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文學

Tag: 文學

天文學家將利用羅曼太空望遠鏡觀察超新星 以調查暗物質

美國宇航局(NASA)正在談論一些關於即將到來的南希·格雷斯·羅曼太空望遠鏡的情況。該望遠鏡將被用來觀察分布在廣闊時間和空間的數千個超新星。天文學家打算利用這些觀察結果來解決幾個宇宙之謎,並為天文學家提供一個了解宇宙遙遠過去的窗口。 由羅曼太空望遠鏡進行的超新星研究希望能澄清關於宇宙目前膨脹速度的相互矛盾的測量問題,並有可能為研究宇宙中暗物質的分布提供一種新的方法。目前,科學家能夠探測到暗物質的唯一方法是通過其引力效應。這項任務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對暗能量的性質有一個更清晰的了解。 NASA表示,暗能量是一種無法解釋的壓力,它推動了宇宙膨脹速度的增加。NASA的ason Rhodes表示,暗能量構成了宇宙的大部分,但科學家不知道它是什麼。羅曼太空望遠鏡任務將使用多種方法來調查暗能量,其中一種方法是掃描天空中的Ia型超新星。 超新星發生在巨大的恆星耗盡燃料時,在其重量的作用下迅速坍縮,然後由於從其內部推動的沖擊波而爆炸。在銀河系中,超新星大約每50年發生一次,但是Ia型超新星要稀少得多,在我們銀河系中每500年才發生一次。另一個理論是,兩顆白矮星之間的碰撞,其綜合質量足夠高,也可能產生Ia型超新星。 天文學家還計劃利用羅馬太空望遠鏡研究超新星產生的光線,以確定它們看起來離我們有多快。這將幫助科學家追蹤宇宙膨脹的時間,並了解暗能量在宇宙的歷史中是否發生了變化。 來源:cnBeta

中國天文學家新發現135顆O型星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網站5月24日消息,近日,國家天文台李廣偉副研究員在LAMOST光譜數據中篩選出209顆O型星,其中135顆是最新發現的。這是迄今為止利用單一光譜資料庫,一次性新發現銀河系O型星數量最多的研究工作。在這之前,最大的具有光譜信息的銀河系O型星星表(Galactic O-Star Catalog; GOSC),僅有590顆O型星,且這些O型星是人類近百年來累積發現的總和。 O型星是一種極其稀有、生命極其短暫、但影響著很多天文領域的大質量天體。 它們主導了其所在星系的光度;它們在宇宙早期發出了大量的電離光子,電離了中性的氫和氦,從而使得宇宙進入了黎明時代;它們的星風以及死亡時劇烈的爆炸,攪動了周圍的氣體,促使了新的恆星形成;拋出物與周圍氣體混合後,增加了氣體的金屬豐度,從而促進了星系的化學豐度演化;它們是核塌縮超新星的前身星,也是長伽馬射線暴和引力波事件中雙黑洞的前身星。 因此,對大質量O型恆星的深入研究將為我們理解宇宙黎明時代、星系化學演化,恆星形成、核塌縮超新星、長伽馬射線暴、和引力波事件等當前熱點前沿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 大質量恆星處在銀盤中,被銀盤中厚厚的塵埃遮擋,因此具有很大的消光和紅化,從而它們的顏色與銀盤上海量的冷星類似,這就導致了我們很難找到大質量的O型星。郭守敬望遠鏡(LAMOST)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負責運行的目前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它具有5度的視場,一次曝光可以獲取4000條天體光譜。迄今為止,LAMOST已經獲得了1700多萬條光譜,其中低解析度光譜占到1100多萬條。正是基於這個海量光譜庫,天文學家才有可能實現了一次性新發現如此多的O型星。 LAMOST新發現的135顆O型星中有12顆為新發現的Oe星,這使得Oe星的數量翻倍,達到了25顆,而傳統的觀點認為超強的星風使得O型星的星周盤無法形成,進而無法形成Oe星,因此這12顆LAMOST的Oe星,將會增進人們對O型星的星風和星周物質的盤等理論研究有重要意義;該成果中還包含一些較暗的,處於銀河系外旋臂的O型星。另外,把LAMOST發現的O型星與前人公布的光譜數據比較,還發現了一些呈現光譜變化的O型星。 接下來,對這些新發現的 O型星樣本的後隨觀測和進一步研究,必將增進人們對O型星各種觀測現象及其本質的理解,同時也將會推進與大質量恆星相關的前沿熱點問題的研究。 該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天文期刊《天體物理學報增刊》(2021,ApJS,253.54)。 各種矮星示意圖(從大到小:O型星、B型星、A型星、F型星、G型星、K型星、M型星),圖源:國家天文台網站 來源:cnBeta

