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9歲孩子刷手遊,刷走2.8萬元,網癮低齡化觸目驚心

5歲孩子每天觸網3小時;母親午休被孩子刷走2.8萬元……這些真實案例觸目驚心。為何越來越多的低齡兒童會迷失在虛擬世界?

1

這些低齡孩子怎麼了?

「警察同志,能幫我教育下孩子嗎?他才5歲,就拿我手機玩遊戲還充了錢。」安徽省六安市的張女士帶著5歲的兒子小濤來到六安市城南派出所報警。張女士說,平均算下來兒子每天接觸網絡至少有3個小時,如果不讓他玩的話,就會生氣、哭鬧。

無獨有偶。安徽省蕪湖市的劉女士在午休時,被沉迷遊戲的9歲女兒轉走2.8萬元,也因此報警求助。

由於去年疫情期間需要上網課,劉女士便給女兒注冊了一個QQ帳號,方便小青用平板電腦上課、交作業等。一天,小青看到一個網絡博主發布的「一天免費領遊戲皮膚」信息,就主動加入了對方QQ群,並和QQ群主成為好友。

在這個群主的「指導」下,小青趁劉女士午睡時,拿走了她的手機,躲在衛生間將門反鎖後,按照要求一步步點開了連結、發送驗證碼直至完成轉帳。其間,劉女士聽到了幾聲簡訊提示音後醒來,去衛生間找小青,等到小青打開門後,劉女士發現自己手機里的28397元分3次被轉走。

《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32.9%的小學生網民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網際網路。多名辦案民警認為,網癮低齡化趨勢明顯,網絡詐騙也開始瞄準缺乏辨別能力的低齡人群。

半月談:9歲孩子刷手遊,刷走2.8萬元,網癮低齡化觸目驚心

小青和媽媽來到派出所報警

2

誰讓孩子誤入「深淵」?

低齡網民增多,背後有多重因素。

一是「觸網」便捷化。《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調查發現,未成年網民中,擁有屬於自己的上網設備的達到74.0%,其中自己有上網手機的為63.6%。

二是缺乏陪伴和親密的親子關系。「許多家長要麼沒時間陪伴孩子,要麼在陪伴時做別的事沒有真正優質的親子時光。」安徽省合肥市青少年心理研究會會長林林認為,沉迷網絡或遊戲的孩子,往往是現實中和家庭沒有很好的親密關系,因此轉向網絡尋求溫暖,覺得在網絡中會獲得認可和陪伴。

三是網絡平台審核不嚴,網游「實名制」落實不到位。「好多視頻平台,可能本身內容沒有太大的問題,但總會彈出小廣告,孩子隨便點一下就會跳轉到下載界面或者使用界面。」張女士說。六安市公安局城南派出所民警鄒鈞認為,一些網路遊戲的「實名制」並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未成年人會拿著父母、兄長的身份證注冊帳號,很方便就可以不被「防沉迷」。

3

如何築牢防線拉高底線?

面對網癮低齡化趨勢,受訪民警、家長、專家等認為,應築牢防線,拉高底線,讓網絡成為工具而非「深淵」,減少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

教育部已經印發通知: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對此,各方認為,除了校內禁止外,校外對中小學生使用手機也應有明確時間標準和使用范圍。家長要以身作則,減少自己使用手機及網絡的時間,給未成年人樹立正確榜樣,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有的兒童不到一歲就會被家長塞手機進行安撫。應健全相關法律規范,對兒童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作出一些限制,比如多大年齡的孩子不能接觸手機,讓父母有基本的常識和了解。

多名受訪家長和基層幹警建議,淨化未成年人常用軟體如社交平台、視頻平台上的遊戲廣告,減少自動跳轉的可能。此外,遊戲平台在注冊、充值時應進一步加強技術識別手段,採用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多重身份驗證,減少未成年人盜用父母身份及轉帳的可能。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