第一助手。

發表學位論文《關於超自然現象的心理學和病理學》

1902-1903冬季學期。參加巴黎的皮埃爾·讓內(Pierre Janet)的系列講課。

1903與來自謝夫豪森的艾瑪·羅斯欽巴赫(1882-1955)結婚。

1903-1905在蘇黎世精神診所做志願醫生。就正常和病理性詞匯聯想以及其伴隨的生理症狀展開研究。後發展出復雜理論,發表於《早發性痴呆症診斷》期刊。

1905-1909蘇黎世精神病診所的高級醫師,開設催眠療法綜合課程。研究早發性痴呆心理學,並發表相關研究

1905-1913擔任蘇黎世大學醫學系精神病學講師,主講內容主要關於原始人的心理神經和心理學。

1907在維也納遇見弗洛伊德。

1909由於私人咨詢和心理治療病例產生的壓力離開診所。作為心理治療專家在庫斯納奇——蘇黎世開辦私人診所。

受邀前往馬塞諸塞州,參加克拉克大學建校二十周年紀念,在那里關於聯想方法做了演講,並接受榮譽博士學位。

擔任心理學和心理病理學年報編輯。

1911 創立國際精神分析組織並且擔任主席

1912 《無意識心理學:力比多的轉變與符號主義研究》最終發表於1916,對弗洛伊德力比多理論的批判性考察。

受邀前往紐約福特哈姆大學演講(後以《精神分析理論》為題出版),並授予法學榮譽博士學位。

1913最終與弗洛伊德運動分道揚鑣。把自己的心理學命名為「分析心理學」,後來也被人熟知為「復雜心理學」。

1917-1918擔任代堡英國實習戰俘的指揮官。

1917開始研究類型問題以及與個體化進程相關的聯系(《心理類型》1923),同時研究集體無意識的自然屬性,以及其與意識的聯系(《自我和無意識的關系》1928)。

1921出版《心理類型》。

1924-1925訪問亞利桑那和新墨西哥的普埃布尓印第安人,研究原始人心理學。

1925-1926前往東非英屬肯亞埃爾貢山上的伊爾戈尼,展開調研旅行。

1929與理察·威爾赫姆合著《金花的秘密》。

1930擔任德國心理治療協會榮譽主席。

1932被授予蘇黎世市文學獎。

開始與泡利通信。

1933擔任國際心理治療全科醫學協會主席和《心理治療及其邊界》核心刊物編輯。

繼續學術演講,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開設選修課:現代心理學。

1934被任命為凱瑟爾·利奧波德-凱洛琳德國研究學會成員。

1935創立並擔任瑞士實用心理學協會主席。

被任命為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

1936在美國馬塞諸塞州哈佛大學三周年慶典上發表演講「決定人類行為的因素」,獲得科學榮譽博士學位。

1937在紐哈芬的耶魯大學發表1937年泰里講座,主題為《心理學和宗教》。

受邀前往參加印度加爾各答大學二十五周年慶典,獲得貝納勒斯印度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阿拉哈巴德穆斯林大學授予科學榮譽博士學位。

1938加爾各答大學授予法學榮譽博士學位、加爾各答印度科學議會協會榮譽成員。

1938牛津大學科學榮譽博士學位。

1939被任命為倫敦皇家醫學學會榮譽成員。

蘇黎世心理治療教學研究所主席。

1940從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辭職。

1944任巴塞爾的教席教授、瑞士科學院榮譽成員,身染重病。

1945七十歲生日當天,獲得日內瓦大學賀信,被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挨拉諾斯演講《關於精神的心理學》。

1946年之後,由A.加菲整理。

1946 《心理學和教育》、《論現代歷史》、《移情心理學》,埃拉諾斯講座《心理學的精神》。

1948 在蘇黎世設立C.G.榮格研究所,《精神的符號主義》,埃拉諾斯講座《關於自我》(1949年出版)。

1950《無意識的形式》。

1951亞昂,榮格在完成GW/CW9ii的書中部分,埃拉諾斯講座《關於共時性》。

1952 《轉化的象徵》(以及1912《力比多的變形與象徵》修訂版),又大病一場,《工作回信》。

1953 CW12,《心理學和鍊金術》,紐約,伯林根系列叢書20,英文版第一卷出版。

1954 《來自意識的根基》。

1955獲得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自然科學榮譽博士學位。《神秘合體》第二卷GW/CW14。十一月二十七日妻子離世。

1957 開始與A.Jaffe合作,最終於1962年出版共同撰寫的《記憶,夢境與反思》,《現在與未來》。

停止和泡利通信。

1958 《飛碟:天空視物的現代神話》。

1960 瑞士版選集第一卷,第十六卷,《心理治療》。

八十五歲生日之際被授予屈斯納赫特-蘇黎世榮譽公民稱號。

1961 英文版《探索無意識》,收錄於1968年的《人及其符號》。

六月六日後病逝於屈斯納赫特的家中。

沃爾夫岡·泡利(1900-1958)注1

1900四月二十日生於維也納,五月十三日「按照羅馬天主教會的儀式受洗」。

1918從維也納Döblinger文理告中畢業不久後發表了第一篇關於廣義相對論的科學論文(1919)。

被慕尼黑大學錄取,開始冬季學期的學習。

1921完成學業,畢業論文關於氫分子離子H2+(1922),導師為阿諾·索末菲。

出版了《相對論文集》(1921)。

在冬季學期,泡利成為科廷根大學物理研究所馬克思·伯恩的助手。

1922接下來的夏季學期,泡利轉去漢堡的物理學研究所,擔任威廉·倫茨的助手,他們在慕尼黑就已成為好友。

1922六月他去了科廷根,在那玻爾做出了關於原子物理的著名演講。也是在那里,玻爾邀請他在哥本哈根學習一年,從1922年的冬季學期開始。

開始鑽研反常塞曼效應。

1923在漢堡獲得大學講課資格。

十一月,在准備量子理論的演講時(1929)時,泡利發現了不相容原理(1925)。

1925由於主要研究是關於量子理論的(1926),泡利的時間大部分都被占用,所以他只是間接參與了維爾納·海森堡在夏天關於矩陣力學的研究。

冬季,泡利通過量子力學計算了氫氣光譜,從而實現了對新形式體系的認知。他同時強烈反對淪伯和古德斯密特的「旋轉電子」,他認為這是倒退回舊的前量子力學思維方式。

1926泡利被授予教授稱號。

1927泡利創立了量子電動力學發展的項目,主要由帕斯奎爾·喬丹和維爾納·海森堡參與。

五月,泡利發表了他的非相對論自旋理論,在其中他介紹了所謂的泡利矩陣。

關於正確解釋量子理論的爭論在九月的科莫福特慶典和十月布魯塞爾舉行的第五屆索爾維大會達到高潮,並得出臨時結論。

1928在這個夏季學期,泡利被任命為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理論物理教授,這個職位他雖偶有間斷,但會一直保持到生命結束。

1929出版關於通用量子場理論的第一部合作作品,與海森堡共同撰寫。

1930到俄羅斯出差,同年七月和八月,參加敖德薩的學術會議。

十二月,他在寫給「放射性的女士和先生們」的信中,首次非正式提出了中微子假說。

1931蘇黎世舉辦了第一屆國際核物理學家大會。

夏天到美國旅行。回來路上,泡利參加了羅馬的核物理學家大會,在那里恩里克·費米第一次聽到了中微子假說。

十月,泡利在萊頓被授予洛倫茲獎。

1932著手撰寫關於波的機制的教課書(1933)

開始和榮格通信

1933在十月舉行的第七屆索爾維大會上,海森堡的論文發表之後,泡利首次公開報告了自己的中微子假說。

1934四月,泡利到倫敦旅行,在那里,他和芙蘭卡·伯特倫結婚。

七月,他與助手維克托·韋斯科普夫(注2)一起提出了反狄拉克理論。

十月,他參加了在倫敦和劍橋舉行的國際物理學家大會。

1935三月,在巴黎亨利·龐加萊研究所做了關於相對論量子理論的講座(1936)

1935-1936冬季學期,泡利第二次到美國旅行。在普林斯頓大學做了講座,參加了研討會,還拜訪了伯克利。

1937在莫斯科參加核物理大會。

1938三月,赴劍橋和萊頓進行巡迴演講。

1939與他的助手馬庫斯·菲爾茲合寫了關於任何自旋粒子的廣義相對論場方程的論文。

夏天,泡利為計劃於夏季召開的索維爾大會准備了一份關於基本粒子物理學現狀的報告。這份報告後來曾兩次出版:1940年與1941年。

1940和妻子芙蘭卡一起離開了瑞士,並且在戰爭期間擔任普林斯頓的客座教授。當時大部分美國物理學家沉迷於「戰爭物理學」,而泡利和愛因斯坦很親近,繼續基礎研究 。

關於核力的介子理論系列論文(1946)。

1941在夏季學期,泡利成為了密西根大學的客座教授。

1942在普渡大學講座。

1945獲得諾貝爾獎(1946)。

泡利擔任為期兩年的《物理評論》編輯。

1946 一月,泡利成為美國公民。

三月,拜訪都柏林的薛丁格,後回到瑞士。

在夏季學期繼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講課。

在劍橋參加第一界重要的戰後國際會議(1947)。

十二月到斯德哥爾摩做諾貝爾演講(1947)。

1948二月二十八日和三月六日在蘇黎世心理俱樂部做演講《原型概念對克卜勒科學理論的影響》(見附錄六)。

參加關於基本粒子的第八屆索維爾會議(1948)。

1949七月二十五日泡利成為瑞士公民。

在佛羅倫斯參加關於量子統計學基礎的會議。冬天到美國旅行。

1950在巴黎(1952)參加關於基本粒子物理學會議。

1951春天到美國旅行。返程中,五月,泡利到隆德旅行。

1952出版關於克卜勒的作品(C.G.榮格和W.泡利,《自然和心靈的解釋》1955)

在萊蘇什進行暑期教學(1952)。

在冬季學期,泡利開始了在印度的長期旅行。

在孟買拜訪了霍米·菲漢吉爾·巴巴。

1953在都靈進行關於非局部場論的講座。

春季在撒丁島參加物理學大會。

1954春季訪問美國。參加蘇黎世國際哲學大會(1957)。

1955六月參加比薩會議(1956)。

七月,泡利在伯爾尼主持了相對論誕生五十周年會議(1955)。

十一月,泡利接受漢堡演講的邀請。

1956 拜訪美國。在六月的CERN研討會上宣布了中微子存在的證據。

1957一月宣告宇稱不守恆。

九月在以色列雷霍沃特開會(1958)。

和榮格結束通信

1958春天去美國旅行。在伯克利講授量子場理論,訪問在帕薩迪納的馬克思·德里布魯克。

接著去了布魯克港。

四月,在柏林被授予馬克斯·普朗克獎(缺席)。

六月,飛回蘇黎世參加第十一屆索爾維大會。

在六月末CERN大會上和海森堡關於基本粒子的自旋理論進行爭論。

八月,參加瓦雷納的暑期學校。(1958)

十一月二十到二十二號:拜訪漢堡,並接受漢堡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

1958十二月十五日,泡利病逝於蘇黎世紅十字醫院。十二月二十日,葬禮在蘇黎世的聖母教堂舉辦,瑞士和海外的眾多哀悼者都到場出席。

1來自C.P 恩茲和K.馮 梅耶恩《物理學的良心沃爾夫岡·泡利》pp.515-18

2維克托F.維斯科普夫,1908年生人,1933年擔任泡利助手(沃夫岡泡利和維克托F.維斯科普夫共同發表了《關於波動方程的標量相對論量子化》);戰後一直到1974年他在麻省理工擔任物理學教授,1961到1965年他是CERN的總幹事。

Lexicon of Terms in Psychology and Physics

心理學和物理學專業術語表

心理學

Amplification 放大

使用平行材料(任何與做夢者本人文化水平相同的可能材料),增強最初無法理解的夢境內容(如人物、動機等),例如通過神話故事、宗教、民間傳說等等,對夢境提供更好的理解。

Anima (拉丁語)阿尼瑪

用來指稱在(男性)夢境和幻想中頻繁出現的女性形象,其本質奇異、神秘、超自然。她們代表男性心智中的女性部分,由於其至今始終處於潛意識,相對地,亦無法知曉。

Archetype 原始意象、原始型、原型

精神生活中本質抽象、預先確定的形式因素,在某種程度上,是本能的心智表徵。因此,從古至今,在世界各地,原始意象以相似的形式出現,即所謂的原型圖像(宗教符號),或者行為的原型模式。

