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稱古毛犀牛滅絕是因氣候變化所致

科學家研究了關於史前巨型動物,如長毛象、穴居獅和毛犀牛在上一個冰河時代結束時的滅絕現象。此前,這一滅絕事件與早期人類在全球范圍內對狩獵動物的傳播有關。然而,新的研究發現,毛犀牛滅絕的原因可能與過度獵殺不同。

科學家表示,氣候變化可能導致了這種生物的滅絕。科學家對14種巨型食草動物的古代DNA進行測序後發現,毛犀牛種群在西伯利亞滅絕前的幾千年里是穩定而多樣的。研究小組認為,該地區的氣溫上升過高,對適應寒冷的物種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研究小組表示,最初認為人類是在1.4萬或1.5萬年前出現在西伯利亞東北部的,就在犀牛滅絕的前後。然而,已經發現了更早的人類居住地,其中有一處約有3萬年歷史。這意味着毛犀牛的消亡與人類首次出現在該地區的時間並不一致。

與其說是消亡,不如說是在那個時代出現了類似於人口增加的現象。為了了解塞爾維亞羊毛犀牛種群的規模和穩定性,研究人員從14種生物的組織、骨骼和毛發樣本中研究了DNA。他們對完整的核基因組進行了測序,以回顧時間並估計種群規模。他們還對14個線粒體基因組進行了測序,以估算雌性有效種群數量。利用這些技術,研究人員能夠估算出毛犀牛滅絕前數萬年的種群數量。他們發現,在2.9萬年前寒冷期開始時,種群數量增加後,毛犀牛種群數量保持穩定,近親繁殖率很低。穩定的狀態一直持續到人類開始在西伯利亞生活之後。研究小組認為,這種下降與在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結束時出現的短暫變暖相吻合,這一時期被成為Bølling-Allerød間歇期。

研究人員稱古毛犀牛滅絕是因氣候變化所致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