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NASA那張說中國讓地球變得更綠的照片嗎?這事有後續了

還記得去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曾發布的那張「中國讓地球變得更綠」的照片嗎?如今,這事又有後續了。29日,一篇發表在《自然》雜誌、關於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的學術文章引發媒體關注。初看上去,這篇文章略顯得有些難懂,光標題可能就難住了很多人:《從大氣溫室氣體濃度估算出中國陸地碳匯量巨大》。

還記得NASA那張說中國讓地球變得更綠的照片嗎?這事有後續了

《自然》雜誌截圖

首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碳匯。通俗而言,可理解為碳吸收,具體指通過植樹造林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的過程。

眾所周知,中國近些年來在植樹造林、森林恢復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也頗有建樹,那麼這些成果對中國大氣溫室氣體濃度是否有所作用?《自然》雜誌文章所回答的正是這一問題。研究結果表明,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

簡言之,至少近六年來,中國人為排放二氧化碳總量的近一半,都被我們所種植、培育的森林吸收掉了。據文章指出,其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是中國重要林區,尤其是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的新種植森林。

這無疑是個利好消息。而好消息,自然也會被外國媒體所注意。

英國廣播公司(BBC)敏銳指出,這項研究表明,上述中國兩個地區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規模「被嚴重低估」。

還記得NASA那張說中國讓地球變得更綠的照片嗎?這事有後續了

BBC報道截圖

BBC沒有誇大其詞,因為正是在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對海量觀測數據的追蹤、計算和論證中,中國陸地系統「被嚴重低估的碳匯能力」才最終被看見。

用文章合著者、英國愛丁堡大學的保羅·帕爾默(Paul Palmer)教授的話說,中國森林碳匯規模大到「可能讓人驚訝」,但他同時指出,空間和實地測量數據之間的「良好一致性」可以消除外界的驚訝和疑慮。他用「穩健」一詞形容這項對中國碳匯能力至關重要的研究。

28日,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在其官網提前公布了《自然》雜誌將發表這項研究的消息,並明確指出:這一研究將為「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還記得NASA那張說中國讓地球變得更綠的照片嗎?這事有後續了

很顯然,對中國而言,作為一直以來被公認 「全球碳排放量最大國家」,一旦所排放二氧化碳的近一半能夠被日益茂盛的森林所直接吸收,那麼這麼多年來圍繞碳排放等氣候議題而形成的話語場無疑將發生深遠變化。

可以說,這是對中國森林碳匯能力的一次「正名」,同時也是對國際社會長期以來借中國碳排放量說事的一次有力回擊。

而有了這些數據的支撐,無論是在曾被發達國家占據主場的氣候談判中,還是對未來中國承諾的踐行中,中國的底氣和信心都會更足——今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中國領導人作出鄭重承諾: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那麼,又是什麼導向了中國陸地系統碳匯能力「被看見」這一結果呢?

對此,《自然》雜誌文章和BBC報道都給出了清晰答案。

「這是中國近40年來對恢復天然森林植被、加強人工林培育的巨大投入取得的成果。」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森林的日益茂盛顯而易見。近幾十年來,數十億棵樹被種下,以解決荒漠化和土壤流失,並建立充滿活力的木材和造紙工業。」

而在對多篇資料的復盤中,小銳也發現了一個意外亮點——去年,NASA曾公布一張衛星照片顯示中國等國的努力正在讓地球變得更加綠色,引發世界網友一波集體感謝中國的熱潮(點擊閱讀相關報道),而今天《自然》雜誌上發表的這項新研究,則為NASA照片增添了更有力且更進一步的科學支撐。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