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研究

Tag: 研究

在北大,做遊戲研究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上)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們邀請青年學者李典峰、耿遊子民,分享他們在北大做遊戲研究的體驗。 什麼是遊戲?電子遊戲跟傳統遊戲相比,又有什麼區別?在北大做遊戲研究,需要去做什麼,又會遇到哪些現實的困境?本期,典峰和耿游會從他們為什麼做遊戲研究說起,談到遊戲本身值得研究的內容、遊戲的學科化建設、遊戲在今天遭遇的污名化。 我們也會討論《失控玩家》這部遊戲化電影,將它與《頭號玩家》、《黑鏡》等電影做對比,討論電影領域出現的遊戲化趨勢,遊戲如何影響我們的當代生活?以及在今天,資本主義如何通過控制「眼球」,來維護它的統治。 在討論的下半場,我們會討論遊戲與青少年成長的關系。打遊戲成癮會讓青少年荒廢學業,但是遊戲對青少年只有副作用嗎?在中國的中西部地區,兒童沉迷於網路遊戲的原因又有哪些?如果遊戲不可避免會是潮流,我們今天看遊戲,就像20世紀的人看科幻小說,那麼遊戲該如何與兒童教育、青年教育更好地共生? 討論最後,典峰和耿游也跟我們分享了國內遊戲研究的代表著作、值得關注的學者,以及一些他們平時喜歡玩的電子遊戲。電子遊戲並非洪水猛獸,它是一場當代的敘事革命,倘若我們能平常心對待,我們或許能開啟一個更豐富的想像力世界。 本期主播 和嘉賓 宗城:寫作打工人,人類觀察員 李典峰:北京大學藝術學博士,研究電子競技與遊戲素養 耿遊子民: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碩士,主要研究遊戲文化與遊戲史 正文Part 1 在國內做電子遊戲研究的真實體驗 宗城:今天我們的主題是「遊戲與青年文化」。我邀請到了兩位朋友,李典峰和他的師弟耿游來一起做客對聊這個話題。兩位嘉賓先簡單介紹一下自己吧。 李典峰:《席地而坐》的聽眾大家好,我是李典峰。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我和耿游都是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的在讀博士研究生。我的方向是藝術批評,現在在一個國家重大課題組,叫《影視劇與電子遊戲融合審美趨勢研究》。 耿游:我是典峰的同門師弟,是碩士,也在同一個課題組里,學術上的身份是這樣的。更多想聊的是,我也是一個玩家,平時什麼遊戲都會打,主機遊戲接觸較多的是索尼和任天堂。微軟接觸的少,之前只接觸過Xbox,Xbox 360,然後是Xbox One。也是Steam玩家,《LOL》跟《DOTA》都打過,都不太行。有時候也玩一些氪金手遊。 宗城:遊戲是大家經常聽到的東西,但是一說起遊戲研究,可能對很多人來說還是新奇又陌生的領域。聽說你們在做遊戲研究這個事情的時候,我自己也蠻好奇的。你們能不能分享一下,為什麼北大會開設一個專業來專門研究遊戲?你們又是因為什麼機緣而進入這個專業的呢? 李典峰:說到這個,我需要澄清一下。我們確實在推動遊戲研究學院化,或者說通過學院化落成這件事情。但是實際上,我們學校的藝術學院簡稱MFA,叫藝術學專業碩士,它有很多下設方向,包括廣播電視主持、音樂、舞蹈等等。藝術學作為一級學科,會下分一些二級學科,比如說文化產業、藝術史,史論就是歷史方法論,還有在國外被稱為藝術哲學的藝術理論。明年9月份的時候,我們學院會收一批碩士研究生,他們的方向就叫做「實驗電影」或者「實驗影像與遊戲媒介」。它本身也是一個博士和碩士研究點,博士研究點是設在藝術理論下面的,而整個藝術學院頒發的PHD學位叫藝術學,所以我和耿游拿的都是藝術學的學位。 根據我們的師資介紹,實際上明年9月份招生的這批MFA,他們在2023年的時候會通過第一學年的基礎學習,然後會選導師進行專業學習。專業學習之後,分到的方向主要是由我們的副院長李陽——大家用豆瓣或微博會知道有一個叫大旗虎皮的學者,就是李陽老師——主要由他來帶這個「實驗電影和遊戲媒介」方向的MFA。這是我們碩士招生的情況。另外本科好像還有一個計算藝術的二專業,那個我不太清楚,因為它是跟軟微工程院,主要由高峰老師他們的項目來做。好像會發一個雙學位,但我不太清楚它的具體學位成分是藝術學還是計算科學。 耿游:我分享一下宗城提到的另一個問題,怎麼機緣巧合就進入了這個專業。其實剛剛典峰師兄說到的這幾個專業,現在還在招生階段,相當於第一屆還沒有真正地進入學校去上課。目前我們做的這些相關的研究,其實是因為一個課題才開始的,就是之前師兄說的這個國家重大課題。 最開始的時候,我本身讀研的專業是戲劇影視學,是做電影批評的方向,所以更多的是電影理論相關。包括我導師的本行也是做電影理論和電影批評。所以也是機緣巧合,因為恰好開始有了這個項目、這個課題,就認識了師兄。再加上自己本身是一個玩家,最開始肯定是興趣驅動的,於是才進入到這個研究當中。 北大在將來在這方面會有獨立的方向,但目前我在做的就是基於一個課題去展開的這樣一個跟遊戲相關的研究。 宗城:遊戲也分很多門類,而你們主要研究的是電子遊戲。電子遊戲跟傳統遊戲相比,它主要的區別在哪? 在國內研究電子遊戲會有怎樣的困擾? 李典峰:我之前也跟我們學校新傳學院的王洪哲教授聊過這個問題。現在國內的很多學者做電子遊戲研究,如果你盯著他的論文追更的話就會發現,他發的第一篇論文一定是從零開始的,因為我們之前沒有這個學科,沒有學科共識,也就沒有一個專門的期刊去發這些文章。所以大家寫論文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都是先界定什麼是遊戲,什麼是電子遊戲,這個詞它對應的英文單詞是什麼。 另外一個問題是,它的具體對象是什麼? 我沒有看到政府出台相應的法案、政策,而一些輿論導向又不去談論甚至拒斥電子遊戲這個詞,而是在談網路遊戲。網路遊戲就是Internet Game,它的界定比較模糊。你需要界定中國港澳翻譯和中國學者翻譯體系的傳統,實際上我們今天所討論的都是Video Games,港譯直接叫視頻遊戲。台灣那邊更復雜一點,他們不用這個詞,而是叫Digital Games,用他們自己那一套說法叫數位遊戲。大陸和香港在談論這件事情時都用Video Games,它涉及到影像,一定是視頻遊戲,一定是有顯卡或者顯像技術之後的,哪怕試播器上面的那個play的鈕,或者調頻的鈕也叫做Video Games。 更早出現的東西我們可以稱為電動,Electronic games。它是比如說你在賭場會見到的彈球,或者老虎機,或者用電動裝置制動的俄羅斯輪盤賭,背後涉及到更原始的一種gambler商品,所以它其實還不太一樣。當然,我們會發現後來這幾種玩法進行了融合,比如現在的電子遊戲里面有一些古早的抽卡機制。 這還涉及到另外一個翻譯問題,比如說盎-撒德語詞源,赫伊津哈用的Ludic,它所指的就是Homoludens那本書它背後拉丁語的意思,它是更泛遊戲化的一個詞。後來到了把電子遊戲看作是一種媒介,是一種文本,還是一種行為方式和人類活動。於是大家從零開始寫完了第一篇論文後,在第二篇里一般就都會寫到比如Ludology和Narratology的討論,Narrative是敘事學派,Ludology是玩法或者叫做遊戲學派,這就是舶來詞匯的詞源問題。 英文還會又具體的劃分,比如說遊戲活動和建制化的遊戲規則活動。遊戲規則活動,就是今天我們遊戲論壇里的一個熱頻詞,叫Gamification。Gamific是把一件活動規則化、建制化,或者說是規訓化。而Ludic它更多要講究的是一個遊戲,或者說玩,試探這件事情的邊界,如何去挪動,還有關於交互可能性的挖掘。所以Ludic和Gamific還不太一樣,這個具體可以看我師兄在中傳的博士後的出站報告,之後他應該會系統性地把這些文章發出來,大家讀過會對這些詞源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它背後還涉及到赫伊津哈所講的德語中的「Spach-」:爬山,就用一個「玩山」,釣魚之類的也都用類似這樣的一個詞。這些詞在德語中是一個復合結構,它更多的是跟人類前史的一些宗教儀式有關,而跟之後的遊戲活動的關系就不是那麼接近了。這個其實是規則、遊戲活動還有今天已經被商品化的電子遊戲之間的關系,里面實際上有一個關於載體和介質,還有計算機技術的問題。 但我要講的是在詞源上,「遊戲」這個詞非常值得研究,它甚至比藝術更早地在人類普遍使用的語境出現:在中文有「藝術學」這個詞之前,西方的Art,fineart和craft,還有tech(technic)之間的關系其實是很模糊的,而在所有的這些藝術、技術之前,有一個更早的人類活動叫做遊戲,那是在規則還沒確定的時候,大家互相試探、互相交互的一種普遍的人類活動。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不僅僅研究電子遊戲,現在我寫的論文已經開始脫離電子遊戲的范疇,更多在研究一些比如區域控制戰棋、軍事沙盒之類,它們其實就是對戰爭的模仿。 脫離電子遊戲的語境,往前回溯遊戲史。它是一種一般化的人類活動。我們有必要成立一個專門的學院去研究它。小耿可以補充關於當代電子遊戲發展的問題。 耿游:我先舉一個比較感性的例子。如果你平時去問別人:你玩遊戲嗎?在我們中國的語境下,這個問題指代的基本是電子遊戲,而且電子遊戲大部分指代的是網路遊戲,甚至可以直接明確地問:你玩《王者榮耀》或者吃雞嗎?這導致了一個問題,就是當你告訴別人或者一個陌生人你做的是遊戲研究時,他們第一個很感性的想法可能就是你是在研究《王者榮耀》,或者你就在怎麼研究如何讓大家更上癮,如何讓公司賺更多的錢之類的。這其實是一個偏見。 不僅如此,當你跟長輩或父輩解釋的時候,他們還會不解,畢竟在他們的認知體系里,電子遊戲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會跟精神鴉片、電子海洛因這樣詞匯聯系起來的老生常談。這些的確會造成你在平時跟別人解釋你正在做什麼,將要做什麼時的一個很大的溝通成本。 在當下的學術語境里,相對於其它學科,它用一種比較好玩的話說就是酷兒研究,或者一種異類研究。它要在人文學科的邊緣做一些事情,就必然會受到一些直接的影響,會不被主流所認可。如果你想要做一篇相關的論文之類的,就一定會有一個依附。舉個例子,在國內,你要寫一篇跟電子遊戲相關的文章,或者說你嘗試去聊這件事情的話,你最終可能會有一個導向,比如更偏重於文學理論或者藝術理論,那麼你可能就要拿中文系或藝術學的一些框架去套,嘗試在這個鐐銬里面去展示你自己關於遊戲的研究。 我們現在正在做的項目也是這樣,它有一個核心點,是基於影視理論,這個項目叫影視劇和電子遊戲融合,就是媒介融合。其實這個融合也有一種君臣佐使的感覺,首先有影視或者影像作為主導,而電子遊戲作為一種亞文化,要朝那種主流文化靠近,然後它們相互之間借鑒融合。 所以單純從學術生產上來講,現在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附在一個現有的體系之下。之前我們有一個很好的同學,孫林祥學者,他將其形容為一種紙巾盒式研究,就是說誰都願意過來到遊戲里摻和一腳。比如說我是研究心理學的,我就可以把遊戲作為一個例子或者一個基礎資料,但是我所闡發的東西是心理學,我把電子遊戲的例子換成賭博或者其它什麼也沒問題。目前的情況就是這樣。 Part 2 電影遊戲化 宗城:就像你說的,你們研究的范圍既包括遊戲,也包括遊戲與影視的混合。我和典峰之前也談到了最近上映的一部電影,叫《失控玩家》,聊到未來的電影可能會有遊戲化的傾向。兩位可以聊一聊《失控玩家》,我覺得這部電影中遊戲與電影的融合這一角度還蠻值得一說的。 李典峰:我跟小耿第一時間就分別去看了這個電影。我後來用貓眼的影評截圖發了一個朋友圈,說到我們10月初馬上要在信睿周報發出來的一篇文章,作者是剛才小耿提到的孫林祥,他是我們北大社會學系的碩士,本科是元培班的天才高材生。我們讀過基特勒的「軟體不存在」,「軟體不存在」有很多非常好的觀點值得作為遊戲研究發展方向的本位理論,而孫林祥的那篇文章叫做《遊戲不存在》,講的是Bug和Mode,這些對於非電子遊戲玩家來說是具有門檻的詞,我之後會加以解釋。 我當時發的那篇影評里說,這個電影可以取名叫做《NPC不存在》。因為NPC如果存在,它是以什麼樣的狀態存在呢?它其實是一個程式設計師的延伸。這個電影的批判程度或者想像力的深度,並沒有《黑鏡》第三季的聖誕特輯里,我們看到從腦子里取出來一個思想,然後變成一個小人困在無限循環的模擬器里,作為家庭管家的那一集那樣給人印象深刻。 對我來說,這種延伸具有非常強烈的物質性。它不過是幾次代碼翻譯之後,人格以文本的形式出現在視頻顯卡和音效卡驅動的一個場里面。這個場對於玩家來說是另外一個空間,但對於NPC來說是一個封閉的地方,所以NPC自己不可能真正地有感情。雷諾茲飾演的角色對有女主的感情實際上是因為他是一個演員,他不是一個NPC,有一個玩家視角。為什麼一定要找瑞安·雷諾茲來演這個角色?就是因為他必須是一個真人,他的表情才make sense。他雖然是NPC,但在那樣一個領域里,他要把自己的身體和感情翻譯成人的面部表情,還有人的這種念台詞的節奏和習慣,這樣才能讓觀眾對他產生感情。 