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1910年12月25日,葉甫根尼·斯捷潘諾維奇·科比捷夫出生在蘇聯維拉特自治州(阿爾泰)的一個農村家庭。1927年,只有十六歲的他從師范學校畢業後,就當上了鄉村教師。科比捷夫熱愛繪畫,兩年後被鄂木斯克藝術學院錄取,隨後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的馬克西姆·高爾基師范學院教美術,是東西伯利亞地區小有名氣的藝術家之一。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1936年,科比捷夫作為共青團學員前往烏克蘭,進入基輔藝術學院深造,作品入選1939年的全聯盟青年藝術家大展。1941年6月,他以優異成績從學院畢業,成為一名壁畫家,平時也勤於繪畫人物肖像,其中一些作品留存至今,模特大都是當地的烏克蘭姑娘。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1941年6月22日,衛國戰爭爆發。科比捷夫立即去照相館拍了一張照片,隨後放下畫筆志願參軍,他被指派到蘇聯紅軍第八二一炮兵團三營八連,駐防基輔和哈爾科夫之間的一座小村。這個炮兵團是開戰前新組建的部隊,兵員作訓倉促,磨合不足,後勤供應也跟不上,其一營和二營在第聶伯河沿岸的卡尼夫市遭到德軍重創,很快就被打垮。科比捷夫所在的三營連火炮都沒來得及領到,作為步兵營作戰,最後在戈羅季謝陷入包圍圈。

9月,西南方面軍司令部和軍事委員會的部分指揮員決定從戈羅季謝口袋中突圍,科比捷夫所在的部隊被編成突擊隊,負責掩護指揮員。9月18日,他腿部中彈負傷,被抬到手推車上隨部隊行進,但過了一天他就把位置讓給其他傷員,自己堅持拖著傷腿步行作戰。

9月20日,突圍部隊沒能擺脫德軍裝甲部隊的追擊,被堵在斯堅科夫斯基地區的久科夫斯齊納農莊。指揮員們殿後阻擊德軍,最後全部犧牲,紅軍戰士們分成小股部隊向東繼續突圍。此時德軍已經趕在他們前頭,占領了主要道路和很多村莊,同時還掌握著制空權。科比捷夫和戰友們只得在晚上小心前進,還要時刻注意繞開淪陷的村鎮和道路。由於腿上帶傷,科比捷夫的行動比其他人要慢,時常被落下,期間他也遇到過一些從包圍圈僥幸逃脫的戰友,但一樣跟不上他們的腳步。最後,他和一名年輕戰友准備撐船渡河時,被一個德軍機槍哨位發現並俘虜了。

德軍把他們推到附近的村子,據科比捷夫回憶,那時地上已經坐著六名被俘的紅軍戰士了。之後,他們走了三天三夜,抵達米爾哥羅德,德軍沒給他們吃任何東西,連水都不給一口。在米爾哥羅德休息一晚後,戰俘們又走了四十二公里,前往霍羅爾。因腿傷和長途跋涉,科比捷夫走得越來越慢,他回憶說當時以為自己死定了,每一秒鍾都覺得會吃槍子兒——德軍把走得慢的俘虜當成累贅,通常不耐煩了抬手就是一槍,然後拖到路邊了事。走在前頭的戰友看到這情況,故意放慢速度,並且要他一定要堅持住。不過,科比捷夫最後還是精疲力竭——「我失去意識,突然倒在地上。但我感覺到戰友們把我從地上拉起來,用自己的臂膀架著我走,其他人將我們團團圍住,這樣德國人就沒法開槍打我……」

到了霍羅爾,一位同志告訴科比捷夫,經過四天的死亡行軍,他後腦勺原本烏黑的頭發逐漸開始變白了。

科比捷夫和戰友們被關進了納粹德國設在霍羅爾的集中營。這里設有兩個區域,分別關押蘇聯平民和戰俘,此外還有一座巨大的採石場和一座舊磚廠。這里的建築陳舊,很多囚犯棲身之地連遮風擋雨的屋頂都沒有,伙食供應少得可憐,也缺乏禦寒衣物,時常流行斑疹傷寒。死去的人會被直接丟進採石場,任野獸分食,因此這座集中營也被稱作「霍羅爾亂葬坑」,有時也被冠以「霍羅爾斯卡婭死亡營」之名。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除大量平民外,霍羅爾集中營共關押了近兩萬名紅軍戰俘。直到1943年9月19日,霍羅爾才被蘇聯沃羅涅日方面軍的部隊解放,此時已有九萬一千名蘇聯軍民在這里喪生。