天文學家發現已知最古老的螺旋星系

據媒體報導,天文學家表示,他們已經發現已知最古老的螺旋星系,它形成於124億年前。這個古老的星系被命名為BRI 1335-0417,下面這張圖片是由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ALMA)望遠鏡拍攝的。這張圖片值得注意,因為它顯示出螺旋星系在宇宙大爆炸後的14億年內就已經形成。 天文學家Kai Noeske博士表示,這張照片顯示,星系開始類似於現代星系的時間大約比以前認為的早10億年。科學家們說螺旋星系是更成熟的星系形式。在星系的早期階段,暗物質將熱的氣體聚集在一起,形成恆星的團塊。然後這些恆星合並在一起,形成更大的星系,這些星系在其生命的早期是扭曲變形的。最終,這些星系開始旋轉,形成盤狀的形狀。 當這些盤狀星系開始受到干擾時,就會出現螺旋星系。Noeske表示,除了漂亮的外觀之外,旋臂還壓縮氣體,成為新星體形成的催化劑。目前,科學家們認為星系的形成在大爆炸後約33億年達到頂峰,當時宇宙中存在的大多數恆星都形成了。令人驚訝的是,早在星系形成的活躍階段之前,BRI 1335-0417就已經具有與附近星系相似的結構。在發現BRI 1335-0417之前,已知最古老的星系是在大爆炸後25億年形成的。 這使得BRI 1335-0417的年齡大了大約10億年。這些新發現改變了關於星系如何以及何時形成並演化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樣子的科學知識。天文學家指出,雖然BRI 1335-0417是已知最古老的螺旋星系,但它並不是有史以來觀察到的最古老的星系。這個頭銜屬於去年12月發現的一個名為GNz11的星系,它形成於134億年前,在宇宙大爆炸後僅有4億年後。 來源:cnBeta

天文學家發現彗星內部存在重金屬蒸氣 由鐵鎳構成

來自比利時的研究小組利用歐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遠鏡收集的數據,發現分布在整個太陽系的彗星大氣中有不少存在鐵和鎳。研究人員說,在離太陽很遠的彗星中也發現了同樣的金屬蒸氣。另一個來自波蘭的研究小組也使用了歐空局的數據,發現在冰冷的星際彗星2I/Borisov中存在著鎳蒸氣。 參與該項目的科學家說,在過去20年中觀察到的彗星大氣中檢測到鐵和鎳原子是一個驚喜。總共在大約20顆彗星中發現了這些金屬蒸汽,包括那些遠離太陽的寒冷空間環境。天文學家說,這些重金屬存在於彗星的灰塵和岩石內部,但是固體金屬通常不會在低溫下升華。 因此研究小組沒有想到會在遠離太陽的寒冷彗星的大氣中發現金屬蒸汽。在距離太陽4.8億公里以上的彗星中已經檢測到了鎳和鐵蒸汽,這是地球和太陽之間距離的三倍多,在所研究的彗星大氣中,鐵和鎳的比例大致相等。 有趣的是,在我們的太陽系中發現的太陽和隕石中的物質通常含有約10倍於鎳的鐵。這一發現對我們了解早期太陽系有影響,但研究小組仍在研究這一信息。這些彗星形成於大約46億年前的非常早期的太陽系。 金屬蒸汽在彗星大氣中存在的事實多年來一直沒有被發現。天文學家是利用歐洲航天局VLT上的紫外線和視覺埃歇爾光譜儀的數據,使用一種叫做光譜學的技術發現的,團隊在數據中發現了微弱和不確定的光譜線,在仔細檢查後,發現它們是鐵和鎳原子存在的信號。只是這種物質的數量非常少,研究小組估計,在彗星大氣中每100公斤的水,才會有大約1克的鐵和大約同樣數量的鎳。 來源:cnBeta