實際上這個NPC並不存在,演員的角色並不存在,那個女玩家能跟他真的發生感情,就必須代入到里面,而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很少。那個女生喜歡他的原因,其實並不是因為他是個NPC,他跟自己的交互讓自己感覺到多麼舒適,而是在於那個人非常理解她,非常了解她。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是那個男性程式設計師對她的一種類似暗戀的、情書似的東西。它就像我們初中、高中的時候,比如你跟一個女生一起看一本書,你喜歡她,就在這本你們平常借來借去的書上,比如《指環王》第三部,你會留一個密碼信給她。她如果能破解出上面的符號,就知道你大概是通過這本書在向她表白。這兩件事就是一樣的。 瑞安·雷諾茲演了一個電子情書,可以被多次翻譯的、對女主敞開的一個情書。對我來說,這就是一個非常陳詞濫調(cliche)的劇本。它並沒有比《頭號玩家》有更多的視覺特效、劇本深度、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可能性的投射,或者是在感情上討論得更深;它更沒有《黑鏡》那麼犀利,那種甚至冷漠和殘酷的,對於人的延續的一種剝削。 耿游:很多人說看到《失控玩家》就會想到《楚門的世界》。其實除了《楚門的世界》,還有一部電影是《失控玩家》借鑒最深的——1988年上映的《極度空間》。它是哲學網紅齊澤克特別喜歡的一部電影。《極度空間》有一個核心的概念,或者說它整個片子的一個核心設定,就是主人公機緣巧合拿到了一個墨鏡。他把這個墨鏡戴上之後,整個花花綠綠、五彩斑斕的世界就變成黑白的了。所有的廣告標語,所有的書籍,所有的雜誌,一切給你傳達信息的東西,都被抹去了那些所謂表面的、表層的信息,而你能夠看到的是一些直接的意識形態。舉個例子,遠處的沙灘上有一個美女,而他戴上眼鏡之後看到的就只有一個詞:繁殖。就是這樣一些很露骨的意識形態話語。 在《失控玩家》里也用了同樣的梗,就是有一個眼鏡,戴上眼鏡之後就看到了所謂的真實的世界。當然《極度空間》是做了一個減法,把很多最外在的東西減去了,讓我們看到一個充滿意識形態的東西;而《失控玩家》是戴上眼鏡後,看到了一些多出來的東西,但是同樣也看到了一個所謂真實的世界。 齊澤克經常會講一些意識形態批評的東西。他特別喜歡強調這個電影展現出來的一個很深刻的思想,或者說一個想法,就是我們通常認為一個事物擁有一個本質,而意識形態的話語是附著在上面的,我們可以把它洗掉或者扔掉。比如說一個LV包, LV這個東西是社會話語體系賦予它的,我們把這層所謂的建構出來的意識形態之下的產物洗掉,那麼它就是一個普通的包。 實際不是這樣。我們通過這兩個電影可以看到,意識形態,或者我們想要知道的本質,它變成了真實的一部分,你沒有辦法割除它。你戴上眼鏡了,並不是抹除它了,而是真正看到它了,你逃不掉。這是一個比較悲觀的事實。再說得通俗點,我們在尋找一個本質,或者在尋找真相,或者真實。什麼是真實?不管是我戴上了墨鏡,看到的那些充滿意識形態標語的真實,還是《失控玩家》里面,小賤賤戴上墨鏡,看到了他和NPC的血條,看到了一堆道具,這也是一種真實。 我個人覺得蠻好的一點,不知道是不是出於導演的自知,就是《失控玩家》給了我們一種更積極的面對真實的態度。這得說到另一個電影,這兩天它也發了個新預告片,就是《黑客帝國》。 《黑客帝國》對待真實的態度,顯得過於諂媚,當然這種諂媚自有它的歷史原因,在上世紀80年代新自由主義為資本主義續了一波命之後,晚期資本主義更加瘋狂且隱蔽的侵入我們,不僅僅是曾經的衣食住行,作為精神食糧的文化產品也浸泡在商品拜物教的海洋中,黑客帝國就是在那樣一種社會環境之下誕生的,他為彼時慘淡的真實提供了一個宗教般情緒宣洩的出口——或許有一個真實的世界在吞下藥丸之後。這個故事我們周圍的道友也常說,只不過錫安被稱作仙界,道友們的紅色藥丸也更大更圓。 說回電影,當我們認清追尋真實是某種虛妄之後就會發現,同樣是探討真實,《黑客帝國》給出了一個現在看來過於諂媚的辦法——在幻覺中成神。而《失控玩家》則給出了一個看似平庸的辦法——活在當下。難能可貴的正是這點,《失控玩家》帶著某種狡黠,嘗試用「躺平」去對抗偽裝得越來越精巧又華麗的泡泡,這泡泡便是《黑客帝國》里的紅色藥丸,它代表著被設計的「真實」,一個為你我構建出的完美幻覺。可惜你我並非生活在柏拉圖的山洞中觀看影子,也並非反抗世界的救世主。不論是紅色藥丸還是黑色墨鏡,你我還得要繼續生活, 思考一下被幻覺籠罩的我們還有什麼反抗的餘地。 《失控玩家》的意義正在於此,它嘗試為無法奔向「真實世界」的你尋找一條更加務實的路,活在當下,朋友是真實的、大塊頭也是真實的,和女主記憶的同樣是真實的,甚至最後被很多人吐槽的結尾,在我也是足夠真實的,相比幻想一個並不存在的真實,把握當下變成了更積極的選擇。你看痞子都告訴大家,散了散了,沒有使徒也沒有EVA,大家請回到三次元吧。 宗城:它是不是也可以被解讀為一部反烏托邦電影,雖然看似那些NPC自我覺醒之後展開了反抗,但是它其實不承諾一個烏托邦的幻想。它會告訴你,這個遊戲世界確實是虛假的,但你也不能在彼岸找到真實。於是它只能給你活在當下這麼一個看起來有些勉為其難,對普通人來說又非常現實的一個回答。 我看到這部影片結尾的時候,一方面會覺得這是非常合家歡的一個處理方式,它把一些嚴峻的或者說讓人覺得再走一步就會很困難的命題相對地擱置了。我覺得它有一些困境的轉換,比如說遊戲中角色的自我覺醒之後,他們的一些處理會顯得過於順滑。它很像矽谷程式設計師的一個童話。你會發現,照著他的故事走的話,這不就是矽谷程式設計師幻想中的世界嗎? 李典峰:而且不但是矽谷程式設計師,最後他說我們還要去銀行上班嗎,然後說沒有銀行了。沒有銀行那就烏托邦了。矽谷程式設計師在西岸跟東岸的金融家們在生態位上其實是有點衝突的,一邊要編制一個扁平、去中心化,但是又可以從後台進行一些微控操作的一個賽博朋克的世界;而另外一邊是金融帝國的金融家們通過鑄幣稅和軍工復合體去進行奴役的世界。但是他們又必須嘗試去把這件事情抹平,所以就把銀行取消掉,大家都去,你懂的,用虛擬貨幣,搞這種NFT或者讓程式設計師和金融家有一個和解,然後這事就句號了,烏托邦就實現了,大家就自由了。我就覺得,啊,原來是這樣嗎?就不太理解。 宗城:仔細觀察這個電影最後的走向,它既不符合所謂的財閥或者說政治家的傾向,又不完全符合平民的傾向,它其實是矽谷程式設計師意識到他在現實里不可能憑個體之力對抗老大哥,但他可以在他設計的程序里實現這件事,在潛移默化之間去中心化,就應了那句話,叫一切堅固的都煙消雲散。他甚至不會跟你討論真實與虛構的對立,而是跟你說真實就是假的,你不要那麼在意真實這個事情。 Part 3 眼球控制術 宗城:典峰剛才提到了《黑鏡》的聖誕特輯,可以再科普一下它為什麼會比《失控玩家》更進一步或者說更加嚴肅地討論了這個命題。 李典峰:這里涉及到一個身體的問題,也是我們之後做遊戲研究的方向。我跟耿游還有比較志同道合的大家們,我們認為它是一個可能真正屬於電子遊戲,或者從電子遊戲往回追溯,它能夠貫穿很多問題的作為方法論的底色。基特勒、德勒茲和維根斯坦,包括梅勒·龐蒂,梅勒·龐蒂、德勒茲和基特勒這三個人是可以從他們的方法論和他們討論對象里貫穿的。 基特勒先談到一個問題,「軟體不存在」。我們看到的那些東西,它具有一個密碼機的本體,那個東西它可以翻譯,而且它一定是物質化的。這里面計算機是一個非常唯物的東西,你不要用尼奧和matrix涉及到猶太復國主義的那套宗教詞匯去跟它討論一個關於真實和虛假的東西,那沒有任何意義。有核電的地方和沒有核電的地方,你用電的這種放肆程度都不可能一樣。它一定是有物質基礎的,而且不是object的客觀的物質,而是一個material的非常唯物性的東西。 然後它往回推一步,會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計算機跟人的身體之間通過運動影像,通過光子和眼睛之間的關系,它如何能介入到我們的身體里面,就是我們今天在談「biopolitics」那個詞翻譯來的生物政治,它跟如何去歸訓人的生活方式、監控每一個在計算機網絡里面生活的個體有關。那麼這件事情它涉及到我們一生的長度和我們每一天注意力集中在螢幕內容,什麼內容和誰傳遞這些內容給我們有關。 再往前推一步,我們的觀看影像和我們的身體在觀看影像的場域里面如何形成一種行為強化。這涉及到格式塔心理學和行為心理學的一些研究成果,今天是被社會領域所濫用,這些資本,包括這些程序設計,他們在濫用這些人類行為強化心理,包括格式塔心理學、注意力經濟學的這些知識。但他們卻沒有告訴所有人,沒有讓所有人接受這些知識的教育,形成一種從知識上的平等。這就是平權問題,你至少得讓人家知道,讓我有權利選擇拒斥這些,但他沒有。 維根斯坦在談論遊戲的時候說,很多遊戲活動原始的樣子和目的在今天被偷偷地藏匿到所有的遊戲方式里面,包括賭博。為什麼會有game disorder這個詞?你通過遊戲喪失了社會功能,並且產生了極大的比如說悔恨、愧疚、無力,甚至精神崩潰,這是你因為遊戲行為而造成的。他說的可不是video game,他說的game是包括所有的casino里面的那些活動,賭場里面的gambler,他其實是在毒癮沉溺行為強化里面造成的一種社會功能紊亂,這個是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遊戲行為失控紊亂造成的一個嚴格的界定。 這件事情其實是個普遍的社會學問題。它跟今天我們去網癮治療里面拿電機那個完全沒有關系,它是個廣泛存在的問題。比如說前兩天真實發生在浙江的新聞,一對父母為了去麻將館打牌,把孩子落在車里面鎖住了之後,孩子就死在里面了,一個4歲的小姑娘。這就是明顯的disorder,這對父母是一定要接受刑事責問和精神治療的,他們很明顯地由於遊戲行為成癮造成了社會功能喪失。這件事情也是廣泛存在於所有國家的,特別是城鄉結合部,因為城市化發展中很多人的工作強度造成他無法完全去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在勞動和休息之間轉換,這就涉及到很多其它的比如說社會學的一些問題。 《黑鏡》從這里進行了深度的批判。在聖誕特輯里它講了兩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未來我們的眼睛會移植一個東西。那是在第三季的某一集里面,有一個鏡頭就是男女晚上在夫妻生活的時候,兩個人的眼睛都有一個植入裝置,在看著他們倆初次見面時雲雨的那種狀態,但是他們兩個人已經沒法對對方的身體發生這種感情,而只能對那段影像發生生理反應。這個技術就是,我的眼睛會被接上一個網際網路,我能看到的東西是這個軟體下載下來給我看到的。我實際上可以通過我的軟體和網際網路上的一些軟硬體接口的方式,讓我看不到整個肉體能接觸到的外在的現象世界本身存在的東西。 舉一個電影里面的例子,比如說在一個大的社交網絡上面,你被我拉黑了,或者因為社交網絡的公司評級,你的信用或者其它方面有問題,那麼我就看不到你,你在我面前就是一個像馬賽克一樣的黑影。 另外一個方面,它講到你的大腦里面的一些生物信息可以被提取出來,形成一個具有你的人格和知道你所有行為偏好的生物數據。這個生物數據可以讓你家庭周圍的這些智能家電設備完全按照你的行為習慣來布置。也就是說把你自己的一個人格切片變成一個管家,來讓他輔助你,管理你的生活。而它體現出來的其實是有一個真正的人的這種,一個精神狀態的小的你被關在這個機器里,它出不來。那個是真的NPC,但它不是一個AI,而是一個甚至可以說有人類靈魂覺知的一個東西,它被關在里面。而somehow就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有一個人他精神崩潰了,他回到自己的身體里還是怎麼樣,去找他的妻子,然後他被評價為非法跟蹤別人。他被整個社會給關在了外面,再也看不到別人,所有人都也看不見這個人。 你說對於人的視覺感官來說,他還是一個人嗎?那一集的結尾就在這個特別恐怖那個地方。它批判了很多東西,關於接口或者叫界面,是電子設備硬體跟人之間的關系。它不再只是一個滑鼠,一個螢幕,一個我們生理上可以脫離它,沒有太多問題的一個東西,而是插件式的,嵌入到我們的肉體里面。當肉體的軟硬體插在一起之後,社會里的每一個個體它其實是受一個更大的終端管理的。如果有一個人被排斥在秩序之外的話,他就是不再在社會里的裸命。 這個裸命是很恐怖的,它跟我們今天理解的三和大神,把身份證當掉之後去廣東那些地方,在黑網吧門口喝大水,然後上網的那些農民工還不一樣。那些人是有social的,而這個人完全被排斥在社會秩序之外,而且是被強制執行的,這是未來有可能的非常恐怖的一個現實。 這里有很多東西值得討論。我們怎麼去使用這種高度賽博化的社會領域里面的這種公權力,就是社會網絡資源,讓一個人不說話,或者讓一件事情被取消存在,比如說下架之類的。這些在今天看來都很敏感,都是需要去討論的一個公權力,它的法理性在哪兒,這都是需要去重新討論的。 宗城:我覺得你說的《黑鏡》那一段還蠻有意思的,就是那兩個夫妻,他們眼睛里裝了一個裝置,它讓我想到了一種認知統治,未來資本主義的統治可能不是通過殘酷的身體上的暴力術,而是認知上的幻覺,通過技術讓你在認知上滿足自己的一些虛假的高潮,從而去緩解你在現實生活中的反抗力。 李典峰:這不是未來,它已經在發生了 來源:機核

