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患者:重溫《計程車司機》

你是否曾有這樣一種感覺,身處在某個環境中與這的人吃喝玩樂開著濫俗的玩笑一切似乎很和諧但你打心底明白你和他們是不同的人,你自己有更高的追求但你卻無力改變現狀只能任由日子一天天這樣過下去?答案是肯定的話這部《計程車司機》這部電影一定會讓你感同身受。

《計程車司機》上映於美國1976年2月8日 保羅·施拉德編劇,馬丁·斯科塞斯指導,羅伯特·德尼羅主演,這部影片不僅被視為馬丁導演生涯的代表作之一更是讓他在國際影壇嶄露頭角並在當年憑此片斬獲了29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編劇保羅施拉德為何能寫出這樣一個打動人心的角色?結合他當時的處境就一目瞭然:

  • 正處於事業的轉型期:由影評人轉向編劇,經濟狀況不佳。
  • 婚姻破裂:為了情人離開了妻子,結果卻被情人甩掉導致自己居無定所,有時候住在車里有時候借住在前女友空曠的閒置公寓里沒有暖氣可用。
  • 他意識到自己與世隔絕,已經幾周都沒有和人說過話了,在封閉的環境中自然而然的聯想到計程車司機這一個孤單男性到處游盪的比喻,靈感就這麼撲面而來——施拉德僅用了10天就完成了劇本初稿。僅有精彩的劇本並不能成就經典仍然還需要能捕捉劇本精髓的導演,擅長犯罪題材的馬丁正適合作為導演人選,然而彼時的馬丁還是個初出茅廬的新人導演並沒有什麼光鮮的履歷,馬丁通過圈中好友布萊恩·德·帕爾瑪(代表作《疤面煞星》,《碟中諜1》)拿到了劇本初稿後馬丁被劇本深深吸引,找到買下劇本的製片人菲利普斯游說自薦,然而製片人以履歷不夠光鮮婉拒了他,直到1972年有了轉機,時年馬丁另一部代表作《窮街陋巷》已經有了粗剪版本,帕爾瑪為了向製片人力薦馬丁帶他們看了粗剪版本,製片人僅僅看到一半就決定將導演權交到馬丁手里並提出了一個額外要求——他要讓片中的年輕人也加入到隊伍里來這個人正是羅伯特·德尼羅。

    接下來的故事就十分美好了《窮街陋巷》取得了成功,德尼羅憑借《教父2》的精彩表演為自己贏得了47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一切水到渠成《計程車司機》順利開拍了。

    展現孤獨

    影片始於一種近乎迷幻的色彩風格,德尼羅一雙憂郁眼神的特寫在開篇便強調了整部影片以特拉維斯為視角展開。

    孤獨患者:重溫《計程車司機》

    孤獨患者:重溫《計程車司機》

    孤獨患者:重溫《計程車司機》

    影片開場第一場主角應聘夜班司機的戲交代了主角的身份背景性格特點:

  • 26歲,受教育程度不高,沒有前科。
  • 參加越戰後因某些原因退伍。
  • 夜不能寐,寂寞無從排解只能茫然的四處亂逛,與其在夜晚瞎晃不如找一份差事。
  • 從上面信息明顯可以推測出主角此時已經有了嚴重的心里問題,越戰創傷和紐約夜幕下的骯髒無時無刻在沖擊他(上世紀70年代美國大通脹,紐約犯罪率居高不下)戰後隻身來到紐約闖盪受教育程度不高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只好來應聘計程車司機,這種本身就具有孤獨感的職業更何況還是夜班司機,其實縱觀全片來看特拉維斯並不是一個惡人相反的他是個具有良知且正義感的人,特拉維斯:「一個行走的矛盾體」這點編劇藉由女主之口引用的歌詞直接點明,如同他自己在日記中寫到「我不相信人該過著自閉的生活,人就該融入社會」相反的卻過著自閉的生活,這只是對他無法改變現狀的自我安慰,自身的矛盾性與錯誤的職業選擇加持下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

    嫖客

    這是影片第一次向觀眾展示特拉維斯作為司機的所見所聞:衣冠楚楚看起來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的乘客帶著花枝招展的女人魚貫而入一路放盪大笑,在後座緊貼纏綿做著和自己身份地位大相逕庭的行為,金錢就是這麼讓人腐朽,特拉維斯只是通過後視鏡瞄了幾眼但明顯能看出他對這位乘客蔑視的態度,最後這一場戲以計程車駛過街邊噴水的消防栓而結束,揮動的雨刷刮去噴濺在玻璃上的水花仿佛洗去車上骯髒氣息一般。

