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自然

Tag: 自然

《第七史詩》三系角色排行 自然三系強度榜

火系作為輸出角色角度的角色,人物立繪都很燃,相信這個屬性是很多大家好感度最高的屬性。在這款遊戲中,火系並不缺乏優秀輸出,所以最強的key卡其實是——塔爾瑪琳。塔爾瑪琳因為偶像的職業以及好看的立繪,被玩家們愛稱為「歌姬」。 而她的技能也確實全是「唱歌」,塔爾瑪琳身為目前遊戲中最強的奶媽,主要還是得益於她靈活且出色的機制,塔爾瑪琳可以視情況的需要,在歌姬模式以及普通形態下來回切換,普通模式的塔爾瑪琳是一個優秀奶媽,而歌姬模式下則是個buff輸出者,可以貼上大量的增益類buff。 她的一技能除了可以為hp最低的角色回復大量生命值之外,歌姬模式下還可以解除敵方的全體強化效果,並使我方的角色觸發「夾攻」狀態!這在龍11副本中就十分恐怖了,因為龍11的BOSS就是根據自身的debuff數量以及buff數量來決定攻擊機制的,可以說,如果玩家們擁有了塔爾瑪琳,那麼龍11副本簡直是用腳都能打過。 水系目前版本最強的角色則是「舊水鐮」賽珂蘭特,賽珂蘭特作為一個出了很久的角色卻還沒有退環境,這就是她強度的體現。而賽珂蘭特之所以評價這麼高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火討伐」副本,在這個副本中賽珂蘭特有著水系最佳的表現。 首先是她的屬性克制,其次是她的攻擊白值,滿級的時候高達1300點,這還是沒有裝備神器的情況下,最後則是她的技能,一技能可以對敵方造成倍率為100的傷害並附加出血效果debuff,二技能粉碎則可以為敵人附加「重傷」效果,敵方生命值如果低於一半的話還可以追加普攻,大招更是有著超強的穿防攻擊,敵方的debuff越多,那麼穿防效果就越好,可以說,舊水鐮就是水系用來參加火討伐副本的最強輸出英雄。 森系目前的版本較為尷尬,從上面的攻略各位大家一定可以感覺到,無論哪個角色的強度都是和「龍討伐」副本高度掛鉤的,因為龍討伐副本爆出的速度裝基本上可以說是大部分角色的畢業裝了,而森系作為被火系克制的屬性,在面對龍討伐副本時往往力不從心,不過,森系也有很多強力的角色,在pvp中往往會有著很強的表現。 來源:遊俠網

IGN評《紅霞島》:像個超自然版《極地戰嚎》

IGN表示,因為遊戲是在正式發售幾天前才拿到,所有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評測,評測者也開始加班加點體驗遊玩,會在本周晚些時候發評分。在玩了一段時間以後,評測者表示:我必須承認,我對《紅霞島》乏味的任務和毫無生氣的世界完全不感興趣,一長串的bug和顯示問題令人失望。 這和Arkane之前的遊戲截然不同,遊戲背景為麻薩諸塞州,與《死亡循環》和《恥辱》相比,《紅霞島》不僅是建築平淡乏味,可探索性也非常低。評測者將其描述為超自然版的《極地戰嚎》,遊戲目標很簡單,但也很無聊,還經常遇到bug。敵人的AI也有些傻,遊戲並沒有利用好吸血鬼能帶來的威脅壓迫感。 來源:遊民星空

《伊始之地》評測:自然而然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類正在加速「老化」。新的媒介讓天涯近在咫尺,使萬年不過須臾。二十年的通識教育把整個人類文明打進我們的身體,經過大小考試的層層消化,最後在社會的糞坑里排泄殆盡。 窮盡過去之後,人就想預知未來。只可惜一萬年太久,我們只爭朝夕,太遠的事情咱不知道,反正先把這一屆老年人正在經歷的「未來」給體驗了再說。於是,你能看到年輕人上山求神拜佛,上班摸魚養生,上天台種些花花草草,只求內心不再比錢包更躁動。 這是阿育寄給我們的聯名款土豆種植套裝 當然,也不是所有年輕人都有擁抱內心平靜的資格。對那些困在水泥籠子里的肉身而言,至少「園藝」肯定是一項寸土寸金的准貴族活動。親近土地、改造自然,本該是人類的基因行為,但現代社會的極端分工切碎了這一本能。 《伊始之地》帶給我的愉悅感,多少也與這份缺失的「內心平靜」有關。和絕大多數的「種田遊戲」正好相反,《伊始之地》是一款極致的逆城市化遊戲。退耕還田、植樹造林在本作里都算小意思,玩家的任務是在劇毒的工業廢土上重建一片完整的生態系統。 遊戲中的三個難度等級 確切來說,本作包含了數個不同自然帶、不同水文地質環境下的生態工程,依次為河谷、島嶼、極圈、浸水廢都等等。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地理條件,遊戲在同一套四邊形地格布局的基礎玩法上,增加了許多有趣且自然的策略衍生。 以STEAM頁面上的DEMO也就是河谷地區為例:河谷地區的地勢十分平坦,一條較寬的主河道將地圖分割,同時發散出幾條小支流,將零星的高地與岩石團團圍住;河谷地形更適合地表溫度堆積,所以改造生態時只需考慮空氣濕度。 考慮到逆工業化也是一種工業化,那麼既然是工業化,肯定就繞不開能源。乾枯而空曠的河谷是架設風力電機的最佳地點,《伊始之地》用稀少的岩石作為一種限制性的特定地基,風力電機等特定的建築就只能建造在這些岩石地基上。 而本作的大部分建築都需要電力才能建造,所以電源建築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框定了玩家的整體建築范圍,由此便構成了《伊始之地》的策略棋盤。玩家需要盡可能地保證每一座電廠都能覆蓋更多的功能建築,同時又要盡可能地不讓相同建築的影響范圍重疊浪費。 因為部署建築是需要花費資源的,這些資源必須通過階段性的生態重建才能獲取,比如播種機就能在消毒後的土地上製造草甸,同時產出綠化資源。但在最後產出資源之前,玩家必須先規劃好發電機和消毒機的影響范圍,否則綠化資源就可能因為前期的過多鋪墊而入不敷出。 雖然聽起來是個特別扣細節的玩法,但實際上《伊始之地》留給了玩家足夠的數值空間。只要不是喪心病狂到把地圖上的每一塊地格都覆蓋到位,那麼在生態學家模式下,本作幾乎沒有太大的難度。不過,隨著後續生態系統的復雜程度節節攀升,遊戲的生態工程師模式倒也不失一定的挑戰性。 逐漸解鎖更多的生態功能建築 比如在島嶼關卡中,就出現了軌道車、海灘機、珊瑚實驗艙等等的新建築。這些建築都需要在原先的建築網絡上嵌套升級,才能進一步改變地形地貌。比如,珊瑚實驗艙要在濕地水培器上建造,而濕地水培機本身也是由最基礎的播種機改造而成。 通過不同生態建築的交疊排布,玩家可以綜合改造《伊始之地》的自然地貌,讓它們呈現出一種天然而隨機的散亂狀態。遊戲會告訴玩家需要多大比例的某種地形才能開啟下一步重建計劃,但並不會對這些地形的形狀、數量進行具體的限制。 重建破碎的都市遺跡 雖然聽起來似乎很沒譜,但《伊始之地》的這種介於限制與不限制間的渾然狀態,最後竟然產生了一種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我居然真的造出了一片毫無人工痕跡的自然景觀。而眾所周知的是,玩造景最難的從來不是把樓房碼得漂漂亮亮,而是讓「獨木成林」。 就像水墨畫里的潑墨技法,自然造景也是一種出離框架思維的寫意狀態。這是我這種玩城市建造遊戲只會畫井字格、只會硬套「六邊形服務范圍」的人所無法企及的一種狀態。給我幾棵素材一樣的樹,我只能把它們變成路邊的綠植,而不是「活」成一片的樹林。 回收所有人工建築後的地圖形態 事實上,經過在隨機地圖上的多次重試,我幾乎每次都能搭建出一套錯落有致且符合基本地理常識的生態系統。而且在遊玩過程中,搭建各個建築的影響區域也不會帶來任何重復感——至少,在這個過程中沒有。 就像玩像素塗格子遊戲一樣,你只是不停地按照對應的像素格塗上正確的顏色,那些格子微觀看來重復且沒有意義,但在更高、更遠的視角下,卻能形成一種清晰的圖形概念。《伊始之地》的體驗與之類似,但較之更具設計感。 當北極熊遇上企鵝 之前我們采訪本作的主美Jonathan Hau-Yoon時,已經確認了本作的寫意基調就是精心引導下的規則產物。包括但不限於鬆散的數值調控、不規則且不對稱的建築范圍等等的種種細節設計,都是為了松動玩家原本緊繃的框架思維,讓玩家懷揣不完美的預期去擁抱奇妙的偶然。 而對一個無數次活在同一天的成年人來說,這種偶然性就像慢慢白夜中的極光,讓我知道一切還在繼續運轉,原來生活還能容得下多餘的顏色。 來源:3DMGAME

慣犯自然人《薩爾達傳說王國之淚》商標被搶注

2023年3月3日是《薩爾達傳說曠野之息》發售六周年,消息稱續作《薩爾達傳說王國之淚》將於5月12日正式發售, 距離續作王國之淚發售還有70天。 企查查APP顯示,自然人常某某同時搶注多枚「薩爾達傳說曠野之息」「薩爾達傳說王國之淚」「王國之淚」商標,其中兩枚「薩爾達傳說曠野之息」於2021年注冊成功,續作「王國之淚」商標近期正進行初審公告,異議期限自2023年2月28日至2023年5月27日止。 另外,常某某更是搶注了包括「健身環大冒險」「薩爾達無雙災厄啟示錄」等多個商標。 原微博>>> 來源:遊俠網

《超自然武裝噹噠噹》最全解析冊子公開!