研究:氣溫上升致青藏高原冰川退縮、湖泊增多

據媒體報導,冰川學家通常把青藏高原及其眾多山脈稱為「第三極」,因為這些崎嶇的高海拔地貌包含了極地以外最大的淡水儲備。這些水大部分暫時儲存在分散在該地區的數以萬計的冰川中。然而,不斷上升的溫度、加速的冰層流失和融水徑流正在開始改變這種狀況。 1987年10月12日 2021年10月9日 這些關於唐古拉山脈(位於青藏高原中部)以西的湖泊的圖像-提供了一個部分由冰川退縮引起的變化的視圖。第一張圖片是在1987年10月獲得的;第二張圖片顯示了2021年10月同一地區的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個最大的湖泊--赤布張錯湖和多爾索洞錯湖隨著山區冰川的退縮而變大。(請注意,圖像之間的一些差異是由於雪覆蓋的差異,但注意在這里和這里的大型可下載圖像中,冰川的前緣已經明顯退縮。 1987年的圖片中兩個湖泊之間的顏色差異是由於兩個湖泊被一薄片土地隔開造成的。多爾索洞錯湖的融水來自西部山區的冰川,而赤布張錯湖的融水來自東部的冰川。1987年10月12日,多爾索洞錯湖的水可能有更多的懸浮物,使水看起來更淺的藍色。2000年代中期,當水位上升淹沒了這片土地時,這兩個湖泊合並成了一個。 根據一個研究小組分析了幾十年的Landsat圖像,在1976年至2017年間,湖泊的面積增長了23%。同樣,衛星雷達測高儀的觀測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湖泊變得更深。來自美國宇航局全球水監測的數據顯示,在20世紀90年代初和2021年之間,連接湖泊兩個主要裂片的通道的深度增加了約8米(26英尺)。 多種過程影響著這一地區湖泊的大小和深度:年降水量、蒸發率,以及夏季冰川和永久凍土融化的徑流量。赤布張錯湖和多爾索洞錯湖的水來自降水和融化的冰川,但西南部的一組較小的湖泊的大部分水來自降水。通過分析這兩類湖泊幾十年的衛星數據,研究人員發現,接受冰川融化水的湖泊的水位要穩定得多。事實上,赤布張錯湖和多爾索洞錯湖規模的整體增長中,約有一半似乎是由冰川融化驅動的。 這兩個湖泊並不是青藏高原上唯一正在變大的湖泊。在另一個項目中,科學家們使用Landsat數據比較了1977年和2014年青藏高原的湖泊數量和湖泊覆蓋面積。他們發現,湖泊的數量增加了235個,覆蓋面積增加了18%。最近對ICESAT測高數據的分析發現,2003年至2018年期間,62個湖泊中的58個湖泊的深度顯示出快速增長--平均每年增長0.3米。 來源:cnBeta

《銀河破裂者》加固地板研究方法

《銀河破裂者》是一款生存建造遊戲,在遊戲中玩家需要根據任務的指引,完成對於星際的探索。遊戲內有很多設施需要玩家建造,其中有些設施還需要經過玩家的研究,才能實現運用,下面就給大家帶來加固地板的研究方法,更多如下。 加固地板研究方法 加固地板不是立刻就可以研究的,而是需要跟著任務走,等到探查巨盾獸巢穴任務過了,就可以進行對於加固地板的研究了。 來源:3DMGAME

研究稱太空飛行器或可「搭上順風車」 實時觀察彗星的形成情況

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表示,木星附近的半人馬小行星(Centaurs)可以提供了解太陽系的獨特機會。在太陽系深處,在木星和海王星之間,潛伏著成千上萬的太空岩石。偶爾,它們中的一個會撞上木星的軌道,被抓住並被拋向內太陽系--朝向太陽和地球。 這被認為是許多最終經過地球的彗星的來源。一項新的研究闡述了這個鮮為人知的系統的動態。研究結果包括:一艘太空飛行器飛往木星,在木星的軌道上等待,直到其中一個天體被捲入木星的「引力井」,並搭上這個天體的「順風車」,實時觀察它成為一顆彗星,這是可行的。 芝加哥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該論文的通訊作者Darryl Seligman說:「這將是第一次看到一顆原始彗星『開啟』的絕佳機會。」該論文已被《行星科學雜誌》接受。「它將產生一個關於彗星如何移動以及為什麼移動的信息寶庫,太陽系如何形成,甚至類似地球的行星如何形成。」 部分歸功於幾個主要小行星帶的發現,過去50年里,科學家們修改了他們關於太陽系如何形成的理論。他們現在設想的是一個更加動態和不穩定的系統,而不是大行星靜靜地在原地演變,大塊的冰和岩石分散開來,相互撞擊,重新形成並在太陽系中移動。 這些天體中的許多最終凝聚成了八大行星,但其他天體仍然鬆散地散布在空間的幾個區域。Seligman說:「這些小天體向你展示了太陽系實際上是這個非常有活力的地方,不斷處於變化狀態。」 科學家們非常熟悉火星附近的小行星帶,以及經過海王星的較大的小行星帶,即柯伊伯帶。但是在木星和海王星之間,潛伏著另一個鮮為人知的天體群,叫做半人馬(以神話中的混合生物命名,因為它們的分類介於小行星和彗星的中間)。 偶爾,這些半人馬小行星會被吸進內太陽系,成為彗星。"這些天體非常古老,含有太陽系早期的冰,從未被融化,"Seligman說。"當一個天體越來越接近太陽時,冰就會升華,產生這些美麗的長尾巴。 "因此,彗星是有趣的,不僅因為它們是美麗的;它們給你一種方法來探測來自遙遠的太陽系的東西的化學成分。"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研究了半人馬小行星的數量以及這些天體偶爾成為前往太陽的彗星的機制。他們估計,大約一半的半人馬小行星變成的彗星是通過與木星和土星的軌道相互作用而被推入內太陽系的。另一半的彗星離木星太近,然後被木星的軌道夾住,被甩向太陽系的中心。 後一種機制為更好地觀察這些即將出現的彗星提出了一個完美的方法:科學家們說,空間機構可以向木星發送一個太空飛行器,讓它在軌道上運行,直到半人馬小行星進入木星的軌道。然後太空飛行器可以搭上半人馬小行星的「順風車」,朝著太陽飛去,在它轉變為彗星的過程中一路進行測量。 這是一個美麗但具有破壞性的過程。彗星美麗的尾巴是隨著溫度的升高而燒掉的冰產生的。彗星中的冰是由不同種類的分子和氣體組成的,它們各自在通往太陽的途中的不同點開始燃燒。通過測量這個尾巴,太空飛行器可以了解彗星是由什麼組成的。Seligman說:「你可以弄清楚典型的彗星冰層在哪里開始燃燒,以及彗星的詳細內部結構是什麼,你從地面望遠鏡中弄清楚這些的希望非常小。」 同時,彗星的表面隨著它的加熱而噴發,形成隕石坑等。他說:「繪制所有這些將幫助你了解太陽系的動態,這對了解如何在太陽系中形成類地行星等事情很重要。」 科學家們表示,雖然這個想法聽起來很復雜,但美國宇航局和其他空間機構已經有技術來實現它了。太空飛行器經常前往外太陽系;美國宇航局的朱諾任務,目前正在拍攝木星的照片,只花了大約五年時間就到達那里。其他最近的任務也表明,即使在天體移動時也有可能訪問它們。OSIRIS-REx訪問了2億英里外的一顆小行星,而日本的Hayabusa 2太空飛行器從另一顆小行星上帶回了少量的岩石。 甚至還有一個可能的目標。一年半前,科學家們發現其中一顆名為LD2的半人馬小行星可能會在大約2063年被吸入木星的軌道。Seligman說,隨著望遠鏡變得更加強大,科學家可能很快就會發現更多這樣的天體。「在接下來的40年里,很可能會有10個額外的目標,其中任何一個都是停在木星上的太空飛行器可以達到的。」 此外,Seligman說:「我們有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的彗星記錄;如果能近距離看到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那該有多酷。」 該論文的其他作者是亞利桑那大學斯圖爾特天文台的Kaitlin Kratter,耶魯大學的Garrett Levine 和夏威夷大學的Robert Jedicke 。 來源:cnBeta

丹麥研究人員認為蜘蛛絲可能不具有抗菌特性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乙酸乙酯和其他通常用於研究蜘蛛絲抗菌特性的溶劑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因此之前發現蜘蛛絲可以抗菌的研究可能在方法上存在缺陷。 過去十年許多研究認為蜘蛛絲可能具有抗菌特性,使其成為一種"網狀盤尼西林",但是一些人發現了抗菌活性的證據,而另一些人卻沒有。根據最近發表在《iScience》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現在丹麥奧胡斯大學研究人員對蜘蛛絲治療特性提出了最有力的反對意見。作者認為,之前的陽性結果是細菌污染的結果,或者是在實驗中使用了具有抗菌特性的溶劑。 之前這些實驗通常涉及直接接觸試驗或擴散試驗,即把未經處理的蜘蛛絲或提取物放在已接種了測試細菌的瓊脂平板上。如果平板上出現一個沒有細菌的區域(稱為"抑制區"),通常被解釋為抗菌活性的證據。 然而,丹麥奧胡斯大學研究人員這些說法持懷疑態度。他們用七個不同種類的蜘蛛的絲進行了類似的實驗,以測試這些絲對三種類型細菌的有效性。他們把蜘蛛放在實驗室的室溫下,巧妙地使用一個機械樂高裝置,從固定的產生蜘蛛絲的蜘蛛物種中收獲拖蜘蛛絲。然後將拖線絲形成小圓盤,並放置在瓊脂板上。 他們用無菌剪刀和鑷子收集球狀網和蜘蛛網的樣本,以便將污染降到最低,並將樣本直接放在平板上。他們在實驗中沒有發現抗菌活性的證據。這與其他幾項研究也報告的無效結果相一致。有人認為,蜘蛛絲的目的主要是為蜘蛛卵提供一個非常有效物理屏障。蜘蛛卵殼是由蜘蛛絲製成的,它被緊密地編織成幾層厚,因此,蜘蛛絲提供的主要保護可能是以物理屏障的形式存在。 一些最常見的用於抗菌測試的溶劑包括丙酮、氫氧化鈉和乙酸乙酯。奧胡斯團隊測試了浸泡在所有三種溶劑中的蜘蛛絲,並將這些樣品與用不含蜘蛛絲的溶劑進行測試比較。他們發現在抗菌活性方面沒有區別,並得出結論,之前幾項研究發現的這種抗菌活性很可能是檢測溶劑的影響,而不是蜘蛛絲。 來源:cnBeta

