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作者:李某正在潛逃

來源: 戰甲網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民德名片——恩格斯警衛團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1989年夏末,東柏林菩提樹下大街北側站滿了遊客。他們頂著烈日,每雙眼睛都望向一座外形對稱、帶三角穹頂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

該建築門前有數級低矮的台階,兩邊各站有一名身穿岩石灰常服、托持SKS半自動步槍的衛兵。很長時間以來,這些軍人就是東柏林的城市名片,是華沙條約組織內最嚴格訓練的儀仗兵,接受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目光的審視,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形象代言存在。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開放邊境!旅行自由!出版自由!」忽然間人群中炸開一陣喊聲,只見某個身影箭步沖出,三兩下登上台階,眨眼間沖過兩名衛兵的阻攔,又繼續用德語、俄語、英語轉換他的抗議話。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說時遲那時快,不遠處警戒的民警撲來將這名打扮怪異的抗議者拿下。遊客們紛紛發出驚愕的喘氣聲,隨後照相機的閃光燈大作,四面八方的人都在叫喊「放人」。

自從帶鐵錘、圓規、麥穗紋章的黑紅黃三色旗在馬克思故土上升起後,類似的情況已經發生過不止一次了。然而1989年東歐的上空正聚攏起陰霾,同類型抗議事件變得越來越多,包括那些衛兵在內的人們都隱約意識到事態即將劇變。

那座菩提樹下大街邊上位於洪堡大學與柏林軍械庫之間的建築名曰「新哨崗(Neue Wache)」,曾是普魯士王儲專屬部隊的衛宮,從1816年建造起便一直是當地知名的地標。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該建築見證了德意志統一、歐戰的爆發到結束、皇權廢除、魏瑪時代及希特勒上台,一直是執政當局最重視的儀仗檢閱場合,歷朝皆常設衛兵值守。

1931年,魏瑪共和國將新哨崗作為一戰陣亡將士紀念館的形式向民眾開放。

納粹奪得權力後,希特勒下令將新哨崗變為年度「全民哀悼日(Volkstrauertag)」時檢閱部隊的指定場合。在蘇軍圍攻柏林的最後階段,新哨崗接連數次被炮火擊中,幾乎是同時與第三帝國化為廢墟。

1961年,民主德國政府將新哨崗重修一新,定名「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暴政遇害者紀念館」,在內安葬喪命於納粹之手的集中營遇難者及反法西斯戰士若干,並又在數年後增加一個帶方形棱鏡基座的長明火,旨在紀念世界范圍反法西斯戰鬥中的無數犧牲者。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兩德統一以前的數代東柏林年輕人們有三大共同回憶:去亞歷山大廣場的噴泉消暑、去共和國宮里面蹭空調、還有去新哨崗看火——在那個極其注重去納粹化、反法西斯主義、反帝國主義教育的時代,東柏林每一座中學都會定期組織新生去新哨崗瞻仰長明火和聽從講解。

同時,自由德國青年聯盟(共青團)的宣誓儀式也在此處舉行,世界青年聯盟也會選這個位置當活動場地。

但正如趕早去天安門廣場看升旗的大部分是外地人,布蘭登堡門以東的「老柏林」們很少主動產生去圍觀新哨崗另一日常的興趣——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國家人民軍自1962年恢復新哨崗的衛兵(出處:《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防委員會令62/99》)起,不論風雨均堅持安排兩人值守,站崗時間視當日的日出日落決定(比如盛夏時柏林的太陽接近晚上20:30分才下山),每一班不超過兩小時。

每逢周三和周六下午14:30的「大換崗(Großer Wachaufzug)」儀式更是吸引無數海內外遊客駐足的重點戲碼,連駐扎當地的蘇軍或短暫入境的西方軍隊觀察員也會特地抽時間前來欣賞——以軍樂隊打頭的儀仗兵方隊,從施普雷河邊上的「恩格斯」軍營出發,伴著軍樂的節奏途徑博物館島和埃瑟恩橋(Eiserne Brücke),一路行進到新哨崗跟前的廣場。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電影《再見,列寧》用新哨崗門前冷靜的景象來隱喻東德末期的蕭條,然而實際上當統一社會黨失去權力時,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兩德統一勢在必行,更加應該趁換崗儀式即將消失前多看幾次。

