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刺激焦慮的「雞娃號」還能走多遠

近日,一篇關於「雞娃號內幕」的文章持續引發爭議。自媒體帳號「青朱」題為《我偷看了海淀雞娃號的秘密》的文章稱,「雞娃號」如今已實現集團式運作。隨後,被質疑操縱「雞娃號」的自媒體公司,以「嚴重影響品牌形象」為由向「青朱」發出律師函,要求其刪文並道歉。

有意思的是,隨著事件發酵,一些受質疑的「雞娃號」相繼刪除了公眾號名稱中的「海淀」字樣。

所謂「雞娃號」,即給學生和家長「打雞血」,炒作教育焦慮的一些自媒體號。涉事公眾號及自媒體服務公司是否會將維權堅持到底,還需要觀察。然而,某些「雞娃號」積極配合校外培訓機構、房地產中介機構的焦慮營銷,把刺激焦慮作為牟利手段,是需要引起監管部門高度重視的。要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必須把這些「雞娃號」也納入治理,禁止其發布炒作提前教育、超前教育,以及虛假學區房、學區學校排名等違規信息。

「雞娃號」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大多以「某某媽」「某某爸」現身說法的方式,以分享育兒經驗為名,強調提前教育、超前教育的重要性。這些公眾號能獲得大量粉絲,就是善於抓住家長本來已經陷入焦慮的心態,煽風點火。本來,如果僅僅涉及育兒理念,「雞娃號」也並不存在什麼問題,但,如果「雞娃號」涉及炒作提前教育、超前教育,歪曲解讀升學政策,並作為校外培訓機構違規進行提前培訓以及房產中介機構哄抬學區房價格的營銷主力軍時,就需要加以清理了。

比如,國家明確要求幼兒園「去小學化」,也禁止校外培訓機構面向幼兒進行違規培訓,而「雞娃號」則渲染這是「故意讓普通老百姓孩子失去競爭力」,強烈暗示家長要贏得所謂「教育分層」大戰,就必須從孩子出生時起抓緊進行早教。再比如,對於選擇校外培訓與參加競賽,「雞娃號」會以所謂「牛蛙」成長的故事,刺激家長攀比,讓家長產生不送孩子去培訓班,就將全面落後的危機感和緊迫感。由於「雞娃號」與功利教育環境契合,其主張容易得到部分家長認可並追隨。比如對「強基計劃」,理性的解讀是要求學生和家長按興趣選擇申請,而「雞娃號」則渲染「強基計劃」究竟會降多少分,分析示範性高中的名額分配,義務教育階段的就近入學政策等。用根本沒有科學依據的數據,來指導家長怎麼贏得擇校之戰,從而與教育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馳。很顯然,這些「雞娃號」會得到校外培訓機構和房地產中介機構的青睞,並就這樣風生水起,甚至實現集團化發展。

最近,多地已經啟動對炒作學區房的虛假、違法廣告的集中治理,其中,就包括對自媒體公眾號的治理,如深圳市市場監管局明確將加強對527家傳統媒體和網際網路媒體廣告的監測。

同時,治理當前社會存在的教育焦慮和「教育內卷化」問題,還需要全社會形成合力,國家層面需推進全面的教育管理與評價改革,而社會機構同樣責無旁貸。

去年「教育內卷」成為熱詞,而「雞娃」則是「教育內卷」的具體表現。總體而言,家長正被社會製造的「雞娃焦慮」包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超前教育、提前教育以及焦慮營銷;房地產機構散布虛假信息炒作學區房;自媒體平台主打「雞娃」話題;甚至影視劇也「敏銳地」發現「雞娃」題材具有很強的社會關注度……所有「雞娃焦慮」的製造者,都宣稱是為了讓孩子贏得未來、跨越階層、改變命運,然而,這並不是真正為了孩子,而是製造一個完全不顧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反教育生態,不斷增加孩子的學業壓力和培訓負擔,升級家長的「雞娃」手段,從中牟利。

與「雞娃焦慮」相對應的還有「教育劇場效應」。即劇場中前排的觀眾站起來,後排的觀眾為了看清也站起來,最後全劇場的觀眾都站起來看戲。出現家長比拼報班、比拼競賽的「教育劇場效應」,其中既存在監管缺位的原因,有關部門沒有及時禁止機構的超前教育、提前教育,讓站起來的前排觀眾坐下來;也與一些個體、環節為了私利,不顧公共秩序、公共利益有關。現實中,並不存在所有觀眾都站起來看戲的劇場,但教育場景中,卻處處是這樣的劇場。毫無疑問,學生是劇場效應的最大受害者。所有製造「雞娃焦慮」者,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治理「雞娃焦慮」,也就需要對整體教育生態進行系統性治理。(作者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