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春捂秋凍」怎麼捂? 你「捂」對了嗎?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句家喻戶曉的養生民諺。的確,「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氣候變化無常,尤其是晝夜溫差懸殊,加之多風,風速越快,人體散失的熱量也越快、越多,就更覺寒冷,此時,人的衣着若不合時宜,很容易罹患各種疾病。所以,古今養生十分強調「春捂」。可「捂」也不能盲目,要講求方式方法,否則不僅不利於身體健康,還可能致病。

@所有人,「春捂秋凍」怎麼捂? 你「捂」對了嗎?

資料圖。來源:新華網

「春捂」要把握分寸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當冬季向春季轉換時,人體防衛體系處於「冬眠」初醒之際,因此這一階段不能急於一下子減掉衣物,而應一件一件地減,並根據不同體質,因人而異。研究表明,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來說,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可以減少身上的衣物。但是減衣還是以氣溫持續7至14天沒有變化時為好,就是說氣溫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體弱者或高齡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體才能適應。當然也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捂」出了汗,冷風一吹反易着涼「傷風」。

「春捂」也有側重

古人在長期的生活與勞動實踐中認識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古代養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張,《老老恆言》也有「春凍未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之說,既養陽又收陰,與自然氣候變化協調一致,可謂「天人相應」。這也與現代醫學所認為的人體下部血液循環較上部為差,易受寒冷侵襲的觀點相吻合。所以,春天還是以遵循「下厚上薄」為好。中醫《脈法》中說,「聖人寒頭暖足,治病者取有餘而益不足也」。寒頭暖足,既是古代中醫學的治病准則,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當然,由於個體差異的不同,保持頭部的「寒」要有度。

「春捂」還要看天

許多疾病的發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比如心肌梗死、中風等在冷空氣過境時會驟然增多。因此,捂要順應天時,在氣象台預報的冷空氣到來之前增添衣物,未雨綢繆。面對「孩兒臉」似的春天,你得隨天氣變化加減衣服。晝夜溫差大於8℃就不要忙於減衣。

春季養生應該注意什麼?

▶▶春天養肝情志調養是關鍵

在情志上,春天要讓自己的意志生發,而不要使之抑鬱,應做到心胸開闊、樂觀愉快,一定要讓情志生機盎然。只能助其暢達,而不能剝奪,只能賞心怡情,絕不可抑制摧殘。春季應肝氣,肝氣旺則易怒,遇事需戒怒。因為怒不僅傷肝臟,還傷心、傷胃、傷腦等,從而導致各種疾病。

▶▶春天護肝做好兩個動作

●伸懶腰

護肝最簡單的方法是伸懶腰,這是人體自我保健,特別是對肝臟保健的一種條件反射。因為伸腰展腹,需要全身肌肉用力,並配以深呼吸,有吐故納新、行氣活血、通暢經絡關節的作用,可以激發肝臟機能,使肝臟得到「鍛鍊」。

動作要領:伸展時,要儘量吸氣;放鬆時,全身肌肉鬆弛,儘量呼氣,效果會更好。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經常做這一動作,可增加肌肉、韌帶彈性,延緩衰老。

●按太衝穴

可以在看電視的時候,可以敲打、按揉、拉伸肝經;順着肝經按揉,如果有疼痛點,一定要通過敲打、按揉、艾灸到不痛為止。否則就會肝氣不順。「太衝穴」是肝經的原穴,也是儲存肝經元氣的倉庫。每天按摩或艾灸它20分鍾能養肝護肝;艾灸之前最好按揉太衝穴3分鍾,如果此處每天有意識地用力重復抓握動作,也能起到補肝作用。

▶▶春天飲食護肝兩禁忌

立春後飲食忌酸。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是指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而要多吃些甜味的飲食,能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以防肝氣過旺。宜適當多吃些能溫補陽氣的食物。李時珍《本草綱目》引《風土記》里主張「以蔥、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雜和而食」,市場中在售的蔥、蒜、韭可謂是養陽的時蔬。

立春後飲食忌辣。要少吃麻辣火鍋、羊肉、燒烤、油炸。因為這些食物都可能損耗陽氣,導致上火。

▶▶春天泡腳升陽氣

●泡腳應有「度」把握時間和溫度

1.時間:很多人喜歡晚上泡腳,專家建議晚飯後最好休息個把小時再泡腳,晚上7~9時或睡前兩小時為宜。另外,泡腳時間並非越長越好,一般來說泡20~25分鍾就可以了,或者當泡到後背感覺有點微潮,或者額頭微微有點汗就可以了。

2.溫度:泡腳水的溫度以40℃~45℃為宜,腳上繭較多的人水溫可適當高一點點,而皮膚嫩的孩子水溫則要低一點。泡腳最好用桶,水面高度至少要達到小腿的1/3處。泡的過程中可用毛巾覆蓋膝部和桶面,既達到保持水溫的目的,又能為膝關節保暖。