成為一名偵察兵需要哪些素質?新研究聚集了失敗和成功的預測因素

偵察海軍陸戰隊的訓練是出了名的難,大約有25-40%的志願入伍成員在第一個月內選擇自願退出。雖然已經確定了軍隊因為這些因素而減員的一些特徵,但軍隊對更容易完成偵察訓練的個人特徵仍然缺乏了解。來自南加州大學身體計算中心和美國陸軍作戰能力發展司令部西部陸軍研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著手填補這些空白,並共同努力分析數據以確定失敗和成功的預測因素。 為了獲得更全面的了解並確定可能成功進入偵察訓練的受訓者的概況,該團隊分析了與之前的生活經歷、自我認定的個性特徵和動機、運動經歷、徵兵歷史和其他軍事經歷有關的數據,以及在偵察訓練連訓練本身中獲得的身體表現指標。 南加州大學身體計算中心執行主任兼創始人萊斯利-薩克森博士說:"我們試圖確定失敗和成功的預測因素,作為我們致力於進行基礎研究的一部分,以證明從軍隊的健康和人類表現解決方案中獲益。這項研究對軍隊招募和訓練有重大影響,我們希望它將推動美國軍隊招募和保留的新方法。" 對偵察訓練連的3438名受訓者的回顧性調查數據進行了分析。調查內容涉及受訓者的徵兵歷史和其他軍事經歷、先前的生活經歷、運動經歷、自我認定的個性特徵和動機、自願退出的原因(如果適用),以及身體表現指標等。各種人口統計學因素、自我報告的愛好、動機、水上經驗和身體表現都與偵察兵訓練課程的成功有關。 該結果將於2021年10月22日(星期五)在第15屆年度虛擬身體計算會議上公布。今年的活動將探討如何通過利用人在自己的健康結果中推動人類潛力的極限。 欲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 https://www.uscbodycomputing.org/bcc15-agenda 來源:cnBeta

3篇嫦娥五號月壤研究登《自然》:月球冷卻比之前設想得慢

10月19日17時,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了三篇中國嫦娥五號月球樣品返回任務的研究結果的論文,為月球熱演化和化學演化提供了新知:月球內部在約20億年前仍在演化,月球冷卻的速度可能比之前想的更慢。 三篇論文標題為《Two billion-year-old volcanism on the Moon from Chang』E-5 basalts》、《A dry lunar mantle reservoir for young mare basalts of Chang』E-5》以及《Non-KREEP origin for Chang』E-5 basalts...

哈佛研究人員嘗試用螢光染料混合物編碼儲存信息

藉助螢光燃料混合物,哈佛研究人員正在研究一種存儲數字信息的多彩方式。其相信,這些霓虹的液體可以取代我們用來長期保存珍貴數據的磁帶。舉個例子,許多人都可能在家中某個角落放置了一堆音樂磁帶 / VHS 錄像帶。盡管磁記錄的保存期限較長,但它們會占用大量物理空間、帶來安全隱患、消耗大量能源、且只能使用大約 20 年。 (圖自:ACS) 在周三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一作、哈佛大學化學系教授 George Whitesides 詳細解釋了「如何在螢光分子混合物中存儲和讀取信息」。 他表示,將信息存儲在設備上所消耗的能源,正在變得越來越高。正因如此,其帶領的研究團隊決定另闢蹊徑,以找到實現簡單信息存儲、最大限度地減少維持所需的能量、且無需大量新信息的好方法。 一番權衡之後,研究團隊將目光瞄向了螢光物這種相對實惠的市售材料。因為一旦你寫下了信息或圖片,後續幾乎不用再擔心能量的維持問題。 Shining Light on a New Fluorescent Data Storage Technique(via) 作為原理證明,Whitesides 團隊利用他們的霓虹染料混合物,編碼了麥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撰寫的標志性研究論文。 研究人員選擇了七種從商店購買的螢光分子,創造了代表計算機語言或比特序列的各種混合物,然後使用噴墨列印機,將混合物永久性地點印在載玻片的很小一部分上。 最終,他們將 14075 字節的數據(112600 比特),壓縮到了僅 2...

《銀河破壞者》異性研究站的作用

《銀河破裂者》是一款生存建造遊戲,玩家背負著開拓星際的任務。玩家想要在星際更好的活下去,就需要不停建造設施,開采資源。不過有一些設施的作用,玩家建造了很久,也不知道,現在就對異性研究站作用的作用做出回答,更多如下。 異性研究站作用 異性研究站只需要按o鍵,用來研究科研第三大類異形,這就是他的作用了。 來源:3DMGAME

《銀河破裂者》建立研究站任務卡住的解決方法

《銀河破裂者》於10月14日在steam開啟發售,因為之前就有試玩的緣故,所以遊戲一經發售,就有不少玩家參與其中,可是遊戲本身還有一些bug,讓玩家大感頭疼,接下來就為大家帶來在酸性酵母菌菌落附近建立研究站任務卡住的解決方法,更多如下。 研究站bug解決方法 如標題所言的主線任務,需要在酸性酵母菌落中心的巨大酵母菌附近建立研究站,但這個任務有個問題,就是需要研究的巨大酵母菌是可以破壞的,而在破壞巨大酵母菌後繼續在任務指定的紅圈中建立了研究站,任務也不會繼續進行而是卡在建立研究站這一步。 在被著任務卡了一天,種田種到3排科技樹全研究完只剩這個任務後續的鈀研究後,到處散布終於找到了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 事實上這個需要研究的巨大酵母菌似乎是被判定為地圖boss,而這玩意經測試有刷新機制,當一個巨大酵母菌被破壞後,則會在地圖的酵母菌菌落中隨機刷新出新的巨大酵母菌,菌落多的話甚至可以刷新出復數個 所以如果卡在不小心破壞了目標點的巨大酵母菌,建立了研究站也無反應的話,就不停雷達掃描在地圖上到處轉吧,如果雷達掃描出了紅色骷髏圖標就說明找到了新的巨大酵母菌,在新的巨大酵母菌附近建研究站也可以達成目標讓任務繼續下去(如果建了還是沒反應,就把新的這個也炸了,讓地圖繼續刷新的巨大酵母菌。在破壞這個新的酵母菌後回彈出一個彈窗,彈出彈窗後任務地點會直接刷新,顯示地圖上什麼地方有新的巨大酵母菌菌落) 來源:3DMGAME

研究:恰如其分的壓力可提升高密度金屬鋰電池性能

據媒體報導,鋰金屬電池是當今普遍使用的鋰離子架構的更有前途的替代品之一,它有可能容納許多倍的能量。材料科學家已經向這個未來邁出了一步,他們證明了在循環過程中對鋰金屬電池施加非常具體的壓力可以防止形成觸角狀的生長,不然就會使它們解體。 鋰-金屬電池之所以有如此大的發展前景是因為其試圖利用純鋰金屬作為陽極材料,這使得它的能量是目前使用的石墨的10倍之多。然而阻礙該技術發展的問題是,隨著電池的循環和鋰離子與陽極的相互作用,它們在表面形成稱為樹枝狀的生長。這些突起會導致電短路和火災並迅速導致電池失效。 因此,該領域的許多研究集中在防止樹枝狀晶體的生長。一些有前景的進展包括保護陽極的自形成層、建立具有更平滑表面的超薄鋰金屬陽極或引入更穩定的固體電解質而非液體電解質等等。 以往的研究還表明,在循環過程中對鋰-金屬電池施加壓力會阻礙枝晶的生長、使鋰顆粒的沉積更加整齊並改善設備的穩定性和壽命。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科學家們開始探索這一現象並試圖確定何種程度的壓力能夠帶來最佳結果。 他們的研究涉及觀察鋰金屬電池的形態,因為它們在運行過程中會受到不同壓力的影響。在較低的壓力下,沉積的鋰呈現出多孔和無序的性質,這為樹枝狀物的生長留下了足夠的空間。然而在350千帕斯卡(約3.5個大氣壓)的較高壓力下,鋰被沉積成整齊的柱子,它們中間沒有任何孔隙,這為樹枝狀晶體的形成留下了極少的生長空間。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納米工程系教授、該研究的論文資深作者Shirley Meng表示:「我們不僅回答了這個科學問題,而且還確定了所需的最佳壓力,另外我們還提出了新的測試方案以獲得最大的LMB(鋰金屬電池)性能。」 這種對鋰沉積物的操縱和對樹枝狀物的預防將是努力使鋰金屬電池投入使用的關鍵,但通過這種高壓方法這樣做將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將它們組裝起來。科學家們指出,生產設施將需要重新調整以生產這樣的電池,但有了這些有希望的結果,他們現在可以開始探索各種可能性。 來源:cnBeta

研究發現紅外線療法可能有助於改善痴呆症患者的生活

據媒體報導,研究人員稱,紅外光療法可能有可能幫助痴呆症患者。由英國杜倫大學的Paul Chazot博士和Maculume有限公司的Gordon Dougal博士領導的一項試點研究發現,符合年齡的智力功能正常的健康人的記憶力、運動功能和處理技能都有改善。 為此,研究人員認為,經顱光生物調制療法(PBM-T)--即利用病人佩戴的專門設計的頭盔將紅外光自行傳送到大腦--可能對痴呆症患者也有潛在的好處。 他們強調,需要對該療法的使用和有效性展開更多的研究,但不管怎樣,他們的試驗結果是有發展前景的。 該研究的論文已發表在《Photobiomodulation, Photomedicine and Laser Surgery》上。 這項研究讓來自英國的14名45歲及以上的健康人在四周內每天兩次接受波長為1068納米的PBM-T的6分鍾治療。另外一組由13名成員組成的對照組則使用假PBM-T頭盔。 科學家們在治療前後對兩組參與者進行了一系列的記憶、言語和運動技能測試以此來了解在功能方面可能取得的改善。 結果研究人員發現,與安慰劑對照組相比,接受PBM-T治療的健康人在運動功能(手指敲擊)、記憶性能(數學處理,一種工作記憶)、延遲記憶和大腦處理速度方面的表現都有明顯的改善。 參與者報告稱,治療沒有引起任何不良反應。 研究共同負責人、杜倫大學生物科學系的Paul Chazot博士指出:「我們已經表明,當健康人的大腦被暴露在特定波長的紅外光下,在持續、短時間內,他們的記憶和其他神經系統過程似乎都得到了真正的改善。雖然這只是一項試驗性研究,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但有跡象表明,涉及紅外光的治療也可能對痴呆症患者有益,這值得探索。事實上,我們和我們的美國研究合作者最近還發表了一項新的獨立臨床研究,它提供了第一個證據來證明痴呆症患者的記憶表現得到了深刻和快速的改善。我們知道,特定波長的紅外光可以幫助緩解神經細胞損傷、澱粉樣蛋白負荷和腦部血流減少,這些都是痴呆症患者常見的問題,所以它是否可以作為一種改變遊戲規則的多模式治療方式?它可以為痴呆症提供一種新的疾病改變策略,有可能緩解痴呆症患者面臨的許多嚴重問題並減輕他們的護理人員的負擔。」 PBM-T頭盔是由Dougal博士設計,他還是英國達勒姆郡的一名執業全科醫生。 它的工作原理是通過14個風扇冷卻的LED燈陣列向大腦深處發射紅外光,由頭骨聚焦,波長在1060至1080納米之間,在每個6分鍾的治療周期中向顱內提供1368焦耳的能量。 這刺激了線粒體,線粒體產生了為細胞生化反應提供動力所需的大部分化學能量。這反過來又導致了一種叫做三磷酸腺苷(ATP)的有機化合物水平的上升,這種化合物在痴呆症患者中明顯減少,它提供了驅動活細胞過程的能量並幫助神經細胞修復。 研究人員指出,該療法還能提高一氧化氮的水平,另外還能通過改善排列在血管內部的膜的靈活性來增加大腦中的血液流動。這就打開了血管從而使更多的氧氣能到達大腦深處的白質。 該頭盔可以很容易地被病人戴上,這意味著該療法可以隨時在家里進行。研究人員認為它還可能有益於其他疾病,像帕金森氏症、創傷性腦損傷或運動神經元疾病。每個頭盔的購買成本約為7250英鎊。 Maculume的研究共同負責人Gordon Dougal博士表示:「目前的臨床實踐只能為最佳恢復創造條件,對細胞功能幾乎沒有影響。探索PBM-T1068作用機制的實驗室工作表明,這種治療工具很可能幫助垂死的腦細胞再次再生為功能單元。(我們)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充分了解其作用機制。」 在這項試驗性研究之前,Chazot博士通過一系列體外和體內的臨床前研究為確定、開發和驗證用於痴呆症治療的特定波長的紅外線做了20年的工作。 這些研究首次表明,具有特定波長的PBM-T可以改善記憶表現並減少β-澱粉樣蛋白--一種通常在神經生長和修復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膜蛋白,但在生命後期會增加和破壞神經細胞,這導致了阿爾茨海默病的思維和記憶喪失--在阿爾茨海默病小鼠模型中。 最新的研究結果還是在最近發表的、由Chazot和Dougal博士參與的單獨的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試驗研究之後得出的。 案例研究--「我感到更輕松並更有活力」 已經成為祖母的Tracy Sloan開始使用紅外光療頭盔來幫助提高她的記憶力。在戴了幾周後,她稱她注意到在記住簡單的信息方面有所改善,以前她必須寫下來否則就會忘記。 另外她還注意到,她的睡眠和情緒也都有所改善。 56歲的Tracy是達勒姆郡彼得利的一名全科醫生,她的健康狀況總體良好,沒有被診斷出會影響她記憶力的疾病。她是在Dougal博士的介紹下接受這種療法的。 在三個月的時間里,她早晚都戴著頭盔,每次戴六分鍾。 有兩個女兒和兩個孫子的Tracy表示--「我的記憶力本來就不好,而且我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力會越來越差,所以我想我要給這種療法一個機會。我不確定它是否會產生變化,但說實話,我認為它確實產生了變化。幾個星期後,我注意到我的睡眠模式變好了,我感覺更放鬆了,我有更多的精力。我不是一個喜怒無常的人,但我的小女兒說我沒有那麼喜怒無常了,我當時的經理經常笑著說,治療一定起作用了,因為我不需要把事情寫下來。」 Tracy表示,頭盔很容易使用,在一個晚上,她會在看電視時戴上它。 「我的孩子們會看著我說『你頭上戴的是什麼』,但我想如果這對我有任何幫助那麼就值得了。戴著它非常輕,並且我戴著它的時候可以插電。」 Tracy在試用期過後不再使用這種療法,她認為自從她停止使用後她糟糕的記憶力又回來了。 「我很想再次使用它,因為它確實幫助了我,毫無疑問。如果人們能負擔得起這樣的東西,並且它使你的生活質量提高了很多那麼我想說一定要去試試,」Tracy說道。 來源:cnBeta