龍幸伸原創漫畫《超自然武裝噹噠噹》第9卷於今日(3月3日)發售!為了紀念,月刊ムー (ワン・パブリッシング)將在全國(日本)范圍內的書店發行合作原創小冊子。 在小冊子中,焦點放在了超自然現象上,對《超自然武裝噹噠噹》中登場的塞爾波星人、疾行老奶奶、蒙古死亡蠕蟲等8個角色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另外,冊子中還刊登了「ムー」主編三上丈晴的對談,深入挖掘了「噹噠噹」的謎團以及「噹噠噹」和「ムー」的共同點等內容。 來源:動漫之家

《我的世界》虛無世界3自然主義者位置介紹

我的世界虛無世界3自然主義者位置很多玩家不知道,虛無世界3是非常火爆的mod,mod內容豐富,有各種維度,還有各種功能強大的npc,自然主義者在主世界隨機生成,被動生物,在生成40分鍾後有可能消失,使用命名牌對其命名可防止其消失。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的世界虛無世界3自然主義者在哪介紹。 《我的世界》虛無世界3自然主義者位置介紹 實體命令:/summon aoa3:naturalist ~ ~1 ~ 在主世界隨機生成,被動生物,在生成40分鍾後有可能消失,使用命名牌對其命名可防止其消失。 3.5版本後,自然主義者使用了原版村民的AI,也會吸引殭屍的仇恨。 3.5版本後,此NPC具有了原版村民的GUI,使用原版村民的交易機制。 來源:3DMGAME

《對馬戰鬼》美景混剪:盡情感受迷人的自然風光

PS4時代最後的SONY第一方大作——《對馬戰鬼》里絕美的風景能給玩家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從山巒密林到城鎮雪原,每一簇草叢的搖曳、每一片花瓣的飄零,甚至是戰鬥中每一抹血痕的律動都打造得淋漓盡致,玩家在遊戲中還可以盡情去體驗自然之美。 雖然後期的風景有點重復,但在這麼有意境的世界里多待一會,也並不會感到厭倦。YouTuber Flurdeh發布了一段《對馬戰鬼》美景展示視頻,一起欣賞下讓人流連忘返的自然風光吧! 《對馬戰鬼》目前為PS4、PS5獨占,暫無PC版的官方消息。 視頻截圖: 來源:遊俠網

《我的世界》虛無世界3自然法杖怎麼獲得

我的世界虛無世界3自然法杖怎麼獲得很多玩家不知道,虛無世界3許多全新的物品跟方塊,boss怪物跟道具也是嶄新的,自然法杖擊殺刺背龍有幾率掉落。下面來看看虛無世界3自然法杖獲得方法介紹。 《我的世界》虛無世界3自然法杖怎麼獲得 物品命令:/give @p aoa3:nature_staff 1 給周圍所有可生長的植物施肥。 符文消耗:2×能量符文、4×生命符文。 擊殺刺背龍有幾率掉落。 來源:3DMGAME

《我的世界》虛無世界3自然弓怎麼獲得

我的世界虛無世界3自然弓怎麼獲得很多玩家不知道,虛無世界3許多全新的物品跟方塊,boss怪物跟道具也是嶄新的,自然弓由天堂世界樂透商人兌換的自然弓圖騰開出(3.2版本之前)。下面來看看虛無世界3自然弓獲得方法介紹。 《我的世界》虛無世界3自然弓怎麼獲得 物品命令:/give @p aoa3:predatious_bow 1 傷害:14點 拉弓時間:1.11s 消耗:冬青箭 3.2版本之後,武器樂透圖騰被移除,有了新的合成配方。 來源:3DMGAME

《刺客教條》自然美景混剪:你最喜歡哪一部的風景?

育碧官方發布了《刺客教條》系列的風景混剪視頻。從浪漫優雅的佛羅倫斯,到干練發達的倫敦;從神秘古老的埃及,到戰歌高唱的北歐。游刺客世界,賞自然美景! 雖然近幾年育碧遊戲有公式化、BUG多、像罐頭等特點,但美術畫質還是很頂的,基本見不到玩家吐槽。游俠網的朋友們,你們最喜歡哪一部《刺客教條》呢?快來評論區分享一下吧! 來源:遊俠網

《我的世界》魔法金屬自然魔法木怎麼獲得

我的世界魔法金屬自然魔法木怎麼獲得很多玩家不知道,魔法金屬是一個非常豐富的mod,道具跟玩法都很多,自然魔法木會自然生成於主世界的魔法森林中。下面來看看魔法金屬自然魔法木獲得方法介紹。 《我的世界》魔法金屬自然魔法木怎麼獲得 物品命令:/give @p manametalmod:ManaTreeLog2 64 會自然生成於主世界的魔法森林中,也可通過在NPC處直接購買獲得。 與魔法樹原木長得非常相似,但不能分解成相應的木板。總有人搞混 來源:3DMGAME

《我的世界》魔法金屬自然圖騰怎麼獲得

我的世界魔法金屬自然圖騰怎麼獲得很多玩家不知道,魔法金屬是一個非常豐富的mod,道具跟玩法都很多,自然圖騰消耗附近的草來產生魔法能。下面來看看魔法金屬自然圖騰獲得方法介紹。 《我的世界》魔法金屬自然圖騰怎麼獲得 物品命令:/give @p manametalmod:BlockTotem8 64 自然圖騰消耗附近的草來產生魔法能,草必須在圖騰附近且與圖騰同高,消耗仙人掌。 可以用魔法噴泉將圖騰產生的魔法能收集。 自然圖騰會消耗以它為中心,半徑8格的區域內的草和蕨(高草叢與大型蕨不能被消耗),每次消耗會產出150點魔法能,每2秒工作一次。 來源:3DMGAME

《我的世界》匠魂2超自然特性有什麼用

我的世界匠魂2超自然特性有什麼用很多玩家不知道,匠魂2有很多新穎的玩法和裝備,其中的各種特性效果也非常有用重要,擁有超自然特性的工具可以提升挖掘速度。下面來看看我的世界匠魂2超自然特性具體有什麼用。 《我的世界》匠魂2超自然特性有什麼用 增加 工具挖掘等級 – 方塊挖掘等級 點挖掘速度(不會負增加)。 package slimeknights.tconspuct.tools.paits; import net.minecraft.block.Block; import net.minecraft.item.ItemStack; import net.minecraft.util.text.TextFormatting; import net.minecraftforge.event.entity.player.PlayerEvent; import slimeknights.tconspuct.library.paits.Abspactpait; /** * Increases mining speed for each harvest level the tool is above the required...

《祝你好死》「自然災害」更新今天上線預告公開

平台動作遊戲《祝你好死》官方發布了新的免費更新「自然災害」的預告,新的免費更新今天(9月29日)正式上線。 新的免費更新中將包含新世界、新品種敵人、新Boss等,該作的正式版將於明年正式上線。 《祝你好死》是一款2D動作類Roguelike遊戲,玩家將在該作中扮演一位過勞的死神,但是你手底下的員工貪婪的收割生命,打破了靈魂世界的平衡以及死神的休假計劃。 為了恢復秩序,你必須重新拿起你信賴的鐮刀,讓員工們知道誰才是老闆。 預告截圖: 來源:遊俠網

《祝你好死》自然災害更新預告 今日正式上線

今日(9月29日),平台動作遊戲《祝你好死》公布「自然災害」免費更新預告,免費更新將於9月29日上線,包括新世界、新品種敵人、新Boss等,本作正式版將於明年上線。 更新預告: Have a Nice Death 是一款 2D 動作類 Roguelike遊戲,玩家扮演一位過度勞累的死神。你的員工們猖獗,貪婪的收割生命,完全打破了靈魂世界的平衡以及死神的休假計劃。 為了恢復秩序,玩家必須拿起你值得信賴的鐮刀,讓你的員工們知道誰才是老闆。 視頻截圖: 來源:3DMGAME

《魔物獵人:崛起》自然相框勛章如何獲得?曙光自然相框勛章獲取方法

曙光自然相框勛章獲取方法 具體獲取方法為找到曙光中所有的新增環境生物 位置如下 1、鬼偶蛛 最快可以在密林地圖西邊出口11區立刻遇見一隻; 2、變幻翔蟲紅、金 可以在各個地圖打開地圖列表尋找; 3、石兵寄居蟹 密林的8區洞穴內 4、變色蟲 密林的9區、11區牆壁 上 5、穿刺烏賊 在密林10區、3區的水上不停循環移動 6、吸附蟾蜍 城塞高地1 3區的樹液沼澤區域的牆壁上可以發現,遊戲地圖不顯示,需要自行前往尋找。 然後是稀有 1、王冠海豚,位置:密林2區通向10區中間額外多出來的一塊區域, 上方有個洞穴,進入後會通向一處海岸,在這里有幾率碰到。 2.石像金紋鳥,位置:「城塞高地」 4區通往額外營地中間通路一處破屋上方,在岩壁中間大致位置可以參考圖片。 來源:遊俠網

