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蟎蟲可能記錄了印加帝國的興衰

1月8日,據媒體報導,研究人員發現:吃下生物糞便的蟎蟲可能記錄了印加帝國的興衰。印加帝國是11世紀至16世紀時位於美洲的古老帝國。它的中心區域分佈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上,其版圖大約是今天南美洲的秘魯、厄瓜多爾、哥倫比亞、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一帶。

科學家發現蟎蟲可能記錄了印加帝國的興衰

資料圖

研究人員發現,美洲駱駝的糞便很可能記錄了安第斯山脈的歷史。在秘魯高地的一個古老乾涸的小湖上,吃下這些美洲駱駝糞便的蟎蟲通過它們數量的增長,密切跟蹤記錄着包括印加帝國興衰的主要的歷史事件。

這個古老的湖叫做Marcacocha,現在是安第斯山脈的一個濕地,靠近印加城市奧蘭塔博。但在大約200年前,它是一個被草原環繞的小水池,也是印加駱駝商隊的熱門停留地。成千上萬的美洲駱駝載着食鹽和古柯葉等貿易商品穿過盆地,從湖里喝下水,然後大小便。沖進湖中的糞便被生活在湖中的半毫米長蜘蛛大小的蟎吃掉。

經過Marcacocha湖的美洲駱駝越多,它們吃的糞便就越多,它們的繁殖數量也就越大。蟎死後,它們沉入湖泥中,保存在那里。英國布萊頓蘇塞克斯大學的古生態學家AlexChepstow-Lusty在幾個世紀後在一個沉積物核心發現了它們。

當AlexChepstow-Lusty計算出核心每一層的蟎數時,他發現當印加帝國從公元1438年到公元1533年統治安第斯山脈時,它們的數量激增。但在西班牙人到達後,核心層中的蟎蟲數量急劇下降。這是因為許多土著人和他們的動物在征服帝國期間和之後死亡。他說,雖然一旦歐洲的牛和豬遷入湖邊開始大小便,蟎的數量就會再次增加,但當天花在該地區肆虐時,蟎的數量在公元前1720年左右開始下降。

AlexChepstow-Lusty對蟎的記錄感興趣,因此決定看看另一種吃糞便的微生物能告訴他什麼。一種叫做真菌的孢子蟲生活在草食動物的糞便上,它們經常被用來追蹤記錄過去的大型食草動物種群,包括冰河時代的巨獸,如乳齒象和猛獁象。突然銳減的孢子蟲通常被解釋為那些動物何時滅絕的標志。

AlexChepstow-Lusty發現真菌孢子蟲在Marcacocha湖核心地區出現增減循環。但這些循環並沒有追蹤到蟎種群或導致美洲駱駝死亡的已知歷史事件。孢子在乾旱時期數量增加,當湖面變大時,孢子數量就會減少。因此,對於像Marcacocha這樣小而淺的湖泊,孢子蟲可能會提供過去食草動物種群的誤導性信息。

墨爾本佛羅里達理工學院的古生態學家Mark Bush也認為,Marcacocha湖的環境並不適合孢子蟲生活。雖然蟎「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替代物,」他說,「但在其他地方還沒有足夠的研究來測試蟎的數量和食草動物種群的大小之間的關系,因此不能確保蟎是一個准確的替代物。」

AlexChepstow-Lusty希望其他研究人員對沉積物岩芯中的原始蟎進行統計,以期找出它們何時何地能提供Marcacocha湖以外的准確信息。他說:「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在湖中找到什麼。」所有微生物,尤其是那些吃糞便的微生物,都值得仔細觀察。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