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讓孩子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從瞭解身體各器官營養需求開始

文|凝媽

現在的孩子普遍飲食不健康,喜歡吃甜食,吃各種垃圾食品,到了該吃正餐的時候,挑肥揀瘦,自己偏愛的食物一頓猛吃,不愛吃的健康食物碰都不想碰。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亨麗埃塔·福爾(Henrietta Fore)說:僅僅讓兒童吃飽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吃到健康的食物

醫生:讓孩子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從瞭解身體各器官營養需求開始

《兒童健康飲食行為培養需要從小抓起》中提到:1998—2015 年城市兒童的零食消費率一直在96%以上,而1998至2008年,城市兒童的人均日飲用飲料量由329.1 mL上升到715mL,形勢越來越不容樂觀。

家長們或許能瞭解飲食的重要性,問題是在要求時,孩子聽得雲里霧里,不明所以。我們理論說一大堆,孩子沒有切身的感受,不會進行前瞻性思考,還是做不到按照我們的要求健康飲食,我們為了讓孩子開心、讓孩子吃飽只能妥協。

醫生:讓孩子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從瞭解身體各器官營養需求開始

營養學家維京(J.J.Virgin)博士說:「接觸產生偏好。你給孩子吃什麼,他們這一輩子就會吃什麼。」

孩子的良好的飲食習慣,必須要從小開始培養,消極對待不是好辦法,要跳出思維陷阱進行改變。

跟孩子看了一本書《奇妙的身體旅行》,帶孩子探索身體的每個器官,瞭解整個身體系統如何運作,明白飲食是不同器官的必需之物,就會輕鬆理解為什麼要吃各種不同的食物。

醫生:讓孩子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從瞭解身體各器官營養需求開始

這本書的作者馬克斯·彭伯頓來自英國,是一名執業醫生,除了醫學學位,他還獲得了人類學學位,並因此獲得了一等獎和學術優秀獎。馬克斯曾在廣泛的醫學領域工作,從A&E,老年病學,成人精神病學,外科和兒科姑息治療,經驗非常豐富。

在《奇妙的身體旅行》中,作者用圖文並茂的形式,詳細介紹了28個器官的構造、功能,並給出26個陪伴孩子終身健康的小秘籍。我們會獲得這樣的要點:讓孩子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從瞭解身體各器官的營養需求開始。

醫生:讓孩子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從瞭解身體各器官營養需求開始

飲食讓細胞健康有活力

人體是由數萬億個細胞組成的,每個細胞由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組成,身體里有200多種不同細胞。形態相近、功能相關的一群細胞和細胞間質構成組織,不同類型的組織構成器官,不同類型的器官在一起工作,就構成一個系統。不同系統協同合作,人體就這樣正常運起來。

細胞有生命週期,每時每刻都會衰老、死亡,但是也會重生。要想讓新細胞不斷補充進來,替代那些死去的細胞,就要補充營養。

細胞最喜歡的食物是蛋白質,比如魚、堅果、雞蛋等等。有些孩子愛吃蛋白質類食物也不是壞事,能增強細胞活力。家長擔心多吃蛋白質會發胖,其實只要控制好食用量就可以。

醫生:讓孩子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從瞭解身體各器官營養需求開始

飲食讓肌肉強壯有力

在我們粗淺的認識里,肌肉是健美的象徵,平時也感受不到肌肉的作用,除非你偶然去爬山,第二天累得肌肉痠痛。其實肌肉在默默做著很多工作,我們不瞭解,所以常常被我們忽視。肌肉也並非都一樣,它有三種類型,骨骼肌、平滑肌、心肌。

骨骼肌為人體動作提供動力,比如走路或微笑。如果運動量過大會導致肌肉痠痛,但是修復後會更強壯。平滑肌是個聰明能幹的肌肉,他會主動工作,消化系統、眼睛中都有平滑肌,能幫助食物進入胃部正常消化,幫助眼睛看清周圍事物。心肌位於心臟壁,如同一個水泵,將血液輸送到全身,維繫著我們的生命。

要想肌肉更強壯,並修復那些受損的肌肉,就需要補充營養。營養一定要保證健康,比如用白開水代替飲料,用水果代替巧克力。孩子明白,健康飲食不是爸爸媽媽的需要,不是爸爸媽媽過分擔憂和焦慮,而是肌肉的需要,就可以從心理上接受,並糾正現在的不良飲食習慣。