《自然》最新研究指出,常玩遊戲對兒童的智力有顯著提升

收聽文本 0:00/0:00 可為什麼我玩了這麼多遊戲還是很笨。 在網際網路與智能設備日漸流行的今天,未成年人使用數字設備的時間也在成倍增長。根據美國兒童青少年精神協會2020年的調查報告來看,8-12歲的兒童平均每天會在看視頻、玩遊戲、刷社交媒體這些數字媒介上花費4-6小時,占據了他們大半的休息時間。 孩子們長期沉迷於網絡社交娛樂讓一旁的家長們操碎了心,而這些五花八門的網際網路內容是否會對未成年群體產生無法挽回的負面影響也一直是熱議的話題。 近日,知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刊載了一篇科研論文,針對上述問題給出了他們自己的答案。就結果而言,他們得出的結論恐怕有些顛覆大眾認知。 在這篇題為《數字媒介對兒童智力的影響》的論文中,研究人員認為,玩遊戲、看視頻、刷社交媒體並不會對兒童的智力發展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相反,在對比實驗中,這些娛樂媒介切實地為參與實驗的兒童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智力提升。值得一提的是,這其中電子遊戲帶來的提升尤為顯著。 關於「玩遊戲影響智力」的調查研究在此前也不在少數,把相應的關鍵詞輸入進搜尋引擎,你能找到成堆的專業實驗報告,但在《自然》刊載的這篇論文中特別指出,將「社會經濟地位」以及「遺傳傾向」包含在內的分析調查少之又少,而偏偏這兩大因素又能很大程度上左右孩子們看電視、玩遊戲的習慣,例如家境貧寒的孩子會將這類娛樂媒介當作逃避現實的手段沉迷其中,而相應的遺傳背景同樣也有可能改變他們的娛樂方式。 為此,研究人員選擇了一個大型縱向樣本,在種族、民族、社會經濟地位等多方外部因素保持相對一致的前提下,對9855名來自美國的9-10歲的兒童進行了初步分析並在兩年後對其中的5169人進行了跟蹤調查,針對「有效學習、理性思考、理解復雜想法和適應新情況的能力」等多維度對接受實驗的孩子們的智力進行評估。 在多輪研究測試後,研究人員認為,熱衷於電子遊戲的孩子在這兩年的跟蹤調查中智力提升最為明顯,他們甚至指出,在合理健康的時間管理下,玩電子遊戲的時間越多,智力的增益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研究中,男孩在遊戲上花費的平均時間大約是女孩的兩倍,但這並不意味著前者藉助電子遊戲所帶來的智力提升比後者高,性別的差異並未對智力產生明顯影響,只不過研究調查中智力偏高的女孩會更頻繁地打開電子遊戲。 在這篇論文中,研究人員高度贊許了電子遊戲相較於其他娛樂活動對於智力的提升,並列舉出了數篇相關論文以及研究實驗對這一觀點進行作證,強調了電子遊戲在增強注意力、言語和空間工作記憶以及視覺空間技能等多方面均存在顯著的益處。但同時,他們也承認,電子遊戲對智力產生負面影響的文獻也不在少數,要如何破除這一矛盾或許還有待研究人員們進一步的研究分析。 需要強調的是,本次研究的調查群體嚴重偏向於歐美個體,這份調查報告顯然在白人群體中擁有更高的准確性與普遍性,且由於不同國家的兒童對於電子遊戲類型的偏好各不相同,因此研究人員也認為,要將這份調查結果生搬硬套地推廣至其他國家,恐怕會不太合適。 不過更重要的是,智力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催生的抽象概念,除開電子遊戲,研究人員們也強調了父母教育對於孩子的智力變化產生的明顯影響。父母為孩子提供遺傳基因,為孩子搭建家庭環境,管控孩子的娛樂時間,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無法忽視的影響。家長該如何正確有效地引導孩子健康成長,或許才是促成孩子智力發展最為關鍵的要因。 對這篇論文感興趣的讀者,也可以點擊論文連結前往期刊文章頁面。 來源:遊研社

開放世界自然探索遊戲《Aka》將於今年第4季度推出

近日,由Cosmo Gatto開發NEOWIZ發行的開放世界自然探索遊戲《AKA》確認將會在今年第四季度正式推出,登陸平台有Steam和Switch,本作現已上線Steam商城,根據頁面顯示,本作支持中文。 【游俠網】《AKa》新宣傳片 在《AKA》中,玩家將從雪山到熱帶森林,探索不同島嶼、揭開各種秘密區域。其中包括受到法國西南部啟發,能讓人想起歐洲風景的「松樹島」;靈感來自加拿大風景,最小但最高的島嶼「楓樹島」;受東亞地區啟發,環境最為多樣的「竹林島」;靈感來自南亞和南美的熱帶島嶼「棕櫚島」。 來源:遊俠網

為什麼這個《侏羅紀世界:進化2》棘龍MOD,會是一個「象鼻漁夫」?

文 卡扇人 在近幾年全球疫情的影響下,許多電子遊戲的開發之路困難重重,像是2015年或是2018年那樣的電子遊戲大年對於許多玩家來說成為了暫時無法重現的美好過去。話雖如此,今年遊戲業的開年情況倒也確實不錯,1月份的《寶可夢傳說:阿爾宙斯》和2月份的《艾爾登法環》讓玩家們一下忘記了當前遊戲行業的不景氣,從「遊戲荒」的沙漠中掙脫出,好好地享受了一把。 然而這份快感來時勁大,去時的後勁也是不小,在《艾爾登法環》通關了好幾個周目,成就早已拿完,全收集也做的七七八八之後,我和我的朋友們似乎又陷入了「電子遊戲陽痿」的魔咒,有沒有什麼跟《艾爾登法環》一樣好玩的遊戲能拿來玩呢?在這「枯燥」的三月,我和我的幾個朋友又撿出了去年年末沒能好好玩下去的《侏羅紀世界:進化2》,准備整點Mod來玩一玩,回顧一下這個看上去十分精緻的恐龍世界。 說來也怪,恐龍在很多人的童年當中總能占據不少的樂趣,幼教圖書、子供向動畫中一定少不了這些遠古巨獸的身影,相關自然博物館門口販售恐龍玩具的小攤也一直能夠吸引到孩子們的注意力......然而,在成年人的遊戲世界里,這些美麗的遠古巨獸卻不怎麼被遊戲創作者和玩家們所重視。打開Steam的搜索頁,找到「恐龍」標簽,除去《方舟:生存進化》和兩部《侏羅紀世界:進化》外,基本就很難找到以恐龍元素為主要賣點的非冷門作品了。《侏羅紀世界:進化2》雖然在遊戲性上有些欠缺,遠不如同一家製作公司的《過山車之星》與《動物園之星》,但鑒於其精良的恐龍建模與比較考究的古生物還原,還是能夠吸引到一些古生物愛好者體驗......只是不太能夠長期遊玩。這一次,我和幾位朋友想要利用二代作品中支持水生生物的特點,整一些有趣的古生物復原Mod。 於是乎,我們就在國內的Mod資源站上找到了這樣的東西: Mod站稱其為棘龍替換海王龍Mod。作為因為喜歡並關注恐龍和古生物科普的玩家,我們對這一標注產生了質疑。棘龍?是這個樣子? 實際上,由於大眾普遍不怎麼關注古生物的相關動態,人們對於這些古生物的外觀印象還是主要來源於電影。最為經典的棘龍形象當屬《侏羅紀公園3》中能夠與霸王龍勢均力敵甚至更勝一籌的巨型棘龍,因為它與學界普遍認可的棘龍復原形象存在非常大的出入,這一形象也被古生物愛好者們戲稱為「戰神棘」。 不過,鑒於《侏羅紀公園3》為2001年上映的電影,那時候學界內無論是可以作為實物參考的出土化石,還是主流的復原模型,都存在很大的不足,也傾向於將棘龍還原成陸上活動的大型食肉恐龍,因此倒不必責怪電影違背科學。在後面更多的化石出土以及進一步研究後,學界主流觀點將棘龍復原為一種半水生的以捕魚為生的恐龍,2020年出土的尾部化石更是確定了棘龍的整體形態以及鰭狀尾部和游泳方式,棘龍作為水生漁夫幾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誠然,隨著更多化石的出土以及研究的進步,這一模型還有調整的可能,但就目前而言,這就是棘龍最為科學的復原形象。 所以說,這個Mod,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棘龍這一物種的發現最早可以追溯至1912年,來自德國巴伐利亞的貴族恩斯特·斯特莫組織探險隊在埃及發現了一組大型動物的化石碎片,其中包含一些長長的神經棘結構的骨骼化石,恩斯特·斯特莫推斷這是一種擁有類似背帆結構的恐龍,並將其命名為埃及棘龍(Spinosaurus aegyptiacus),這一原始化石被存放在慕尼黑博物館中。不幸的是,在二戰期間,由於納粹巴伐利亞州總部就設立在慕尼黑博物館的附近,博物館在1944年時被捲入了轟炸,寶貴的原始化石標本也因此毀於戰火,棘龍遭遇了「二次滅絕」。此後的幾十年間,有關棘龍的化石發現十分有限,相關研究也因此停滯,人們對於棘龍的認識更多來源於早期留下的研究與復原形象,直到近十幾年,有關「水生漁夫」模樣的科學復原才漸漸浮現,改變了傳統的認知。 其中有一種基於脊椎骨和神經棘結構做出的不太被人接受的早期復原,它是這個樣子的: 這就與我們在Mod資源站上找到的樣子非常接近了,不過為了更嚴謹一些,我還是決定去找一找這個Mod的原始發布地址。經查找,該Mod是由NEXUSMODS上的作者JosebaJIIEI製作發布的,發布時標注的名稱並非棘龍「Spinosaurus」,而是一個無法在中文網際網路上查找的概念「Spinofaaurus」,與一般的棘龍做出了區分。 那麼這個Spinofaaurus又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將其看做是一種曾經對棘龍形象做出的復原麼?經過在外文網際網路上得到查找,我發現會有少數的古生物愛好者偶爾提及此詞匯,但沒有人對此做出解釋,只是有一些MEME段子流傳,作為愛好者之間討論時的笑料,但也非常冷門。 而最終的查詢結果是出人意料的,我能夠找到的唯一對Spinofaaurus一詞的解釋出自一個英文的藝術創作網站,上面簡單提及了Spinofaaurus是一種近年興起的「滑稽還原生物」(Parody creature),除此之外也沒有做太多說明。不過,基於此前發現的早期復原形象,這樣的復原模型大機率並非簡單的滑稽藝術創作,應該也是出自古生物愛好者之手。就像我這次找到的Mod作者JosebaJIIEI,以不一樣的形式享受著自己的興趣(這位作者還有很多其它的Mod作品,皆為古生物相關)。 對於Spinofaaurus這個概念到底應該在中文中稱作什麼,國內Mod站簡單地將其解釋為棘龍是否合理,這大概要交給古脊椎所的專業學者來裁定,我個人傾向於將其稱作「偽棘龍」或是「錯棘龍」,將Spinofaaurus當中的「fa」引申為「false」,但這並不是很重要。 這個在找尋遊戲Mod過程中發現的小細節,讓我在《艾爾登法環》之後枯燥的日子里找尋到了一點探索發現的樂趣,也學到了一些「沒用」的知識,我也希望這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靈感與樂趣,故而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恐龍,以及其它神奇的古生物,它們曾經在我們的孩提時代點亮了我們對於自然奧秘的興趣,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份往日的微光已經漸熄,很少有人在對此保持興趣並持續關注相關動態了,即便是很多人愛看的科普類視頻,古生物方向的科普內容創作人氣也要略低一些,將這樣與遊戲相關的趣事拿出來和大家聊一聊也許能稍微點亮一些大家對於古生物的興趣?中國境內的內蒙古、四川自貢、雲南澄江都是古生物化石數量眾多且地位及其重要的地區,有這樣的資源放在手邊,沒能多了解學習實在是有些可惜。 另外,以恐龍和古生物為核心題材的電子遊戲要是能更多些也是非常好的,就讓我借著這個樣貌奇怪的「象鼻漁夫」,許下一個小願望吧,讓這些遠古生靈的存在感能更高一些。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作者刪除 來源:機核