到1990年9月26日的最後一次換崗儀式,紅議會廳(東柏林市政府)記錄到了史上最高的觀眾和媒體鏡頭在場數。對於已被釘進棺材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而言,往日這表現國家榮譽的儀式如今竟變成一個時代終結的宣告,不得不說是種充滿悲涼色彩的諷刺。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要成為國家人民軍儀仗兵即「弗雷德里希·恩格斯」警衛團的一員,其選拔門檻與第40「維利·桑厄」空降獵兵營不相伯仲——高達80%的淘汰率,要求已擁有18個月的服役履歷。

除基本的體力、步操、內務整理、槍枝維護方面的基本功外,該團還有極其嚴苛的抗壓訓練,包括暴雨、暴雪、雷暴天氣出操,其中第一個月要從凌晨5時一直操訓到晚上11時(去除中午和晚飯各1小時,晚飯後用於清理制服、靴子和裝備的1小時30分自由活動)。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該團的前身在1962年成立時,因同盟國的協議禁止戰後兩德在柏林地區駐軍,導致警衛團必須要在名義上劃歸蘇聯駐德集團管轄。 

1970年,民德國防委員會重新轄定警衛團的職能,命恩格斯團除擔任國葬、國慶、閱兵、「大宵禁」儀式、迎接外國貴賓到訪時的儀仗任務外,還負責市政府大樓、重點名勝古跡、法西斯主義及軍國主義暴行遇難者紀念館的保衛工作。

恩格斯團在執勤時身穿人民軍常服、頭戴M56鋼盔和手持SKS步槍,新哨崗衛兵所持版本的禮賓槍其槍栓與槍刺均經鍍鉻處理。

無論是站崗還是踏步時,重達3.85公斤的步槍都只能以單手托持的方式保持垂直、紋絲不倒,單純這一點的難度就足以將恩格斯團與其它華約國家的儀仗兵區分開來,所有的曾經在役者都表示深刻地明白到「教人腦海空白的疲勞」、「手掌每一個關節都有了自己的靈魂」,絕非「平衡木般兒戲」。

考慮到早期柏林危機和東德社會動盪的影響,1960年代的警衛團出勤時身上同樣攜帶實彈,並有戰爭情形下將站崗地點周圍民眾轉移到就近掩體、或最快速度前去指定作戰位置的預案。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對於尋釁搗亂之徒,新哨崗的衛兵一開始使用出言警告、無效後再使用強制驅離或就地阻止的措施。但是當1973年9月1日莫斯科紅場發生導致3人死亡、4名兒童重傷的炸彈襲擊事件後,新哨崗改變了現場的安保措施。衛兵除面臨生命威脅將不再直接出手制止滋事者,而是鳴響警鈴讓在場的民警或便衣將其捉拿。

鑒於新哨崗的地位和大換崗儀式的眼球吸引度,一些對統一社會黨執政當局心懷不滿的別有用心者會趁機在場肇事。類似本文開頭描述的那種場景其實並非孤例,但是在經濟大體保持平穩發展的1960年代和1970年代仍算小機率事件,直到臨近東歐劇變前夕示威抗議席捲整個東德時才急劇變成平均每三天一起。

中樞守衛——厄伯賴因警衛團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除了恩格斯團,另一個同屬國家人民軍的「雨果·厄伯賴因」警衛團也駐扎在東柏林,但他們不像前者那樣需在外國政要到訪時執行儀仗任務,只負責史特勞斯貝格北(國防委員會大樓)、科珀尼克區(人民軍軍情部門指揮所在地)等NVA核心機構的保衛工作。

厄伯賴因團屬摩托化步兵編制,擁有2個分別有600名作戰人員的警衛營、1個人數100人的情報安全連(Sicherstellungskompanie)、1個含144人的防空炮兵連、1個30人的偵察排、士官培訓連和指揮排各1個,外加27台裝甲運兵車以及蘇制ZPU-2雙聯高射機炮若干。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厄伯賴因團要在戰爭情形下確保國防委員會核心層的安全,因而作戰訓練程度相對恩格斯團更高,熟習防空、反空降、反坦克、緊急疏散重點人員等訓練。

除了戰備任務,他們還擁有非常高的保密性質:該團的媒體曝光率遠遠要低,其服役者不得對任何人開口提及自己的職責或工作內容,其成立之初曾用「警衛部隊訓練總署」一名作為代號,日後也長期只用「國家人民軍第2警衛團」指代。保密程度之高,以至於很多民德的普通百姓要得兩德統一後才得知軍中還有「雨果·厄伯賴因」這一單位。