    愛慕之人

    孤獨患者:重溫《計程車司機》

    總統競選團隊成員的貝茜的第一次出場以特拉維斯的視角看來一襲白裙,像一個天使一樣降臨人間,出脫與塵世,一切污穢都無法玷污她,特拉維斯對於貝茜的感情與其說是愛慕到不如說是渴望被救贖,他需要貝茜這個天使來拯救他,縱使特拉維斯勇敢的邁出一步得到了約會的機會,從二人的對話來看社會階級和認知上的差距註定了這段感情的失敗,特拉維斯居然選擇觀看一部色情電影作為雙方的第二次約會,之前影片交代常去色情影院打發時間來看他做的這個選擇並不意外,與社會嚴重脫節更加凸顯了角色孤獨的心里狀態,在這段感情徹底因此破裂後精神狀態愈加惡化,貝茜已不是那個能拯救他的天使,掛著濃重的黑眼圈憔悴的面龐跑去貝茜工作的地方大聲咒罵,如此極端的行為也為他最後的選擇埋下伏筆。

    政客

    作為總統候選人的政客在特拉維斯的車上完美的展現了政客虛偽的一面,將自己不得不搭乘計程車的意外行為描述成視察民情,煞有介事的問起特拉維斯對這個國家的看法,在聽到特拉維斯將城市描繪成充滿污穢和渣滓的下水道需要有人站出來清理一切的激進言論時懵了一陣,他作為社會人上人根本沒有切身體會到特拉維斯這種底層人物所經歷的艱苦,自然無法回答特拉維斯,最後只能用政客的那套話術掩飾尷尬,他所用的競選口號WE ARE THE PEOPLE的WE很顯然並不包括特拉維斯這類人。

    雛妓

    與朱迪福斯特飾演的雛妓艾瑞絲的一場偶遇發生在政客搭車之後直接切入,無助的艾瑞絲進入後,座焦急的語氣催促特拉維斯開車離開,這里是特拉維斯在片中僅有的兩次的回頭打量乘客之一,還沒等猶豫中的特拉維斯反應過來雛妓就被追來的皮條客拉下了車並扔下了一張皺巴巴的20美金打發特拉維斯,不同於貝茜的角色設置,在這里特拉維斯變成了一個可以將雛妓拉出水火的拯救者,沒能解救艾瑞絲也成為了特拉維斯的一樁心事讓本就承受孤獨煎熬心理狀態進一步惡化,這場戲的結束也頗具意味—在駛過某個區域時計程車被街邊闖出的混混所投出的垃圾污損,正好與嫖客戲份的收尾截然相反。

    綠帽男

    在此前特拉維斯經歷了偶遇艾瑞絲求救未果與貝茜關系的破裂兩個關鍵事件,此時角色的精神狀態已經陷入了谷底,然後又遇到了導演親自客串飾演的綠帽男,這場戲的信息量十足,車停在一棟公寓旁,兩個角色位於車內一前一後,乘客看著公寓窗邊那出軌妻子的剪影自顧自的對特拉維斯說著要用槍如何殺掉他的妻子,特拉維斯也只是通過後視鏡若有所思的觀察著他並沒有給與言語上的回應,看著後視鏡的乘客就好像看著他自己一樣,同樣的一個處於崩潰邊緣的人同坐在這一小小的空間內,乘客一遍遍的將「你是不是覺得我病的不輕」這樣的問題拋給特拉維斯,他沒有回答但想必心里已經有了答案:「沒錯,不只是你,我們都病的不輕。」

    我覺得這位乘客不見得的會像自己所說的那樣殺掉妻子,起碼他心中的抑鬱情緒有能力向人發泄,孤獨的特拉維斯心中苦悶又能向誰傾訴呢?

    孤獨患者:重溫《計程車司機》

    在和同為計程車司機綽號巫師交談的戲份中表明了特拉維斯自身也意識到自己的心里問題,他嘗試和人傾訴,在這場戲中德尼羅充分的展現了自己精湛的演技,把眼泛淚光欲說無言的狀態表演的淋淋盡致,長久積壓在心中的苦悶也是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得清楚並且還找錯了傾訴對象二人雖然是同行但人生經歷各不相同看待事情的角度也大相逕庭,特拉維斯口中的「Bad Idea」指的就是他內心極端激進的想法可是在聽者巫師的理解中只把它當成了生活和工作上的不順do anything you got no choice anyway本該是句安慰的話語最後讓特拉維斯拿起了槍,畢竟他的確已經別無選擇無處可逃。

    孤獨患者:重溫《計程車司機》

    時間來到了6月8日特拉維斯在日記中寫道「改變來了」,特拉維斯買了2把手槍2把左輪開啟了他改變之路,攝影機跟隨居高臨下站在窗邊特拉維斯手中的槍移動,槍口由車水馬龍的街道慢慢移動到路邊閒談的路人,導演用這樣一個鏡頭語言暗示觀眾接下來的故事將會是危險與暴力。