自然、潛意識、聯結與死亡:黑澤清鏡頭下海水的四重意象

黑澤清是一位將心理意識外化為景物的大師,也是一位將個體心理與時代背景交疊的大師。 在他的《呼喊》中,圍繞著 「海水」和「忽視」兩個意象,充分的體現了這兩個特色,可謂集大成之作。 片子從受害人被浸入海水溺斃開始。如果僅從犯罪的事實邏輯上,這相當多此一舉。尤其後面特意到海邊裝回十幾桶海水倒在浴室中行兇的一段,更特意彰顯了使用海水的「刻意」和「沒必要」。 但偏偏片中行兇全都要刻意使用海水,這一意象更多是出於主題和藝術表達的用意,用於組織全片的主題和線索。 意象之一:文明與自然 在片子的前半段,主角吉岡警官和女友春江的一次對話中,特意提到了日本圍海造陸的工程,並且明確的說其「全部失敗了」。 這無疑是一次「文明」試圖「征服自然」的努力。在現代科技的加成下,這一進程本應如當初項目規劃時想的那樣勢如破竹,但最終卻全然失敗了。 這是全片發生的時代背景,也是對貫穿始終的主題的隱喻。 大部分文明的古神話中,世界都是從無形的混沌中誕生出有形的世界,而其一個具象的形式,就是無形、無限的海洋中誕生出有限、有形、可為人所居住的陸地。古埃及人將世界的來源稱為「原初之水」。作為群島國家的日本,與大海的聯結更為緊密,這個意象更為鮮明。 在陸地上,人們產生出文明,文明的一個重要的特徵是「秩序」、「可控」。在文明的庇護下,人可以享受安穩的、因果相對明確、未來可預期的生活,不必擔心危險與失控的突然降臨。文明在空間上的典型載體即是「城市」。 與文明相對的則是「自然」,是無序、不可控的、狂暴的、充滿危險而無法馴化的存在。文明的功用之一,就是將自身與「自然」間劃定一條界限,從而讓人類免於受到自然的威脅。 這一邊界既是物理的也是心理上的,歐洲傳統中(如文藝復興時)往往以「城牆」作為其載體,將代表文明的城市與代表自然的郊外(幽深的黑森林往往是幽深不可控的自然的象徵)分隔開。所以在城門上往往雕刻有恐嚇惡魔的守護天使。 然而,文明與自然不僅有「對立」這一重關系,兩個更重要的關系是「生成」。文明脫身於自然,並且時時需要從自然獲取物資來滋養。 所以,文本本質上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始終試圖將自己特化出來,與自然的其他部分分隔來。這就是文明與自然悖論性的關系。正如希臘神話中,以宙斯為首的奧林匹斯神代表著秩序與文明,但他們全都是代表自然那黑暗混沌之力的泰坦神族的子孫,所以他們都是泰坦,但又終身與泰坦戰鬥,維持著秩序的邊界。 對於日本,因為四周被海洋包圍,這種以城牆進行分隔的意識並不強(如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中所述),往往陸地與海洋的分界就是文明的邊界,「海洋」則更多的承擔了「自然」的含義。 除了圍海造陸的失敗,還有一個非常具有象徵性的場景,就是開篇不久,一次小規模的地震過後,海邊原本平整的陸地上,處處被海水所浸透,遍地鹹水水坑。 這象徵著「征服自然」是不成功的,或者說始終無法徹底成功。在以文明自居的人類的自鳴得意中,自然的力量總會不時的卷土重來,以不期而至的方式沖擊著文明的邊緣,甚至文明的腹地,帶來無法預料的災害,彰顯著「自己從來都在」。 在人類的歷史上,總是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的時代精神交替出現。 樂觀的時代,總體就會相信「人定勝天」,相信文明和科技的力量,因為這意味著對未來的「掌控感」和「可預期」。當「掌控」和「秩序」戰勝了「不可預知性」,就同時意味著在空間上「征服了自然」的同時,在時間上也「征服了命運」。「未來一定會更好」的樂觀信念正來源於此。 而悲觀的時代,則更多的認識到自然、命運的無常、不可控。 黑澤清所處的時代,正是日本從高速發展、泡沫經濟、「燃燒自己」的狂喜般的「樂觀時代」,經歷「失去的十年」(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樂觀精神被普遍懷疑、整個社會進入迷茫的時期。 片中填海造陸的失敗、地震後被海水侵蝕的陸地,象徵的正是對「文明」的信仰的動搖。而受害者在鬼魂的影響下,被兇手們「溺死於海水」,也象徵著「死於自然的不可預知的危險」。 意象之二:自我與潛意識 如果僅僅止步於此,片子的厚度無疑是單薄的。黑澤清的魅力在於將這一外部的、社會的意象與個體的精神世界進行了同步的表達,兩者一心同體,帶來強大的感染力。 海水象徵著自然,這兩個意象在很多心理學流派(如榮格學派)中,都是潛意識(或譯「無意識」)的象徵。而陸地、文明與城市這組意象,則是相對的「意識」「自我」「意志」的象徵。 意識與潛意識的關系,常常被以「海面下的冰上」來比喻。露出海面的小尖,是意識,是人自己可被知覺和控制的部分,也是可以被文明、道德、秩序來規訓的部分;海面下巨大的山體,則是潛意識,是龐大的、自我無法察覺的、幽深而黑暗的、不受道德審查的部分,它包羅萬象,包括人自己無法意識的欲求、心理的創傷乃至生物層面的需求等等。 正如文明與自然的關系一樣,意識與潛意識的關系也是雙重的。一方面意識試圖控制、規訓潛意識,另一方面自身又由潛意識而產生、不斷受到潛意識的影響。 在文明社會中,做一個「文明人」「好人」「對社會有益的人」,很大程度就是產生一個強大的「自我意志」,讓其符合文明社會的要求,並約束那些與之不符的情緒和欲望。譬如中國傳統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士人理想,還有片中警官在心理醫生面前表達自己身上作為執法者巨大的責任與壓力,都是其表現。 這種「文明的自我約束」在大方向上確實是有益的。但是,當其被過度強調時,就會被刻意忽視其能力的邊界。大量與之不符的情緒與欲望,被自我意志的約束下,被壓入黑暗幽深的潛意識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人遭受巨大痛苦時,可能會啟動心理上的創傷應對機制,忘記這一事實。但這些被「壓抑」和「忘記」的情緒和事實,並不會真的消失,而是潛藏在意識閾值之下,在不可預知的契機下,突然進入意識中,造成巨大的傷害和混亂。 圍海造陸的失敗、陸地被海水侵蝕的場景,在這重含義上,就象徵著潛意識對意識的那不可控的突然破壞,意味著人不可能單純依靠自我意志(如理性、社會責任感)徹底控制自己。強行控制的結果,就是這種在完全不可控的情況下,自我意識一夜之間變得千瘡百孔,甚至徹底崩潰。 對「文明」的樂觀和對「自我意志」的樂觀,往往是共同出現的,本質上都是一種人定勝天。前者作為社會層面的集體心理,幾乎必然帶來後者個體心理上對應的傾向。同樣的,兩者的崩壞也是同時的。樂觀時代的結束,伴隨的永遠是個體的自我懷疑。 意象之三:忽視與聯結 紅衣女鬼策動人們的行兇,源自於被「無視」、被「看不見自己」的心理創傷,這引發了本片的第二個主題意象——「忽視」。 很多人都提到,現代社會的問題就在於人與人之間的忽視,每個人變成了一座孤島。這話不算錯,但不全面。 真正導致現代人心理危機的,並不僅僅是因為人和人之間變成了孤島,更關鍵的,是人們事實上無法接受這種狀態。 正如那個冰山的譬喻,因為現代性的邊界感,人和人在水面上的意識部分、自己可以察覺到的部分是相互隔絕的,這一隔絕又因為「忽視」而進一步加劇。但這單純這一點,並不會造成這些殘殺的悲劇。 造成悲劇的另一原因,是紅色女鬼的蠱惑。這蠱惑和行星,是以「海水」為象徵,也就是潛意識。 無論人和人之間如何刻意的互相隔絕,但仍然在水面下的潛意識中互相聯結著,以千回百轉的方式互相糾纏。這種聯結未必總是溫和的,很多時候因為正常的、水面上的聯結被阻斷,在水面下不斷的積蓄,最終以非常極端、破壞性、不講道理和濫殺無辜的方式表現出來。 因此可以看出,這種「忽視」,不僅是受害者對加害者這兩個個體間的「忽視」,也是人那獨斷的、片面的意識對潛意識的訴求的「忽視」。同時,它在社會層面又映射在「文明」對其發展過程中被拋棄的那些部分、那些丟棄給「自然」的部分的「忽視」。 意識對潛意識的忽視,體現在不斷涌現的噩夢,也體現在潛意識被女鬼影響後、引導意識做出的那極端的殺害舉動。 文明對拋棄者的忽視,體現在那座被廢棄多年但仍被居住著的精神病院、還有河上的那位船夫講的「沿岸可看到的為了文明做的骯髒的事情的遺跡」。 人對人的忽視,體現在受害者對加害者的作為,也體現在被社會徹底遺棄的仍然居住在精神病院的人們。 紅衣女鬼,就是同時貫穿了在三個維度,將其打通的那個節點。 在片中那些源自「忽視」的殘殺,將受害者按入海水中溺死,也同樣貫穿了這三個維度。 意象之四:生與死 被害者被溺在海水中,最終走向了其結局——死亡,這就是海水的最後一重意象。 某種意義上,「生命」意味著從「無邊」和「無形」中區分出「有形」和「有限」,形成互相區分的「個體」;而「死亡」,則意味著形體邊界的消亡,重新還歸到無形和無限中。 在群體社會層面,有形的文明和陸地,從混沌與大海中分化出來,不斷建起建築與制度,是為「生」;當末日來臨,文明被傾覆、一切回歸混沌,是為「死」。古印度等大量的文明中的世界就是處在這樣不斷的生-死、有形-無形的輪回之中,末日意味著重新創世。而一個經典的末日意象,就是大洪水。即使現代的末日故事如《2012》和《未來水世界》,世界也常常終結於海嘯。 在個體心理層面,個體意識從潛意識的大海中浮現出來,才意味著個體——也就是「我」的真正出現。而當意識徹底被潛意識吞沒,意味著徹底的瘋狂,這也是個體的死亡——正如法律中,一定程度的精神障礙不再被視作有刑事和民事能力的主體。 海水是豐饒而多樣的生命的來源之地,同時也是冷靜均質的死亡的歸處。 所以在結尾處,另一位無辜的警官整個人被吞入海水之中。這意味著死亡的加劇蔓延,文明與意識,對危險的自然和潛意識更加的不可控制。 而這一切,都源自文明與意識在樂觀時代的自大,對自己脫身而出又不斷對抗的另一面的傲慢。 當自以為理性卻事實上十分脆弱而情緒化的「有限之物」,那短暫的傲慢和自大,被無情、無常卻恆久不移的「無限之物」所懲罰,當「樂觀時代」的泡沫被無情地戳破,流行於大地之上的,便是虛無、迷茫、無力與反思。 黑澤清表達的,正是這種出於迷茫和無力的反思。 來源:機核

