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談】我為什麼沉迷《地下交通站》

【白夜談】我為什麼沉迷《地下交通站》題圖 / CaesarZX

最近我偶然間刷到了2007年的情景喜劇《地下交通站》,誰知不小心看了一集就再也停不下來了,一口氣刷完了全集。

這劇的包袱相當密集,同時也十分新鮮。又因為是抗日題材,可以將漢奸、鬼子進行無限醜化,因此最後的效果就更加荒唐搞笑。

【白夜談】我為什麼沉迷《地下交通站》

《地下交通站》比《武林外傳》晚一年開播,名氣上更是遜色很多。但相比於《武林外傳》有時候會借機探討一些深刻、煽情的主題,《地下交通站》單純的搞笑和嘲諷更能滿足我毫無廉恥的娛樂需求。

劇中每個人的表演都可圈可點,神態、動作、台詞中都能感覺到細致入微的功力,就連本應是武打明星的吳樾都展現了很好的演技。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人家不僅武術厲害,還是中戲表演專業成績第一名考入國家話劇院的學霸。

【白夜談】我為什麼沉迷《地下交通站》

更難能可貴的是片中笑料原創程度很高,包袱與人物形象契合,台詞也十分親切自然,產生了很多被人們牢記的名句。

【白夜談】我為什麼沉迷《地下交通站》

《地下交通站》讓我相見恨晚,同時也讓我感到遺憾。一方面是不論是28集版還是30集版,都感覺太短,完全看不夠。另一方面,它讓我疑惑,為什麼這樣的劇如今越來越少了呢?

首先可能是情景喜劇本身的問題。情景喜劇的模式比較古老,容易被新的觀眾嫌棄,尤其服化道看起來都比較簡陋,沒有各種特效滿天飛的高級感。

情景喜劇雖然會進行後期剪輯,但拍攝時的狀態更類似於小品和話劇,通常對於演員臨場的表演功力和劇本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拍攝難度更大。

近十年國內最火的情景喜劇《愛情公寓》證明了情景喜劇並非沒有市場,但圍繞着《愛情公寓》的那些事則證明了情景喜劇對劇本的要求確實很高。

【白夜談】我為什麼沉迷《地下交通站》

之前國內的大部分情景喜劇都來自於英達、尚敬等幾個固定的團隊,這些團隊在近年來都沒有什麼作品問世,因此情景喜劇就陷入了停滯。

除了情景喜劇本身,更復雜的原因也許看看《地下交通站》的續集就能夠明白了。

2011年,《地下交通站》的主創團隊製作了續集《二號交通站》。

導演從英達改成了編劇英狀,《地下交通站》中最出彩的角色,比如掌櫃的孫有福、賈隊長、黑滕規三等全部回歸,只是把蔡水根這個看似可有可無的角色換成了王金寶。然而到了第二部,人們才意識到水根這個角色是多麼的重要。

《二號交通站》讓我想起了前一陣子被吐槽的張一山版《鹿鼎記》,都有一個因演技過猛導致智力下降的主角,導致我只堅持兩句台詞就被破防了。

【白夜談】我為什麼沉迷《地下交通站》

很多人認為王金寶是《二號交通站》最大的敗筆,我倒覺得這樣的成果不能讓演員一個人獨吞,導演、編劇和其他主創都應該有功勞。

從《二號交通站》的中我們能看到一個趨勢,就是對明星角色的單純信任,仿佛只要有賈隊長、孫掌櫃和黑滕太君這些SSR角色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不過在2011年,這還只是一種趨勢,而到了今天它已經成為了一種現象。

很多影視製作公司對於明星、流量、炒作盲目迷信,對劇本、表演、拍攝等基本構成元素選擇性的漠視,容忍甚至主動追求更加臉譜化、快餐化的表達。

【白夜談】我為什麼沉迷《地下交通站》

而這些劇的受眾也不再是所有電視機前的觀眾,往往只面向與某些特定的群體。

所以小時候經常有那種我根本沒看過,卻知道名字的劇、歌曲和明星,而在如今信息便利的年代,這種作品卻越來越少了。

紅遍全國這個概念已經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網紅。顧名思義,就是在網上紅,網外頭就不一定了。而且雖然用的是同一個互聯網,但彼此之間的界限好像反而更清晰了。

如今《地下交通站》在B站已經有4千多萬的播放量了,賈隊長的語錄被做成各種cut版本在網上流傳,從流量上也算是個網紅劇了。

這個10多年前不溫不火的喜劇,在如今被網友們一遍遍的反復觀看,連我也開始了二刷,因為它非常的歡樂,同時也很悲哀。

來源:遊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