天文學家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吞噬過往恆星 表現出令人驚訝的特性

據媒體報導,一項新研究發現,無論大小如何,所有黑洞都會經歷類似的吸積周期。2018年9月9日,天文學家從8.6億光年外的一個星系發現了一道閃光。源頭是一個質量約為太陽5000萬倍的超大質量黑洞。通常情況下,這個巨大的黑洞突然「蘇醒」,吞噬了一顆過往恆星,這種罕見的情況被稱為潮汐破壞事件。當恆星碎片落向黑洞時,它以光的形式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麻省理工學院、歐洲南方天文台和其他地方的研究人員使用多個望遠鏡來觀察這個被稱為AT2018fyk的事件。令他們驚訝的是,他們觀察到,當超大質量黑洞吞噬恆星時,它表現出與更小的、恆星質量的黑洞相似的特性。 2021年5月17日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這一結果表明,吸積作用,或者說黑洞在吞噬物質時的演化方式,與它們的大小無關。 「我們已經證明,如果你見過一個黑洞,從某種意義上說,你已經見過它們了,」研究作者Dheeraj "DJ" Pasham說,他是麻省理工學院Kavli天體物理學和空間研究所的研究科學家。「當你向它們扔出一個氣體球時,它們似乎都會做或多或少相同的事情。它們在吸積方面是同樣的野獸。」 該研究的合著者包括麻省理工學院的首席研究科學家Ronald Remillard 和前研究生Anirudh Chiti 以及歐洲南方天文台、劍橋大學、萊頓大學、紐約大學、馬里蘭大學、科廷大學、阿姆斯特丹大學和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研究人員。 恆星的「喚醒」 當質量約為我們太陽10倍的小型恆星質量黑洞發出一陣光時,這通常是對來自一顆伴星的物質湧入的回應。這種輻射的爆發引發了黑洞周圍區域的特定演變。從靜止狀態開始,黑洞過渡到一個由吸積盤主導的 "軟 "階段,因為恆星物質被拉入黑洞。隨著物質流入量的減少,它再次過渡到一個 "硬 "階段,白熱的日冕接管了它。黑洞最終回到穩定的靜止狀態,整個吸積周期可能持續幾周到幾個月。 幾十年來,物理學家已經在多個恆星質量的黑洞中觀察到這種特徵性的吸積周期。但是對於超大質量黑洞來說,人們認為這個過程需要太長的時間才能完全捕捉到,因為這些巨大的黑洞通常是「吞食者」,在星系的中心區域緩慢地吞噬氣體。 Pasham表示:「在超大質量黑洞中,這一過程通常發生在數千年的時間尺度上。人類無法等待那麼長時間來捕捉這樣的東西。」 但是,當黑洞經歷了突然的、巨大的物質湧入時,整個過程就會加快,例如在潮汐破壞事件中,當一顆恆星足夠接近時,黑洞就會以潮汐方式將其撕成碎片。 「在潮汐破壞事件中,一切都很突然,」Pasham說。「你有一大塊氣體突然被拋向你,黑洞突然被喚醒,它就像,『哇,有這麼多食物--讓我吃,,直到它消失』。所以,它在很短的時間內經歷了一切。這使我們能夠探測人們在恆星質量黑洞中已知的所有這些不同的吸積階段。」 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的周期 2018年9月,全天域超新星自動觀測系統(ASASSN)發現了一個突發耀斑的信號。科學家們隨後確定,該耀斑是涉及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的潮汐破壞事件的結果,他們將其標記為TDE AT2018fyk。Wevers、Pasham和他們的同事對這一警訊躍躍欲試,並能夠引導多個望遠鏡,每個望遠鏡都被訓練成繪制紫外線和X射線光譜的不同波段,朝著該系統前進。 該小組利用XMM-牛頓空間望遠鏡和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以及國際空間站上的X射線監測儀器和NICER,以及澳大利亞的射電望遠鏡,在兩年時間里收集數據。 「我們在軟狀態下捕捉到了黑洞,它的吸積盤正在形成,大部分的發射都在紫外線下,只有很少的X射線,」Pasham說。"然後吸積盤塌陷,日冕變得更強,現在它的X射線非常明亮。最終,沒有多少氣體可供利用,整體亮度下降,回到無法檢測的水平。 研究人員估計,黑洞潮汐性地破壞了一顆與我們的太陽差不多大的恆星。在這個過程中,它產生了一個巨大的吸積盤,直徑大約為120億公里,並排放出氣體,他們估計這些氣體大約有 40000 Kelvin,或超過7萬華氏度。隨著吸積盤變得越來越弱,越來越不亮,一個由緊湊的高能X射線組成的日冕取代了黑洞周圍的主導階段,然後最終逐漸消失。 「人們已經知道這種周期發生在恆星質量的黑洞中,這些黑洞只有大約10個太陽質量。現在我們在比它大500萬倍的東西中看到了這一點,」Pasham說。 歐洲南方天文台的研究員、主要作者Thomas Wevers表示:「未來最令人興奮的前景是,這種潮汐破壞事件提供了一個窗口,可以看到非常接近超大質量黑洞的復雜結構的形成,如吸積盤和日冕。研究這些結構如何在恆星毀滅後的極端環境中形成和相互作用,我們有希望開始更好地理解支配其存在的基本物理規律。」 除了表明黑洞以同樣的方式經歷吸積,無論其大小如何,該結果僅代表了科學家第二次從頭到尾捕捉到日冕的形成。 "日冕是一個非常神秘的實體,在超大質量黑洞的情況下,人們已經研究了既定的日冕,但不知道它們何時或如何形成,"Pasham說。"我們已經證明你可以使用潮汐破壞事件來捕捉日冕的形成。我很高興在未來使用這些事件來弄清楚到底什麼是日冕。" 來源:cnBeta