《英雄之時》自然中立可進階兵種分享

《英雄之時》中不同的派系里需要升級的兵種也不一樣,在自然派系中玩家可以利用淤技能的效果將低版本的兵種進行升級,比如:蟾蛙,猞猁,小蜘蛛等都可以進階為巨翼獅鷲,而各陣營最終兵種均不能進階。 自然中立可進階兵種   可以進階的單位包括初級以及它的升級,各陣營最終兵種均沒有進階。   自然(中立):棕熊,獅鷲幼體,雪人,企鵝,飛蝠,獠牙野豬,七彩鸚鵡,火焰鳥,蟾蛙,猞猁,小蜘蛛進階為巨翼獅鷲。   海馬,紅粉海星,獨角獸進階為獅神。(吐槽一下獨角獸進階為什麼不是七彩獨角獸)   野生精靈進階為重型土像。七彩獨角獸沒有進階。 來源:3DMGAME

《英雄之時》自然派系可進階兵種分享

《英雄之時》中有很多的兵種可以進行升級,每個派系中兵種都不一樣,在自然派系中玩家可以利用淤血的技能效果將低版本的兵種進行升級,比如:小精靈可以進階為獅神,金角鹿可以進階為巨翼獅鷲,而格羅夫之魂沒有進階機會。 自然派系可進階兵種   可以進階的單位包括初級以及它的升級,各陣營最終兵種均沒有進階   自然:小精靈進階為獅神。棕熊,月狼,金角鹿進階為巨翼獅鷲。   狂言者,馴獸師,游吟詩人,神射手,劍祭進階為格羅夫之魂。格羅夫之魂沒有進階。 來源:3DMGAME

袋狼、旅鴿、猛獁象……我們真的能「復活」滅絕物種嗎?

慵懶陽光下,一隻「大狗」正好奇地打量著鏡頭,一切看起來歲月靜好。不過,當它張開嘴巴,就有什麼不對勁了——它嘴巴張開的幅度之大,甚至能讓人聯想到鱷魚或《超級馬里奧》里的食人花。 沒錯,它其實不是什麼「大狗」,而是一隻袋狼(Thylacinus cynocephalus)。 作為最具傳奇性的已滅絕動物之一,袋狼有著已知哺乳動物之中最大的口裂角度,以及一個與真實身份很不搭的名字:我們叫它「袋狼」,而英文里常稱呼它為「塔斯馬尼亞虎」(Tasmanian Tiger),但它既不是狼也不是虎,而是袋鼠和考拉的同類,滅絕前曾生活在澳大利亞南部的塔斯馬尼亞島。 ▲ 灰狼(左)與袋狼(右)的骨架非常相似。 圖片來自:Wikimedia Commons 真要說的話,袋狼和狼最後的共同祖先可以追溯到 1.6 億年前雙嵴龍與華陽龍們橫行的侏羅紀時代,親緣關系甚至比人和鯨的關系還要疏遠得多。袋狼與狼的相似性,不過是「趨同進化」的巧合結果。 上面這段視頻錄制於 1933 年的博馬里斯動物園(Beaumaris Zoo),而在 3 年後的 9 月 7 日,最後一隻已知的袋狼正式宣告死亡,據推測此後可能有一小群袋狼在野外苟延殘喘了一段時間,但如今可以確定的是,這一物種已經告別了歷史舞台。 ▲ 可能是因為神情抑鬱,這張照片的主角常常被誤認為是最後一隻圈養袋狼,但實際上照片拍攝於 1928 年,而這只袋狼在次日就因病死亡。圖片來自: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 袋狼滅絕 85 年後的 2021 年,澳大利亞國家電影和聲音檔案館(NFSA)委託法國團隊對當年拍攝的視頻修復上色,將近...

傳《戰地2042》原本有地震、海嘯和火龍卷風等更多自然災害

據舅舅黨Tom Henderson爆料,DICE 2020年夏季內部演示的《戰地2042》遊戲中有更多自然災害,包括地震、火龍卷風、海嘯和火山噴發,但由於時間不夠,他們只加入了一個:龍卷風。看起來,這款遊戲至少還需要一年的開發時間。值得一提的是,之前的概念圖中就有洪水、火龍卷風出現,這也印證了Tom Henderson的說法。 據Henderson,《戰地2042》的門戶模式,其實在過去的10年中DICE就一直想做,向EA提出了多次概念,看來之前都被否定了,直到《戰地2042》的出現。 Henderson還透漏,《戰地2042》的發售後計劃也一團糟,和之前他所了解到的原來的計劃不同。至少在2022年3月之前,《戰地2042》不會有新內容。 《戰地2042》近期雖然開放了免費試玩,但Steam過去24小時在線峰值只有4.5萬人,還沒有首發時的一半(10.5萬人)。不過隨著開放免費試玩,過去兩天中遊戲中開掛的玩家多了不少,在免費之前,這個遊戲基本上沒有外掛,或者說外掛很少見。 來源:3DMGAME

《卡斯卡迪亞之旅》,一場在桌上穿行大自然的奇妙之旅

雖然並不存在明確的官方邊界,但在這片認知意義上的區域里囊括了 加拿大的伊維瓦克國家公園、冰川國家公園、克魯瓦尼國家公園及保留地、幽鶴國家公園,美國的肖松尼國家公園、火山口湖國家公園、凱霍加谷國家公園、北喀斯喀特國家公園、奧林匹克國家公園,還有大名鼎鼎的 黃石國家公園 的一部分。這些還是只 卡斯卡迪亞地區 中有代表性的國家公園,如果再算上小一些的公家公園、保留地等等這個列表恐怕還要翻好幾倍。 這和整個區域內多種多樣的地理、氣候條件有關,孕育了大自然種種令人拍案叫絕的絕世景觀。事實上有觀點認為如果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阿斯卡迪亞在生物學概念上的區域更加廣泛,甚至包括美國華盛頓州、俄勒岡州、愛達荷州、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懷俄明州、蒙大拿州、阿拉斯加州,以及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和艾伯塔省的所有部分。在這個劃分系統中卡斯卡迪亞生物區域擁有整個哥倫比亞河流域(遠至大陸分水嶺),以及從加利福尼亞州北部深入加拿大的喀斯喀特山脈。當然,這話就說遠了,我用在這只想說明一件事——整個區域的生態系統是多麼豐富多彩,其中孕育的動植物自然也是多種多樣。而這以上的一切元素就構成了今天咱們要介紹的遊戲《卡斯卡迪亞之旅》。 這款能支持1到4位玩家的遊戲是今年頗受關注的新作之一,發售不久已經殺入了BGG400位之內。主要原因除了遊戲機制之外,我想近年來風靡的自然博物類主題,以及精美的顏值加持肯定也是吸引玩家目光的重要原因。不過關於顏值美術咱們稍後再說,還是先瞧瞧遊戲。 《卡斯卡迪亞之旅》在規則本質上一款非常朴實的板塊拼接遊戲,隨著六邊形的板塊的不斷拼接,美麗的大自然就會在桌面上鋪開。事實上遊戲的流程就是玩家們輪流抽取棲息地板塊和 野生動物標記,然後放入桌上逐漸擴大的生態區域中直到棲息地板塊都用完為結束,到時得分最高的人獲勝。是不是非常朴實?不過如果遊戲真這麼就完了那就朴實過頭變得無聊了,所以設計師在這個流程的基礎上又為遊戲增添了很多操作、思考和樂趣。 詳細來說,每位玩家每回合要做以下行動: Ⅰ 選取1塊棲息地板塊和1個野生動物標記; 遊戲開始的時候場上只有4個可選的棲息地板塊和4個可選的動物標記(也就是4組),要注意的是遊戲過程中如果出現有4個可用野生動物標記相同,就會被視為種群繁殖過剩,從而清出版圖,再從放置野生動物標記的布袋里抓取4個填補上。在同一個玩家回合里這個行動也可能會出現多次。 假如只有3個相同,那麼玩家可以自行選擇是否清除這3個標記,但這個操作只能做一次。 然後,玩家可以拿取其中一個組合。但假如沒有任何一個組合是滿意的,那麼是還可以花費1個 自然標記 來拿取4個棲息地板塊中的任意一個,和4個野生動物標記中的任意一個。又或是清除任意數量的野生動物標記並按規則要求填補。當然了,假如你沒有 自然標記,那就什麼也別說了,只能挑選一個組合拿走。 Ⅱ 將板塊和標記放進生態區; 拿了板塊和標記就要拼起來,按照拼接板塊的具體要求,把自己剛得到的六邊形板塊加入到自己的生態區域里,然後野生動物標記也按照規則放入,之後輪到下一位玩家。 TIP:每個棲息地板塊都有2種類不同地形,以及1到3個野生動物標記選項。而帶有白色三角標記的為原生板塊,放置對應的野生動物就會獲得自然標記。 遊戲就這樣輪流進行到沒有新的棲息地板塊可以填補中央選取區域的空位,則遊戲結束(應該是每位玩家進行20回合),算分工程可以正式開始了。 在遊戲開始前,會隨機有5張野生動物計分卡牌放在場上。這些卡牌上會有不同野生動物的針對其自身或周邊動物位置的計分方案,換句話說,前面咱們說的選取和擺放棲息地板塊與野生動物標記其實都需要考慮到這些計分卡牌的需求。這其中一定會出現一些計分標準是無法同時滿足,甚至相互矛盾的,所以如何靈活應變、對應取捨是遊戲過程里玩家一直要關注和思考的一個重點。 TIP:不同動物在計分設計上有其規律,規則書中會有專門一頁講解其中規律,對於想要深入研究遊戲策略的玩家,這頁內容肯定少不了。 此外,拼接出的棲息地廊道、沒有使用的自然標記等也會帶來分數,都算完後得分最高的人成為贏家。 假如你還想進一步拓展遊戲樂趣,《卡斯卡迪亞之旅》還給玩家提供了成就系統,而且還有單人模式、變體規則、迷你擴展等內容可供選擇,大大豐富了遊戲的可重玩性。如果您平時經常與孩子或桌遊新手一起玩,則可以使用遊戲附帶的家庭變體記分卡進行遊戲。這種玩法簡化了野生動物的計分方式,但卻依然頗具挑戰性。 說完遊戲規則,咱還得說說遊戲的其他方面。設計師蘭迪·弗林(Randy Flynn)和他的小團隊成員都生活在卡斯卡迪亞區域,是《卡坦島》和《卡卡頌》為他打開了桌遊世界的大門。《卡斯卡迪亞之旅》的設計元素都取自於他的生活,而遊戲過程則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打磨和修改,最終才得以完成。 為了能讓遊戲以最理想的狀態和玩家見面,弗林選中了桌遊插畫藝術家貝絲·索貝爾(Beth Sobel)。這位生活在華盛頓貝靈厄姆的女畫家本身就非常熱愛自然,她的很代表作品也是這種以大自然為主題的遊戲。她獨立或參與完成過的作品中不乏《展翅翱翔》《冷水皇冠杯》《貓與花毯》《植物園》《香草花園》等咱們國內玩家都很熟悉的作品,是不是看看這些作品大概就能想到她的美術風格了?清新、迷人、自然、寫實,這些就是貝絲筆下的畫面了。 總而言之,在設計師和畫家的共同努力下,《卡斯卡迪亞之旅》最終完成。如果你和我一樣,愛玩板塊拼接類遊戲,又或是對自然博物類主題情有獨鍾,那麼《卡斯卡迪亞之旅》都會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卡斯卡迪亞之旅》中文版目前已由Asmodee引進並出版,如果您對這款遊戲感興趣,還請支持正版~ 更多有趣內容請關注公眾號:瞬間思路(BG_CON) 來源:機核

