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今宵,歡喜元宵。







難忘今宵,歡喜元宵。

難忘今宵,歡喜元宵。


元宵,原意為「 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是晚上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


傳說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恐不安。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密謀,奪取劉氏江山之事。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 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以示慶祝。


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難忘今宵,歡喜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節,在中國古代,是上元節屬於「有情人」的日子。也是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


在古代未出嫁的女孩子,平時只能「家里蹲」而這一天,女孩們也終於能在黃昏後走上街頭,賞花燈,猜燈謎,看看心儀的男生或與其相約。也就有了以下的:


「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難忘今宵,歡喜元宵。

吃湯圓


宋代民間流行吃元宵(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 寓意團圓美滿,在外遊子會藉此機會與家人團圓。


鬧花燈


每逢今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的習俗,故也稱為燈節。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正月十五到來之前,街頭巷尾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品種繁多、巧奪天工,是夜間難得的一番美景。


猜燈謎


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綵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綵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耍龍燈


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踩高蹺


高蹺本屬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難忘今宵,歡喜元宵。  

 祝您和家人,

「 團團圓圓,喜鬧元宵 」!


難忘今宵,歡喜元宵。

註明:根據百度素材



來源:華人頭條

來源:小羊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