新研究觀測到活躍黑洞的熱氣體演化細節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觀察到來自活躍黑洞的熱氣體的演化細節。這些結構讓人強烈地聯想到火山噴發產生的煙霧流。此類黑洞的活動對星系演化和黑洞所在的星系際環境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相關結論發表在18日的《自然·天文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重點研究了Nest200047系統(約2億光年以外,由大約20個星系組成)。這個系統的中央星系有一個活躍的黑洞,研究人員在黑洞周圍觀察到了許多年齡不同的氣泡、磁場周圍絲狀結構和一些粒子。 世界上最大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可以攔截目前所能探測到的最古老電子產生的輻射,使研究人員能夠「回到」1億多年前,追溯Nest200047中心黑洞的活動。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物理和天文學系研究員、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成員瑪麗莎·布里恩扎說:「我們的研究表明這些被黑洞加速的氣泡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膨脹和變形的。事實上,它們創造了壯觀的蘑菇狀、環狀和細絲狀結構,類似於地球上一次強大的火山噴發所產生的結構。」 每個星系的核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其活動對銀河系的演化和承載它的星系際環境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試圖弄清楚這些黑洞的作用是如何以及以何種速率產生這些影響的。 當黑洞活躍時,它會消耗周圍的一切,並在此過程中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有時這種能量以粒子流的形式,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運動並產生無線電波。反過來,這些流會產生粒子氣泡和磁場,在膨脹的過程中,它們可以加熱和移動周圍的星系際介質。這對星系際介質本身的演化產生巨大影響,因此也對恆星形成速率產生了影響。 這項研究表明,活躍的黑洞影響范圍比宿主星系大100倍,而且這種影響可持續長達數億年。 研究人員表示,對Nest200047的觀察展示了磁場和由黑洞加速的粒子如何在將能量轉移到星系群的外部區域方面發揮著核心作用。 此次觀測還發現了長達100萬光年的稀薄氣體絲,由以近似光速和磁場運動的粒子組成。研究人員稱,這些細絲是數億年前Nest200047黑洞產生的氣泡的殘余物,現在正在破碎並與星系際介質混合。他們認為研究這些結構會帶來關於星系際物質的物理特徵,以及調節氣泡與外部環境之間能量傳遞的物理機制的新發現。 來源:cnBeta

研究指出年輕時抑鬱 到了老年更易痴呆

來自學業、工作、社交、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可能讓不少年輕人不知不覺產生了抑鬱症狀。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結果,科學家提醒年輕人不可忽視心理健康,因為這可能對後半生有著深遠的影響。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人員發現,青年時期抑鬱可能加快認知衰退的速度,增加日後老年痴呆的風險。這項研究近日發表在專業學術期刊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上。 發表在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的論文 研究人員匯總了來自4個隊列15000多名成年人的健康數據,根據篩查抑鬱症的量表工具,採用創新的統計方法估算出了抑鬱症狀在青年(20~49歲)、中年(50~60歲)、老年(70~89歲)三個人生階段的平均發展軌跡。隨後,應用預測軌跡,結合其中6000多名老年參與者的認知能力評分,研究人員分析了抑鬱症狀發展軌跡與大腦認知功能衰退之間的關系。 總的來說,抑鬱症狀越嚴重的人,認知能力越低,認知衰退速度越快。但他們發現,其中在青年時期就有中重度抑鬱症狀的人,老年時認知障礙的發生機率提高了73%,比那些到老年後患抑鬱症的人發生認知障礙的可能性更高。"=""color=>"=""color=> 「青年時期有中度或高度抑鬱症狀的人,認知能力在十年後下降了。」研究人員指出。 抑鬱為何會增加痴呆症的風險,對此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Willa Brenowitz博士分析可能有幾種機制,比如相關激素對大腦的損傷。「一種機制是,大腦負責應激反應的系統過度活躍,增加了應激激素糖皮質激素的產生,導致大腦海馬體受損,而海馬體是形成記憶和儲存記憶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她說。 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Kristine Yaffe教授補充說,在數據統計過程中他們發現,13%的青年人、26%的中年人和大約1/3的老年人有中度到重度的抑鬱症狀,因此認識到抑鬱症在認知衰退中的作用非常重要。"=""color=> 她認為:「是否可以在青年時期就識別出抑鬱症並進行治療,從而改善大腦衰老的後果,比如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或其他失智症,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研究人員相信,如果可以盡早預防,這將改變人生。 來源:cnBeta

吃得少不如吃得巧,新研究找到了少吃促進長壽的關鍵點

長久以來,人們就把減少熱量攝入與預防衰老聯系在了一起。科學家們陸續在線蟲、小鼠、猴子等多種動物身上驗證,在不挨餓的前提下限制熱量(calorie restriction)可以減輕體重,更好地控制血糖,預防或延緩年齡增長帶來的很多疾病,甚至延長壽命。 「輕食」風靡 真的健康又減肥嗎?健康飲食要「三少」 無需過分迷信「輕食」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不過,對於很多人來說,要像實驗室設計的熱量限制飲食方案那樣,長期堅持低熱量飲食,無疑很有難度。因此,不少科研人員致力於尋找限制熱量延長壽命的真正機制,以便開發更現實可行的飲食方案,達到健康老齡化的目的。 在《自然-代謝》新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系列飲食方案,在小鼠實驗中進行了比較。他們的實驗結果表明,獲得與低熱量飲食相關的各種健康好處,僅僅「吃得少」是不夠的,關鍵在於「吃的時間」要巧妙安排。 研究人員在論文摘要中說:「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熱量限制飲食對哺乳動物的有益影響只是通過減少熱量攝入來介導的,這項研究推翻了這種觀點,而是強調熱量限制帶來的保護作用中,『斷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研究人員首先在同樣品系、同樣年齡和性別的小鼠中比較了三種飲食方案,每天攝入的卡路里總量都要比沒有熱量限制的對照組(被稱為AL)低30%。其中一組(下圖中的Diluted AL),不限制動物每天在什麼時間進食;另一組(MF.cr)則在12小時內分三次進餐;最後一組(CR),則被要求一頓快速吃完當天提供的食物,隨後在一天其餘時間里「斷食」。 這意味著,三種飲食方案盡管都讓小鼠少吃,但有些小鼠每天斷食時間很長,有些小鼠則從不斷食。16周以後,吃得少的三組動物都達到了一定的減重、減脂效果。然而,它們的狀態還是出現了差別。 研究人員對它們的各項代謝指標經過了測試,觀察到只有每天斷食較長的最後一組顯著提高了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另兩組雖然吃得也不多,卻沒有葡萄糖代謝的積極變化。 進一步分析則顯示,每天一定時間的斷食對於營養代謝的變化十分重要。熱量限制雖然讓動物的能量消耗整體減少,但在此基礎上,斷食才會導致動物增加脂肪酸氧化,更健康地消耗能量。 令人驚訝的是,那些吃得少但從不斷食的小鼠還壽命普遍較短,相比吃得少又斷食的小鼠,壽命平均短8個月!這意味著,僅僅只是吃得少,可能對健康還有負面影響。 另一組實驗則表明,即便沒有限制熱量攝入,只要每天斷食——比如一天限定在3小時里進餐,小鼠也能像限制熱量那樣改善血糖和肝臟代謝變化。相比之下,吃得少配合斷食,則可以減少老年的虛弱,延長小鼠的壽命。 研究作者總結說,這些結果提供了初步見解,表明代謝健康和延長壽命看來不僅和「吃多少」有關,也與「何時吃」有關。當然,目前的這些結果都還是基於小鼠實驗,他們進一步指出將這些結果套用於人類時需謹慎,但這也會是未來研究的重要領域。 研究負責人Dudley Lamming教授指出:「如果證明斷食是健康的主要驅動力,那麼我們應該研究模仿斷食的藥物或飲食干預措施,而不是模仿減少熱量攝入的藥物或飲食干預措施。」 經常有人說,如果非得吃得少才能長壽,那活著豈不是少了很多樂趣!期待新的研究結果,讓我們有更科學的吃法,既能縱享美食,又能長期保持健康。 參考資料: Heidi Pak et al。, (2021) Fasting drives the metabolic, molecular and geroprotective effects of a...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不需要針頭的葡萄糖傳感器

阻礙糖尿病患者常規監測其血糖水平的最常見因素之一是大多數現代機器需要針頭和少量的血液。然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葡萄糖監測系統,不需要針頭就能獲得准確的讀數。這種新的可穿戴設備有望成為侵入性較低的葡萄糖監測系統,可能成為糖尿病患者監測葡萄糖的正常方式。 ...