LHAASO重磅新發現!中國開啟「超高能伽馬天文學」時代

中國科學家在銀河系內發現首批超高能宇宙加速器,並記錄到最高1.4拍(1拍=1千萬億)電子伏特(電子伏)伽馬光子,這是人類觀測到的最高能量光子,改變了人類對銀河系粒子加速的傳統認知。憑借首批「拍電子伏加速器」和迄今最高能量光子這兩大重磅科學新發現,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建於四川稻城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正式開啟「超高能伽馬天文學」時代,向著解決宇宙線起源這一科學難題邁出至關重要的一步。 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標識。中科院高能所 供圖 中科院高能所和施普林格·自然5月17日在北京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說,高能與天文領域這兩項重大科學發現成果論文,由中科院高能所牽頭的LHAASO國際合作組完成,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當天將在線發表。 LHAASO新發現具體內容是什麼? LHAASO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高能所曹臻研究員介紹說,目前,LHAASO尚在建設之中,這次兩大科學發現新成果是基於LHAASO已經建成的1/2規模探測裝置,在2020年11個月的觀測結果。LHAASO國際合作組科學家們發現的能量超過拍電子伏的光子,來自銀河系天鵝座內非常活躍的恆星形成區。 水池注水後的LHAASO水切倫科夫探測器內部。中科院高能所 供圖 同時,科學家們還發現12個穩定伽馬射線源,能量一直延伸到1拍電子伏附近,這是位於LHAASO視場內銀河系內最明亮的一批伽馬射線源,測到的伽馬光子信號高於周圍背景7倍標準偏差以上,源的位置測量精度優於0.3度。 LHAASO水池內安裝到位的部分探測器陣列。中科院高能所 供圖 雖然此次觀測積累的數據還很有限,但所有能被LHAASO觀測到的源,它們都具有0.1拍電子伏以上的伽馬輻射,也叫「超高能伽馬輻射」。這表明銀河系內遍布拍電子伏加速器,而人類在地球上建造的最大加速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只能將粒子加速到0.01拍電子伏。 為什麼選擇天鵝座?曹臻稱,天鵝座恆星形成區擁有多個具有大量大質量恆星的星團,大質量恆星的壽命只有百萬年的量級,因此星團內部充滿大量恆星生生死死的劇烈活動,具有復雜的強激波環境,是理想的宇宙線加速場所,被稱為「粒子天體物理實驗室」。 雪後的LHAASO一處探測器陣列。中科院高能所 供圖 為何說開啟「超高能伽馬天文學」的新時代? 曹臻指出,銀河系內的宇宙線加速器存在能量極限此前是個「常識」,從而預言的伽馬射線能譜在0.1拍電子伏以上有「截斷」現象,而LHAASO的新發現則完全突破這個「極限」,大多數源沒有截斷。 因此,這些發現正式開啟「超高能伽馬天文」觀測時代,表明年輕的大質量星團、超新星遺跡、脈沖星風雲等是銀河系超高能宇宙線起源的最佳候選天體,將有助於破解宇宙線起源這個「世紀之謎」。 他表示,在LHAASO新發現基礎上,科學家們也需要重新認識銀河系高能粒子的產生、傳播機制,探索極端天體現象及其相關的物理過程並在極端條件下檢驗基本物理規律。 LHAASO此次科學成果發現在宇宙線起源的研究進程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可概括為三方面科學突破: 一是揭示銀河系內普遍存在能夠將粒子能量加速超過1PeV的宇宙加速器,突破了當前流行的理論模型。