在霍羅爾集中營,科比捷夫目睹了人性中最殘暴黑暗的一面,除了德國軍警的暴行,紅軍戰俘內部也出現分化,一些人為了活命或得到好處而肆意出賣部隊里的政工幹部和猶太人,拿別人的性命來討德國人的歡心;還有一些人替德國人當牢頭,欺壓自己的戰友。但同時,他也見證了戰友之間的互助,對未來的希望,對勝利的信心和對蘇維埃祖國的愛與忠誠。他鎮靜地默默觀察著,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名藝術家,有義務用畫筆把這里發生的一切記錄下來,讓後人了解人能何等卑劣,又能何等高貴。於是他偷偷在一個破舊的筆記本上為戰俘們和德國軍警畫速寫,並認真記下集中營里發生的真人真事,以及畫中人的特徵。漸漸地,筆記本畫滿了,他就到處收集廢紙,在上面繼續畫。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德國軍警和牢頭們會定期要求戰俘們脫衣進行檢查,看看有沒有私藏武器或傳單。遇到這種例行檢查,科比捷夫就會事先把筆記本埋在沙土中,再把脫掉的衣服蓋在上面,因為他知道敵人懼怕斑疹傷寒和寄生蟲,不願意碰戰俘的衣服,最多隻會用木棍子翻看一下。就這樣,筆記本保住了,從沒被發現。

據科比捷夫記錄,很多不到二十歲的青少年戰俘和年過四十歲的中年戰俘沒能在集中營活過第一個冬天,而挺過來的人中,有很多被德國人拉上火車,運到波蘭或德國境內的工廠做苦力。剩下的人依舊缺衣少食,不過集中營附近格里什科夫卡農莊的老鄉及時伸出援手,經常來雇戰俘去干農活,用食物當報酬,德國人對此管得不多,科比捷夫也常去這座農莊幹活,熬過了兩個冬天。

漸漸地,他發現看守集中營的德國人也並不全都是喪盡天良。甚至有一天,一個看哨塔的德軍支開其他人,帶走了一些戰俘,戰後他才得知這個德國兵把他們帶到集中營外的一條深谷,偷偷釋放了。這是要冒風險的,倖存的戰俘也不知道此人後來去了哪。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1943年,科比捷夫在當地居民幫助下逃出霍羅爾集中營,在危險的沼澤中穿行,回到了紅軍戰線。他重新披掛上陣,參加了解放烏克蘭、摩爾多瓦和波蘭的戰鬥,並一路攻入德國本土。在前線,已經是紅軍上士的科比捷夫組織了一個木偶劇團,自己製作木偶,自導自演諷刺納粹德國的木偶戲。當時他使用的木偶、舞台道具和劇本,在戰後被莫斯科的謝爾蓋·奧博拉措夫木偶劇院收藏。

1945年,科比捷夫在德勒斯登結束了自己的征戰生涯。因在解放切爾克斯市和科松-舍甫琴基夫斯基的戰鬥中作戰勇猛,上級推薦他為蘇聯英雄稱號候選人。後因有被俘經歷而未獲批准,改為授予紅星勛章。

戰爭勝利後,科比捷夫於1945年復員並回到克拉斯諾亞爾斯克,他又去拍了一張照片,但經歷了四年的戰事,他像是完全變了一個人。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此時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於戰時工業綜合體從西部國土後撤,這座位於葉尼塞河和西伯利亞鐵路交匯點的城市建起很多為工廠提供原材料的新廠,發展為巨大的新興工業城市。工業發達、城市人口增多的同時,該地一直苦於各方面專家的緊缺。隨著大量行政管理和人民文化娛樂設施拔地而起,身為壁畫家和壁飾專家的科比捷夫正可大展身手。他被迎入藝術家聯盟,擔任城市藝術設計、策展等重任,成為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藝術界的領導人之一。

他和同事們一起,為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水運站繪制了天花板的壁畫。他還和妻子米羅什季娜合作,為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鐵路工人文化宮和少年宮繪制了以斯拉夫民間傳說為原型的壁畫,並設計了這兩處設施的裝飾玻璃。

科比捷夫也參與戲劇曲藝,為蘇聯作曲家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的芭蕾舞曲《石花童話》和蘇聯國歌作曲者謝爾蓋·米哈爾科夫的戲劇《我想回家》做過舞台設計。