《銀河破裂者》異形研究開啟方法

《銀河破裂者》是一款生存建造遊戲,玩家需要擔負起開拓星際的任務。遊戲中,玩家需要建造設施,開采資源,防禦怪物對基地的進攻。同時對於異形的研究也很重要,有不少玩家就不明白如何開啟異形研究技術,方法如下。 異形研究開啟方法 異形研究需要在科技里面學,科技樹第一面,有外星人臉的那個就是異形研究所。 來源:3DMGAME

研究顯示混合搭配的COVID-19疫苗具有高效力

據媒體報導,接種了牛津-阿斯利康COVID-19疫苗第一劑並在第二劑中接受mRNA疫苗的人跟接種牛津-阿斯利康兩劑疫苗的人相比,感染風險更低。這在瑞典於默奧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全國性研究中得到了證明。 「跟不接種疫苗相比,接種過任何一種已批準的疫苗都更好,並且兩劑疫苗比一劑疫苗更好,」於默奧大學老年醫學教授Peter Nordström說道,「然而,我們的研究顯示,在接受過第一劑基於載體的疫苗後接受mRNA疫苗的人,跟接受過兩劑基於載體的疫苗的人相比,風險降低得更多。」 由於牛津-阿斯利康公司針對COVID-19的基於載體的疫苗對65歲以下的人停止使用,所有已經接受過該疫苗第一劑的人被推薦使用mRNA疫苗作為他們的第二劑。 在第二劑後2.5個月的平均隨訪期間,研究顯示,跟未接種疫苗的人相比,牛津-阿斯利康+輝瑞-生物技術公司的組合感染風險降低了67%,而牛津/阿斯利康+Moderna的風險降低了79%。對於接受過兩劑牛津-阿斯利康疫苗的人,風險則下降比例更低一些,只有50%。 這些風險估計是在考慮了關於接種日期、參與者的年齡、社會經濟地位和其他COVID-19風險因素的差異後觀察到的。重要的是,對有效性的估計適用於德爾塔變體的感染,該變體在隨訪期間的確診病例中占主導地位。 所有疫苗計劃的不良血栓栓塞事件的發生率都非常低。由於嚴重到導致住院的COVID-19病例數量太少,所以研究人員無法計算出針對這一結果的有效性。 以前的研究表明,混合和匹配的疫苗計劃會產生強大的免疫反應。然而目前還不清楚這些計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減少臨床感染的風險。這是由於默奧大學研究人員進行的新研究旨在填補的知識空白。該研究基於瑞典公共衛生局、國家衛生和福利委員會以及瑞典統計局的全國性登記數據。在主要分析中,約有70萬個人被納入其中。 「這項研究的結果可能會對不同國家的疫苗接種策略產生影響,」於默奧大學老年醫學專業的博士生、該研究的論文共同作者Marcel Ballin說道,「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盡管以前的研究在混合和匹配疫苗的免疫反應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結果,但仍需要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以調查其安全性和對臨床結果的有效性。在這里,我們現在有一個這樣的研究。」 來源:cnBeta

水果「顏值」會影響食慾:新研究發現情緒和心理會影響味覺

在我們選購香蕉的時候,我們通常會選擇沒有棕色斑點、外觀良好的。根據丹麥和瑞典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這是因為情緒在我們的購物決定中起著過大的作用。該項目的主要研究者、來自哥本哈根大學食品科學系副教授卡琳·溫丁(Karin Wendin)解釋說:「我們選擇食物是基於對它的味道的期望,這種期望與我們的感覺相聯系。因此,如果我們期望棕色的香蕉與黃色的香蕉味道不一致,我們就會選擇後者」。 ...

研究發現基因在身體如何對運動做出反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項對20多項研究的系統回顧,量化了基因在我們的身體對不同種類運動的有效反應中所發揮的作用。該研究發現,基因對肌肉訓練的結果影響更為突出,並建議未來有可能根據個人的基因特徵來制定個性化的運動方案。 ...

新研究表明全無機鈣鈦礦有望提高太陽能電池的效率

一項新研究表明,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有望提高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有機-無機混合鈣鈦礦已經顯示出超過25%的非常高的光伏效率。該領域的主流觀點是,材料中的有機(含碳和氫)分子對於實現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性能至關重要,因為它們被認為可以抑制缺陷輔助的載流子重組。 ...

研究稱許多防曬霜暴露在陽光下僅兩小時後會失效並變得有害

根據利茲大學、俄勒岡大學和俄勒岡州立大學之間的一項新的合作研究,涉及一種主要成分--氧化鋅--的化學反應意味著許多防曬霜在暴露在陽光下僅僅兩小時後就變得無效。 ...

研究發現太陽系原行星盤中存有一個神秘空隙

據媒體報導,宇宙邊界,或許是由年輕的木星或新興的風造成,它很可能塑造了新生行星的組成。在早期的太陽系中,一個由塵埃和氣體組成的「原行星盤」圍繞著太陽旋轉並最終凝聚成我們今天所知的行星。 ...
英國發現新冠病毒變異,對疫苗保護能力和開發有何影響?

研究:阿爾茨海默症和COVID-19共享一個遺傳風險因素

據媒體報導,研究人員估計,OAS1基因的一個遺傳變體在整個人口中增加了約3-6%的阿爾茨海默症風險,而同一基因上的相關變體則增加了嚴重的COVID-19結果的可能性。日前發表在《Brain》上的這些發現可能為藥物開發或跟蹤兩種疾病的進展打開了新的目標,另外它還表明所開發的治療方法可用於兩種疾病。 這些發現對其他相關的感染性疾病和痴呆症也有潛在的好處。 研究論文的首席作者Dervis Salih博士指出:「雖然阿爾茨海默症的主要特徵是澱粉樣蛋白和纏結物在大腦中的有害堆積,但大腦中也存在廣泛的炎症,這突出了免疫系統在阿爾茨海默症中的重要性。我們已經發現,一些相同的免疫系統變化可以同時發生在阿爾茨海默病和COVID-19中。在嚴重的COVID-19感染患者中,大腦中也可能出現炎症性變化。在這里,我們已經確定了一個可以促成夸張的免疫反應的基因以增加阿爾茨海默病和COVID-19的風險。」 對於這項研究,研究小組試圖在他們以前的工作基礎上從人類基因組的大型數據集中找到證據,這表明OAS1基因跟阿爾茨海默病之間存在聯系。 OAS1基因在小膠質細胞中表達,這是一種免疫細胞,占大腦中所有細胞的10%左右。為了進一步調查該基因跟阿爾茨海默症的聯系,他們對2547人的基因數據進行了測序,其中一半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症。他們發現,擁有OAS1基因的一個特殊變異,即rs1131454的人更有可能患阿爾茨海默症,這使得攜帶者患阿爾茨海默症的基線風險估計增加11-22%。所發現的新變體很常見,因為據信有一半以上的歐洲人攜帶它且它對阿爾茨海默症風險的影響比幾個已知的風險基因更大。 他們的發現將OAS1(一種抗病毒基因)添加到了現在已知的影響一個人患阿爾茨海默症風險的幾十個基因的名單中。 研究人員調查了OAS1基因的四個變體,所有這些變體都抑制了它的表達(活性)。他們發現,增加阿爾茨海默症風險的變體跟最近發現的OAS1變體有關聯,OAS1變體使VODI-19需要強化護理的基線風險增加了20%之多。 作為同一研究的一部分,在模仿COVID-19影響的免疫細胞中,研究人員發現,該基因控制著身體免疫細胞釋放促炎症蛋白的程度。他們發現,該基因表達較弱的小膠質細胞對組織損傷有夸張的反應並釋放出他們所謂的「細胞因子風暴」從而導致身體自我攻擊的自身免疫狀態。 OAS1的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因此對基因網絡的進一步研究可能有助於了解老年人更容易患阿爾茨海默氏症、COVID-19和其他相關疾病的原因。 博士生Naciye Magusali(UCL英國老年痴呆研究所)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一些人可能對阿爾茨海默症和嚴重COVID-19都有更大的易感性,不管他們的年齡如何,因為我們的一些免疫細胞似乎在這兩種疾病中參與了一個共同的分子機制。」 在COVID-19大流行病爆發後,來自UCL英國痴呆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將注意力轉移到調查該病毒的長期神經系統後果。通過利用在血液和中樞神經系統周圍液體中發現的生物標志物,他們追蹤了神經炎症和神經元的損傷。 Salih博士表示:「如果我們能開發出一種簡單的方法,在有人對COVID-19檢測呈陽性時對這些基因變體進行檢測,那麼就有可能確定哪些人需要重症監護的風險更大,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同樣,我們希望我們的研究能為開發一種血液測試提供依據以便在某人出現記憶問題之前確定他們是否有患阿爾茨海默症的風險。我們還在繼續研究一旦這種免疫網絡被激活以應對像COVID-19這樣的感染會發生什麼,看看它是否會導致任何持久的影響或脆弱性,或了解大腦對COVID-19的免疫反應,涉及到OAS1基因,這可能有助於解釋COVID-19的一些神經系統影響。」 來源:cnBeta
科學家發現用夾子就能給皮膚「吃藥」,以後不用頻繁打針了?

研究:一種冠狀病毒疫苗或能提供對其他冠狀病毒的廣泛免疫力

據媒體報導,西北醫科大學的科學家們首次表明,新冠病毒疫苗和之前的新冠病毒感染可以提供針對其他類似新冠病毒的廣泛免疫力。這些發現為普遍的新冠病毒疫苗建立了一個理論基礎,在面對未來的流行病時可能被證明是有用的。 資料圖 「在我們的研究之前,一直不清楚的是,如果你接觸到一種新冠病毒,你能在其他新冠病毒中獲得交叉保護嗎?我們證明了這一點,」這項研究的論文首席作者、西北大學范伯格醫學院微生物學-免疫學助理教授Pablo Penaloza-MacMaster說道。 這些發現最近發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 引起人類疾病的新冠病毒的三個主要家族是: Sarbecovirus,包括對2003年爆發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負責的SARS-CoV-1株以及對COVID-19負責的SARS-CoV-2株; Embecovirus,包括OC43,它通常是普通感冒的罪魁禍首; Merbecovirus,這是導致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的病毒,首次報告於2012年。 疫苗展示了交叉保護性免疫力 研究發現,接種過SARS-CoV-2疫苗的人類的血漿產生了對SARS-CoV-1和普通感冒冠狀病毒(OC43)有交叉反應的抗體(可能提供保護)。該研究還發現用2004年開發的SARS-CoV-1疫苗免疫的小鼠產生了免疫反應,保護它們免受SARS-CoV-2的鼻內暴露。最後,該研究發現先前的冠狀病毒感染可以保護它們免受隨後的其他冠狀病毒的感染。 研究發現,使用COVID-19疫苗免疫過後來暴露於普通感冒冠狀病毒(HCoV-OC43,跟SARS病毒株不同)的小鼠對普通感冒有部分保護作用,但保護力度要小很多。科學家們解釋稱,原因是SARS-CoV-1和SARS-CoV-2在基因上都很相似--就像彼此的表親--而普通感冒冠狀病毒跟SARS-CoV-2的差異更大。 「只要冠狀病毒的相關性大於70%,小鼠就會受到保護,」Penaloza-MacMaster說道,「如果它們接觸到非常不同的冠狀病毒家族,疫苗可能會帶來較少的保護。」 是否會有一種通用的冠狀病毒疫苗呢? 研究人員表示,鑒於每個冠狀病毒家族(Sarbecovirus、Embecovirus和Merbecovirus)的不同,答案是「可能沒有」。但他們表示,為每個冠狀病毒家族開發疫苗則可能有一條道路。 Penaloza-MacMaster說道:「我們的研究幫助我們重新評估了通用冠狀病毒疫苗的概念。雖然很可能沒有,但我們最終可能會為每個主要的冠狀病毒家族提供一種通用疫苗,如為SARS-CoV-1、SARS-CoV-2和其他與SARS相關的冠狀病毒提供通用的Sarbecovirus疫苗;或為導致普通感冒的HCoV-OC43和HKU1提供通用的Embecovirus。" 在這項研究中,Penaloza-MacMaster跟費恩伯格的神經感染性疾病和全球神經病學主任Igor Koralnik博士和費恩伯格的COVID-19的神經學表現博士後研究助理Lavanya Visvabharathy合作評估了接受SARS-CoV-2疫苗的人類的免疫反應以及西北紀念醫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 「我們發現這些人產生了中和普通感冒冠狀病毒HCoV-OC43的抗體反應,」Penaloza-MacMaster說道,「我們現在正在測量這種交叉保護的持續時間。」 多年的愛滋病毒研究使該團隊有了這一發現 在COVID-19大流行之前,Penaloza-MacMaster已經研究了十年的愛滋病毒疫苗。他對HIV病毒如何變異的了解使他對冠狀病毒疫苗的交叉反應性產生了疑問。 「我們沒有有效的HIV疫苗的一個原因是很難產生交叉反應性抗體。因此,我們想,『如果我們以解決HIV疫苗開發的方式來解決冠狀病毒的變異性問題(這對開發通用的冠狀病毒疫苗至關重要)會怎麼樣?』」 來源:cnBeta