Attitude 態度(類型)

內傾型和外傾型:總而言之,人類主要分為兩種類型:或者傾向於更重視外部事物(外傾型),或者更在乎主觀自我(內傾型)和反應。

Dream 夢境

通過圖像形式,潛意識的自發顯現過程。通常與做夢者的意識形成補償或者互補關系。

Functions 功能

榮格區分出四種基本的意識功能:思考/情感和直覺/感覺,兩兩相對,形成交叉有序系統。通常情況下,四種功能中有一種發揮主導作用,得到充分分化(即主要功能),而其相對的功能則發育不全,或者成為潛意識(即次要功能)。這些功能往往可以用特定色彩表示:藍色代表思考,紅色代表情感,綠色代表感覺,黃色代表直覺。

Individuation 自性化

通過逐步的分析過程,而達到的最終狀態,其中四大功能處於相對和諧的平衡狀態。這也是自性化過程或者人格和諧完整的最終目的。

Libido 力比多

精神能量,一種動能,可以理解為基本的本能或者其象徵意義。分為若干驅力:例如性力等等。

Mandala 曼陀羅

圓形示意圖:圓形的中間或者外部是正方形,分為四部分(通常用四種顏色表示)。

Paticipation mystique 神秘參與

法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Lucien Lévy-Bruh(1858-1939)所創,在他的《次級社會精神功能》(Les fonctions mentales dans les sociétés inférieures, 1919)和《原始精神說》(La mentalité primitive, 1922)兩本書中提到,原始人普遍廣泛存在與物體的「魔法」聯系,人與人之間亦是如此。榮格使用該詞來描述我們。

Quaternity 四相性

四大功能作為一個整體來表徵

Self 自性,自我

完整人格的核心(包括意識和潛意識)。可能先天存在。可通過圖形形象表達,例如十字形,或者具有中心的同心圓(曼陀羅)。也亦神明的形象,或者上帝的形象人格化。

Shadow 影/陰影

與做夢者同一性別的夢境或者幻想人物名字,性格令人厭惡、可疑,因此也代表人格中難以接受的潛意識方面。當具象絕對或者客觀之惡時,呈線魔鬼形態。當這些負面性格特徵確實有用時,也能提供幫助。

Symbol 象徵符號

可隱喻般或者字面直接表達某一情況,該情況只有部分已知,部分能通過理性理解,但也包含非理性部分。象徵符號是意識和潛意識合作的產物,是迷人之物。

Synchronicity 共時性原理

榮格用來描述時空吻合的現象,無法用因果律解釋,但聯系明確存在,且有意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心靈感應在精神與精神之間發生,也可發生在精神與肉體之間,也就是發生在外部,在物理實體內(精神力學)。舉例說明一下:泡利曾告訴我,P一個人坐在巴黎咖啡館床邊,思索自己的次要功能(感覺——紅色)。咖啡館外停著一輛大轎車,沒人在里面。P目不轉睛地盯著車,突然之間,車開始著火,熊熊燃燒起來。(泡利效應)

Unconscious 潛意識

完整人格的全部精神內容大型復合體,通常保持在潛意識狀態。個人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之間必須要區分清楚,前者可能其實有意識,只是被抑制或者遺忘,而後者我們確實不會意識到,主要呈現在原型圖像或者情境中。

物理學

Algol 大陵五

阿拉伯神話怪物,「惡魔之星」,英仙座中第二亮的變星,英仙座由三顆圍繞共同中心旋轉的恆星構成,這三顆恆星相互之間的日蝕的周期為2.9天。

Antiparticle 反粒子

粒子的「電荷符號相反」版本(電荷共軛),特性相同。中性粒子的反粒子可能就是其本身。

Atom 原子

最小的粒子,在化學反應中無法被毀滅或者改變,包含原子核和原子殼。

Atomic nucleus 原子核

原子的核心,其中主要是質量A和正電荷Z。原子核直徑約為原子直徑的10萬分之一。

Atomic shell 原子殼

由電子構建而成,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排列在同心殼層內

Automorphism, automorphy 自同構

一個數學實體(通常是一個集合)對其本身的一個同構表徵。

Charge conjugation 電荷共軛

反射運算,反轉粒子的電荷特徵,將其轉變成反粒子。

Classical physics 經典物理學

量子物理學的物理學,在經典物理學中,所有量連續變化,符合因果律,且確定。

Cobalt 鈷

化學元素,電荷Z= 27,其穩定的同位素質量A= 59。

Complemetarity 互補原理

尼爾斯·波爾於1924年之後提出的一個量子力學概念,描述相互排斥對立,但不互相矛盾的現象,例如兩個物理量,或者普遍地說,兩個質量之間,排斥性基於不可能同時精確測量。

Complex numbers 復數

用於求解二次方程式(甚至更高階方程式),需要一個虛數單位i2= -1,有了該虛數的輔助,復數可被定義為x + i y,x和y可以是任意實數。

Cosmic rays 宇宙射線

高能原子和亞原子粒子,輻射自宇宙。宇宙射線和高能的來源尚未完全解開。在海平面上,7%是二次生成的μ 子。

Co-58,Co-60 鈷-58和鈷-60同位素

鈷元素(Z=27)的放射性同位素,中子數分別為31(A=58)和33(A=60)。

CPT theorem CPT定理

根據該定理,電荷共軛C,宇稱P和時間反演T的運算結果等於局部性相對場論不變量。由G.魯德斯(G. Lueders,1954),W.泡利(W.Paul,1955)和R.約斯特(R.Jost,1957)證明。

Differential and integral calculus 微積分

函數f(x)的微分是自變量x極小區間函數值差異的極限。積分則是微分總和的極限。微積分由萊布尼茲(G.W.Leibniz,1684-1686)和牛頓(I.Newton,1687)創建。

Electric dipole 電偶極子

一條有向線段(向量),用指向箭頭連接兩個正負電荷+e和-e。

Electrodynamics 電動力學

電磁現象理論,在空間和時間中的傳播,由麥克斯維爾方程式總結。

Electromagnetism 電磁學

電動力學描述的現象

Electron 電子

最輕的粒子,帶負電,自旋為S=1/2,構成原子殼,即是電流載體(載流子),也是負β衰變載體。

Electron shells 電子層殼

見原子殼

Energy level 能級

原子局域束縛態中的能量離散值。

Energy quanta 能量量子

用以解釋熱輻射特性,1900年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假設輻射和物質之間能量的傳輸以基本單位(量子)的倍數出現。該假設最終完全證實,自此成為量子力學的基礎。

Ether 以太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是組成天上物質的元素;而笛卡爾認為是引導行星的風(以太渦旋說);在法拉第眼中,以太是電場中的張力狀態。「通過相對論的假設,作為物質的以太已經從物理理論中除名了,因為如果無法通過觀測來確定,那以太究竟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這些都毫無意義。」(泡利《相對論》)

Field 場

1830年左右,法拉第引入的概念,其中作用在具有單位電荷的點狀概念性物體上的力在時空中有一個對應點。最初,場和電荷相關聯,自愛因斯坦後,這一概念得到擴展,應用至來源非電屬性的力。

Field of force 力場

見「場」

Fine structure 精細結構

電子自旋的結果,在核電荷的影響下,出現精細的原子譜線分裂,可能是狹義相對論產生的效應(相對論雙線),或者由內電子層殼對核電荷Z的屏蔽造成(屏蔽雙線)(泡利《量子理論》no. 34)。

Frequency of oscillations 振盪頻率

每單位時間內振盪的數量。

Group 群

數學結構G包含二元運算(例如,任意兩個元素a和b屬於G,那麼ab的乘積也屬於G),符合結合律(同屬於G的三個元素a,b,c滿足下列關系:a(bc)=(ab)c),包含恆等式作為一個元素。群可以被認作是「數」和「數值乘法」概念的概括。

H-atom 氫原子

氫原子包含一個質子(原子核)和一個電子(原子殼),其直徑約為0.00000001毫米。

Half-life period, half-life 半衰期

放射性物質原子核衰變到原來二分之一所需的時長。

Isomorphism,isomorphy 同構

某一數學結構在另一結構上的唯一值表徵,也就說該表徵的逆轉形式也同樣存在,且同樣是唯一值。在一個群中,兩個元素乘積的函數是這些元素函數的乘積(f(u*v)=f(u)* f(v))。

Isotope 同位素

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的同一種元素,原子核的電荷Z由Z個質子攜帶,而其質量A則包括質子數Z加上(A-Z)個中子。一個元素的同位素質量A不同,而化學性質由相同的電荷Z決定。

Isotope separation 同位素分離

由於同位素質量不同,可以通過質譜儀分離出各個同位素。

Magnetism 磁學

包含磁力行為以及材料成因的現象

Microphysics 微觀物理學,粒子物理學

量子力學描述的原子核亞原子系統物理學統稱

Molecular beam 分子束

通過加速產生若干原子結構

Momentum 動能

由粒子質量與速度的乘積決定

Multiplet 多重態;多重譜線

只有在磁場中能夠解析出原子譜線「粗糲的」多重態結構(雙重態、三重態等等),而精細結構雙重態無需磁場便存在。

Muon,mu-meson,μ μ介子

μ介子質量約為一個電子的207倍,半衰期為100萬分之一秒,衰變成一個電子和兩個中子。

Natural system 自然周期表

泡利頻繁使用該詞指代化學元素周期表(通信,1924 ;《量子理論》1926 ;講課,1952)。1869年門捷列夫建立元素周期表,泡利不相容原理對其做出解釋。

Negatron 負電子

電子的同義詞

Neutrino 中微子

微型中子(源自義大利語),泡利提出的假設粒子,解釋鐳同位素(A=222)在β – 衰變過程中衰變成氡元素(Z=86)時出現的能量缺陷(見「放射性」);「它們可能是電中性粒子,我將稱其為中子,存在於原子核中,自旋為1/2,遵循不相容原理」(泡利寫於1930年12月4日的信件中)。直到1956年,科學家確認中微子確實存在,在恆星能量平衡中發揮關鍵作用。

Neutron 中子

質子的中性形式,質量比質子大約0.1%。半衰期約有10分鍾,衰變成一個質子、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子。

Nuclear reaction 核反應

由原子或亞原子粒子輻照的人工誘導放射性反應

Nucleus 原子核

見atomice nucleus (原子核)

Oriented nucleus 定向核

1924年,泡利假設原子核存在核自旋。如果不為零,那麼可以讓原子核定向平行於磁場。

Parity 宇稱

空間反演鏡像操作,將右手坐標系轉化為左手坐標系

Photon 光子

光量子,質量為0,自旋為1。光波的互補性闡釋。

Planck constant/quantum of action 普朗克常數/量子作用量

物理學家普朗克引入的宇宙常數h,解釋熱輻射,具有作用維度(能量x時間)

Pondermotoric effect 電場效應

磁場施加在電導體上的力

Positron 正電子

電子的反粒子

Probability laws 機率律

量子物理定律形式,尚未在單個觀測中證實,類似於經典物理中的定律。通過機率律,量子現象可在經典測量裝置中顯現出來,因為經典裝置可以「被多人觀測,不受觀測主體的影響。從這一角度來看,觀測主體就是作為客觀現實的觀察者,受到機率律調控。」(泡利《現象與物理現實》)

Proton 質子

帶正電荷1的穩定亞原子粒子,自旋為1/2,與中子共同形成原子核。

Psi

薛丁格引入波動力學的波函數符號(機率幅度)

Quantum mechanics 量子力學

1925年,維爾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介紹的形式體系,解釋粒子中的量子物理學,類似於經典物理學,通過非對易運算符(矩陣)替換經典粒子力學中的物理量。

Quantum physics 量子物理學

20世紀的物理學,探索無法用日常直覺理解的原子和亞原子現象,從而必須引入新的概念,例如能量量子,以及基本的測不准原理。量子是物理量不可見、不連續的離散實體,例如能量,經典物理學將其視作連續實體。

Radioactive decay 放射性衰變

見「radioactivity」

Radioactivity 放射性

A原子核自發衰變時會釋放出(帶正電荷)α射線,(帶正電荷或者負電荷)β射線以及中性的γ射線。Alpha射線由氦核構成(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負β射線是電子,而正α射線是正電子,γ射線是高能光子。