1955年,他為法捷耶夫的小說《青年近衛軍》繪制了插畫。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1958年,科比捷夫受邀進入新設立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蘇里科夫藝術學校任教,他的世界美術史和形態構成學教程深受學生歡迎,鼓勵學生舉辦自主展覽。教學六年,他培養出六十位美術師范畢業生,其中二十位成為藝術家聯盟成員。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任教期間,他還為市里的祖國劇院設計製作了覆蓋建築正立面的巨幅馬賽克裝飾畫。完成設計稿後,他決定完全用自然採集的材料製作這幅巨作,並邀請自己的學生一起動手。他帶領學生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在葉尼塞河邊一邊散步一邊搜集可用的石子,按色調分類後,鋪成了劇院的馬賽克畫。這幅作品被稱作「克里斯諾亞爾斯克母親」,描繪了一位母親雙手托起自己的孩子,為後者展示聯盟的廣袤大地。2019年,祖國劇院整體翻建,但這幅馬賽克畫原樣保留了下來。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生活美滿,事業蒸蒸日上,但科比捷夫始終無法掙脫戰爭帶來的恐怖記憶,噩夢纏身。「法西斯集中營的可怕經歷,還有我對那些死難同志的懷念,它們在呼喊,要我把這一切都說出來。」他回憶道,「我在戰時記錄了霍羅爾亂葬坑的實況,想要在勝利後把那些人的故事畫出來,可我又沒想好該怎麼表現,就一直把這件事擱置著。現在看來,我該動筆了。」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1959年,他根據戰時在筆記本上的速寫和記錄,完成了組圖《至死不屈》。這套用鉛筆、鋼筆、炭筆和水彩等繪制而成的作品集中記錄了霍羅爾集中營中的蘇聯軍民,其中既有死亡、哀慟和絕望,也有友情、憐憫與勇氣,以及叛徒宵小的嘴臉。1960年,科比捷夫重遊故地,訪問了霍羅爾市,在那里和一些倖存的紅軍戰友重逢,還去格里什科夫卡農莊,對當年幫助過戰俘的老鄉表達感激之情。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隨後,他又創作了第二套組圖《人們啊,你們要警惕!》,主要描繪了當年在集中營耀武揚威的納粹軍警。通過稍為夸張的手法,科比捷夫生動展現了這些惡棍的鮮明特徵,並用文字記述了他們給蘇聯軍民帶來的恐怖與痛苦: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此外還有很多從前線退下來休整的德國軍警也會被安排到霍羅爾,對重返前線的恐懼讓這些人更為心理扭曲,成日靠毆打戰俘來宣洩不滿,他們同樣被科比捷夫畫進了組圖。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人們啊,你們要警惕!》完成後,科比捷夫又修訂了《至死不屈》並加入了更多畫作。1964年,他再度前往霍羅爾,將這兩組畫作公開展出。成千上萬市民爭相觀看,聆聽科比捷夫關於霍羅爾集中營實況和創作歷程的現場演講。他指出,希望戰後的德國民眾也能從這些作品吸取教訓,警惕那些滿口甜言蜜語的禽獸,不要被欺騙,而是要像集中營里那個不知名的哨兵那樣,做正確的事。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與此同時,科比捷夫也將在集中營的所見所聞撰寫成書,1965年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出版,是為《霍羅爾死亡營》。但這本書印數不多,後來也只是八十年代末在哈爾科夫再版過一次。

戰爭經歷的摧殘和辛苦勞作吞噬著科比捷夫的健康。六十年代中期,他的聽力嚴重衰退,最後失聰,不得不辭去教職。1973年1月29日,葉甫根尼·斯捷潘諾維奇·科比捷夫在克里斯諾亞爾斯克去世,享年六十二歲。

科比捷夫身後,遺孀米羅什季娜將《至死不屈》的部分原稿捐贈給克里斯諾亞爾斯克蘇里科夫藝術博物館,其餘畫作和他獲得的勛章,則於八十年代由基輔的偉大衛國戰爭博物館[2]收藏。

一個畫家的遭遇:從鄂木斯克藝術學院到霍羅爾死亡營

[1] 戰前霍羅爾有大約四百六十名猶太人,1941年9月德軍進占之後,立即將他們全部拖到城外,悉數槍殺。
[2] 現為烏克蘭二戰歷史博物館。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