LHAASO發現銀河系內大量存在的PeV宇宙加速源,它們都是超高能宇宙線源的候選者。 二是隨著LHAASO的建成和持續不斷的數據積累,可以預見這一探索極端宇宙天體物理現象的最高能量天文學研究,將展現一個充滿新奇現象的未知「超高能宇宙」。 三是能量超過1PeV的伽馬射線光子首現天鵝座區域和蟹狀星雲,使得這個本來就備受關注的區域成為超高能宇宙線源的最佳候選者,有望成為解開宇宙線起源「世紀之謎」的突破口。 LHAASO部分探測器陣列。中科院高能所 供圖 核心科學目標和技術創新有哪些? LHAASO是以宇宙線觀測研究為核心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位於稻城縣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占地面積約1.36平方公里,由5195個電磁粒子探測器和1188個繆子探測器組成的一平方公里地面簇射粒子陣列(KM2A)、7.8萬平方米水切倫科夫探測器、18台廣角切倫科夫望遠鏡交錯排布組成的復合陣列,採用4種探測技術全方位、多變量測量宇宙線。 LHAASO的核心科學目標就是探索高能宇宙線起源以及相關的宇宙演化、高能天體演化和暗物質的研究。廣泛搜索宇宙中尤其是銀河系內部的伽馬射線源,精確測量它們從低於1TeV(1萬億電子伏,也稱「太電子伏」)到超過1PeV(1000萬億電子伏,也稱「拍電子伏」)寬廣能量范圍內的能譜,測量更高能量的彌散宇宙線的成分與能譜,揭示宇宙線產生、加速和傳播的規律,探索新物理前沿。 在技術創新方面,LHAASO一是開發出遠距時鍾同步技術,確保整個陣列的每個探測器同步精度可達亞納秒水平;二是在高速前端信號數位化、高速數據傳輸、大型計算集群協助下滿足多種觸發模式並行等尖端技術要求;三是首次大規模使用矽光電管、超大光敏面積微通道板光電倍增管等先進探測技術,大大提高伽馬射線測量的空間解析度,實現更低的探測閾能。 通過持續創新,LHAASO使人類在探索更深的宇宙、更高能量的射線等方面,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為開展大氣、環境、空間天氣等前沿科學交叉研究提供重要實驗平台,也是開展高水平國際合作研究的科學基地。 LHAASO地面簇射粒子陣列。中科院高能所 供圖 LHAASO什麼時候全部建成? 中科院高能所科普稱,中國的宇宙線實驗研究至今已經歷三個發展階段: 1954年,中國第一個高山宇宙線實驗室在海拔3180米的雲南東川落雪山建成。 1989年,在海拔4300米的西藏羊八井啟動中日合作的宇宙線實驗,並於2000年啟動中意ARGO—YBJ實驗。 2009年,北京香山科學會議上,曹臻提出在高海拔地區建設大型復合探測陣列「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的完整構想。目前在建的LHAASO是第三代高山宇宙線實驗室。 高山實驗是宇宙線觀測研究中能夠充分利用大氣作為探測介質、在地面進行觀測的手段,探測器規模可遠大於大氣層外的天基探測器。對於超高能量的宇宙線,這是唯一的觀測手段。 LHAASO主體工程於2017年開始建設,2019年4月完成1/4規模建設並投入科學運行,開啟邊建設、邊運行模式,2020年1月完成1/2規模的建設並投入運行,同年12月完成3/4規模並投入運行。 LHAASO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高能所曹臻研究員介紹研究成果。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曹臻表示,LHAASO按計劃2021年全部建成,成為國際領先的超高能伽馬探測裝置,LHAASO後續長期運行,將從多個方面展開宇宙線起源的探索性研究。 來源:cnBeta