習慣成自然 蘋果劉海一言難盡

你覺得蘋果產品上的標志性設計是什麼?今年的MacBook Pro發布的那一刻,我心中愈加確信,蘋果已經將劉海作為了自己的標志。 時間回到2017年,剛剛落成的賈伯斯劇院迎來了蘋果秋季新品發布會,代表著蘋果為十周年的獻禮,iPhone X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毫無疑問,iPhone X是一款在各個層面上都可以說是開啟新時代的機型。 蘋果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實現全面屏的新方案——劉海屏。 像蘋果此前所做出的任何驚世駭俗的創新或者改變那樣,例如Touch ID、或者是取消3.5mm耳機接口,劉海給了當時的消費者們同等程度的震撼,而採用劉海的原因正是由於Face ID。 至少到目前為止,蘋果仍然認為Face ID是目前最為安全的生物識別方式,它也是3D結構光的唯一玩家。 原理很好理解,簡單來說,當用戶解鎖手機時,Face ID的點陣投影器會投射出3萬多個肉眼不可見的紅外點光源,然後由紅外攝像頭拍攝一張紅外照片,以此分析出被探測物的景深信息並合成相應的 3D 模型進行比對。 如果說蘋果保留iPhone上的劉海是對隱私安全的最後妥協,那麼開啟MacBook上的劉海先河就屬實令人看不懂。 蘋果不僅為新款MacBook Pro帶來了領先行業的M1 Pro和M1 Max晶片,同時也有這個令人一言難盡的劉海。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蘋果不在MacBook Pro上搭載Face ID的主要原因還是螢幕厚度不支持。 2021年款 MacBook Pro的螢幕太薄,而Face ID模組需要一定的厚度。所以在這個沒有Face ID加入的劉海中,蘋果保留了什麼呢?攝像頭模組。 蘋果官方表示,我們將攝像頭升級了,攝像頭解析度升級成1080P,我們採用光圈更大的鏡頭來增加進光量,同時增大了感光元件的尺寸,有效像素也更多了。 MacBook Pro的頂部邊框縮窄了60%,而劉海兩側的面積「剛好」被菜單欄利用,「為你提供更多的螢幕空間」。 如果你覺得還是難以接受,那你可以切換成深色模式,在深色模式下螢幕效果「更加」驚艷,深受專業用戶喜愛。 你們看到的只是劉海,而我們確實將邊框做窄、螢幕擴大,只是在攝像頭模組的部分做出了妥協啊!精彩,精彩。 我知道一定有用戶會為那個1080p解析度的攝像頭歡呼雀躍,但是我更相信,更多的用戶寧願蘋果把那個令人智熄的劉海去掉而不是升級攝像頭。 通常來說,MacBook Pro大都是專業用戶,在一些專業軟體,如Pr、達文西等菜單欄很多的軟體界面,由於劉海的存在,有的菜單選項需要跳過這個缺口顯示在後面,這就很難受了; 而當你在某些情況下全屏瀏覽視頻時,頂部的菜單欄連同劉海也會一同顯現,這屬實令強迫症無所適從。 如果你恰好喜歡在菜單欄上放多個小插件,那麼新MacBook Pro可能會讓你患上選擇困難症,放哪個插件令人糾結。 那麼蘋果到底在為了什麼保留劉海,除了Face ID,現在連攝像頭模組也能成為劉海存在的理由了。 所以設計是真的會為功能讓路的,對吧。或者說,蘋果在這些設備上保留劉海除了「妥協」,似乎多了些有意為之的味道。 甚至於媒體的網站讀者調查顯示,很多人認為「劉海」已經成為 iPhone...

3篇嫦娥五號月壤研究登《自然》:月球冷卻比之前設想得慢

10月19日17時,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了三篇中國嫦娥五號月球樣品返回任務的研究結果的論文,為月球熱演化和化學演化提供了新知:月球內部在約20億年前仍在演化,月球冷卻的速度可能比之前想的更慢。 三篇論文標題為《Two billion-year-old volcanism on the Moon from Chang』E-5 basalts》、《A dry lunar mantle reservoir for young mare basalts of Chang』E-5》以及《Non-KREEP origin for Chang』E-5 basalts...

仿生緩釋系統:模仿自然有毒生物提供持久的局部麻醉

受生物啟發的1號部位鈉通道阻斷劑緩釋系統模仿麻醉劑在體內的天然受體。1號部位鈉通道阻斷劑如河豚毒素和石房蛤毒素是具有強大局部麻醉特性的小分子藥物。它們能緩解疼痛,對局部神經和肌肉沒有毒性影響,是阿片類藥物的一個有吸引力的替代品。但是,單獨注射會造成嚴重的全身毒性。 將這些藥物封裝在安全的傳輸系統中一直是一個挑戰:因為它們的水溶性極高,它們往往會進入身體周圍的水中。 波士頓兒童醫院生物材料和藥物輸送實驗室主任、麻醉學、重症監護和疼痛醫學系研究副主任Daniel Kohane博士說:"因為這種毒性無法控制劑量,因此也無法獲得持久的神經阻斷。" 科哈恩實驗室的前博士後季天驕博士有一個想法,即建立一個生物仿生系統,緩慢釋放局部麻醉劑以延長其效果。正如《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9月號所描述的,該系統模仿人體自身的麻醉劑受體。模仿物抓住藥物,系統一旦偵測到麻醉到位,控制系統就會緩慢釋放麻醉劑,以最小的毒性提供長時間的神經阻斷。 該示意圖顯示了具有疏水修飾的多肽P1和P2,使它們能夠自我組裝成與河豚毒素(TTX)結合的納米結構。 科哈恩實驗室已經創造了許多緩釋系統,包括輸送河豚毒素的系統,這是第一個模仿自然界的設計,盡管河豚毒素和石房蛤毒素是試驗麻醉劑,但這種方法有可能被應用於其他藥物輸送系統。 為了創建緩釋系統,季與共同第一作者楊麗博士和其他實驗室成員一起,從兩個肽序列的混合物開始,即P1和P2。這兩種肽都是實際鈉離子通道的一部分;當河豚毒素被送入神經時,它同時與兩種肽結合。 研究小組隨後用長鏈的疏水(拒水)分子修改了P1和P2。這導致所產生的分子將自己組裝成納米結構,將兩種肽定位在一起,模仿它們在鈉通道上的定位方式。肽對吸收了麻醉劑,就像它們在鈉通道上本身一樣。 當加入疏水鏈時,這些肽形成了一條長纖維,上面有成千上萬的P1和P2在揮舞。每一組肽都結合了一個河豚毒素分子。把這些肽想像成手,如果你想抓住河豚毒素,需要兩只手一起握住它。 當這種結構被注射到目標神經附近時,河豚毒素通過擴散和其他過程慢慢釋放出來,並與神經本身的P1和P2結合。 研究小組隨後對含有河豚毒素的納米結構進行了測試,將其注射到活體大鼠的坐骨神經附近。麻醉劑在原地停留的時間比游離的河豚毒素更長,而且沒有毒性組織反應,對動物的神經行為測試表明,神經阻滯持續時間長達16小時。 通過劫持自然界的設計,他們成功為麻醉藥物創造了一個合成受體,作為一個輸送和釋放系統。該團隊已經為他們的方法申請了專利。理論上,它可以應用於不同的藥物和其他受體-藥物相互作用。 來源:cnBeta

《自然》新研究證實 ,mRNA 疫苗對德爾塔等 16 種變異新冠病毒有效

自新冠病毒德爾塔 (Delta) 變異株在世界多地流行,所謂的「突破性感染」——也就是接種疫苗後仍然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變多了。盡管總體數量並不多,但還是引起了人們對疫苗保護效果的疑惑:對於新出現的變異毒株,現有的新冠疫苗可以提供廣泛的保護嗎? 日前,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以「加速預覽 」(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 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回答了這一問題。 耶魯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測試疫苗接種者的血液樣本,證實兩種現有的 mRNA 疫苗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對感染的反應,預防包括德爾塔變種在內的十幾種新冠病毒變異株。實驗結果還顯示,接種疫苗前已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對各種變異毒株表現出更強的免疫反應。 耶魯大學的免疫學家 Akiko Iwasaki 教授和流行病學家 Nathan Grubaugh 教授 、Saad Omer 教授共同領導了這項研究。研究小組從耶魯紐哈芬醫院的 40 名醫護人員那里採集了數百份血液樣本,包括他們在疫苗接種前,兩劑 mRNA 新冠疫苗的接種過程中以及接種後的一段時間里。 然後,研究人員使用已發現並分離得到的 16...