Radium decay 鐳衰變

鐳元素(Z=88)同位素的放射性衰變。

Reflection symmetries 反射對稱

具有獨特性質的對稱操作,其雙重應用創建同一性,包括宇稱、時間反演和電荷共軛。

Relativity physics 相對論物理學

愛因斯坦建立的理論體系,其動力學融合了空間和時間坐標(狹義相對論,1905)。在廣義相對論(1916)中,大質量天體是時空連續性發生局部變形的重要源頭,導致「度規場」的出現。

Riemann surface 黎曼曲面

對於函數f(z),例如sin z,log z 等,僅當z是復數x + iy時,函數才揭示完整特徵。接下來,函數變成復函數f(x + iy)=u + iv,可以繪製成疊在自身上的復平面。由於函數通常包含多個值,項數為n,就可以引入n個x,y平面的「葉片」,一片片環繞函數奇點。根據數學家G.F.B.黎曼,通過各自的奇點相互連接起來的「葉片」就組成了黎曼曲面。和平面相比,它具有從根本上不同的拓撲學,讓函數成為單值函數。

Scattering 散射

粒子或者波輻射入力場(例如,通過原子核)後被分散開,即散射。

Space reflection 空間反射

見「parity」

Space-time continuum 時空連續性

1908年H.閔可夫斯基(H. Minowski)引入的概念,將時空連接起來,在相對論物理中,時空不可分離。

Spectral line 譜線

輻射源的光譜根據頻率解析發射出的輻射(光譜學)。對於可見光,就產生了彩虹色。而原子輻射的光譜包括尖銳的線條,可用量子力學來解釋。

Spectrograph光譜儀

記錄光譜頻率的設備。

Spectroscopy 光譜學

根據頻率研究輻射的實驗技術。量子物理最感興趣的方面是原子譜線。

Spin 自旋

粒子的內在角動量。

Statistical correspondence 統計學對應

通過經典運動,在原子譜線和光頻率之間的對應關系,1916年由N.玻爾建立,泡利在自己關於「非連續性(粒子)和連續性(波)補充觀點」中做了概述。

Test body 測試體

見「field」

Thermoelectricity 熱電學

電量(電壓、電流)和熱量(溫度,熱量)相關聯的現象

Time reversal 時間反演

逆轉時間方向的反射對稱,例如過去與未來相互改變。

Topology 拓撲學

在其設定的理論形式中(與其代數形式相對),拓撲學不關注空間點鄰域的距離和角度,而只關注其特性(例如,關聯性)。

Uncertainty relations,indeterminancy relation 測不准關系,不確定性關系

1927年,W. 海森堡創造的不等式,表述兩個互補的可觀測測量不確定性乘積不小於h/4n,其中h是普朗克常數。

Valence 價、化合價

電子價數,從而將兩個元素從化學途徑結合起來。在遇到極性鍵的情況時,這些電子可相互交換,若為共價鍵,則可共享。共價鍵通常用共價線來表示。

Valence lines 共價線

見「valence」

Wave mechanics 波動力學

E.薛丁格於1926年提出的理論,通過波來表徵量子力學,為粒子觀點的補充理論。薛丁格還證明了波動力學和量子力學的等價性。

Wake interactions 弱相互作用

定義放射性的力,與「強相互作用」相對,將原子核內的質子和種子束縛在一起。相比之下,電磁力則介於兩者之間。

World formula 萬有理論

描述自旋為1/2,內部對稱的粒子的非線性波動力學方程,將左手和右手粒子以及反粒子結合起來。該方程由海森堡建立,希望能夠描述所有存在的粒子,到1957年末,成為了他和泡利合作的基礎。1958年春季,該理論上了全球媒體,泡利對此極其後悔。

榮格和泡利 罕見靈魂的相遇

貝弗利扎布里斯克(改編自原版《榮格和泡利:一對隱晦的對稱》精神分析學學報40(1995):531-53)

對瑞士精神病學家C.G.榮格的讀者來說,沃爾夫岡·泡利(Wolfgang Pauli)的無意識要比這位科學家清醒時的人生和成就更為人所熟知。在榮格的《心理學和鍊金術》一書中,心理學家深度挖掘了頂級智者的「自性化(individuation)問題」和「正常發展」過程,了解這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夢境而非他的專業天才。同時,雖然科學家們繼續泡利的腳步,追尋自然和物質宇宙組成,但卻鮮少知道這位量子物理學家對自己無意識的深度探究、對精神和物質交互的著迷,以及他和榮格之間看似反因果律的試探聯系。

反過來說,許多人知道榮格對精神現象的研究,卻不熟悉他也發展精神過程和物質基質之間的並行關系,畢竟精神依託於物質。在對榮格科學背景和知識一無所知的人眼中,榮格的經驗方法、對鍊金術隱喻的追求,以及將物理學和精神機制相類比,這一切看起來都很牽強附會、偏離主題,難以理解,或者說繁瑣冗餘得毫無必要。但是,榮格堅持追求鍊金術師的物理實驗和冥想實驗,仔細閱讀當代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終其一生,他認為自己的作品只有在思想史和現代學科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才真正有意義,能流傳後世。

這本榮格和泡利書信集提供的信息頗有洞見,得以昭明兩人的關系,對精神分析學和量子物理學意義非凡。這兩大領域的早期研究看似毫無關聯。歷史上,物理學和宗教從不同角度關注宇宙起源及其居民。而宗教和心理學,則以相似的方式,同時關注存在的本質。傳統上,科學通過實驗來確認和測量外部現實,尋求最基本、客觀和普遍的事實。心理學的描述則不斷變化,診斷也各有差別,在此中設定正常心理與不正常心理,主要關注主觀體驗和個體感受。

正如心理學用心理手段描述精神心理內容,心理既是主體又是客體,既是方法也是信息,既是來源也是目的;在人類心理之外沒有觀察的立足點。而物理學恰恰相反,既最大限度通過人類經驗,又超越經驗之外,探索物質現實,但是,也在其概念和發明中使用心理方法。盡管物理學使用可觀的、無價值取向的測量方法,但是其問題和證據起源並且依賴於人類心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對於宇宙的把握便是以人為本。同時,當代諾貝爾獎得主、粒子物理學家斯蒂文·溫伯格提醒我們說:「我們不能要求所有實驗都給出合理結果。」因為「根據定義,宇宙之外不存在觀察者來做實驗。」[1]

泡利和榮格的書信揭示了兩位頂級智者長達26年的通信往來,他們是各自領域的專家,可以說,見證了20世紀西方知識界最前沿的發展。兩位學者都有意擴展自己傳統領域中已知和未知的邊界,各自都想像著跨越學科之中、之外以及之間的界限,探索可觀察以及未可知的聯系。追尋過去先例之時,兩位虛懷若谷,而冒險推測未來之際,卻又睥睨一切。

兩位思想家都關心特定和具體對普遍的影響。榮格關注的是個人經驗:精神對內部和外部現實的感知、概念、情感和想像。他集中了解個體精神的發展,因為個體精神與反復出現相互關聯,因此,與人類經驗的集體傾向和表徵相互關聯。他還尤其好奇於精神創造圖景的方式,由此創造出的圖景不可證明,但被認作為信仰。另一位,泡利則設法證明物質宇宙中不斷擴展的能量形式中最微小的粒子屬性理論,企圖發現能揭示宇宙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方程式與測量方法。在鑽研世界構成最基本元素的同時,泡利作為量子理論家,也注意到了觀測者的特殊存在對於被觀測對象的影響。

互補性

榮格(1875-1961)和泡利(1900-1958)在1930年相遇,當時泡利正承受著生活重壓,精神一度陷入絕望中,他向榮格尋求心理指導,以排解情緒和心理痛苦。雖然榮格從未做過泡利的精神分析師,他閱讀了泡利做過的一千三百個夢,並挑選出前四百個進行了研究。通過數年交流,這位年輕人的知識滲透並影響了榮格的思想。

1952年,榮格和泡利在《自然和精神解釋》上發表了他們思想合集。在他們的作品中,兩人在互補向量的道路上不期而遇。

「現象世界是原子尺度過程不斷聚集的表現,因此,最重要的事情自然而然就是探究光子(容我們如此稱呼)能否讓我們獲得介質能量過程中作為基礎的確切現實知識,如果能,又如何做到?……光和物質的行為既像分離的粒子,又像波。這……迫使我們在原子尺度上放棄普通時空系統中的自然因果論,取而代之的是在多維空間中建立隱形的機率場[2]。」

這是泡利寫的嗎?不,是榮格。

「對稱性的分裂和還原,然後是殘暴的內核!前者是惡魔的古老屬性……要是兩大對立的神——基督和惡魔,能夠注意到他們彼此變得有多麼對稱,那該多好!」[3]

這是榮格寫的嗎?不,是泡利,出自泡利去世前一年寫給他一生摯友和同事——維納·海森堡的信件。

榮格遇到泡利之時,他已深受威廉·詹姆斯的影響,被其理論「震撼」了足足三十年。在《心理學原理》中,詹姆斯假設意識的模式可能彼此分裂,且共同存在:「上層自我」和「下層自我」,盡管彼此沒有意識甚至忽略對方,但它們相互之間互補。在《宗教經驗之種種》中,詹姆斯寫到了「場域」:盡管其邊緣不確定,但引導著注意力和行為[4]。榮格採納了詹姆斯精神場域的概念,以及關於精神成分互補性的描述。當他在伯戈爾茨利精神病院擔任精神科醫生時,他試圖抓住精神失常患者產出的驚人的圖像的意義,他開始在神話、哲學、宗教、鍊金術和自然科學的歷史觀念中為他們尋找先例。起初,榮格被這些圖像的內容所驅使,他更關心產生這些圖像的心理過程。他假設夢和自主幻想是互補的,通過這些幻想,精神試圖恢復或者補全其信息,來追求更廣大的意識,並在失衡或者受到破壞的情況下重建平衡和治癒內部的分裂。

詹姆斯還發現並命名了物理學和心理學深層領域之間的互補性,並「關注到了物理學中場的概念和新晉的心理學潛意識概念之間的關聯。據說,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也從詹姆斯那里借用了『互補性』這一術語,由此提出互補原理,成為了他自然哲學的特徵。[5]」

蘇黎世理工學院(ETH)是科學領域的頂尖大學,作為ETH的教授,榮格很容易接觸到最流行的理論。他認為,心理學是一門通過觀察、探索和不斷修正的經驗科學。他一生始終堅信,就像物質在不斷重新被定義一樣,心靈和精神也要不斷被重新定義。二十世紀上半葉,榮格思想的發展與物理學思想的發展是互補且對稱的。在榮格和弗蘭克·瑞克林在1904年到1906年發表的聯想實驗研究中,他把心理情結描述為心理能量的結,每個結都有各自的過程、電荷和共鳴。這些場域存在於個人無意識中,把意識和自我的自主性相對化了。

1905年,是艾伯特·愛因斯坦的奇跡之年,「在提出光的量子理論和粒子在流體中的運動理論的同時,愛因斯坦發展了一種新的時空理論,現在被稱為狹義相對論。」[6]榮格回憶說,而他自己「在(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的早期就見過他…作為思想家的天才…愛因斯坦對我的學術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7]在塔維斯托克的講座中,榮格回憶道:「我向他講述了他的相對論。我在數學方面沒有天賦…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好似鑽進地板里十四英尺。」[8]1928年,當榮格收到理察·威爾海姆翻譯的中國鍊金術專著《太乙金華宗旨》的德文譯本時,立即與中國人的時間觀念產生了共鳴,中國人認為時間是一個連續體,其中某些性質在不同地方相對同時地展現出來。在1929年關於「金華」的論文和1930年的威爾海姆紀念文章中,榮格提到了「共時性」概念,即不能用因果關系解釋的事件。榮格對鍊金術的閱讀使他對「各種對立」有了深入研究,並且,正如他在二十五年後寫到的那樣,這讓他最終認識到作為過程的無意識。

在《最終理論之夢》中,溫伯格觀察到愛因斯坦1915年的狹義相對論「很好地符合二元論自然觀:有像普通原子中電子、質子、中子這樣的粒子,也有引力場或者電磁場這樣的場。」[9] 僅僅五年之後,二十一歲的泡利,沒有感到「鑽進地板里十四英尺」,發表了自己對相對論的批評論文。愛因斯坦寫道:

「熟讀這篇成熟、宏偉論文的人都不相信作者才二十一歲。大家都不知道最該欽佩什麼,是從心理學角度理解思想的發展、數學推理的確定性、深刻的物理學洞見、清晰表達系統、全面處理問題的能力,還是批判的自信。」[10]