天文學家看到「磁化」宇宙中未被探索的隱藏面的「新窗口」

據媒體報導,新的觀測和模擬結果顯示,從星系團中最亮的星系的中心大質量黑洞發射的高能粒子噴流可以用來繪制看不見的星系團間磁場的結構。這些發現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新的工具,用於調查星系團以前未曾探索過的方面。 當星系團通過與周圍物質的碰撞而成長時,它們在其稀薄的等離子體中產生弓形沖擊和搖擺。由這些活動引起的等離子體運動可以使星系團內的磁層垂下,形成磁力「虛擬牆」。然而,這些磁層只有在有東西與它們相互作用時才能被間接觀察到。因為根本難以確定這種相互作用,所以對星團內磁場的性質仍然知之甚少。研究人員非常需要一種新的方法來繪制/描述磁層。 包括九州大學研究生Haruka Sakemi(現在是日本國家天文台-NAOJ的研究員)在內的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利用位於南非北卡魯沙漠的MeerKAT射電望遠鏡,觀測了合並星系團Abell 3376中的一個明亮星系——MRC 0600-399。MRC 0600-399位於6億多光年外的天鴿座方向,已知它有不尋常的噴射結構,彎曲成90度角。以前的X射線觀測顯示,MRC 0600-399是一個穿透主星系團的子星系團的核心,表明在主星系團和子星系團之間的邊界存在著強磁層。這些特徵使得MRC 0600-399成為研究噴流和強磁層之間相互作用的理想實驗室。 對MeerKAT的觀測揭示了噴流前所未有的細節,最引人注目的是,微弱的「雙鐮刀」結構從彎曲點的相反方向延伸,形成一個「T」形。這些新的細節表明,這是一次非常混亂的碰撞。需要進行專門的計算機模擬來解釋觀察到的噴流形態和可能的磁場配置。 九州大學的研究生Takumi Ohmura等研究人員在NAOJ的超級計算機ATRUI II上進行模擬,這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專門用於天文計算的計算機。模擬假設了一個拱形的強磁場,忽略了雜亂的細節,如湍流和星系的運動。 這個簡單的模型提供了與觀測結果的良好匹配,表明模擬中使用的磁場模式反映了MRC 0600-399周圍的實際磁場強度和結構。更重要的是,它證明了模擬可以成功地代表基本的物理學,從而可以在其他天體上使用,以描述星系團中更復雜的磁場結構。這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種理解磁化宇宙的新方法,以及分析來自未來無線電觀測站(如平方公里陣列SKA)的高質量數據的工具。 來源:cnBeta

地質學專業知識還可幫助天文學家找到類地行星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地質學家Brendan Dyck利用他在行星形成方面的專業知識,幫助科學家確定可能支持生命的系外行星。迄今為止,天文學界已經確定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還有一些正在等待確認。其中一些行星圍繞著被認為是宜居區的恆星運行,可以維持生命。 Dyck正在利用早期行星形成的地質學來幫助識別可能有能力支持生命的系外行星。 Dyck說,發現任何系外行星都是令人興奮的,但當發現一顆新的系外行星時,科學家們想知道的關鍵是系外行星中是否有較小的、具有鐵核心的類地行星。這些行星通常是在它們所圍繞的恆星的宜居帶內發現的,其適當的距離可以支持其表面的液態水。 雖然找到一顆在宜居帶內運行的行星是在數千顆候選行星中進行分類的好方法,但僅僅在該區域內運行還不足以保證其可居住性。火星就是一個例子,它確實運行在太陽的宜居區,但其星球表面的水都早已乾涸了。而這些岩質行星的地質信息可以在縮小搜索范圍方面發揮一定作用。 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如果科學家知道行星地幔中存在的鐵的數量,他們就可以預測地殼會有多厚,以及是否可能存在液態水和大氣。他說這是一種識別新的類地行星的更精確的方法,而不是僅僅依靠它們在宜居區的位置來分析宜居與否。 Dyck說,核心較大的行星形成較薄的地殼,而核心較小的行星形成較厚的富鐵地殼,如火星。行星地殼的厚度將決定它是否支持板塊構造以及它可能有多少水和大氣,而水和大氣層的厚度是我們所知的生命的關鍵。 來源:cnBeta