    尋求「改變」

    孤獨患者:重溫《計程車司機》

    就如特拉維斯所說「真正的力量,任何人都無法挽回的力量」這種力量同時也會將他一同摧毀,他想要通過殺掉一個具有代表性人物來完成所謂的「正義」 ,無論成功與否這樣行為的結果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會是積極的,然而另一面他也在尋求良心上的安慰那就是拯救艾瑞絲。

    策劃刺殺行動的同時在街邊尋找艾瑞絲的身影,這次他假扮嫖客接近艾瑞絲想要救她出去,這次接觸讓特拉維斯發現了一個對他來說殘酷的事實就是艾瑞絲跟本不記得他倆的初次會面,主觀上艾瑞絲也並沒有想逃離,計程車上的偶遇可能只是艾瑞絲藥勁上頭的一次偶然反應而已,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艾瑞絲還是對特拉維斯的好意表示了感謝否則這次會面絕對是對特拉維斯的一次致命打擊。

    孤獨患者:重溫《計程車司機》

    在寫給艾瑞絲一封絕筆信並將身上剩下的錢一起放到信封後特拉維斯要實施「改變」了,首當其沖的是造型上的改變,墨鏡搭配莫西干發型成為了電影史上的一個經典造型,完全顛覆了之前特拉維斯毫無威脅的形象,此刻在人群中顯得格外顯眼,因此也為這次刺殺行動失敗埋下了伏筆,在政客走下台的過程中特拉維斯順勢迎了上去還沒等接近就被安保人員發現,眼看事件敗露特拉維斯只得悻悻逃離,回到公寓坐立難安,滿腹憤恨必須要發泄出去他將目標轉向了艾瑞絲的所在地。

    單刷黑幫窩點是全片情緒積累爆發的高潮點,馬丁毫不掩飾的展現暴力,血漿飛濺伴隨著子彈打碎手掌和將臉打變形這種細節的特寫沖擊著觀眾,有些可惜的是在上映時片方為了對應審查刻意將這部分色彩飽和度降低了,否則這幕將更具畫面表現力。

    孤獨患者:重溫《計程車司機》

    孤獨患者:重溫《計程車司機》

    當著因驚嚇而蜷縮在房間角落艾瑞絲面打爆了皮條客的頭,自己也因中槍而血流如注在趁著意識還未逃離軀體他毫不猶豫的將槍口對准自己扣下了扳機然而槍里的子彈早已打空,最後茫然的坐在沙發上,面對著趕來的警察舉起血淋淋的手作手槍狀對著自己扣動扳機詭異的笑了起來然後昏死過去,攝影機以靈魂出竅般的視角從屋內一路移動出建築,狹窄的走廊盡是槍戰過後四濺的鮮血與屍體,特拉維斯最後詭異的笑容或許是在嘲笑自己成為了這個計劃最後的唯一倖存者,經此一役特拉維斯被媒體描述成血戰黑幫分子拯救失足少女的英雄人物,艾瑞絲也回到了父母身邊。

    影片結尾傷愈歸來特拉維斯依然做著計程車司機的工作再次與貝茜相遇,作為乘客的貝茜在報紙上知曉了特拉維斯的新聞因此這次貝茜的態度似乎有些曖昧,特拉維斯卻是一副將人拒之千里的態度,將貝茜送達目的地後特拉維斯微笑離去他依然選擇孤獨下去。

    孤獨患者:重溫《計程車司機》

    特拉維斯陰差陽錯的成為了媒體口中的英雄,本來計劃了結自己生命的特拉維斯也意外的活了下來,似乎是一個美好的結局但是仔細的想一下特拉維斯的生活本質上並沒有發生任何改變,孤獨所帶來心里問題沒有解決,有過了血洗黑幫的經歷會讓特拉維斯對社會更加危險,他像一顆被暫時掐滅引線的炸彈也許下次導火索再次被點燃時將會是徹底的爆炸。

    這部誕生於40多年的影片依然具有現實意義,網絡興起,像特拉維斯遊走街頭眼見齷齪的事我們拿起手機就能輕松做到,人們越來越習慣於通過社交軟體交流,這種違背本能的交流方式卻將我們越發孤立起來,孤獨的心里問題反而成為了一種可悲的常態,對特拉維斯心生同情的我們不妨問問自己是否有一天會變成特拉維斯。

    PS:影片另一個之所以知名的原因是間接的引發了 1981 年刺殺時任總統里根的社會性事件——險些讓總統命喪槍下的26歲青年約翰·辛克利在證詞中承認動機之一就是為了吸引因此片而迷戀已久的朱迪·福斯特的注意, 那麼有著精神病史的辛克利此番行為是否也受到特拉維斯的影響呢?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