至於比厄伯賴因團更神秘的,則是隸屬斯塔西的「菲利克斯·捷爾任斯基」警衛團。

錦衣親軍——捷爾任斯基警衛團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它成立於1954年,比國家人民軍警衛團的正式組建早出整整兩年,負責利希滕貝格區斯塔西總部、黨政機關大樓、部長會議(相當於的國務院)及德國統一社會黨的黨委中央成員的保衛工作。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1951年,民德依照蘇聯內務部經驗組建代號「A營」的警衛部隊,當時目的純粹是擁有一支政治可靠的安保單位負責守衛斯塔西辦公地點。沒想到兩年後爆發了席捲民德全境的反政府騷亂,在示威民眾到處打砸統一社會黨機關單位之時,斯塔西命令A營盡全力清場,硬是沒讓利希滕貝格區化作火海。

1954年11月,因鎮壓反政府騷亂中的傑出表現,A營擴編為捷爾任斯基團,從此訓練開始與國家人民軍的精英單位看齊:每年的4月、9月和10月份,在柏林東南郊的阿德勒斯霍夫(也被人稱作「鷹的庭園」),選拔自NVA的絕對忠誠且表現極其優秀者在此接受篩選。

候選人們會被告知是參與「特殊武裝役(abbr. Wehrersatzdienst)」,經過層層審核及心理評估後再進入為期三年的服役周期。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一般來說只有志願入伍者才有資格進入捷爾任斯基團,而義務兵員得有重大立功表現且表達出強烈意願者才能破例。

比如柏林聯盟足球俱樂部的總裁德克·辛格勒在2011年被揭發曾是捷爾任斯基團的一員,為此他辯解當初只是想呆在生活相對便利的東柏林服役,並不知道進入的原來是斯塔西所屬武裝——盡管被史塔西挑上的更沒理由預先清楚自己將在哪里上崗。

捷爾任斯斯基團的成員以制服的袖標辨認,上面標識「Wach-Rgt. F. Dzierzynski」且非國家人民軍警衛團的「NVA-WACHREGIMENT」,且肩章的兵種色為代表斯塔西的猩紅色而非常規警衛團的杏仁白。

此外,捷團全員配發1套檢閱常服、1套非檢閱常服、1套雨點迷彩夏季作戰服、1套雨點迷彩冬季作戰服、1套四口袋式設計的勤務服、1套冬季勤務服、1套「迪納莫體育協會」的運動服外加酒紅色跑鞋。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大部分普通東德百姓對於捷爾任斯基團的了解只限於「在萬德利茨郊外給達官的豪宅看門口」,可事實上斯塔西在不斷增強捷團的實力,讓他們從單一的警衛職能向著多功能特殊部隊的道路邁進,甚至乎在1980年代增設空降和野戰炮兵單位。比如駐扎特烏皮茨區的捷團第3分部,他們配備了SPG-9無後坐力反坦克炮、「箭-2」肩扛式防空飛彈、85毫米反坦克炮、以及122毫米D-30重型榴彈炮。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這個名義為為「團」的單位,到1989年時的總人數已接近12000人,儼然是國家人民軍以外的另一支軍隊,而且有能力實施敵後偵察、阻擊戰乃至參與首都的衛戍職責。

進入捷爾任斯基團的待遇福利也遠高於國家人民軍平均標準,幾乎所有人都是帶著自豪感在服役。而服役期滿的人會在戰友的送別下,前去阿德勒霍夫軍營旁的德意志國家電視台外牆邊,把陪伴自己三年的儲物箱掛鎖掛上圍欄,寓意「我已履行對黨和國家的職責」。

1990年1月13日,斯塔西被取締,原辦公大樓從此空置,但捷爾任斯基團的衛兵們仍像往日的那樣出勤和站崗。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1990年10月2日,捷爾任斯基警衛團廢除,人員全數遣散。第二天便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共和國真正消失的日子。

以上,便是關於東柏林衛兵的一切,他們是那個時代的特定產物,跟那個極大改變我們如今所處世界的歷史時期同樣矚目,也曾被認為將世世代代存在下去,結果卻照樣跟著那個時代消失於無影無蹤。

歷史還在前進,如今在新哨崗門外的自然是聯邦國防軍的儀仗兵,但是幾十年後誰知道又是何種景象呢。

消失的軍隊系列番外篇:不只是儀仗!東柏林的衛兵們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