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列印機製作春聯缺失了什麼?有關本雅明理論體系下「靈韻」的探討

我的2022年的讀書計劃有一個占比很大的篇幅,是那些在豆瓣中標記了在讀,但是一經放下後就再也沒有拿起來的35本書(希望今年能消納一些)。於是2022年的第一本書我便選擇了自2018年起拿起、放下數次,卻始終沒有走出前三頁的一本小冊子,記錄了德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家瓦爾特·本雅明,在1931-1939年期間關於藝術變革思想的文集《藝術社會學三論》。

用列印機製作春聯缺失了什麼?有關本雅明理論體系下「靈韻」的探討

雖說2018年就開始讀了本書,但是這次讀完全書後,才算是初識本雅明,我也算是明白了4年前的那份力不從心。說實在的,這本書真的不適合當時正在培養閱讀習慣的自己,全書包括《攝影小史(1931)》、《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1935-1939)(第三稿)》、《愛德華·福克斯——收藏家和歷史學家(1937)》三篇文章,這些文章的標題都超有吸引力,可是閱讀期間總有一種無力感。原因是本雅明的論述風格是,每一段都充滿了觀點,觀點與觀點之間的聯系比娛樂明星的情感聯系還要相互緊密,倘若前一段閱讀下來有什麼遺漏,這欠下的債在隨後幾段閱讀中便成了「高利貸」,最終只好老老實實回過頭去再去尋找線索。就這樣我把「攝影小史」讀了兩遍,反復閱讀了「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第三至六、十至十四章節,基本上每讀完一段都得停下來歇很久,我的注意力從來沒有如此集中過,這甚至讓我覺得在讀《第一人稱單數》時,經常一邊吃著鍋巴,一邊微信群里聊天這種情況,是對村上春樹的不尊重(他活該)。

雖說是初識本雅明,但確實受到了啟發,那便是三篇文章中都反復強調的「靈韻(AURA)」的概念。

「靈韻」概念的提出,依我看是本雅明觀察到,由於攝影、印刷、電影、唱片等工業技術的出現衍生出了新的藝術形式,這些藝術形式在「成為藝術」之前,曾經以一種對抗「舊藝術」的姿態出現,這有可能是一種污名化,但不管怎樣,在「新技術作為藝術」成為「藝術作為新技術」之前,「新技術作為藝術」和「舊藝術」相比之下有一種很明顯的喪失感,這種缺失就像是重要人物不在場一樣,被本雅明稱之為喪失了「靈韻」。

本雅明反復提起過這樣一個畫面:

用列印機製作春聯缺失了什麼?有關本雅明理論體系下「靈韻」的探討

依我看,他在藝術創造的道上追求的是一種「恰當感」。有點匠人的意思,藝術的存在是伴隨著「靈韻」的,因為創作的過程是一種萬分之一的唯一解。所以本雅明也認為藝術家是具有難得品質的一類人,他稱之為「精英」,而無論是「精英」的作品,還是「精英」本身而言,都是一種「唯一解」。

在豆瓣上,「藝術哲學小組」里,組長Ian(Ja Schicksal ab) 在「本雅明的「靈暈」(aura)」文中將這種「靈韻」的喪失歸納為一下8個特徵:

  • 靈暈與本真性、獨一無二有關,靈暈的消褪即本真性的消失。
  • 靈暈與時間、空間中的距離有關,靈暈的消褪即距離的消失。
  • 靈暈與精英文化有關,靈暈的消褪即大眾影響的日益增長。
  • 靈暈與崇拜和儀式有關,靈暈的消褪即加強藝術品的展覽價值,削弱其崇拜價值。
  • 靈暈與人的面容有關,靈暈的消褪即人從影像中消失。
  • 靈暈與舞台有關,靈暈的消褪即攝影機取代了觀眾。
  • 靈暈與創造性、天才、永恆價值和神秘有關,靈暈的消褪即達達主義者。
  • 靈暈與正義有關,靈暈的消褪即毒氣戰爭。
  • 在早期攝影、電影作品里,肖像攝影由於模特面對鏡頭時的不自然,造成的喪失感,是因為照片(熒幕)和鏡頭相互作用,無限的延展了觀眾和角色的距離;當作品的創作擺脫了「手藝」,通過機械化的形式出現,這種以復制為主的創作模式使得作品喪失了獨一無二的特質;「當底片修飾漸漸流行起來時一一這是低等畫家在向攝影報復一,攝影的品位迅速下降」;當作品越來越屈從於「大眾」,報紙的插圖從漫畫演變成了照片,隨後照片的引入為了迎合大眾,出現了圖說,同時攝影術也越來越多的去考慮照片主題被最快速理解的需求,照片作為影像藝術就面臨著喪失感危機。

    用列印機製作春聯缺失了什麼?有關本雅明理論體系下「靈韻」的探討

    這種迎合,讓我想起了另一本小冊子,義大利物理學家卡洛·羅韋利的《七堂極簡物理課》,書中將愛因斯坦的的廣義相對論評價為一件藝術品,也確實如此,他對「置身於夏日正午的山間獲得靈韻」這件事給出了極為恰當的解釋。

    羅韋利的文字平靜、觸碰人心,無疑對年輕人克服萬難、追尋科學、哲學、藝術的奧義具有很強的激勵。同時也道出了本雅明所述的,通往藝術的那條道路,無論是創作者還是欣賞者,來到「靈韻」面前的唯一途徑。

    用列印機製作春聯缺失了什麼?有關本雅明理論體系下「靈韻」的探討

    本雅明曾經把攝影比作樂器領域的鋼琴,而相較於攝影,繪畫藝術則像是小提琴,因為小提琴演奏需要演奏者去追尋旋律,而鋼琴每一顆琴鍵則更加的有指導性,因此小提琴演奏的技巧總是會獲得更高的贊譽。而現今,攝影器材早已成為了小提琴一樣的存在,80年過去了,攝影、電影、數位技術領域早已成為真正的藝術。國家地理每年評選出的攝影作品即使是手機拍攝也一次次觸碰人心,我們高喊丹尼爾·克雷格是個有血有肉的007,環繞立體聲和高清的影像技術讓人身臨其境。

    未來面臨喪失感危機的可能將是新的什麼形式,本雅明對新藝術呼之欲出這種事的預見總是發人深省。

    「自古以來,藝術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創造一時還未完全滿足的需求。」

    不過,我們從沒有讓本雅明失望過,我們把「靈韻」牢牢地攥在手里。

    前不久,我開始著手為即將上線的電台節目《路易斯的歌謠》製作海報,於是拜託了正在練字的朋友賜字於我,我把她寫好的字在PS里粗略的裁剪,然後進行排版,心裏面樂開了花,雖然每個字的大小胖瘦都有所差異,但是那正是本雅明理論體系下「靈韻」的獨一無二性。

    見字如面,我在本雅明創造的夏日午後的山間,感受到了創作者的榮幸,說不定還有面對一個快40歲的人不會寫毛筆字的優越感。

    用列印機製作春聯缺失了什麼?有關本雅明理論體系下「靈韻」的探討

    而用列印機製作春聯這樣的行為,明明如此高效、穩定、機靈且不乏風趣,但總會有人對此嗤之以鼻吧,這其中暗示著這樣的創作究竟缺失了什麼?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