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人造肉」有沒有「吃肉」的幸福感?

5 月份,人造肉第一股 Beyond Meat 是納斯達克當之無愧的明星,上市當日 163% 的漲幅創美股近 20 年之最。摩根大通日前報告預估十年後人造肉市場規模將達到千億,Beyond Meat 銷售規模有望升至 50 億美元,因此將其股價目標調高至 97 美元。但截至 5 月 30 日收盤,Beyond Meat 股價已漲至 98.59 美元,高出發行價 294%。如此大的漲幅,除了炒作因素,恐怕最主要還在於資本對其價值和成長性的期待。

Beyond Meat 成立於 2009 年,用大豆蛋白為材料,模仿動物蛋白的纖維排列,讓植物纖維在口感上和肉更加接近。產品主要對標牛肉、豬肉和家禽,招牌產品是人造肉漢堡。據媒體報道,Beyond Meat 的個人投資者包括微軟創始人比爾 · 蓋茨、影星萊昂納多 · 迪卡普里奧、Twitter 聯合創始人埃文 · 威廉姆斯和比茲 · 斯通,以及麥當勞前任 CEO 唐 · 湯普森等。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當前,在全球范圍內,控制肉食攝入量有利於健康已成為廣泛共識。人造肉既能滿足人們口味的享受,又有利於健康,完全有可能在以萬億美元計的世界肉類市場中贏得一定份額,造就一個規模巨大的新市場。人造肉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有益健康,而且可以因肉食動物飼養數量的降低而減少碳排放、資源能源消耗與垃圾處理量,有利於生態保護。尤其對人口全球第一的中國,人造肉能帶來的新市場空間將會非常可觀,甚至會撬動全球農業養殖和食品產業的格局。

隨着經濟的不斷發展,食物生產及加工能力的提高,人類膳食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主要表現為:穀物食品的攝入量逐年下降,動物性食物消費逐年增加;碳水化合物攝入量逐年減少,蛋白質攝入量逐年增加。目前,居民正處於蛋白質攝入量不斷增加的階段,並且動物性蛋白質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由此帶動肉類的消費快速增長。

按照人均肉類消費量來說,目前美國肉類人均消費量為 100 公斤左右,而中國僅為美國的一半左右。因此,未來中國的肉類消費量將進一步上升,預計 2030 年中國肉類農產品的供給缺口將達到 3800 萬噸以上。

2018 年全球主要國家肉類各國肉類消耗排行榜(萬噸)

數據來源:經合組織數據庫(OECD Data)

什麼是人造肉?

從人造肉的開發思路出發,我們一般將人造肉分為兩種:

(1)植物蛋白肉:主要使用豆類植物中提取的蛋白質,比如從黃豌豆及其他農作物,通過自然過程分離蛋白質和纖維,然後快速加熱、冷卻和加壓,將蛋白質編織成纖維狀結構以產生編織蛋白質,最後添加剩餘的成分,如水、脂類、香精、色素、微量礦物質和維生素形成植物蛋白肉。美國 Impossible Foods 公司研發的人造牛肉漢堡 Impossible Burger 所使用的人造牛肉就是在大豆組織蛋白的基礎上,添加了 1% 左右的由畢赤酵母合成的大豆血紅蛋白製作而成。目前,這款人造牛肉漢堡已經獲得了超過 2.6 億美元的融資。Beyond Meat 公司產品也屬於植物蛋白肉產品。

植物蛋白肉實際上是一種對肉類形色和味道進行模仿的豆製品。中國是最早研發生產豆製品的國家。幾千年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各種豆類創制了許多影響深遠、廣為流傳的豆製品,如豆腐、腐竹、腐乳、豆漿、豆豉、醬油等。用豆製品做的有肉香味的素雞、素魚等在也是百花齊放,源遠流長。時至今日,雖然全國總體消費量並不小,但這樣的人造肉依然是以飯店、廚房為主要場所,手工方式生產。這也是食品行業發展的商品化、產業化程度不高的一個縮影。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2)細胞培養肉:利用從動物分離出來的干細胞,在營養液中進行培養,從而形成類似於肌肉的組織。肌肉乾細胞有多種來源,有的來自於原代的動物肌肉,有的來自於胚胎干細胞或多能幹細胞。以培育人造牛肉為例:第一步是對牛進行活檢,從它身上獲取活的肌肉組織;第二步是從牛的肌肉組織中分離出干細胞;第三步是把牛的干細胞放入生物反應器,增殖生產出肌纖維。培育一片薄薄的牛肉,需要大量的肌肉纖維細胞才行。細胞培養肉屬於細胞的體外培養,細胞要想增殖就需要在營養液里進行培養。Memphis Meats 公司產品屬於細胞培養肉。

人造肉的市場前景如何?