天文學家首次探測到被黑洞消化的恆星傳達出的最後訊息

幾十年來,天文學家一直在發現來自黑洞的電磁輻射爆裂。他們認為那些是恆星被撕裂的結果,但他們從未見過實際物質韌帶的剪影。現在,一組天文學家,包括主要作者Giacomo Cannizzaro和來自SRON/Radboud大學的Peter Jonker,首次觀察到了由被撕碎的恆星的絲線引起的光譜吸收線。 黑洞撕裂了一顆恆星,留下一長串的恆星物質,然後將自己包裹在黑洞的周圍。資料來源:NASA / CXC / M. Weiss 我們宇宙中的大多數恆星都死於自然原因。它們或者被天外來物炸成碎片,或者由於燃料短缺而簡單地冷卻下來,或者在一次巨大的超新星爆炸中轟然倒下。但是生活在銀河系內部區域的恆星可能就沒那麼幸運了。它們有可能被潛伏在大多數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撕成細長的絲狀。黑洞的極端引力在恆星的一側比在另一側拉得更用力,以至於它把恆星撕裂了。天文學家們喜歡把這一過程稱為面條化,但在科學出版物中,他們不情願地堅持使用潮汐破壞事件這一官方術語。 在一顆恆星變成面條之後,它會繼續進一步落入黑洞,最後向外發出一陣輻射。天文學家發現這些爆發已經有幾十年了,根據理論,他們認為自己看到的是潮汐破壞事件。但是他們從來沒有看到過實際的物質韌帶,就像一個不僅能發射而且能阻擋光線的物理物體。現在,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首次在觀察黑洞的一個極點時觀察到了光譜吸收線。已經很明顯的是,黑洞在其赤道周圍可能有一個吸積物質的圓盤,但是黑洞極點上方的吸收線表明,有一條長長的線在黑洞周圍纏繞了許多圈,就像一個紗球來自一個剛撕裂的恆星的實際材料韌帶。 研究人員知道黑洞正從它的極點面向他們,因為他們探測到了X射線。吸積盤是黑洞系統中唯一發射這種類型輻射的部分。如果他們從邊上看,他們就不會看到吸積盤的X射線。"此外,吸收線很窄,"主要作者Giacomo Cannizzaro(SRON/拉德堡大學)說。"它們沒有被都卜勒效應擴大,就像你在觀察一個旋轉盤時所期望的那樣。 來源:cnBeta

天文學家分享了一個巨大分子雲W49A的美麗圖像

來自國家射電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們分享了一張名為W49A的巨型分子雲的美麗圖像。巨型分子雲是一個形成新恆星的恆星苗圃。參與該項目的天文學家們利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卡爾-G-揚斯基甚大天線陣(VLA)來拍攝該星團的高解析度無線電圖像。 W49A距離地球36000光年,科學家們已經對這個分子雲研究了幾十年。然而,新的無線電圖像顯示,自從1994年和1995年利用VLA進行的一組早期觀測以來,已經發生了一些重大變化。由VLA拍攝的無線電圖像顯示,橙色的無線電波分層在紅外圖像上,記錄了巨大的電離氫氣雲的形狀和運動。 這些氣體是由年輕恆星產生的強烈紫外線輻射形成的。當比較電離區的新舊VLA圖像時,顯示出的變化表明一些區域有新的活動,新的活動包括一個區域的狹窄、快速移動的噴流,另外三個區域的超音速氣體運動,以及另一個區域的無線電亮度的意外降低。 天文學家們打算繼續定期觀察該區域以跟蹤變化,並希望能揭示出恆星形成區域復雜過程的更多細節,科學家們還希望記錄恆星形成和年輕恆星流出的相互作用。 參與該項目的天文學家在《天文》上報告了他們的發現,並將報告未來的發現。國家射電天文台是一個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運作的設施,並在合作協議下由Associated Universitie, Inc.運作。 來源:cnBeta