1926年,泡利藉助同學海森堡的矩陣力學,創立了氫原子能級的量子力學計算方法。那是一次「數學才華的展示,對海森堡法則和氫原子特殊對稱性的天才運用…在世的物理學家沒有比他更聰明的了。」[11] 於是,泡利證實了量子力學,簡單來說,就是「原子及其組成部分的行為研究。在拉丁語中,量子是「這麼多」或者「束」的意思,而力學則是研究運動的舊用語。量子力學是研究以小束形式存在的物體運動」,而與此相對,相對論則建立在點粒子的基本假設之上。[12]

二十八歲時,泡利在蘇黎世擔任理論物理學主席一職。與玻爾和海森堡一起,他構建了亞原子物質的新哲學。1929年,泡利和海森堡提出了一種物理理論,這一理論取消了物質和力之間的區別。他們將粒子和力描述為更深層次量子場的表現,其中「不光是光子,而是所有的粒子都是不同場的能量束……電子是電子場的能量束;中微子是中微子場的能量束,以此類推。」[13]

與此同時,在自己職業生涯早期,榮格與弗洛伊德的關系短暫但緊張,他一直和以性為驅力的理論鬥爭。1932年,榮格在哈佛演講中,定義了至少五種驅動力:飢餓、活動、性、創造力和反思。但他逐漸開始理解「力比多是物理能量的心理學版本,一個或多或少定量的概念,不應該用定性的術語來定義…(也不應該)用盛行的力比多實體論來定義。」後來,他對阿涅拉加菲回憶道:「我不想再談論飢餓、侵略或者性本能,而是要把所有這些都看作精神能量的表達。」

他說:「在物理學中,我們也涉及能量及其多種表現形式…心理學中的情況也完全一樣…我們主要處理的是能量、強度的測量、或多或少的定性問題…以不同的形式。如果我們把力比多理解為能量,我們就可以採取全面統一的觀點…正如物理學中能量學的理論..我把人的驅動力視為能量過程的展現…和熱、光等等相似的力[14]。」

榮格關於集體無意識原型的想法表明,一種過度充沛、「滿溢」的能量從相互關聯的經驗「場」中顯現,這一經驗中人類心理傾向於發現偉大。對榮格來說,原型不是結構而是「慣常的精神能量流」、「行動的准備狀態系統」。泡利將它們引用為「有重要可能性的統計學法則」。這些東西先於並超脫於個人受制於時空的自我的數據存在,因此進一步的將其相對化。在他的人生末尾,榮格在一場拍攝訪談中說愛因斯坦「首先讓我開始思考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以及它們的精神條件性。三十多年之後,這一刺激促成了我和W.泡利教授的關系,以及我關於心理共時性的論文。」[15]

對泡利和榮格的分析

在物理學研究中,泡利提出了一種統一場。但他的個人生活是斷片式和分裂的。在一年之內,他的母親因為父親外遇而服毒,而泡利和一個卡巴萊演員有了一段短暫的婚姻。三十歲時,他向榮格尋求幫助。

榮格在他塔維斯托克1935年的演講中,提出了下列受夢影響而改變的例子:

「我有個案例,一個大學人,非常片面的知識分子。他的無意識變得麻煩和活躍;因此它就把自己投射到他看著像敵人的人身上,他感到非常孤獨因為所有人似乎都是他的敵人。然後他開始酗酒以排解煩惱,但變得極端敏感,在這種情緒下,他開始和別人爭吵…有一次他甚至被趕出一家餐館並被揍了一頓。[16]」

榮格發現,「他心中充滿了古老的材料,我對自己說:『我要做一個有趣的實驗,我要讓這些材料完全純淨,不受我的影響,因此我不會去碰它。』」他對歐娜·羅森鮑姆醫生提到泡利:「他那時候只是個初學者…我絕對確定她不會干擾我。」泡利對他的無意識應用了出眾的才華,正如他在物理學中發揮出的一樣。在一場五個月的榮格式分析中,泡利記錄並自主描繪了幾百個他的夢。「他甚至為他自己發明了豐富的想像力。他解決了永動機的問題,不是以瘋狂的方式而是用象徵的方式。他研究所有中世紀哲學關注的問題。」[17]三月里,「他自己做了所有的工作…兩個月里,他和我進行了許多次面談……我不用解釋太多。」榮格相信泡利「成為了一個完美的正常理性的人。他不再喝酒,完全適應,並在任何方面都很正常……他有了一個新的興趣點。」榮格有1300個泡利的夢作為他研究現代心理中鍊金術象徵主義的基礎。「到了年末我將要出版他前四百個夢的選集,我在這只選擇了一個發展的主題展示。」[18]

物理學家F.大衛皮特認為,榮格對離開羅森鮑姆醫生後的泡利的狀態過於樂觀。泡利新的「理性狀態」沒能持續,後來他又開始酗酒了。

當泡利的工作指向「心理物理一元論」時,他強烈的內心焦慮似乎在所謂的泡利效應中表達出來,亦即他的存在會讓實驗設備爆炸或解體。[19]他內心的「一神論」和他銳利的批判眼光與言辭為他贏得了「上帝鞭打」、「上帝之鞭」和「可怕的泡利」的稱號。即使在個人內心混亂時,泡利仍然保持著他作為一個科學家的嚴謹立場以至於他被稱為「物理學的良心」。當他被問到是否認為一篇特定的物理學論文是錯的時,他回答說那麼說太輕了——論文「連錯誤都算不上」。[20]海森堡1927年的談話中的敘述表明,在他年輕時,泡利很在乎知識和信仰的區別。[21]海森堡通過泡利的這一點背後看穿了他:

「表面的批評和懷疑主義表明下隱藏著深刻的哲學興趣,即使面對現實或人類靈魂這些難以被理性理解的黑暗領域也不退縮。雖然泡利對物理問題的分析所散發出的魅力某種程度上來自於他的方程的明晰性,其餘的魅力卻來自於不斷接觸創造性和精神歷程的領域,這一領域中不存在理性方程式。」[22]

對泡利來說,科學的創造性包括心理考量。在科學中,他贊同量子不確定性理論,即觀測者的位置和存在改變被觀測物的感知和現實。對這個論題——即不能同時測量到波和粒子——他增加了一個心理學的尺度,觀察到如此程度,也就是說科學家要選擇知道「我們想要讓自然的哪一方面可見…我們自發地做出了犧牲…選擇和犧牲的結合。」[23]

泡利表明了直覺對科學經驗主義的價值。正如溫伯格所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早期的物理學家擔心放射性原子核經歷一個被稱為β衰變的過程會明顯違反能量守恆定律。1932年,沃夫岡泡利提出了一種粒子的存在,他稱之為中微子,以解釋在這個過程中觀察到的能量損失。二十年後,人們最終在實驗中發現了這種神秘的中微子。提出存在尚未被觀測到的東西是有風險的,但有時候就是有用。[24]」

在一次形上學的飛躍中,泡利將其稱之為「屬於人類靈魂的無意識領域的形式」並聲明「感官感知和想法之間的關系這樣一個事實的結果,即靈魂和感知中知曉的東西屈從於被客觀構建的秩序。」[25]他承認他曾在一場夢中意識到自然的量子力學概念缺乏一個維度,這是他通過無意識的原型發現的。

然而,看起來,他沒法找到通往不確定性的道路,也就是允許通過分析和補償進行「選擇和犧牲」。雖然泡利知道「一個真正統一的視角必須包括感覺的功能,畢竟沒有感覺就沒有生活的意義或者價值,也就沒有共時性現象的適當承認,」M-L馮弗朗茲他後來只尋求「夢的哲學討論」: 「他給我寫信…(並)聲明他不想要分析;也沒有報酬。我看得出他絕望了,所以我說我可以試試。當我問他和物理學的關聯時就出現困難了。他說:『你以為我會上免費的物理課嗎?』…他想要某些東西,但他不想投入進去。他分裂了。」[26]

范艾克棱斯推理道,泡利也許得接受一種轉變和更深層次的愛洛斯,而不是「他內在的發展出物質和精神的同意觀點的沖動」。無論如何,馮弗朗茲和泡利沒能達成支撐和容納危險的情感材料的關系,那樣他才能向個人的無意識和受苦的精神分析關系投降。

榮格和泡利先通信,後來還見了面,不是為了分析而是為了比較想法——泡利追求榮格的同步性論點,榮格採用泡利對原型和心理集體因素的理解。通過他們的接觸,威廉·詹姆斯吸引了榮格和玻爾的兩種領域,又走到了一起。馮•弗朗茨寫道:

「互補的概念是由尼爾斯·玻爾提出的,用來更好地解釋在核物理學中波和粒子之間的矛盾關系,這也可以應用於心理內容的意識和無意識狀態的關系。這是榮格發現的,沃爾夫岡·泡利完善了它。[27]

量子科學與鍊金術

「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幾乎不相容,」溫伯格寫道,「而且他們在量子場論中的調和,極大地限制了對粒子相互作用的方式。」[28]在皮特看來,泡利的見解是「在量子水平上,自然的一切都在進行一種抽象的舞蹈」並被分成兩組,「根據無論他們跳的是非對稱的舞蹈還是對稱的舞蹈。」這是他的一個重要的理論貢獻——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基礎,表明了限制粒子行為的最強烈的和最有力的禁忌,他的「量子領域內的對稱概念」解釋為什麼具有相同能量的粒子總是彼此相隔。「這一粒子在彼此的能量空間中的排斥……來自於……粒子作為一個抽象的整體的運動。然後是「整個舞蹈的潛在模式對每個粒子的行為有著深遠的影響。」[29]

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原子里的兩個電子永遠不會有相同的量子數。一個電子的存在會排斥另一個具有相同量子數的電子的接近,這導致原子中的電子在一系列能級中堆積,並且防止電子的堆積坍縮成最低能量的量子狀態。在量子數復制之前,只有那麼多的電子能進入一個軌道。泡利原理要求,如果在一個原子軌道中還有一個電子可以容納,那麼這個電子必須在一個單獨的軌道中。這種技術理解上的突破可以追溯到鍊金術中排除原理的基礎,為化學元素周期表的結構提供了依據。這反過來又表明了科學對鍊金術目標的實現。

「直到二十世紀和原子時代,人類才真正進入了人類時代,能夠將元素相互轉換。這種金屬嬗變的過程在於改變基本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質子的數目。如果要把鐵變成金,就必須加入26個質子到它有53個質子的原子核中,才能變成原子核中含有79個質子的金元素。」[30]

對稱

如果說是依靠直覺又略顯粗糙的對鍊金術的探索和泡利的作品還有另一種微妙而深刻的聯系,這是基於他對對稱性的運用及其作用的。對稱是一個流動、多變的概念,在包括美學、數學和物理在內的各個領域中,它以不同的方式應用於對象、類別和規律。它可以描述事物的對稱性—面孔,晶體,鹽的立方體—以及「對可能粒子的清單施加一種家族性結構」[31]內部的對稱原則,還有「在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對稱性…法則的對稱性,聲明『當我們在觀察自然現象的視角上做出特定的改變時,我們發現的自然法則不會改變』。所以對稱性原則只不過是說明某樣東西從不同角度看是一樣的這麼一種陳述。」[32]但在與泡利相關的數學領域中,「對稱不是一件事物而是一個轉變。不過不是什麼舊的轉變,物體的對稱性是這樣一種變換,它使得看起來沒有改變。」[33]對稱性還表明,系統的所有元素都可以進行轉變——在鏡子里旋轉或反射——沒有被根本性地改變,所以「已經成為真與美的縮影」。[34]對稱性隱含在鍊金術的格言中,比如「因為有一種石頭,一種藥,沒有從外部添加任何東西,也沒有減少任何東西,除了多餘的東西被去除外。」在這個格言中這一點更為明顯:「如上所述,如下所述;內在如此,外在亦如此。」

鍊金術士們在想像和身體上都朝著後續階段之間的結合,耦合和不對稱的對稱性的聯結前進,無論在物理實驗和心理嘗試中,都試圖達到內在的平衡。他們的目的是提供最純粹、最完美、最具包容性的物質,以及內部整合。他們的目的是復制或模仿原始的唯一性,那時萬物在造物主的頭腦中都是潛在的,在這之後它分散成四個方向,四個元素,成了不連續的形式。