根據 Markets   and Markets 的報告,2018 年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為 46.2 億美元,預計到 2023 年達到 64.3 億美元,復合增長率為 6.8%。全球肉類消費市場約 1.4 萬億美元,如果人造肉的滲透率達到 10%,那麼人造肉的市場規模將達到 1400 億美元。

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億美元)

數據來源:Markets and Markets,天風證券研究所

人造肉的市場格局多大?

目前,人造肉的產業化研究和開發處於起步階段,美國在這一領域遙遙領先。根據 IRR 預測,Kellogg 』 s 在肉類替代品市場占據 47.7%,一騎絕塵;其次為 Conagra 』 s Gardein 市場占有率為 9.8%,Beyond Meat 市場占有率為 6.8%,Kraft Heinzs Boca 市場占有率為 4.2%。

肉類替代市場格局

信息顯示,國外傳統肉製品巨頭企業,如美國嘉吉、泰森食品,加拿大的 Maple   Leaf Foods,德國的 PHW 公司也在積極布局人造肉領域。

傳統肉製品企業在人造肉領域布局

資料來源:天風證券

基於健康與保護環境因素的考慮,新一代素食者急劇上升。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素食人口已超 5000 萬,而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加。國內早有人造肉公司,包括寧波素蓮食品、江蘇鴻昶食品和深圳齊善食品三家,均有着超 10 年的行業經驗,產品包括素肉火腿腸、素牛肉、素牛排、素東坡肉等。從調整食品結構角度來看,人造肉的食用者,素食者僅僅是一小部分。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雜誌刊曾登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對培根、漢堡和牛肉等食品加征   ” 紅肉稅 “,兩年內全球死亡人數可減少 22 萬,節省 307 億英鎊(約合人民幣 2720 億元)的醫療費用。

中國的肉製品行業三巨頭,雙匯、雨潤和金鑼及新希望、溫氏農業等大型農牧企業目前並沒有涉足人造肉領域。但隨着人造肉工業化技術的進一步成熟,相信不久的將來,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 等同類的工業化技術和產品會拓展到中國市場,同傳統素雞、素魚等一起豐富國人的餐桌,從而帶動肉製品龍頭企業進入人造肉領域,或者吸引新的入局者,從而撼動產業格局的調整。

人造肉存在哪些問題?

生產成本較高

植物蛋白肉的生產成本比傳統的肉製品略高,但市場接受程度較高。在美國,Impossible Meat 的素牛肉漢堡在餐廳售價是 12 美元,價格比傳統牛肉漢堡貴 1 美元。隨着市場滲透率提高,規模化生產會使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

細胞培養肉的生產成本仍舊很高,目前無法實現大規模生產。2013 年,Mosa Meat 創辦人 Mark Post 教授造出第一塊人造肉餅的成本是 32.5 萬美元。2018 年,以色列公司 Future Meat 生產的人造肉成本為每磅 10000 美元左右。

血清主要作用是給肌肉細胞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質,因此降低培養肉成本的決定性因素是降低血清成本。隨着干細胞培養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血清成本的不斷降低,細胞培育肉越來越接近商業化。Memphis Meats 計劃於 2021 年將成本降到足夠低的水平,向市場批量供應人造肉。

食品安全問題

對於植物基來源的植物蛋白肉,只是對植物蛋白的再加工,消費者接受程度也比較高,商業化難度不大。但對於細胞培養肉,由於培養肉需要動物干細胞,並且其培養環境要求苛刻,若要實現大批量生產就需要細胞的大量增殖,從而可能容易發生食品安全問題。

人造肉的未來式怎樣的?

人造肉在生產肉類農產品相比傳統的畜牧飼養有着明顯的優勢:以牛肉為例,飼養一頭 500 公斤的牛,每天能合成 0.5 公斤蛋白質,但培養 500 公斤活細胞,每天卻可合成多達 1000 公斤以上蛋白質。此外,人造肉的生產方式比傳統畜牧業養殖生產,還可節省 75% 的水,減少 87% 的溫室氣體排放,需要的土地面積也將減少 95%。

目前,國內外均已具備人造肉商業化基礎,並可生產出市場認可度高的產品,但生產成本仍舊是人造肉大規模量產的制約性問題。比較來看,植物蛋白肉應該比細胞培養肉的大規模量產要早,因為前者只是植物蛋白的再加工和重新利用,技術難度不大;而細胞培養肉,屬於體外細胞培養,除了要對細胞培養生產的肌肉組織進行成型加工,還需具備傳統肉製品的顏色和香氣,而肉的顏色和香氣物質也需要生物合成,導致現階段細胞培養肉還無法與傳統法的肉製品品質相媲美,相關技術仍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探索。

此外,國家還未出台人造肉相關的政策和法規,並對干細胞培養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食品安全風險仍需要進一步評估,消費者對人造肉的接受程度也是人造肉商業化需要越過的一道障礙。

本文來源: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ID:CFLDIRI)。該賬號有最新的產業研究、都市圈研究成果報告,信息技術、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 …… 新興產業門類齊全,分析全面及時。

點擊” 閱讀原文 “關注公眾號。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贊唄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壹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