研究:有毒橄欖海蛇無端攻擊水肺潛水員很可能跟交配有關

據媒體報導,水肺潛水員經常報告受到海蛇的無端攻擊,這可能包括追逐和撕咬。這些攻擊的原因一直不清楚,但新研究表明,海蛇可能誤以為潛水員是潛在的伴侶。麥考瑞大學生物科學系的Rick Shine教授及其同事分析了1994年至1995年間收集的數據,這些數據描述了研究人員之一Tim Lynch在澳大利亞大堡礁做潛水員時遇到橄欖海蛇的行為。 研究人員發現,在158次接觸中,有74次海蛇接近潛水員,並且在交配季節--5月至8月之間,這種情況發生得更頻繁。雄性海蛇比雌性海蛇更有可能接近潛水員--特別是在交配季節--並在潛水員的身體附近彈動舌頭。有13次接觸涉及到海蛇迅速沖向潛水員。 研究人員觀察到,所有的沖鋒都發生在交配季節,涉及雄性的沖鋒都是在追逐雌性不成功或跟雄性對手的互動後立即發生的。三隻雄性還被觀察到盤繞在潛水員的鰭上,這種行為通常在求偶期間觀察到。雌蛇的沖鋒則在它們被雄蛇追趕或失去視線然後重新接近潛水員後發生的。 以前的研究表明,海蛇發現在水中很難識別形狀。研究人員們認為,海蛇攻擊可能是由於雄性海蛇將潛水員誤認為是對手或潛在的配偶,而雌性海蛇則認為潛水員是一個潛在的藏身之處。研究團隊指出,通過保持靜止並允許海蛇用舌頭調查他們,潛水員不太可能會遭遇攻擊並被咬傷。 「對人類來說,海洋是一個危險的地方--如果出了什麼問題,事情可能會結束得很糟糕,」Shine教授說道,「看到一條巨大的海蛇向你急速飛來,這當然是『出了問題』。希望了解那條蛇為什麼朝你走來--它把你誤認為是它自己物種的雌性--可以安撫你的神經並帶來一個更好的結果。」 來源:cnBeta

空天院城市環境遙感團隊地震紅外遙感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孟慶岩研究員團隊,在地震紅外遙感、地震熱異常前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以「震前熱異常空間異質提取模型:在中國的應用(Spatially variable model for extracting TIR anomalies before earthquakes: Application to Chinese Mainland)」為題,近日在 線發表在領域頂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隨著衛星遙感技術發展,人們開始利用熱紅外遙感觀測數據及其反演參量對地震前後的熱變化進行檢測與分析,並在大量地震中發現了震前熱紅外或地溫異常升高現象。例如,利用NCEP多層氣溫數據,研究者提取了2014年6.2級魯甸地震的三維熱異常時空變化,研究結果表明,熱異常與震中引潮力變化存在緊密聯系,其發生於地下或近地表,以熱對流形式在底層大氣擴散,呈現出「下大上小」的金字塔垂直結構。 圖1 魯甸三維熱異常強度隨引潮力變化趨勢 針對於熱異常的機理展開了諸多研究,其中包括「應力致熱說」、「氣熱說」、「P-holes 理論」等。研究者針對於汶川地震的熱異常和甲烷異常之間的關系展開分析,發現甲烷異常在時間上明顯滯後於熱異常,其不大可能是導致地震熱異常的主要原因,而受引潮力調制的地應力變化則很有可能是造成熱異常的直接原因,並給出了熱異常、甲烷異常、引潮力和地應力潛在的物理關系,如下圖所示。 圖2 引潮力、地應力、熱異常與甲烷異常物理關系 有學者嘗試利用展開長時間統計研究。例如利用Robust Satellite Techniques (RST) 算法對中國四川地區的熱異常進行提取和分析,結果表明該地區的熱紅外異常對於地震的預測性能十分有限。與此同時,國外團隊在希臘地區利用熱紅外異常進行地震預測取得了較好效果。但對該研究進行復演和再分析後發現,混淆了警報預測成功率(PPV)和事件漏報率(FNR)。地震的時空叢聚性和過大的時空預警窗口使得該組熱異常在希臘地區的警報實際上與隨機猜測無異。地震紅外異常研究並沒有通過統計意義上的嚴格檢驗,仍缺乏強有力統計證據證明震前熱異常的存在。 圖3 希臘地區先驗機率分布 本研究則為熱異常的存在性提出了新的強有力的統計證據。利用NOAA提供的長波輻射數據,結合一種新的3D Molchan...

研究:1986 DA或是死亡原行星的碎片 金屬儲量比地球上所有的儲量都多

據媒體報導,現代文明賴以建立的許多材料在太陽系的其他地方都存在,而且數量多得多。 Juan Sanchez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團隊分析了小行星1986 DA的光譜,其是一類罕見的富含金屬的近地小行星。他們發現這顆特殊的太空岩石的表面有85%的金屬,可能包括鐵、鎳、鈷、銅、金和鉑族金屬,這些都是工業用途的材料,從汽車到電子產品等。 ...

研究:化妝品和塑料產品中常見的化學物質或是過早死亡的原因

根據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的一項新研究,在許多消費者化妝品和塑料產品中發現的一種化學物質可能是美國每年約10萬例過早死亡的原因。鄰苯二甲酸酯是一組增塑劑,可以在許多肥皂、洗發水、護發噴霧、指甲油、食品包裝,甚至是塑料玩具中找到。 鄰苯二甲酸酯因其對荷爾蒙的干擾作用而對健康有害,這一點已得到公認。過去的研究已經將這些毒素的積累與各種健康後果聯系起來,包括從肥胖到心臟病的各種問題。 紐約大學的新研究發現,美國的許多老年人每年都可能因與鄰苯二甲酸酯長期接觸有關的健康問題而過早死亡。這項研究涉及大約5000名55至64歲的老年人,研究發現,尿液中鄰苯二甲酸酯濃度最高的參與者也更有可能死於心臟病。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與暴露水平較低的參與者相比,高暴露組的參與者有更大的任何原因的死亡率--不過,研究指出,當涉及到癌症死亡時,這種關聯並不成立。 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研究並沒有提供證據證明暴露於化學品和過早死亡之間的直接因果關系。然而,這些研究結果確實為越來越多的證據做出了貢獻,即長期接觸鄰苯二甲酸酯可能會帶來巨大的公共衛生成本,以及醫療負擔和生產力損失。 來源:cnBeta

研究稱大腦「指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

據媒體報導,EPFL醫學圖像處理實驗室和EPFL Neuroprosthetics中心的科學家和SNSF Ambizione研究員Enrico Amico表示:「我每天都在想它,晚上做夢都會夢到。這是我五年來的全部生活。」他正在談論他對人類大腦的研究,特別是對大腦「指紋」的研究。他了解到,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大腦「指紋」,而且這個「指紋」在時間上不斷變化。他的研究結果剛剛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我的研究考察了大腦內的網絡和連接,特別是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運作方式,」Amico說。「我們主要使用核磁共振掃描來做這件事,它測量了特定時間段的大腦活動。」他的研究小組對掃描結果進行處理,生成圖形,以彩色矩陣的形式表示,總結出受試者的大腦活動。這種類型的建模技術在科學界被稱為網絡神經科學或大腦連接組學。「我們需要的所有信息都在這些圖表中,這些圖表通常被稱為『功能性大腦連接組』。連接組是神經網絡的地圖。它們告知我們受試者在核磁共振掃描期間在做什麼--例如,如果他們在休息或執行一些其他任務。」Amico說:「我們的連接體根據正在進行的活動和正在使用的大腦的哪些部分而變化。」 幾年前,耶魯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們在研究這些連接體時發現,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特的大腦「指紋」。比較同一受試者相隔幾天進行的核磁共振掃描所產生的圖形,他們能夠在近95%的時間內正確匹配一個特定受試者的兩個掃描。換句話說,他們可以根據一個人的大腦「指紋」准確地識別他。Amico表示:「這真的令人印象深刻,因為識別只使用了功能連接體,這基本上是一組相關的分數。」 他決定將這一發現再向前推進一步。在以前的研究中,大腦「指紋」是通過持續數分鍾的核磁共振掃描來識別的。但他想知道這些「指紋」是否可以在短短幾秒鍾後被識別出來,或者是否有一個特定的時間點出現--如果是這樣,這個時刻會持續多長時間?「到目前為止,神經科學家們使用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拍攝的兩次核磁共振成像掃描來識別大腦指紋。但是,舉例來說,指紋是否真的只在五秒鍾後出現,還是需要更長時間?如果不同的大腦區域的指紋在不同的時刻出現又會怎樣?沒有人知道答案。因此,我們測試了不同的時間尺度,看看會發生什麼,」Amico說。 他的研究小組發現,7秒的時間並不足以檢測出有用的數據,但這個過程可在1分40秒左右完成。「我們意識到,大腦指紋展開所需的信息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Amico說。「比如說,沒有必要做一個測量大腦活動5分鍾的核磁共振成像。更短的時間尺度也可以工作。」他的研究還表明,最快的大腦「指紋」開始從大腦的感覺區域出現,特別是與眼睛運動、視覺感知和視覺注意力有關的區域。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更復雜的認知功能相關的額葉皮層區域也開始顯示出每個人的獨特信息。 研究人員的下一步計劃將是比較健康病人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腦「指紋」。Amico說:「根據我的初步發現,似乎使大腦指紋獨特的特徵隨著疾病的發展而逐漸消失。根據人們的連接體,越來越難識別它們。就好像一個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失去了他或她的大腦身份。」 沿著這條路線,潛在的應用可能包括早期檢測大腦「指紋」消失的神經系統疾病。Amico的技術可以用於受自閉症或中風影響的病人,甚至是有毒癮的對象。「這只是朝著了解是什麼讓我們的大腦變得獨特的又一小步:這種洞察力可能創造的機會是無限的。」 來源:cnBeta

科學家研究並設法應對抗生素導致的菌群失調對健康帶來的副作用

抗生素幫助我們治療細菌感染,每年拯救數百萬人的生命。但是它們也會傷害居住在我們腸道中的有益微生物,削弱我們身體對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之一,並損害我們的微生物群對我們健康的多種有益影響。抗生素的這種附帶損害的常見副作用是胃腸道問題和復發性艱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它們還包括長期的健康問題,如過敏性、代謝性、免疫性或炎症性疾病的發展。 ...

研究人員將法拉第標志性論文以數字方式存儲在螢光染料中

光碟、快閃記憶體驅動器和磁性硬碟驅動器只能存儲幾十年的數字信息,而且它們往往需要大量的能源來維持,這使得這些方法對於長期數據存儲來說並不理想。因此,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使用分子作為替代品,最值得一提的是DNA數據存儲。然而,這些方法有其自身的挑戰,包括高合成成本和緩慢的讀寫速度。 ...

研究人員發現大腦免疫細胞重要作用 揭示了人類生物學新發展

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發現了保護大腦免受疾病和傷害的免疫細胞一個重要但以前未知的作用。這些細胞被稱為小膠質細胞,也幫助調節血流和維護大腦的關鍵血管。除了揭示人類生物學一個新方面外,這些發現對認知能力下降、痴呆和中風以及其他與大腦小血管疾病有關的情況也很重要。 ...

研究發現恐龍大滅絕後蛇的多樣化程度急劇上升

現代蛇是由與恐龍並肩生活的祖先演化而來的,它們可能主要以昆蟲和蜥蜴為食。一顆數英里寬的小行星在6600萬年前消滅了幾乎所有的恐龍和地球上大約四分之三的植物和動物物種,為隨後在新生代早期出現的現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壯觀多樣化創造了條件。 ...

研究:入耳式傳感器可監測在家中隔離的高危COVID-19患者

據媒體報導,來自慕尼黑工業大學的新研究發現,對COVID-19患者的遠程監控可以有效地識別病情惡化的最早階段並將他們送入醫院接受必要的治療。據了解,該系統使用一個耳內傳感器來測量並將數據近乎實時地傳輸給醫生,然後再由醫生評估病人何時需要入院。 正如世界上許多地方所經歷的那樣,當感染浪潮在當地社區蔓延時醫院會迅速擠滿COVID-19患者。除了幫助那些最需要急性治療的病人外,醫生還試圖收治病情惡化風險高的病人以便他們能夠盡早得到有效治療。但有時不容易迅速識別這些病人,許多病人被送回家,幾天後又返回,這使得處境變得十分艱難。 這項新研究試驗了一個系統,即新診斷的COVID-19患者會被標記為有嚴重疾病的高風險,在被送回家時會有一個用於監測一些生命體征的設備。該設備採集的健康數據由一組醫護人員進行遠程監控,當生命體征顯示病情惡化時,病人會被叫到醫院來。 研究利用的是一款由一家名為cosinuss的公司生產的耳內傳感器。該傳感器類似於一個小型助聽器,包含一個光腦(PPG)傳感器元件、一個接觸式溫度傳感器和一個加速度計。它可以測量心率、核心體溫、血氧飽和度和呼吸頻率。 設備通過藍牙跟智能手機連接,每15分鍾測量一次生命體征。然後,數據被傳輸到一個遠程醫療中心進而允許醫生團隊進行持續的監督。 該研究招募了約150名患者。隊列的中位年齡是60歲,每個參與者至少有一個預先存在的疾病,包括糖尿病、肥胖或心血管疾病。 在研究過程中,有20名患者因生命體征惡化而被標記為入院。其中7名患者最終被送進了重症監護室,還有一名患者不幸去世。 意料之中的是,血氧水平是惡化的一個關鍵指標。住院前患者的平均測量值為88%,而未住院的患者的平均測量值為96%。 「據我們所知,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對家庭隔離的病人進行遠程連續監測並在出現嚴重健康惡化的情況下提示立即住院的研究,」從事這項研究的研究員Georg Schmidt說道。 大多數參與研究的人指出,監測系統使他們感到更安全並改善了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在那些最終住院的病人中,90%的人表示,在聯系他們住院的時候他們不會來醫院。這表明遠程監測生命體征可以在某人意識到自己的病情惡化之前抓住疾病的惡化。 由於該研究顯然沒有常規護理組作為對照,因此無法確定這種遠程監測是否比其他方法帶來更好的結果。但研究人員推測,監測往往會導致在病人自願選擇入院之前將他們叫到醫院,這意味著可以在更早的階段進行治療,從而可能帶來更好的結果並最終縮短住院時間。 「我們假設,在發生大流行病時,這種遠程監測將有助於減輕全科醫生和醫務人員的負擔,」研究人員表示,「病人可以通過遠程醫療得到很好的照顧,而不需要與醫生或護士直接接觸。這意味著不需要綁定不必要的資源,此外,還可以減少醫療和護理人員的感染風險。同時,病人的生存機會可能會增加,因為他們的臨床過程被持續監測。」 來源:cnBeta