鍊金術士們研究各式各樣的對立的對稱來達到或遠離唯一性。物理學中的對稱性和牛頓的力學相對論、愛因斯坦時空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中的不同程度的復雜性和雜多性互相作用。在現代物理學看來,溫伯格寫道,海森堡和泡利的量子場理論在「處於某種普遍性的軌道上——我們稱呼為自然法則的東西…(一個)嚴格地允許我們描述力—引力,電磁弱相互作用力和強相互作用力—的理論,以這些力真實存在的方式描述它們。」[35]

鍊金術士玩弄著硫、汞和鹽來重組元素,提供他們尋求靈魂、精神和身體的平衡用來冥想的意象。粒子物理現在處理著至今已知的元素離子的性質中的成千上萬的數據。而處理意圖是完全物理性而非心理性的,對稱原則則繼續尋求「簡約和必然性的美——完美結構的美、一切都互相適配的美,無一物可變的邏輯嚴謹性的美」。[36]

從榮格從精神層面向著代償的有秩序的曼陀羅式的模式努力的角度來說,它從榮格關於心理趨向於有序的觀點來看,而接下來在嘗試處理作為科學家的泡利的內心的碎片時這一視角被一個統一原則的概念深深地吸引了。對於泡利來說,對稱是物質的原型結構。就像鍊金術士尋找現實物質之下的基礎一樣,他認為基本粒子不是現實存在的終極層次。隨著他越來越熟悉作為一種身心統一體的鍊金術,泡利看到的是同樣的靈腔、自然之光或巴拉塞爾蘇斯和榮格瞥見的「物質中的精神」。「並非從基本粒子的層面去尋求自然的終極境界,泡利認為物質層面是某種更深層次的東西的表現,那是對稱的領域,是一元宇宙」,精神和物質,宗教和科學都起源於此。[37]

在他五十多歲時,泡利得出結論,為了發展現代物理學和深度心理學的一個統一的框架,「除了物理學、心理學和一種中性語言之外,還需要第四個元素——愛洛斯。」[38]他在這方面走得很遠,以至於他把物理知識定義為內在心理意象和外部事實的交會之處[39]。這和這樣一種觀點是一致的,「從內在和外在看都是相同的現實」,被描述為鍊金術、深度心理學和物理學,正如「我們在很大程度上關注著同樣的主題,那未知的生命因素……物質中的生命力量,在有更好的名字之前我們姑且稱為無意識的。」[40]

在他的領域里,榮格開始把心靈看作是一種包含了多種不同的視角力量,「一種多元的統一」。他越來越把精神能量看作場來自一個來源一個大的,有兩個互補但不相容的管道,意識和無意識。這存在於主觀和客觀之間,從只能部分觀察自身的精神物質統一體中產生,榮格後來稱其為「心理活力」。就像泡利認為物理知識是內在的心理意象和外在的事實的交匯,榮格從他的心理領域拓展到了物質的范圍。量子觀測中的主觀包容性被榮格看作是他的「原型的客觀現實」主張的補充。[41]榮格將「心理學和物理學解釋的並行性」的洞見歸功於c.a.邁耶,據此看來,那些互補關系不單單是存在於心理學和物理學之內,「還以一種深刻而真實的互補性關系存在於它們之間」。[42]

從1946年開始,榮格進一步把原型的概念區分為超意識——即超越了精神整合,因此是心理活力。它也是超靈的,「不純粹是精神的,但也一樣是自然實在的。」作為集體無意識中的不可知的結構元素,它也決定了非因果事件的記錄。[43]物質和心靈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在結構上是互補的而且,在心理活力層面上,相互映照。此外,他在他最後的主要作品中寫道,「我們不知道我們在經驗主義層面上認為是實在的東西是否,在我們經驗之外的未知世界里與我們在邊界這頭所區分的一樣,也許它是精神層面上的….它們可能在超乎我們送的經驗之外的某個地方是相同的。」他還預言了進一步的研究:「微觀物理學正在探索物質未知的一面,就像復雜心理學在向心靈未知的一面推進一樣。兩者…都取得了發現……兩者都發展出了引人注目的類比概念。」[44]

共時性

榮格和泡利在他們的合著中提出了共時性原則。它假設堅不可摧的能量與空間-時間連續體有著雙重關系:一方面,存在著不間斷的影響和聯系—也就是因果關系;另一方面,有一種不恆定的聯系通過偶合,等價,或本身是共時性的意義產生[45]。對於物理學家來說,方程不是物質現實的客觀准確的反映,而是在結構上准確的關系-聯系。對榮格來說,同步性只有在個體經歷它們時才有意義。這創造了另一種「共時性現象的發生或停止與經歷它的個體的無意識或意識狀態的相對關系之間的互補性關系。」[46]

共時性事件是不恆定的、零星的和任意的,因為它們仰賴於觀察者興奮的原型情境。在偶然但有意義的對內、外部事件的匯聚的感知——在內在經歷和外在感知之間建立或感知一種聯系——通常會有一種參與「及時的創造行為」的感覺。這與基於個體經驗的宗教情感相似,例如古埃及人和美洲原住民。

對皮特來說,泡利「對一種隱藏在原子物質表面下並以一種非因果的方式決定了它的價值的抽象模式的發現」將泡利原理與共時性的物理基礎聯系起來:

「就像愛因斯坦把時間加入到空間中來產生更深刻的概念一樣,所以榮格提出,通過將非因果聯系加入因果關系來完善它。他認為,某些模式以非機械的方式聯系在一起形成了「無原因的秩序」…它的模式是有意義的,並在精神和物質中得到呼應[47]。」

關於非精神的「形成了一個通向物質的橋梁」的「心理活力領域」,榮格將因果秩序與量子物理學中動量和能量的相互作用聯系起來,而沒有「時空中精確定位的傳統決定論。」[48]他對無意識和意識之間的相互作用的方程遵循著鍊金術的概念「融合」(coniunctio)。他在其國王和王後交互的態勢中看出這暗示了意識和無意識的交替地位。這可以被看作是對認為雖然一次只能感知和測量一個狀態但波和粒子總是並存的不確定性理論的心理類比命題。在這個類比中,無意識進入意識的運動就像精神的波在關鍵點上以意識粒子的形式表現出來。

類比和隱喻

可以這麼說,弗洛伊德精神動力學的隱喻屬於19世紀的機械流派,而榮格的觀點,通過鍊金術和粒子物理學,增加了16世紀和20世紀的隱喻。還原論方法的遺傳解釋與牛頓的因果世界是一致的。當無意識被認為是先於和早於自我,並有能力對被有意識地經歷的東西進行補償性的評價時,自我就存在於時空相對性中。當這些復合體是強迫性本能、強烈的情感和原型的識別的重要刺激物時,我們就可以把把量子束的場觀念化。但是這些類比除了是精美的隱喻以外還有效嗎?

心理學理論家朱利安·傑恩斯(Julian Jaynes)質疑了心理學使用科學隱喻的相關性。他指出「我們推理中的妄想」和「嚴重的歷史神經症。心理學中有很多這樣的問題。科學史對心理學研究至關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是擺脫和超越這種智力上的失序的唯一途徑。」[49]他爭論道:

「每個時代都用它的外在格式塔的景象概念來描述意識。在希臘的黃金時代,人們四處自由旅行,讓奴隸工作時,意識也像那樣自由……一個巨大的空間,它的邊界…永遠不會被發現. …奧古斯丁在迦太基的洞穴山中驚訝地發現『我想像中的高山和丘陵』『和我的記憶中的平原和洞穴』。」[50]

傑恩斯將19世紀上半葉稱為「地質大發現時代…這導致了意識是分層的這種觀念的普及。」然後,「19世紀中葉以來,化學繼地質學之後成為一門時髦的科學。化合物結構能在實驗室中分析….當蒸汽機車嘎嚓嘎嚓地前進時,……潛意識變成了一個過濾能量的鍋爐。」然後他指出「當粒子物理學的驚人成就被到處談論時」,當「物質的可靠性被分解成純粹的空間中的數學關系」時,在心理學家看來,這就像個體意識之間的關系一樣,是一種非物理性的所謂的二元性。[51]

與傑恩斯的批評相反,亞瑟·凱斯特勒認為這是「所有科學思想的決定性的進步可以依照不同學科之間的精神雜交來做描述。」[52](還有文化評論家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說,「即使是最不可理喻的隱喻,通過誤解被借用的概念,都可以是重新統一的過程中的重要部分。科學很有可能將為我們的神話和想像提供越來越多的參考。」[53]就連傑恩斯也承認「科學的概念都是……由具體比喻產生的抽象概念。在物理學中,我們有力、加速度(來加快個人的步伐)、慣性(原本指懶惰的人)、阻抗、電阻、場和現在的粲夸克。」[54]

斯坦納寫道:「我一直以來所爭辯的就是這個,」

「直到17世紀,語言的范圍一直包圍著近乎全部的經驗和現實;今天,它包括的范圍更狹窄了。它不再表達或與所有主要的行為、思維和感知模式相關。意義和實踐的大部分領域現在都屬於諸如數學,符號邏輯和化學或電子相關公式等非口頭的語言。」[55]

相反的,書店的物理、數學和天文學部分現在有《上帝的粒子:如果宇宙是答案,問題是什麼?》《上帝的心靈》《可怕的對稱:上帝是一個幾何學家嗎?》這樣的書名。

對於榮格來說,「微觀物理學和深度心理學的共同背景」既是物理的,也是心理的,所以「兩者都不是,而是第三種東西,一種中立的本質,一種中性的本性,最多隻能通過暗示來把握,因為在本質上,它是先驗的。」[56]泡利想要「找到一種新的語言,讓大自然中隱藏的維度能夠被智慧觸及……關於對精神和物質之間的區別是中立的…從物理和數學符號…在他的夢里。」他暗示道自我是「放射性原子核」,他還在1950年寫給埃瑪·榮格的信中將共時現象描述為「放射性。」[57]

對稱和不對稱

雖然他相信物理學正在向更全面的對世界的理解轉變,泡利自己對對稱的依戀幾乎支配了自我。馮弗蘭茲相信他已經「相信對稱是上帝的一種形式」,一樣穩定和不變。泡利認為對稱——也稱之為「公正」在廣義上可類比於人體的兩側對稱——構成了自然界的基本力量。當時的理論認為,弱者相互作用力違反了左右對稱。泡利拿出很大一筆錢打賭說「我不相信。」新論文被證實後,泡利重申說:「我對上帝更喜歡左手這個事實並不感到太震驚,因為當他強烈地表達自己是看起來還是左右對稱的….但為什麼強相互作用是左右對稱的?」[58]在泡利獲得諾貝爾獎12年後,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為他們證明如果把宇宙鏡像翻轉,弱相互作用行為就會不一樣。當泡利以對稱性為基礎的基本粒子統一理論並不受歡迎時,他也很失望。泡利退出了,也許是因為他的失望,也許是因為疾病,在1958年,這個談論過自我的「放射性」的人死於迅速惡化的癌症。

盡管物理學和心理學有根本的區別,榮格和泡利心靈的相遇,使嚴謹的鍊金術中冥想和科學乃至威廉·詹姆斯的哲學中展現互補性都被重新聯系起來。他們將古老的問題與現代理論和實驗相關聯,連接反思深度心理學的內在探究與科學探索的外在探求。

馮·弗朗茲認為,「如果我們依然嘗試交匯,那就會因為在其邊界,心理學延伸到其他科學領域,如果可能的話,應該不存在根本矛盾。我覺得跟不上其他科學發現的步伐的心理學是無用的。」[59]我們可能很容易被泛泛的類比所迷惑,盡管神話中有看似魔法的東西,鍊金術作品中有奇特之處,但它們對嬗變的物質的起源和潛力的直覺感受,卻已經通過精細的科技實現了。「在發現自然中確實存在元素的嬗變後,19世紀晚期科學家對鍊金術士的嘲笑明顯減少了。」[60]

但即使是像榮格那樣,被現代科學的數學所「擊沉」的非科學頭腦,也可能會與現代生物學、腦研究、化學、天文學和理論物理學和描述的過程的優雅產生共鳴。有哪些「發現」需要「跟上步伐」?