醫生:讓孩子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從瞭解身體各器官營養需求開始

飲食讓骨頭(包括牙齒)健康堅硬

骨頭的作用也常常被忽視,只有當自己受傷了,或者牙齒壞了,感到切身的疼痛,才意識到要骨頭的重要性,其實骨頭的作用比我們想像得要多。

骨頭會保護各個器官,比如顱骨保護大腦。骨頭和肌肉一起合作,幫助我們完成各種動作。骨頭為身體做支撐,讓我們能立起來,不會像水母一樣軟軟的。骨頭還能儲存礦物質和脂肪,甚至是一些毒素。骨髓的作用也很不一般,還能參與造血。

骨頭有這麼多作用,如果出現故障,我們就會很難受,所以要小心呵護骨頭。為了讓骨頭健康堅硬,要有充足的鈣,比如喝牛奶、新鮮綠葉蔬菜、堅果等富含鈣質的食物。還有充足的維生素D,幫孩子吸收鈣。像三文魚、蛋黃中就有維生素D。牙齒不喜歡甜食,要少吃甜食。

醫生:讓孩子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從瞭解身體各器官營養需求開始

飲食讓大腦、內臟減輕壓力

大腦每天都在不停運轉,即使睡眠狀態也在處理各種事物。大腦不僅控制運動、說話、記憶、感知等,還會控制飲食,不良的飲食習慣會讓大腦壓力倍增。比如吃太快、看電視、看手機吃飯時,大腦來不及處理,會導致吃得太多。正確的飲食習慣是細嚼慢嚥、專心吃飯。

不健康的飲食不僅會讓胃感到不舒服,還會影響其他內臟器官。比如吃過多含糖高的食物,會迫使胰腺不得不分泌大量胰島素,胰腺會感到疲勞而處於病態。喝水太少或吃蔬菜太少,會導致大腸蠕動變慢。一些酒精含量高的食物,會超出肝臟分解毒素的負荷,導致損傷。喝水太少,對影響腎臟的清理作用。

所以,平時要少吃糖,多喝水,多吃蔬菜,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醫生:讓孩子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從瞭解身體各器官營養需求開始


上面的介紹選取了《奇妙的身體旅行》關於飲食健康部分的重點內容,還有其他主要器官的內容沒有詳細介紹,我和孩子看後,更新了很多認知。孩子平時不愛吃蛋黃,看到骨頭部分的介紹後表示:蛋黃這麼有營養,你還不吃呢!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檢討。

這套書設計思想是給小學生看,我實踐發現3歲以上的孩子都可以看,只要孩子之前已經積累了很多身體知識,這本書都可以輕鬆理解。

這本書的目錄很有特點,很能吸引孩子,因為目錄像迷宮遊戲,孩子用手指順著連線去找頁碼和名字,感到很有趣。

醫生:讓孩子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從瞭解身體各器官營養需求開始

語言風格貼近孩子認知水平,比如把人體比作「房子」,把細胞比做「積木」,把神經元比作「大樹」,孩子容易理解。語言生動有趣,讀起來不費力。比如把瞭解人體內部構造稱為「探險」,把健康小秘籍稱為「健康加加油」,把基因稱為「非凡設計師」,把胃稱做「濃湯料理機」。

文字內容介紹得非常詳細,能讓孩子學到豐富翔實的科普知識,不同於一般簡單的低幼繪本。有50多幅手繪圖片,300多個精緻細節,清晰準確地給孩子演示了身體的精妙之處。

醫生:讓孩子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從瞭解身體各器官營養需求開始

馬克斯·彭伯頓說「照顧好你的身體,那麼它也會照顧好你」,讓孩子瞭解身體知識主動保護自己,比講再多的道理都強。這本書值得每個3歲以上的孩子閱讀,原價88元,活動價44元,需要的家長點擊連結即可下單。

我是@凝媽悟語,兩個孩子的媽媽,致力於培養陽光積極的孩子,歡迎關注我,育兒路上一起前行。

來源:kknews醫生:讓孩子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從瞭解身體各器官營養需求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