新研究發現金星從未擁有過海洋和生命所需的條件

據媒體報導,金星可以被看作是地球的邪惡雙胞胎。乍一看,它的質量和大小跟我們的母星相當,其同樣主要由岩石材料組成,擁有一些水和大氣。然而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驚人的差異。金星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氣層、極端的表面溫度和壓力以及硫酸雲,這些則跟地球上的生命所需的條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然而情況可能並不總是這樣的。 以往的研究表明,金星在過去可能是一個更加好客的地方,它有自己的液態水海洋。由日內瓦大學(UNIGE)和瑞士PlanetS國家研究中心(NCCR)領導的一個天體物理學家小組研究了金星是否擁有過更溫和的時期。發表在《自然》上的研究結果表明,情況並非如此。 金星最近已經成為天體物理學家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ESA和NASA今年已經決定在未來十年向這顆離太陽第二近的行星展開不少於三次太空探索任務。這些任務旨在回答的關鍵問題之一是金星是否曾經擁有早期海洋。由UNIGE理學院天文學系研究員、NCCR PlanetS成員Martin Turbet領導的天體物理學家試圖用地球上的工具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模擬了地球和金星演化初期的氣候,即40多億年前,當時行星的表面仍是熔融的」Martin Turbet介紹道,「相關的高溫意味著任何水都會以蒸汽的形式存在,就像在一個巨大的壓力鍋中。」 通過使用復雜的三維大氣模型,類似於科學家用來模擬地球當前氣候和未來演變的模型,該團隊研究了這兩顆行星的大氣將如何隨時間演變以及海洋是否會在這個過程中形成。 Martin Turbet指出:「由於我們的模擬,我們能夠表明,氣候條件不允許水蒸氣在金星的大氣中凝結。這意味著溫度從來沒有低到足以讓其大氣層中的水形成可以落在其表面的雨滴。相反,水仍是大氣中的一種氣體,海洋從未形成。而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優先在地球的夜間一側形成的雲層。這些雲層造成了非常強大的溫室效應,阻止了金星像以前認為的那樣迅速冷卻。」 產生嚴重後果的微小差異 令人驚訝的是,天體物理學家的模擬結果還顯示,地球可能很容易遭受跟金星相同的命運。如果地球離太陽再近一點或太陽在「年輕時」像現在一樣閃耀,我們的地球家園今天就會看起來非常不同。很可能是年輕太陽相對較弱的輻射使地球冷卻到足以凝結形成我們海洋的水。研究論文的共同作者Emeline Bolmont表示:「這完全顛覆了我們對長期以來被稱為『微弱年輕太陽悖論』的看法。它一直被認為是地球上出現生命的一個主要障礙!」 當時的論點是,如果太陽的輻射比今天弱得多,它就會把地球變成一個對生命充滿敵意的冰球。但事實證明,對於年輕的、非常熱的地球來說,這個弱的太陽實際上可能是一個不希望出現的機會。」 「我們的結果是基於理論模型的,是回答金星歷史問題的一個重要基石,但我們將不能在我們的計算機上對這個問題作出明確的裁決。未來三個金星空間任務的觀測對於確認--或反駁--我們的工作至關重要,」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UNIGE天文學系教授、NCCR PlanetS成員David Ehrenreich說道。 來源:cnBeta

研究發現暴露於普通塑料化學品跟10萬例早逝有關

據媒體報導,來自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呼籲採取緊急監管行動來限制在塑料生產中使用名為鄰苯二甲酸鹽的化學物質。該研究驚人地估計,美國每年有多達10萬例過早逝亡可能歸因於鄰苯二甲酸鹽暴露。 資料圖 鄰苯二甲酸鹽是經常添加到塑料中的化學品從而使它們變得更柔軟和更有彈性。半個多世紀以來,它們一直被用於製造業,在數以千計的不同消費產品中都可以找到。 「浴簾、靴子和靜脈注射管等東西都是由水管工會使用的那種堅硬的白色塑料製成,但當你在其中加入重量約為30%的特定鄰苯二甲酸鹽時你就會得到柔軟的乙烯基塑料,」調查化學品暴露的健康影響的研究人員Russ Hauser說道,「鄰苯二甲酸鹽還用於許多個人護理產品如古龍水、香水、肥皂和洗發水用於一些藥物的塗層以及用於食品加工的乙烯管。」 眾所周知,鄰苯二甲酸鹽是內分泌干擾物,大量的動物研究表明,接觸這種化學品會破壞正常的荷爾蒙功能。發表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的這項新研究,旨在調查鄰苯二甲酸鹽暴露跟死亡率之間的關系。 該研究調查了一個具有全美代表性的5303名年齡在55至64歲之間的成年人隊列。研究人員通過對尿液樣本進行的 分析跟蹤了鄰苯二甲酸鹽水平並從約十年的隨訪期中收集到死亡數據。 這項新研究的論文主要作者Leonardo Trasande說道:「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鄰苯二甲酸鹽暴露的增加跟早期死亡有關,特別是由於心臟病。直到現在,我們已經了解到這些化學品與心臟病有關,而心臟病又是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但我們還沒有把這些化學品本身與死亡聯系起來。」 研究人員將這些發現推及到美國所有55至64歲的人,他們估計鄰苯二甲酸鹽暴露可能跟每年超10萬例的早逝有關。這些早逝的經濟成本被認為超過400億美元。 Trasande說道:「我們的研究表明,這種化學品對社會造成的損失要比我們最初想像的大得多。不可否認的是,證據很清楚,限制接觸有毒的鄰苯二甲酸鹽可以幫助保障美國人的身體和經濟福祉。」 另一項來自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新研究發現,懷孕期間接觸鄰苯二甲酸鹽可能跟胎盤中38個不同基因的表達改變有關。 這項研究的論文主要作者Alison Paquette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懷孕期間接觸鄰苯二甲酸鹽跟胎盤中的基因表達變化有關。這種變化可能會影響胎盤功能從而導致妊娠並發症如早產或流產--以及胎兒生長和發育的變化。」 懷孕期間接觸鄰苯二甲酸鹽跟兒童大腦發育異常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強有力的研究領域。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一篇關於該主題的評論文章呼籲進行緊急改革並將這種化學品從大多數塑料製造中移除。 「大量證據表明,接觸鄰苯二甲酸鹽跟兒童學習、注意力和行為問題的風險增加有關,」該文章總結道,「因此,我們建議將鄰苯二甲酸鹽從可能導致育齡婦女、孕婦、嬰兒和兒童接觸的產品中消除。」 這篇呼籲對鄰苯二甲酸鹽進行監管的評論文章的合著者Russ Hauser認為,從所有消費產品中完全消除這種化學品是一個現實的提議。Hauser指出,大多數產品可以簡單地用其他化合物替代鄰苯二甲酸鹽,同時他還指出,需要對任何替代化學品的風險進行徹底研究。 Hauser還稱,從所有消費品中完全消除鄰苯二甲酸鹽的最大原因是許多產品含有這種潛在的有害化學物質,但不需要將其作為一種成分列出。像個人護理產品,如洗發水和香皂,往往含有鄰苯二甲酸鹽作為香味配方的一部分。而消費者永遠不會知道他們正在接觸這種化學品。 Hauser說道:「如果產品中的鄰苯二甲酸鹽被認為是香味配方的一部分,它們不需要在成分表上列出,因為香味被認為是專有的。即使有些產品確實列出了鄰苯二甲酸鹽,但消費者真的很難閱讀這些長長的化學名稱的標簽。即使是非常了解情況的消費者,也很難在購買產品時避免使用鄰苯二甲酸鹽。」 來源:cnBeta

為期18年的研究揭示:美國民眾正在攝入更多的超加工食品

根據紐約大學全球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在過去20年里,美國人口中幾乎所有階層對超加工食品的消費都有所增加。「美國平均飲食的總體構成已經轉向更多的加工飲食。」紐約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助理教授和博士後研究員、該研究的主要作者Filippa Juul說:「這令人擔憂,因為攝入更多的超加工食品與不良的飲食質量和更高的幾種慢性疾病風險有關。21世紀超加工食品的高消費和不斷增長可能是肥胖症流行的一個關鍵驅動因素。」 ...

研究發現消費品中的合成化學物質與早逝有關

根據周二發表在同行評議雜誌《環境污染》上的研究,鄰苯二甲酸鹽水平最高的人因任何原因死亡的風險都更大,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死亡。該研究估計這些死亡可能使美國每年損失約400至470億美元的經濟生產力。 這項研究增加了塑料對人體影響的數據基礎,並支持減少或消除塑料使用的公共衛生和商業案例。 據美國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稱,鄰苯二甲酸鹽已知會干擾人體的荷爾蒙分泌機制,即所謂的內分泌系統,而且它們與發育、生殖、大腦、免疫和其他問題有關。 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指出,即使是小的荷爾蒙干擾也會造成重大的發展和生物影響。專家組稱,塑料中的化學品會損害嬰兒的大腦,必須立即予以禁止。先前的研究已將鄰苯二甲酸鹽與生殖問題聯系起來,如男嬰的生殖器畸形和睪丸未降,以及成年男性的精子數量和睪丸激素水平降低。以前的研究還將鄰苯二甲酸鹽與兒童肥胖症、哮喘、心血管問題和癌症聯系起來。 鄰苯二甲酸鹽通常被稱為"無處不在的化學品",因為它們非常普遍,被添加到消費產品中,如PVC管道、乙烯基地板、防雨和防污產品、醫療管、花園軟管和一些兒童玩具,以使塑料更有彈性,更難破碎。其他常見的接觸來自於食品包裝、洗滌劑、服裝、家具和汽車塑料中使用的鄰苯二甲酸鹽。鄰苯二甲酸鹽還被添加到個人護理用品中,如洗發水、肥皂、發膠和化妝品,以使香味更持久。 來源:cnBeta

防曬霜過2小時會失效且有毒?最新研究發現或存在風險

據媒體報導,俄勒岡州州立大學科學家參與的一項合作研究表明,含有氧化鋅成分的防曬霜在紫外線照射兩小時後會失去大部分功效並產生毒性,這項研究結果已經被發表在近日出版的《Photochemical & Photobiological Sciences》(光化學與光生物科學)上。 據了解,氧化鋅是防曬霜里的一種常見成分,研究人員在毒性分析實驗中使用斑馬魚作為模式生物,這種魚在分子、基因和細胞水平上與人類有著顯著的相似性。實驗結果顯示,不含氧化鋅的防曬霜不會對斑馬魚造成明顯影響,而含有氧化鋅的防曬霜會導致用於測試毒性的斑馬魚顯著受傷,這表明防曬霜進入水生態系統會對環境有害。 防曬霜是一種大眾化消費品,有助於減少紫外線照射,從而降低皮膚癌發生的機率。據市場數據機構Statista預測,到這個十年末,全球防曬霜市場的價值將超過240億美元。然而,公眾對防曬霜安全性的看法往往會導致生產商在限制其他成分的同時大量使用某些成分。例如,由於擔心氧苯酮損害珊瑚礁,含有這種成分的防曬霜實際上已經停產。與此同時,含有氧化鋅或二氧化鈦等無機化合物的防曬霜,作為替代品正越來越受歡迎。 研究人員在來自美國和歐洲的不同防曬產品中提取了五種含有紫外線過濾劑(防曬霜中的活性成分)的混合物,他們還用同樣的成分製作了另外的混合物,並添加商業推薦量較低的氧化鋅以作對照。研究表明,防曬霜在紫外線照射下能夠快速反應,不含氧化鋅成分的防曬霜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光降解。然而在加入氧化鋅後,其光穩定性和光毒性有了很大的變化,這種成分會降解有機混合物,並導致防曬霜對紫外線保護的損失超過80%。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