鍊金術士們設想通過在既相似又不相似的配對之間的結合產生有益整合;目前有一篇論文認為「物質和反物質並不是彼此的鏡像,而是相反地表現出一種微妙的不對稱。」[61]科學家們提出,如果沒有不對稱,宇宙就不會存在:如果大爆炸產生了完全同樣的數量的物質和反物質,就會相互湮滅。亞里士多德和西方鍊金術士提出了四種元素:土、空氣、火和水;今天,科學家們提出了四種力:重力、電磁力、使質子和中子保持不動的強相互作用力以及產生核衰變的弱相互作用力(電磁和弱相互作用力合稱電弱力)。鍊金術士思索著由水銀火花連接的九種雌性的鹽和陽性的硫;現代理論則研究強相互作用力的電弱色動力學和量子色動力學,由夸克(另一位諾貝爾物理學家穆雷戈爾曼取自喬伊斯的《芬尼根守靈夜》的術語)組成的,被「膠子」結合在一起,這被稱為「規范理論」,它建立在對稱性的基礎上,這對許多粒子物理學家都是「真與美的縮」。鍊金術師們設想了一個模仿原初的統一完全整合的終極目標。在科學對基本統一的追求中,一些科學家嘗試在最終融合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量子-重力理論中把各種力和重力結合。

科學家們提出,每一個已知存在的粒子都有一個尚未發現的互補粒子。在革命性的超對稱理論中,費米子(構成物質的粒子)和玻色子(傳遞力的粒子)之間可見深度的對稱。因此,每個已知粒子都可能有一個相對巨大的超對稱夥伴(或「顆粒」),並且依賴於衡量力的大小的「耦合常數」。「在超重力理論中,傳遞重力的被稱為引力子的粒子,有被稱為引力微子的超對稱夥伴。」[62]

實現統一理論所必需的超級對撞機也需要達到周長1000光年(太陽系的周長為1光年日),因此將是比鍊金術用的曲頸瓶大得多的容器。然而,在尋找原初物質的現代術語「離奇地」類似於鍊金術語言中成對的術語,比如太陽和月亮,國王和王後的結合能量,狗和母狗。

鍊金術士通過「簽名」的學說和想像中的通信與現實層面聯系。分析家們窺視心靈,尋找各種形式的經驗、行為之間的隱藏聯系,以及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相對化聯系。物理學家們想像諸如超弦的事物,在某種意義上,它環繞宇宙並產生一切自然界中的力——被描繪成存在於26個維度的重力弦。據說它們的振動能產生「可以合並和分離」的量子特性,「就像相互作用的粒子;它們的幾何性質適用於相對論。」[63]鍊金術士們互相競爭,把次級的金屬變成黃金,並通過他們對對立事物之間的吸引和排斥的冥想接近對「一元宇宙」的理解。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在1999年的夏天。為了找到「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強力的加速器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而激烈的競賽,希格斯玻色子作為「宇宙重量的給予者」,被認為賦予了宇宙中所有有質量物質以重量。希格斯作為玻色子將會非常重,但它可能輕至1090億電子伏特——比一個銀原子的重量還稍輕一點。它的產生需要兩個普通粒子的碰撞;通過多個碰撞的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機制可以解釋單個粒子何以有特定質量。

從1946開始,榮格把超意識原型稱為心理活力,亦即目前「不純粹是精神性的,而在大自然中同等具有物質性」[64]的超精神性。它們包含所有把人類經驗概念化的集體模式,包括那些「意識的現象學內容」,榮格認為它展現出了某些明顯合法的原型模式。

在他關於「凍結的事故」的論文中,復雜性理論家和諾貝爾物理學家,原子核中的基本粒子夸克的發現者穆雷戈爾曼,從物理世界接近了榮格將會通過他明顯合法的原型模式提出的東西。

「宇宙的實際復雜性是…一個其常規的簡明描述……[它]只從基本法則接受很小一部分的貢獻。其餘的則來自由『凍結的事故』產生的無數規律。這些都是偶然事件,起後果會有多種長期的後果,這都與他們共同的起源有關。」[65]

戈爾曼爭論道:

「一些此類事故的後果影響可能是深遠的。整個宇宙的性質受到發生在接近大爆炸時期發生的事故影響….這樣的長期後果事件可以具有法則的性質,但這絕不是最基礎的的水平。地質學、生物學或人類心理學的規律可能源於一個或更多的被放大的量子事件,其中的每一個都可能會截然不同。」[66]

榮格主義者認為原型是被「污染」的,並且是互相不可分割的事物。非對稱物理學家談及元胞自動機,其中的每個單元格的狀態由其近鄰的狀態決定,這也叫「循環空間理論」。[67]物理學家大衛·博姆(David Bohm)談到了一種不可知的詮釋和意指秩序的完滿運動或流動,其中波函數是物理的,就像經典力場一樣,引導著粒子。在他的理論中,所有粒子的位置和量子力學波函數可以確定地計算出來,而舊的理論是非決定論的。[68]有些理論家發現玻姆的方案比量子力學的「疊加」更容易理解,這一方案把謎題當作非事實處理,其中代表物理系統中的狀態的波函數是數學對象。[69]所謂的混沌理論的非線性動力學——在該理論中,確定性的原因可以有隨機的效應,這一理論被用來處理不規則性和明顯缺失模式的情況——提供了自己迷人和令人信服的類比。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周期表中被命名和被「創造」的元素數量接近120。物理學家還發現了戈爾曼的所謂頂夸克,自然界六種基本元素中的最後一種。就像鍊金術士難以捉摸的閃爍體和歌德筆下浮士德「愛琴海狂歡節」中的破碎的瓶中小人,它們被「捕捉」的時間只有幾分之一秒。

物理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正在研究泡利提出的難以捉摸的中微子的精確性質。就像神秘的水銀火花,因為其幾乎和正常物質不相互作用,只能在高精度的加速器或用強大的望遠鏡觀測遙遠的星系發現蹤跡。直到1999年,泡利堅持自己的現實的六十七年後,它們的存在和質量才在日本被確定。正如一位鍊金術士所說:「世界精神的火花,即自然之光的火花,散布或散布穿過偉大世界的結構,成為無處不在元素的果實。」

鍊金術既是一種內在過程也是一種外在努力,重點在於通過靈魂-精神-身體和原初世界的神秘結合,重新達成一元宇宙。一個鍊金術士問:「你們為什麼談論這麼多種類的物質?自然物質是同一的,而同一的性質征服一切。」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不關心內在的的或非物質的領域。他們在尋找能夠「帶來照亮宇宙的誕生的希望的理論,那時一種至高無上的力量短暫地統治一切,[而且]…這種理論也被稱之為萬物理論。」[70]一位鍊金術士寫道:「火花早已在混亂中迸發,而……世界之初就有了原初物質。”

泡利追求對稱性。中國人提出在道所容納的陰和陰。古埃及人尊崇女神瑪特,認為她是一個延伸的網格,在其中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測量和平衡。納瓦霍人想像出大化女,她帶著她的荷物,在時空中重新創造創造本身。現代數學家寫道:「是的,上帝是一個幾何學家。但別忘了,她比我們更精於此道。「[71]

海森堡注意到泡利提到的「在一個原型關系中當作充滿敵意的兄弟的,我所支持的神學家」,但他仍然繼續道「在他與那個唯一的角力中。」泡利宣稱,如果理性主義和神秘主義都不夠強大,

「除了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在劇烈的對立和衝突暴露自己之外,別無他法。正是如此,詰問者也得以更自覺地踏出一條通往救贖的內在之路.. ..我有克服對立的雄心,包括綜合既有理性的理解和統一的神秘體驗,成為神話,被言說的的和不能被言說的的,我們的現在與歷史的神話。」[72]

聯系和分歧

泡利一生中關注科學和哲學和宗教。根據他對人類社會是否承受在科學和信仰之間的尖銳差別的懷疑,年輕的泡利認為「這註定要以淚水作為結局….中心秩序既是主觀的一部分也是客觀領域的一部分,這讓我覺得這是個更好的起點。」[73]泡利死前幾個月告訴諾斯替派學者吉爾斯奎斯佩爾說,雖然他可以接受「諾斯替的上帝….我絕不接受人格化上帝的存在。這樣的存在是不可能忍受人類的苦難的。」根據奎斯佩爾和泡利的說法,當他面對死亡,為了尋求他生命的意義,他開始重申猶太的傳統。[74]也許泡利對對稱的需求不允許他擁抱微妙的不對稱或對稱破碎的現實。但是泡利還是科學史上的中心人物,通過他與榮格的合作,也成為了心理學史上的中心人物。正如一位現代詩人所寫:

「我過分把自己拖向於致力於

平息那些表面的毀滅的人

這是,巧合,

不可追尋的原則的可見痕跡。

一個物理學家說的,不是媒介。」[75]

榮格並沒有否定在啟蒙時代之前所積累的智慧,也沒有把心理學看作是一種只是從觀察個人症狀和行為衍生出來的自生的領域。他回顧部落神話,古典神話,靈知主義,鍊金術,乃至一切創造性理論。他研究了生理學,化學,數學和物理。他找到了一個讓他的靈魂安息的地方,醫院宇宙的「大統一理論」。

泡利也被這種統一性所吸引,但似乎沒有發現心靈的平靜。泡利沒有料到無意識的概念會「在其應用於治療的狹小框架內繼續發展,在研究生命現象時它們與科學總體趨勢的融合對它們來說意義非凡。」[76]

據馮·弗朗茨說,泡利總結道,「榮格心理學應該轉化成一種哲學。」[77]榮格和泡利在這里分道揚鑣。榮格認為心理力比多與神力、「意義」和感覺功能有關。這是心理學的「具體價值也是其局限性.. ..意義的模糊性迫使我們超越科學……向著神話發展。不可避免地導致二律背反和模糊科學的清晰度…因為我們必須把人類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最終,那麼,「有意義但相當模糊的神話語言在[榮格的]視角看來更適合用於對心理事實的描述。」[78]相應的,大衛·博姆認為…「形象很重要……是古老的情感大腦和更聰明的大腦新皮質的一個重要的橋梁。」[79]

在他們試圖將情感和智力、直覺和知覺、形象和概念聯系起來的過程中,榮格和泡利把自己放在那些人本主義和思辨的哲學家和那些反思性的和前科學觀的實驗者的長長的行列之中,後者設想通過「共情」「聯系」「簽名」等宇宙不同部分有潛在相互聯系。他們會很樂意參加今天的有許多不同傳統科學家之間的討論活動。

泡利和榮格——盡管他們在情感上是否與心理問題有聯系這一點上不相稱——與最前沿的理論家們和古代鍊金術士都共享著敏感性。榮格重視鍊金術和神秘共有的為了個人的轉變做出的自願的犧牲。泡利注意到了這一點,與鍊金術不同,物理上的觀測者本身並沒有被轉變,因為…「那『天賦犧牲的』不是他自己的一部分,而是外在世界的一個部分。」但是現在像傑拉德艾德曼這樣的神經學家進一步提出了對觀察者的心理學的和存在論的疑問:它們是事物嗎?為什麼它們可以引用和對其他事物進行分類;然後「當我們觀測者觀察自己時」會發生什麼:

「愛因斯坦主義和海森堡主義的觀測者,雖然內心根植著自己的測量標準,心理上還是坦誠的。不需要考慮他們的意識和動機就可以實踐物理學。意識很好地從大自然被移除出去了。[80]

他建議

物質本身可以被看作是由能量交換過程產生的。在現代科學中,物質已在過程的概念中被重新考量;意識還沒有被作為物質的一種特殊形式被重新認知。意識是一種特殊的過程,根據物質的特定排布,這是我會採取的核心立場。[81]

數學家們質問對稱性是自然的固有模式還是人類感知的產物。他們的回答是,人類的大腦作為自然的一部分,遵循自然的規律,因此可能已經進化到能探測到「真正呈現的」的模式。」[82]

一位物理學家認為,「我們每天都需要新的方法來建造大自然的新形象。」但還有人說,「把科學變成禮拜儀式將令人沮喪。」與此同時,「科學史的研究不需要一個道德上的證明,但如果需要,它教導的可能是謙卑。[83]「而一位當代諾貝爾獎得主則指出,就連「量子場理論都並不可靠….直到我們接近答案本身之前,我們不可能知道正確的答案。」[84]榮格的預測補充道,「心理學將對其他自然科學尤其是物理學產生什麼影響,只有未來才能告訴你。」[85]

數學跨越挫折的通向泡利的對稱為基礎的理論的「出路」,」「在這一理論中所呈現的四種力之間的差異[,]一定與在更高層級改變力的強度與范圍的能量的相互作用有關!」「出路」關於在更高層次能量中的物質和精神相互作用的困境需要榮格和泡利以及古代鍊金術士和前沿科學家共享的堅持不懈、認知和對於隱形的模式的探尋才能解決。