研究人員發現沸石分離鈣同位素違背了自然規律

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從東冰島邊緣收集的古代沸石標本,發現沸石以一種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分離鈣同位素。鈣以具有不同質量的多種同位素形式出現。 大多數礦物質優先加入較輕的鈣同位素。但是研究人員發現一些沸石在極端程度上喜歡較輕的同位素,而其他沸石則喜歡較重的同位素,這是一個罕見而驚人的結果。這一發現可以幫助量化現代和古代地質系統的溫度,並為碳捕獲封存以緩解人類造成的氣候變化提供信息。 這項研究於2021年10月1日發表在《地球與環境通訊》雜誌上。這項發現可能在地球科學和各個領域產生廣泛的影響,特別是考慮到沸石在工業、醫學和環境修復方面有無數的應用。研究人員表示,盡管沸石在各種地質環境中形成,但沸石在產生玄武岩的火山環境中特別常見。隨著火山噴發的熔岩長期堆積,被埋的岩石被壓縮和轉化。地下水與這些岩石相互作用,形成沸石,沸石由鋁、氧和矽原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三維的籠狀結構。 為了分析這些樣本,研究人員採用雅各布森實驗室開發的一種最先進的、高度精確的鈣同位素測量方法。這些樣本顯示出極其巨大的鈣同位素分餾,比任何人預測的或甚至認為可能的要大得多。西北大學研究小組發現,沸石顯示出極端的鈣同位素變化,比地球表面產生的幾乎所有其他材料都要大。 經過進一步分析,研究人員發現這種行為與沸石內鈣原子和氧原子之間的鍵長直接相關。支持長鍵的沸石積累了較輕的鈣同位素,而那些短鍵的沸石積累了較重的鈣同位素。 來源:cnBeta

科學家利用免疫球蛋白的自然特徵來改善抗癌療法

據媒體報導,南安普頓大學和生物制藥公司UCB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方法,利用被稱為補體級聯的人類免疫系統的一部分來增強治療性抗體攻擊血癌細胞的自然能力,為潛在的一類新療法開辟了道路。 發表在《通訊生物學》上的這項新技術利用了免疫球蛋白M(IgM)的一個自然特徵,這是一種具有天然高水平補體激活的抗體,並將這一特性建立在免疫球蛋白G(IgG)抗體中,後者是治療人類疾病的首選。這種方法將兩種類型的抗體的最佳特徵結合到一個單一的分子中。 這種新方法使用簡單的蛋白質工程,並已被證明對幾種不同的抗體有效。這使得它作為一種"即插即用"的修改工具對癌症研究界具有潛在的吸引力,使他們能夠改善現有抗體的性能或從現有的治療藥物中創造出 「生物資產」。 這項研究是南安普頓大學的血癌專家和生物制藥公司UCB的抗體工程專家在英國政府贊助下進行的博士合作的產物。 南安普頓大學的 Mark Cragg教授說:「抗體工程是一個迷人的領域,它使我們能夠利用自然界為對抗感染而進化出的奇妙分子,並為我們的治療目的對它們進行改進。」UCB的研究人員Shirley Peters博士和David Humphreys博士說:「這是資助促成合作研究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它結合了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優勢。如果沒有南安普頓的專業知識和研究團體,我們UCB不可能如此全面地研究這項發明。UCB貢獻了創新的抗體專業知識,這為該概念奠定了基礎,並將使其在未來進一步發展。我們非常高興能夠通過這篇論文與全球社區分享我們的聯合科學。」 來源:cnBeta

趵突泉水位創1966年以來最高紀錄 月牙飛瀑奇觀重現

有著「天下第一泉」美譽的濟南趵突泉,因受連日降水和節水保泉綜合措施影響,地下水位在今日達到30.04米,創下1966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新華社報導稱,今年入汛後濟南迎來多場降雨趵突泉水位持續攀升,9月初破29米,此後一個月,地下水位繼續上漲20餘天,進而達到新高。 當然,當地也採取了增雨、補源、節水等一系列綜合保泉措施,助力泉水噴涌。 水志史記載,1964年濟南市城區地下水位到過33.92米,1965年到過32.16米。另據了解,當前趵突泉是自2003年9月6日復涌以來,持續噴涌了18年多。 值得一提的是,趵突泉地下水位達到29米時,濟南72名泉水位最高的月牙泉也會復涌,「月牙飛瀑」這一奇觀也會重現。 來源:遊民星空

科學家們從自然界發現了將硫磺裝入復雜分子的新方法

一組被稱為過硫化物的高活性化合物引起了生物化學家的極大好奇,因為它們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它們如何與蛋白質相互作用以改變其結構和功能,影響健康、衰老和疾病過程。然而,由於這種化學品的不穩定性,研究過硫化物及其影響已被證明具有挑戰性。一旦產生了過硫化物,它們就想在被充分研究之前與附近的分子發生反應。 2021年9月28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項來自斯克里普斯研究所佛羅里達校區的新研究,揭示了自然界解決這一問題並利用過硫化物的一種先前未被認識的方式,即通過生成在硫磺放置中發揮作用的有益酶。這一發現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一種在實驗室中生成潛在的重要硫基分子的新方法,並為自然界迷人的生物之謎之一提供了答案。硫首先是如何被整合到復雜的分子中的? 位於佛羅里達州朱庇特的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化學系教授兼主任、該研究的資深作者Ben Shen說,硫是第五種最常見的元素,然而自然界使用相對較少的機制將其安裝到小分子中。長期以來他一直想知道,鑒於這些有限的機制,硫原子是如何被納入他所研究的有趣化合物的結構中的。 1989年首次發現的萊納黴素是一種天然物質,顯示出抗菌和抗癌特性。在他們收集的越來越多的微生物菌株的幫助下,Shen和他的團隊在2017年發現了自然界中實際上是一個相當大的萊納黴素變體家族的幾十個成員,而萊納黴素的兩個硫磺是其抗癌活性的關鍵。 佛羅里達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最近收購了世界上最大的微生物菌種庫之一,這為Shen的研究小組提供了一種研究該問題的新方法,即通過有針對性地尋找新型酶,即大自然的催化劑。這個過程包括培養更多感興趣的菌株,然後對其遺傳物質進行挖掘、測序和分析,以尋找酶的蛛絲馬跡。 現在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機制,大自然將兩個硫原子同時安裝到一個小分子中,克服了它們不穩定的長期挑戰。這一特別的發現說明了天然菌種收集是多麼有用,以及它如何使我們能夠做一些創新的事情。 位於佛羅里達州的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的天然產品收集包括超過125000個菌株,這些菌株是在鏈黴素被發現後的幾十年間由世界各地的研究團體收集的。 來自土壤的細菌必須進化出多樣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產品,以便在一個充滿敵意和競爭的世界中生存。Shen說,這些天然產品具有巨大的潛力,如果它們能夠被發現、研究和理解,就可以作為藥物或服務於其他用途。該出版物的主要作者Song Meng博士說,構建這些分子需要細菌自己充當化學家,設計出有時像新催化酶這樣的創新過程。 通過學習大自然是如何構建天然產品的,Shen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旨在激發未來在不同領域的努力,如微生物學、生物技術、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 研究的共同作者Meng和Andrew Steele博士回憶起他們知道自己將實現目標的那一刻。"我們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製造不穩定的過硫化物。它們會降解成有氣味的硫化氫,所以當我們第一次聞到臭雞蛋的時候,我們知道我們已經取得了突破,"Steele說。 不久之後,他們發現了硫代半胱氨酸裂解酶,這是一個以前不為人知的酶家族,自然界用它來製造過硫化物,作為構建整個萊納黴素天然產品家族的關鍵中間體。使過硫化物形成的酶在未來可能會有廣泛的潛在應用。 在許多基本的和與疾病有關的生化系統中已經發現了過硫化物,但是合成化學領域只有少數專門的方法來生成它們。大自然已經為我們提供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目前的發現豐富了設計含硫化合物所需的工具箱,並為合成生物學家開發全新的分子類別以影響化學、生物學和醫學鋪平了道路。 來源:cnBeta

研究人員利用細菌自然屬性打造出可持續的生態友好型建築材料

據媒體報導,來自巴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細菌的自然屬性是否有助於開發一種新型環保石膏板。他們正在跟製造可持續建築材料的新創公司Adaptavate合作。他們的可生物降解石膏板Breathaboard使用可堆肥的作物廢料代替石膏,其跟傳統石膏板相比更輕且具有更好的隔熱和隔音效果。 巴斯大學生物與生物化學系的微生物學家和建築與土木工程系的混凝土專家已經獲得英國國家生物膜創新中心(NBIC)的資助以開展為期六個月的試點項目。該項目將利用其基於細菌的建築技術(BBCT)優化原型石膏板的特性。如果成功,該種石膏板可以被擴大規模並進一步發展。 巴斯大學的生物和生物化學系及米爾納進化中心的高級講師Susanne Gebhard博士跟該大學建築和土木工程系的Kevin Paine教授合作領導了這一項目。 Gebhard指出:「生物膜是在細菌粘在一起覆蓋一個表面時形成的,而不是在培養皿上生長整齊的點狀團塊。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項目,它將看到我們是否能夠利用細菌的天然生物膜形成能力作為一種膠水以幫助改善可生物降解建築材料的性能。」 Adaptavate的技術總監Jeff Ive則表示:「石膏是第三大使用的建築材料,它占了英國碳排放的3%。它要麼是開采出來的,要麼是從煤電站的廢料中生產出來的,並且生產成本越來越高。由於它是以硫酸鈣為基礎的,因此還需要小心處理以免對環境造成危害。我們的Breathaboard是石膏基石膏板的低碳可持續替代品,可以對建築業的碳排放產生真正影響。我們很高興跟巴斯大學合作以進一步開發這種產品。」 來源:cnBeta

