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數據給出了有關太陽風「團塊」的有趣見解

為了更好地理解太陽這個近乎完美的熱等離子球體,帕克太陽探測器目前正在前往預定軌道的路上。不過地球上的科學家們,卻在回顧幾十年前的數據期間,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 它就是被天文學家們稱作「週期性密度結構」(又名「團塊」)的「大氣泡」。據悉,大約每隔 90 分鍾,太陽風就會在「打嗝」時吐出約等於 50~500 倍地球的團塊。

歷史數據給出了有關太陽風「團塊」的有趣見解

科學家們對『團塊』的認識,已有幾十年。(圖自:NASA / GSFC / SDO)

美國宇航局(NASA)戈達德航天中心天體物理學家 Nicholeen Viall 在接受 Space 采訪時稱:「它們看起來就像是熔岩燈中的斑點」。

但是現在,我們可以從源頭對其進行回顧。在近期的研究中,數據博士生 Simone Di Matteo 對美德兩國在 1974 / 1976 年發射的 Helios 1 / Helios 2 探測器的 45 年歷史數據進行了分析。

歷史數據給出了有關太陽風「團塊」的有趣見解

(截圖來自:NASA,via New Atlas)

結果發現,收集到的數據模式,與太陽『打嗝』吐出的團塊痕跡一致。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JGR 空間物理學》期刊上。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地球磁場能夠保護我們免受這些『團塊』的影響,但它們確實有可能對衛星和通信系統造成嚴重的干擾。

鑒於還有很多不瞭解的地方,NASA 向更靠近太陽的地方派出了帕克探測器,以熟悉太陽風和耀斑的性質,以及「週期性密度結構」。

The Helios Missions(via

近日,帕克太陽探測器剛剛完成了第二次近距離飛行,並將數據回傳至地球。Viall 在一份聲明中稱:「研究提出的問題,比我們能夠給出的答案還要多。對於該探測器來說,它做得還是相當完美的」。

最終,NASA 希望帕克探測器能夠更加貼近於太陽,並在耀斑形成後立即捕獲它們。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