榮格曾寫道,當後人閱讀我們的心理學著作時,他們會懷疑我們是否明白自己的意思。他和泡利都為人類意識的可能性感到自豪,也清醒地認識到所有的人的認識都必須開放接受質疑。他們很可能會說出當代英國戲劇《哥本哈根》中的台詞,其中的人物尼爾斯玻爾對於維爾納·海森堡的說道:

「我們把人類重新置於宇宙的中心….從愛因斯坦開始。他表明,測量,科學的不可能性完全建立在這上面——測量,…[是]個人行為,從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的觀點,從一個特定的觀點一個可能的觀察者進行。然後,在哥本哈根的這三年里,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我們發現並沒有確切的決定性的客觀宇宙。宇宙的存在只是一系列近似值。只在我們與它的關系所決定的范圍內。只有通過人類頭腦中的方寸理解。[86]

參考文獻

艾伯特,D . 1994。《玻姆的量子力學替代方案》自《科學美國人》270:5(五月):58-67。

玻姆,D . 1988。《超越相對論和量子理論》自《心理學視角》: 2(春夏刊):25-43

布朗,M.W.1999年。《實驗室正在接近上帝粒子》自《紐約時報》,8月10日第二頁

卡德,C.R. 1991a和1991b。《榮格和沃爾夫岡泡利的原型觀》自《心理學視角》24(春夏刊):19-33,25(秋冬刊):52 – 69。

克羅斯蘭,M.,ed.1992《物質科學》阿姆斯特丹:戈登和布里奇。

多布斯,B.J.T 1975《牛頓鍊金術的基礎》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

埃德爾曼,G . 199《明亮的空氣,燦爛的火焰:關於思想的問題》紐約:基礎讀物出版社。

弗拉比休斯,J . 1989《鍊金術》威廉巴羅:寶瓶座出版社。

弗萊恩,M . 1998《哥本哈根》倫敦:梅圖恩出版社戲劇。

戈爾-曼M . 1995《夸克和美洲豹》紐約:W·H·弗里曼。

海贊,R.M.和J.特雷菲爾1992《科學問》紐約:錨版圖書

海森堡,W.1974《穿越前沿》翻譯,彼得·希斯。紐約:哈珀和羅爾

___.1971年《物理和超越》。紐約:哈珀和羅爾

霍根, J . 1994《粒子形上學》自《科學美國人》270:2(二月):96—106.

加菲,A . 1965《記憶、夢想、反射》紐約:古著書店(Vintage Books)。

___.1972《來自c.g.榮格的生活和工作》倫敦:霍德和斯托頓。

傑恩斯,J . 1990《兩院制崩潰的意識起源》波士頓:霍頓•米夫林公司。

榮格,1928年。《論精神能量》CW 8

___.1947《論心靈的本質》CW 8

___.1955 – 1956《神秘關聯》(Mysteriuum Coniunctionis)CW 14

___.1968《塔維斯托克講座: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CW18

___.1974信件,卷:2.6。阿德勒和A·加菲,eds。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大學大學出版社。

榮格,C.G.和W.泡利1954《自然和心理的詮釋》柏林根系列51。紐約:萬神殿。

凱斯特勒:《創造的行為》紐約:麥克米倫。

萊文,A-M.1994. 《自傳詩》大戟,普文斯鎮大學出版社。

曼斯菲爾德,V.1989《量子力學與榮格心理學:建立一座橋梁》自《分析心理學學報》:34, 17

曼斯菲爾德和J. M.斯皮格曼, 1991。《量子物理學和榮格心理學,第1部分:理論基礎,分析心理學,分析心理學學報36,267. 第2部分:應用 分析心理學學報: 289》

皮特,F. D. 1987《共時性:物質與精神之間的橋梁》紐約班塔姆

___.1988《神聖的競爭者:沃爾夫岡·泡利與世界的對稱》自《心理學視角》 19,14-23.

___. 1991《泡利,物理學和心理學導論》自《心理學視角》24,17-18。

羅西,E.L.1989.《作為奇異吸引子的原型》自《心理視角》20,4-14

___.1994《未來的一種量子心理學?》自《心理學視角》30,6-11

齊格,C . 1991.《愛、戰爭與轉變:瑪麗-路易絲·馮弗朗茲的訪談》(Love, War, and Transformation: a Interview with Marie-Louise von)自《心理學視角》24- 54-63

施派爾 E. 1994《從牛頓開始的六條路》 紐約:約翰·威利父子公司。

施泰納,G. 1969《語言和沉默》米德爾塞克斯:企鵝出版社。

斯圖爾特,I.和M. 格盧比茨基, 1992《可怕的對稱:上帝是幾何學家嗎?》倫敦:企鵝出版社

泰勒,尤金.1996.,威廉詹姆斯超越邊界的意識論》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范艾克棱斯, 1991。《沃爾夫岡·泡利與物質精神的對話》自《心理學視角》24,34-53

馮·弗朗茨,M-L.1992年《心靈與物質》波士頓和倫敦:香巴拉。

溫伯格。S. 1994《最終理論之夢》紐約:古著書店(Vintage Books)。——1994a,《宇宙中的生命》自《科學美國人》(10月)

尾注

  • 溫伯格1994a,p48
  • 榮格1947,段落438
  • 海森堡1971p234
  • 卡德1991b,pp.52-53
  • 同上
  • 溫伯格1994,p.98
  • 榮格1974p.109
  • 榮格1968段落140
  • 溫伯格1994p141
  • 皮特1991p15
  • 溫伯格1994p69
  • 哈澤恩和特里費爾1992pp65-66
  • 溫伯格1994pp171-172
  • 加菲1965,pp208-9
  • 榮格1974,p.109
  • 榮格1968段落402
  • 同上,段落403
  • 同上,段落404-6
  • 范艾克棱斯1991p41
  • 溫伯格1994p257
  • 海森堡1971pp82-91
  • 海森堡1974p30
  • 海森堡1974,pp31-32
  • 溫伯格1994pp196-97
  • 海森堡1974,pp31-32
  • 西格1991p56
  • 馮弗朗茲1992pp245-46
  • 溫伯格1994p142
  • 皮特1987p16
  • 法布里修斯1989p8
  • 溫伯格1994p154
  • 同上pp136-37
  • 斯圖亞特和格盧比茨基1992p28
  • 霍根1994p99
  • 溫伯格1994p147
  • 同上p149
  • 皮特1988p16-17
  • 范艾克棱斯
  • 馮弗朗茲1992p13
  • 同上p169
  • 卡德1991bpp53-54
  • 榮格1947段落439
  • 加菲1968p7
  • 榮格1968段落765-68
  • 馮弗朗茲1992p218
  • 卡德1991bp54
  • 皮特1991pp17-18
  • 卡德1991ap27
  • 傑恩斯1990p7
  • 同上p2
  • 同上pp3-4
  • 凱斯特勒1964p35
  • 斯坦納1969p35
  • 傑恩斯1990p50
  • 斯坦納1969pp44-45
  • 榮格1943段落768
  • 見信44
  • 斯圖亞特和格盧比茨基1992p181
  • 馮弗朗茲1992p288
  • 克羅斯蘭德1992p32
  • 霍根1994p103
  • 同上,p102
  • 斯圖亞特和格盧比茨基
  • 同上p102,和加菲1972p7
  • 戈爾曼1995p134
  • 同上
  • 霍根1994p104
  • 馮弗朗茲1992pp251-52
  • 阿伯特1004pp58-67
  • 霍根1994pp97-98
  • 斯圖亞特和格盧比茨基1992p269
  • 海森堡1974pp83-84
  • 海森堡1974pp37-38
  • 佩吉斯188p326,羅西1989pp7-8引用
  • 萊文1994p70
  • 加菲1972p43
  • 齊格1992p56
  • 馮弗朗茲1992p189
  • 博姆1988p26
  • 艾德曼1992p11
  • 同上p6
  • 斯圖亞特和格盧比茨基1992p159
  • 克羅斯蘭德1992p32
  • 溫伯格1994p173
  • 榮格1955-195614段落775
  • 弗萊恩1998pp73-74
  • 參考文獻

    艾伯特,D . 1994。《玻姆的量子力學替代方案》自《科學美國人》270:5(五月):58-67。

    玻姆,D . 1988。《超越相對論和量子理論》自《心理學視角》: 2(春夏刊):25-43

    布朗,M.W.1999年。《實驗室正在接近上帝粒子》自《紐約時報》,8月10日第二頁

    卡德,C.R. 1991a和1991b。《榮格和沃爾夫岡泡利的原型觀》自《心理學視角》24(春夏刊):19-33,25(秋冬刊):52 – 69。

    克羅斯蘭,M.,ed.1992《物質科學》阿姆斯特丹:戈登和布里奇。

    多布斯,B.J.T 1975《牛頓鍊金術的基礎》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

    埃德爾曼,G . 199《明亮的空氣,燦爛的火焰:關於思想的問題》紐約:基礎讀物出版社。

    弗拉比休斯,J . 1989《鍊金術》威廉巴羅:寶瓶座出版社。

    弗萊恩,M . 1998《哥本哈根》倫敦:梅圖恩出版社戲劇。

    戈爾-曼M . 1995《夸克和美洲豹》紐約:W·H·弗里曼。

    海贊,R.M.和J.特雷菲爾1992《科學問》紐約:錨版圖書

    海森堡,W.1974《穿越前沿》翻譯,彼得·希斯。紐約:哈珀和羅爾

    ___.1971年《物理和超越》。紐約:哈珀和羅爾

    霍根, J . 1994《粒子形上學》自《科學美國人》270:2(二月):96—106.

    加菲,A . 1965《記憶、夢想、反射》紐約:古著書店(Vintage Books)。

    ___.1972《來自c.g.榮格的生活和工作》倫敦:霍德和斯托頓。

    傑恩斯,J . 1990《兩院制崩潰的意識起源》波士頓:霍頓•米夫林公司。

    榮格,1928年。《論精神能量》CW 8

    ___.1947《論心靈的本質》CW 8

    ___.1955 – 1956《神秘關聯》(Mysteriuum Coniunctionis)CW 14

    ___.1968《塔維斯托克講座: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CW18

    ___.1974信件,卷:2.6。阿德勒和A·加菲,eds。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大學大學出版社。

    榮格,C.G.和W.泡利1954《自然和心理的詮釋》柏林根系列51。紐約:萬神殿。

    凱斯特勒:《創造的行為》紐約:麥克米倫。

    萊文,A-M.1994. 《自傳詩》大戟,普文斯鎮大學出版社。

    曼斯菲爾德,V.1989《量子力學與榮格心理學:建立一座橋梁》自《分析心理學學報》:34, 17

    曼斯菲爾德和J. M.斯皮格曼, 1991。《量子物理學和榮格心理學,第1部分:理論基礎,分析心理學,分析心理學學報36,267. 第2部分:應用 分析心理學學報: 289》

    皮特,F. D. 1987《共時性:物質與精神之間的橋梁》紐約班塔姆

    ___.1988《神聖的競爭者:沃爾夫岡·泡利與世界的對稱》自《心理學視角》 19,14-23.

    ___. 1991《泡利,物理學和心理學導論》自《心理學視角》24,17-18。

    羅西,E.L.1989.《作為奇異吸引子的原型》自《心理視角》20,4-14

    ___.1994《未來的一種量子心理學?》自《心理學視角》30,6-11

    齊格,C . 1991.《愛、戰爭與轉變:瑪麗-路易絲·馮弗朗茲的訪談》(Love, War, and Transformation: a Interview with Marie-Louise von)自《心理學視角》24- 54-63

    施派爾 E. 1994《從牛頓開始的六條路》 紐約:約翰·威利父子公司。

    施泰納,G. 1969《語言和沉默》米德爾塞克斯:企鵝出版社。

    斯圖爾特,I.和M. 格盧比茨基, 1992《可怕的對稱:上帝是幾何學家嗎?》倫敦:企鵝出版社

    泰勒,尤金.1996.,威廉詹姆斯超越邊界的意識論》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范艾克棱斯, 1991。《沃爾夫岡·泡利與物質精神的對話》自《心理學視角》24,34-53

    馮·弗朗茨,M-L.1992年《心靈與物質》波士頓和倫敦:香巴拉。

    溫伯格。S. 1994《最終理論之夢》紐約:古著書店(Vintage Books)。——1994a,《宇宙中的生命》自《科學美國人》(10月)