3.很多人喜歡邊泡腳邊看書或電視,感覺十分愜意,但實際上也不是個好習慣。因為看書或者看電視時會分散注意力,可能導致對溫度感知差,水溫太高或者太低、泡得太久了,都未能及時覺察到,一定要避免因此出現燙傷或着涼。另外,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更應該注意,如果泡腳時感到胸悶、頭暈,應立即停止泡腳。

●這幾類人不太適合泡腳保健

專家提醒,泡腳雖有種種好處,但也不是人人皆宜,不要過於誇大其作用,以下這些人不太適合泡腳:

1.有靜脈曲張和靜脈血栓者:泡腳對於靜脈曲張和靜脈血栓的病人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因為泡腳時,下肢動脈擴張,更多動脈血液進入下肢,然而靜脈的回流能力並不會因此增加。所以,本來就回流不暢或阻塞的靜脈病患者,熱水泡腳會加重血液淤積。此外,熱水泡腳不當還可能導致毛細血管破裂,形成皮膚上的出血點,時間久了可形成色素沉着使小腿顏色變黑。如果靜脈血栓病人正在服用抗凝藥物,則出血情況會更嚴重。

2.糖尿病足患者:糖尿病患者一旦存在神經病變,足部對痛覺、水溫的感覺反饋機制失靈,可能不斷加熱水,導致燙傷都渾然不覺。

3.在疾病發作期,比如高熱、患急性傳染病、痛風發作期,或是皮膚有破損、腳部有傷口時,也要暫停泡腳。

@所有人,「春捂秋凍」怎麼捂? 你「捂」對了嗎?

資料圖。來源:新華網

注意!春季這些高發病來襲,最有用的防控指南在這

隨着春天來臨,春天的高發疾病也來了,流感、手足口病、過敏……防護措施你做好了嗎?

▶▶流行性感冒

春季是流感高發季,流感不同於普通感冒,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發高燒38度以上、咳嗽、嗓子疼、頭疼,全身痠疼、關節疼,一定要馬上去醫院,不要扛着。

這樣預防:

①接種疫苗。這是防治流感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最好在流感高峰之前。兒童和體弱多病者可及早接種流感疫苗。

②勤洗手。切忌簡單地用水沖,而是每次用香皂好好揉搓後再衝洗;不要去人群密集的地方,減少被感染的機會。出現發熱、咳嗽或咽痛等流感症狀應及早離崗離校居家休息。

③開窗通風。開窗通風是最簡單的居室消毒方法!上午9~11時或下午2~4時,開窗10~20分鍾。

▶▶春季過敏

春天風大天干,空氣中粉塵含量高,花粉等容易引起過敏的物質吹散到空氣中,過敏體質的人很容易發生過敏性疾病。

這樣預防:

①出門戴口罩。有過敏體質的人應儘量少賞花,外出時要戴口罩、墨鏡等,以減少接觸花粉的機會。

②玉屏風散防過敏。中醫認為過敏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免疫反應出現問題,玉屏風散,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只需黃芪、白術、防風三種藥材。在藥店磨成粉,回家後按2∶2∶1的比例分別取三味藥代茶飲,可作為一種調養茶長期飲用。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好發於1歲到4歲的寶寶,典型症狀是發熱、咽痛、流涕、咳嗽、食慾不振等,一般發熱1-2天後在患兒的口腔、手、足、臀部會出現米粒或黃豆樣的斑丘疹或皰疹,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

這樣預防:

①勤消毒,勤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兒童玩具和常接觸到的物品應當定期進行清潔消毒。避免兒童與患手足口病兒童密切接觸。

②接種疫苗。6月齡~5歲兒童,可以通過接種疫苗來預防手足口病。

▶▶紅眼病

春天肝氣旺盛,波動較大,因此眼病患者也多了起來,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紅眼病。

紅眼病發生時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一是明顯的眼紅和眼分泌物增多。「如果是細菌性感染導致的紅眼病,眼分泌物多呈黏膿狀,如果是病毒感染引發的紅眼病,眼分泌物多呈水狀。」

這樣預防:

①注意衛生和隔離。不要與紅眼病患者共用毛巾、臉盆等清潔用具。多用流水洗臉。

②喝點菊花茶。取菊花(最好選黃菊)2克、梔子2克、決明子2克,泡水即可。在紅眼病流行的時候,常喝這道茶也有預防的作用。

▶▶春季皮炎

春天柳絮飛揚,加上春季風大,空氣濕度小,癢癢也跟着向各位「報到」,春季皮炎也容易發作。主要表現為脫屑、瘙癢、干疼等症狀,有的表現為紅斑丘疹和鱗屑等,還有些女性表現為雀斑增多或褐斑加重。

這樣預防:

①注意飲食。少吃容易造成皮膚過敏的蝦蟹等,多吃含維生素A的食物及新鮮蔬菜和水果。

②別用劣質化妝品。換化妝品、護膚品先在胳膊上試試是否過敏。洗澡別太勤,尤其乾性皮膚者,還要戒菸酒。

③做好防曬。避免直接暴曬於太陽下,最好戴帽子或者圍絲巾。出門最好戴口罩,以免柳絮接觸臉部皮膚,引起瘙癢。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長城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