東北大興安嶺迎來秋季第一場雪 網友 歡迎來南方過冬

據媒體報導,9月28日,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飄起了今年秋季第一場雪,突然而來的大雪像漫天的柳絮一樣飄落下來,美麗極了。 拍攝下雪視頻的是大興安嶺呼中鎮的一名防火瞭望員,他表示,早上他在海拔1330米的瞭望塔瞭望時,就感覺天氣格外冷,沒過多久天空中就飄起了雪花。降雪近3個小時後,地面的積雪厚度大概有2公分左右。 呼中鎮屬寒溫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冬季嚴寒而漫長,夏季溫涼而短暫,春、秋季多乾旱,多年平均氣溫-3.6℃。呼中鎮幾乎每年都會在9月末迎來秋季第一場雪,而今年的秋季降雪比去年提前了四天。 對此,網友紛紛表示: — 浙江今天36度!救救孩子吧!快熱死在秋天了。 — 給廣東點冷意吧,要熱死了呢。 — 歡迎黑龍江大家來南方過冬。 — 大興安嶺開始入冬了,一年四季,在這好像就一個季節呢。 — 你們都下雪啦,我在浙江還在熬夏天。 來源:遊民星空

雲南蒙自天坑發現百年未見植物 屬於極危物種

據央視新聞報導,近期,科考隊在雲南蒙自天坑發現了異葉苣苔。這是該物種消失一百多年後,終在原始標本產地「重見天日」。 此次在雲南蒙自天坑,科考隊還發現了大花石蝴蝶的新居群,採集到了竹生羊奶子的成熟種子,採集了大概五千多粒種子,它們的瀕危等級都是「極危」。 科考隊在模式產地發現了異葉苣苔,模式產地是指對物種定名的時候,用來定名的原始標本產地。 據悉,1893年,有人在蒙自採集到異葉苣苔模式標本,這次科考隊在天坑中再次發現它,意味著該物種在消失一百多年後,在模式產地重見天日。 本次的發現都是消失了百年左右的物種,大花石蝴蝶新居群上次是1895年由英國植物學家采自雲南的新物種。而竹生羊奶子的模式標本由奧地利植物學韓馬迪於1915年採集到,至今已「消失」106年。 來源:遊民星空

吃肉的沒打過吃素的 灰熊捕獵時不幸被山羊反殺

有時候,食肉動物真的打不過食草動物。 近日,加拿大公園的工作人員對一隻母灰熊屍體進行檢查後發現,竟然是被一隻山羊給殺死的。 報導中指出,9月4日,在加拿大公園一條著名的徒步路線附近,徒步旅行者發現一隻雌性灰熊的屍體,並上報給了公園工作人員。 公園在接到報告後,為了避免灰熊屍體引來其他危險的捕食者,對徒步旅行者造成傷害,便迅速安排直升機將灰熊的屍體空運拉走。 工作人員表示,這只灰熊大概有154磅(約70公斤)重,當時並不確定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灰熊的死亡,但是在其脖子和腋窩處發現了傷口。 經過法醫的進一步檢查後發現,殺害灰熊的兇手竟然只一隻食草動物——山羊。因為灰熊的傷口與山羊角造成的傷口大小和形狀一致。 加拿大公園的野生動物生態學家大衛·拉斯金(David Laskin)表示,灰熊通常攻擊時,傾向於攻擊獵物的頭部、頸部和肩部,並且往往是從獵物上方攻擊。 而山羊防禦反應則是用它的羊角保護自己,有可能在灰熊發起攻擊的瞬間山羊用它的羊角頂住了灰熊,對灰熊造成了致命一擊。 當然,這種情況非常罕見,因為山羊在灰熊攻擊下活下來的例子並不多見。此外,屍檢結果顯示這只灰熊並未生產過,證明其可能並未成年,體型也不大,成年灰熊的體重可以達到800磅(360公斤)。 灰熊被是繼北極熊和科迪亞克棕熊之後,體型最大的熊類。分布於歐亞大陸以及北美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體長1.5-2.8米,肩高0.9-1.5米,體重可達130-700公斤,是陸地上食肉目體形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 來源:遊民星空

研究:潛在破壞性自然災害威脅著57%的美國建築

據媒體報導,根據AGU雜誌《Earth's Future》中的一項新研究,美國毗連地區一半以上的建築都暴露在潛在的破壞性自然災害中,如洪水、龍卷風和野火,該雜誌發表了關於地球及其居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跨學科研究。 不斷升高的氣溫和環境變化是導致這一趨勢的原因之一,另外,這項研究還揭示了另一個罪魁禍首:人類開發開放土地、城鎮和城市的方式。 「我們知道,氣候變化正在增加一些自然災害造成破壞的風險,」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地球實驗室的研究科學家、該論文的第一作者Virginia Iglesias說道,「但是,我們發展城市和城鎮的方式是否也在增加損失呢?」 新研究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為了評估開發對自然災害風險的影響,Iglesias和她的同事繪制了地震、洪水、颶風、龍卷風和野火災害的地圖並將它們跟來自Zillow的住房和財產資料庫中獨特的歷史土地使用數據集進行了比較。該小組通過繪制單個自然災害事件的機率或嚴重程度位於前10%的地圖來確定自然災害"熱點"。 Iglesias表示:「由於發展模式決定了暴露和損失,更詳細的測繪可以改進全國范圍的風險評估。這項研究填補了一個空白,即在全國范圍內,以精確的解析度探索多種危害的變化並在長期內進行。」 研究表明,美國本土57%的建築都位於自然災害熱點地區,這些熱點地區僅占總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大約有150萬建築物處於兩種或兩種以上自然災害的熱點地區。研究人員們發現,盡管過去十年來全美的發展放緩,但自然災害熱點地區的建築數量仍在增加。 研究人員在新的評估報告中指出,在一些熱點地區,人們修建了堤壩和防洪堤等保護設施。這成為一個有待進一步研究的有趣問題:這些基礎設施能否在未來保護財產免受危險事件的影響? 該研究還調查了影響災害風險的區域發展模式。如在颶風和地震熱點地區,風險增加的主要驅動力是人們在城市和郊區已經開發的地區增加建築物、住宅和其他結構。在野火、洪水和龍卷風熱點地區,是農村地區和野地的新建築的擴張增加了損害的風險。 Iglesias和她的同事建議,當地決策者可以利用這項研究中創新的方法,在他們的職權范圍內改進風險評估並更好地理解可能增加社區或社區風險暴露的社會經濟變量。 「脆弱性問題。有證據表明,自然災害加劇了社會經濟不平等。如果我們想要做出決定,有效地提高社區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我們需要知道弱勢群體生活在哪里以及他們所面臨的具體危害,」Iglesias說道。 來源:cnBeta

下次大滅絕的徵兆在增加 本世紀末可能有災難性氣候

據媒體報導,來自《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地球史上幾乎所有滅絕事件的一個共同特徵,並指出由於氣候變化,下一次大滅絕的徵兆正在不斷增加。 科學家指出,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是地球史上最大的滅絕事件,大約發生2.5億年之前,造成當時地球上70%的陸生脊椎動物,以及高達96%的海中生物消失。 此次滅絕事件是由於火山活動的突然增加,導致二氧化碳水平和氣候溫度急劇增加有關。為了研究該事件如何影響淡水生態系統,研究人員分析了澳大利亞雪梨盆地周圍岩石中的化石、沉積物和化學記錄。 結果發現,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後,一些微小藻類和藍藻大量增加,反復爆發的水華現象持續了大約10萬年。此外,在大約300萬年的時間里,淡水水體轉化為有毒污泥阻止了生態系統的恢復。 在正常情況下,這些微生物通過給水充氧幫助水生生態系統茁壯成長。然而,當水華重復地失控時,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耗盡氧氣並釋放毒素,使環境不適合其他所有的生命形式。 而造成水華的原因是由火山活動加速溫室氣體排放和氣溫升高,以及營養物質流入淡水水體(由於野火和乾旱導致大規模森林砍伐,導致土壤中的化合物滲入水中)引發的。 研究人員表示,除了白堊紀末期的恐龍滅絕事件,每一次大滅絕都會發生這種現象。而現代人為氣候變化也有可能為這種滅絕事件創造所需條件,從而發重大的生態災難。 通過計算,這些有害藻類生長的最佳水溫為20-32℃。令人擔憂的是,目前的氣候變化模型預測,到本世紀末,中緯度大陸夏季表面空氣溫度將達到這一范圍。 除此之外,近年來野火的顯著增加,使得土壤養分不斷滲入到河流和湖泊中,從而進一步助長水華的形成,甚至這些有害微生物的擴散現在就可以檢測到。 來源:遊民星空

世界最長洞穴增長至676公里 至今仍未探索完畢

據媒體報導,近日,作為目前世界上已知最長的洞穴系統——猛獁洞,經過專業人員的測量後,再次刷新了其長度紀錄。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NPS)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經過洞穴研究基金會(CRF)的最新測量,為猛獁洞新繪制了8英里(13公里)通道的地圖,使其傳長度增加至420英里(676公里),這大約是紐約市和北卡羅來納州羅利之間的距離。 洞穴研究基金會是在1957年成立的一個非盈利組織,60多年來一直協助猛獁洞的調查工作,至今已經有數千名志願者參與到調查工作。 猛獁洞於1969年獲得世界上最長洞穴系統,當時只有65英里的勘測長度。1972年9月9日,洞穴研究基金會的探險者在地下發現了猛獁洞穴系統和弗林特嶺洞系之間存在聯系,導致猛獁洞系統的總長度增加至144英里。 在洞穴研究基金會的數十年的持續協助下,還發現了幾個較小的洞穴(如Proctor Cave、Roppel Cave和Morrison Cave)猛獁洞洞穴系統之間存在連接,所有這些最終促成了目前420英里的長度。 據了解,猛猛獁洞穴內部非常之大,而且許多洞坑歷史悠久,因此它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而猛獁洞穴到底有多大是個謎,幾乎一直都有新洞穴和新通道被發現,同時這個壯觀的迷宮也一直在往地下拓展。 猛獁洞其中的10英里對遊客開放,它由255座溶洞分五層組成,上下左右相互連通,洞中還有洞,宛如一個巨大而又曲折幽深的地下迷宮。 來源:遊民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