    譯者注

    兩位學者知識淵博,翻譯他們的信件無疑是一項艱巨任務。然而,我本人非常有幸召集到一群朋友。他們用不同方式,發揮各自的本領,幫助我克服翻譯過程中遇到的眾多問題。首先,我要感謝倫敦惠康研究所的Sonu Shamdasani博士,和雅典喬治亞大學的哲學教授John Granrose,在我翻譯此書時他還是蘇黎世榮格研究所所長。他們閱讀了我的初稿,並打消了我用自己方法翻譯後可能出現的任何疑慮。非常感謝他們的評論,對我的鼓勵之言。尤其要感謝Shamdasani博士就修改方面提出的寶貴建議。

    特別感謝蘇黎世大學物理系的Bruce Patterson教授。自始至終他充滿幽默感,熱情不減,認真校對了翻譯中的相關段落,尤其是物理學方面,巧妙地修改了我初中生物理學水平的笨拙翻譯和錯得離譜的術語,讓全文語句優美通順,專業性更強。

    James Donat博士一人完成了交叉參考,修改,以及校對注腳的繁重任務,做得非常出色,尤其是對細節的仔細嚴謹,令人欽佩。

    最後,我要感謝Jung Estate委員會的Ulrich Hoerni先生,他細致入微地閱讀了譯本,並提出了寶貴建議。

    譯者即叛者(出自拉丁語:Traduttore, traditore)。自從翻譯完此書之後,我對這句話的重要性深信不疑。然而,如果逐字逐句,將德語句法結構一字不變地翻譯過來,我懷疑這本書可能根本讀不下去。因此,我努力做到自由表達,同時保留信件原本的精神和作者的真實個性。

    榮格和泡利是20世紀的兩位重要人物。在他們的通信中,我們能看到兩位多方面的性格特徵,這些往往不會出現在他們本人的著作中。我希望這本譯作能夠讓更多英語世界的讀者認識榮格和泡利,不僅認識兩位學者本身,還認識到他們之間的友誼。

    David Roscoe 寫於蘇黎世大學

    編輯注

    斯普林弗拉格出版社在1992年出版了這本書信集的德語版,後來在1995年出版了泡利在信中提到的德文文章的英文翻譯。在標題下方也標注出來,《沃爾夫岡·泡利關於物理和哲學的論著》,主編查克斯·p·恩茨(Charks P. Enz)和卡爾·馮·梅恩(Karl von Meyenn),羅伯特·施拉普(Robert Schlapp)譯。

    榮格作品的引用更為復雜,因為他經常引用我們今天不容易讀到的早期德語版本。然而,榮格作品集(CW)已有英文譯本,這個版本大多數的卷本與《三年後的C. G.榮格》相似,使用編號段落。

    這些合編版本的編纂原則包括榮格給定文本的最新版本,其中要修訂、增補以及在信中替換被引用的原始書名。為了在英語世界和德語世界,在沒有榮格作品參考的兩代人之間架起橋梁,我們努力交叉參考,按照卷數和段落號,根據GW/CW中出現的版本和更老版本。1992年的德國版里沒有這麼做。

    和這一版一樣,這一卷的德語版包括有編號腳注的信件(其中大部分是泡利寫的),與C. A·邁耶的筆記在每封信末尾按字母順序給出。兩種注釋系統都包含不同程度完整性的書目細節。在此,被引用作品的完整參考書目已收錄在卷末,因此沒有在注釋中詳細說明所有原始參考細節。交叉引用直接添加到邁耶的注釋中,其中一些已經被修訂。添加了一些腳注和尾注,用符號進行了劃分。當交叉引用被添加到泡利注釋和信件本身時,它們出現在方括號內。此外,在每一封信的頂端,邁耶用方括號表示信件標號、寫下信件的地方、信的寫法:手寫的還是打字打的,或者先機打然後在空白處手寫標注。剩下的原始文本在外觀上唯一的改變是輕微的:用斜體表示書名和外來詞(拉丁語和法語)。

    德語版的一個缺點是沒有匹配原始信件和列印文本的標頁參考引用。通過添加括號中的引用來完成的我們做到了這點。

    我們已盡一切努力使本書的英文版本向德語版本的形式靠攏。這包括記錄日期、縮寫等方式的不規范。這也包括被引用的作品的德國書名,後面方括號中是英文翻譯,有時還會加上GW/CW的信息。

    寫於瑞士阿斯科納

    詹姆斯·多納特在蘇黎世和惠康研究機構的C.G.榮格研究所工作,並與人合編了《艾拉諾斯年鑒》一書。

    縮寫

    App. Appendix 附錄

    B.S. Bollingen Series 波林根系列叢書(出版於1946-1969,紐約眾神圖書公司出版,後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

    CERN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CW 《榮格選集》,波林根系列叢書

    ed., edn. 編輯後,編輯

    ETH 蘇黎世理工學院

    exp. 擴充

    Interpretation 《自然與精神闡釋》

    Jung Letters 《榮格書信選》

    Jung. Synchronicity 榮格散文

    Jung, Synchronizitat 榮格散文

    Naturerklarung 《自然和精神》

    n.d. 未標明日期的

    par(s). 段落

    Pauli, 「Kepler」 泡利散文《克卜勒》

    Pauli, 「Theorien bei Kepler」 泡利散文《克卜勒理論》

    rev. 修訂版

    tr. 翻譯

    unpub. 未出版的

    前言

    沒有享受過神聖靈感一隅的偉人是不存在的。——西塞羅a

    致尊敬的讀者

    這一書信集的編輯工作花了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時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的收藏包括了現存的80封信:泡利寫的三十九封信,榮格寫的三十一封信。附錄包含這兩位作者更多的作品,盡管這些作品來自這個時期,但無法給出確切日期。這個書信集能夠幾近完整地完成要歸功於一些機構和個人,我在這里向他們表示最深切的感謝。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榮格(蘇黎世)和泡利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日內瓦)的委員會,能夠批准出版這些信件。這項研究由彼特格勞斯博士進行,他是C.G.榮格檔案和泡利檔案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的主管,他很樂意為我提供檔案,這是特別有價值的。我也要感謝ETH的管理者心理學基金和唐納德·c·庫珀博士基金,他們都對這本書的出版做出了重要貢獻。真誠的感謝舒爾茨夫人和K.維恩曼夫人對手稿的認真細致的工作,以及ETH理論物理學研究機構的J. 弗羅里奇教授,是他讓這兩位女性的順利工作成為可能。

    我還要特別感謝我的兩位物理導師。感謝查爾斯·p·恩茲(日內瓦)和馬庫斯·菲爾茲 (庫斯納赫特)樂於相助和耐心的合作。

    所有這些良好條件匯集在一起,才使這兩位在他們的領域躋身頂尖之列的偉人的書信集出版成為可能。可以說,這場巨人之間的對話仍有深刻的意義,給讀者的印象尤其如此,因為這兩門學科——物理學和心理學——看似如此遙遠,但在基本原則上卻清晰地呈現出許多共同之處。即使在1935年這麼久之前,我在為榮格的60歲生日所作的紀念中指出了這一點,在此過程中,我很幸運地喚起了榮格對理論物理有真正的興趣。b從那時起,關於這個話題很多人寫了很多東西,但遺憾的是,很少有人和泡利與榮格一樣,如此致力於學術並富有自覺性。許多其他科學家,甚至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情況下,成為了無意識的受害者,其結果是,在他們的臆想中,他們「把物理安放在形上學的寶座」。另一個成功地保持了驚人清醒的頭腦在學習的「背景」下進行了科學研究的人是數學家雅克·阿達瑪(1865- 963),他的著作《數學家的頭腦:數學領域中發明的心理學》(1945)與此尤其相關。阿達瑪德以亨利·龐加萊的演講為起點。他不認識泡利和榮格,他們也不認識他c。

    泡利是他所在的領域里的一個例外,因為他能夠明確區分意識和無意識。他努力試圖理解他夢中的符號,同時仍牢記物理學的研究主題,在它們嚴謹的統合中,絕不缺少範式。泡利採用榮格的「放大法」時,特別謹慎,令人稱道。人們不能不佩服他的勇氣、誠實和對細節的關注。對於這種性質的工作,泡利很有幸在蘇黎世有這麼一個職位,因為在大學和ETH他能召集來自所有學科分支的大量高素質顧問。這也是泡利在那感覺賓至如歸的主要原因;他非常喜歡「他的理工學院」,並樂於在戰後回到這里。然而後來,這種幸福在保護平等的概念被動搖時被摧毀了。他覺得自己對對稱的熱愛被背叛了,但當他埋頭工作時,他的內心漸漸恢復了平靜d。

    我必須懇請讀者永遠記住,這些信從來沒有打算出版過,其中一些實在五十年多前寫就的。它們現在被出版的首要原因是它們不僅對物理學和心理學世界有重大意義,而且對科學史本身、哲學(尤其是認識論)和神學也有重大意義。我們也應該記住,榮格比泡利大二十五歲,因此很可能是他的「精神父親」。

    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表達:

    (W + P)•(C + G + J)/2=1

    我認為這些信件應該發表的第二個原因是它是緬懷兩位好朋友的方式。

    泡利到蘇黎世後才接觸到心理學。他的第一個主要成就——不相容原則是早期階段完成的(1925,諾貝爾獎1945年)。他在蘇黎世的分析是在1931年到1934年進行的,但從1932年開始,他就經常與榮格進行討論。正是在他們通信的那段時間里,中微子假說被提出來(後來得到了證實)①,但信中很少提到這一點。他在物理領域和心理學領域兩個地方表現出的巨大的創造力似乎涇渭分明。

    這種令人印象深刻的認真態度顯然也是他處理心理問題的一個因素。因此,感興趣的讀者想必不能不看泡利和榮格自己在書信中引用過的榮格的作品。這也適用於泡利對克卜勒的研究e,這篇論文與榮格關於共時性的論文一起發表f,並不是沒有充分的理由。兩位作者

    關於共時性原理有過些許討論,證據就是這個四分法,主要由泡利提出:

    p

    因果關系—|—共時性

    q

    在這方面,我想請讀者回憶榮格在1953年2月25日的信中所寫的:

    愛因斯坦教授曾多次應邀參加我的晚宴….愛因斯坦是第一個讓我開始思考相對論時間和空間,以及它們的心理制約的人。30多年後,這個刺激導致了我和物理學家W.泡利教授的關系以及對我關於精神共時性的論文g。

    所以即使在那個年代,物理學也對榮格的思想產生了溫和的影響。雖然玻爾互補概念的意義通過討論已經清楚地被揭示了,但仍值得根據這兩篇玻爾寫的文章進一步探討,文中他討論了它與生物學和心理學的相關性。

    傑勒德·多恩的一元宇宙公式讓榮格覺得很有趣,實際上這是「共時性的一般概念」的同義詞,因此是它的先驅。

    不知什麼原因,他們之間的通信突然中斷了。我們可以合理地假設,他們已經盡可能的理解了他們學科的基本原則,最終都達到了一致結論,那就是從此之後,他們只能獨自前行。有道是:’讓他們隨之而生吧 !’

    蘇黎世1991年五月一日 編輯留

    a沒有享受過神聖靈感一隅的偉人是不存在的。——西塞羅《關於上帝的性質》2,167a

    b《現代物理—現代心理學》,選自《文化意義:復雜心理學》pp349-62,柏林,尤里烏斯斯普林格維羅戈 1935年。未被翻譯成英語。

    c感謝卡爾·馮·梅耶恩指出這一點。

    d Cf.他的論文《對原子物理法則中反射對稱的違背》,出自泡利《論物理和哲學》183-92頁。

    e泡利《關於克卜勒理論》;泡利《科學論文選集》卷二pp1023-1114,翻譯,泡利《克卜勒》;相同翻譯見泡利《論物理和哲學》pp219-79

    f榮格「共時性」;也見CW 8,段落816-968。見CW 8, 2d ed, 1969年,翻譯已修改。

    g 見榮格致卡爾西里格博士的信 (1894-1962),見榮格書信,卷2,pp108 – 9。

    h《自然科學》21:13(1933年3月3日),第245- 50頁;和《光明與生命—重來》,發表於同一期刊,50:24(1963年12月):225-27。

    i原始信件以及泡利的私人圖書館都在CERN(日內瓦)的泡利檔案庫中;榮格的原始信件在蘇黎世庫斯納赫特他的圖書館里的榮格檔案中。

    ①中微子的存在首先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早期被沃夫岡泡利提出,用於解釋β衰變過程的能量保存,但直到1956年這種粒子才真正被檢測到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