天文學家利用MeerKAT射電望遠鏡發現8顆新的毫秒脈沖星

據媒體報導,一組天文學家利用南非的MeerKAT射電望遠鏡發現了8顆位於密集的恆星團中的毫秒脈沖星,這些恆星團被稱為 "球狀星團"。毫秒脈沖星是中子星,是已知的密度最大的星體之一,每秒旋轉高達700次。這是使用MeerKAT天線的第一個脈沖星發現,它來自兩個國際合作組織TRAPUM和MeerTIME的協同工作,其發現詳見最近發表的《皇家天文學會月刊》。 毫秒脈沖星是非常緊湊的恆星,主要由中子組成,是宇宙中最極端的天體之一:它們在一個直徑約為24公里的球體中容納了數十萬倍於地球的質量;並以每秒數百次的速度旋轉。它們發射出一束無線電波,觀察者在每次旋轉時都能探測到,就像燈塔一樣。在球狀星團中心的富含恆星的環境中,這些天體的形成被高度強化。 曼徹斯特大學的Ben Stappers教授是TRAPUM項目的聯合執行長,他說:「看到利用優秀的MeerKAT望遠鏡在球狀星團中發現大量新的毫秒脈沖星的潛力,這真的很令人興奮。」這也是對平方公里陣列望遠鏡所能實現的預演,MeerKAT是其前身之一。 研究主要作者,INAF和MPIfR的博士後研究員Alessandro Ridolfi說:「我們將MeerKAT的天線指向9個球狀星團,我們在其中6個球狀星團中發現了新的脈沖星!這些新脈沖星中,有五顆圍繞著另一顆恆星運行,其中一顆名為PSR J1823-3021G的脈沖星特別有趣。」Ridolfi繼續說:「由於其高度橢圓的軌道和巨大的伴星,這個系統可能是夥伴交換的結果:在一次『親密接觸』之後:原來的夥伴被驅逐並被一個新的伴星取代。」 波恩MPIfR的博士研究員、該論文的共同作者Tasha Gautam解釋說:「這顆特殊的脈沖星可能具有很高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2倍多,或者它可能是第一個被證實的由毫秒脈沖星和中子星形成的系統。如果被目前的額外觀測所證實,這將使這顆毫秒脈沖星成為研究基本物理學的一個強大的實驗室。」 這8顆新的脈沖星只是冰山一角:導致它們被發現的觀測只使用了MeerKAT 64個天線中的大約40個,並且只關注球狀星團的中心區域。 TRAPUM合作(使用MeerKAT的TRAnsients和PUlsars)是被批准使用MeerKAT望遠鏡的幾個大型調查提議(LSP)之一。它由曼徹斯特大學的Stappers教授和Kramer教授(MPIfR/UoM)共同領導。TRAPUM將利用MeerKAT的極高靈敏度搜索天空中的脈沖星。他們將搜索的地方之一是球狀星團。這項成果是與MeerKAT的另一個LSP--MeerTIME合作獲得的,並使用他們的基礎設施來捕獲數據。 這項工作也為TRAPUM合作提供了一個測試平台,以便更好地規劃全面的球狀星團脈沖星調查,這項調查目前正在進行中,它利用了目前所有的64個天線(從而進一步提高了靈敏度)。這項調查將把搜索范圍擴大到更多的球狀星團,並且還將調查它們的外部區域。 來源:cnBeta

網絡文學網站共同倡議:提升網絡文學編審質量 不以點擊量論英雄

中國作家協會日前召開全國網絡文學重點網站聯席會議,進一步推進網絡文學質量提升工程。全國40餘家重點網絡文學網站總裁、總編等圍繞強化行業自律、提升編審水平、推動網絡文學精品化等進行交流。 會上,中國作協組織全國重點網絡文學網站共同擬定《提升網絡文學編審質量倡議書》,面向全國500餘家網絡文學網站發出倡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尊重原創,抵制粗製濫造,避免同質化、套路化;建立編輯資格准入制度,加強編輯管理和培訓,防止過度依賴機器審核,杜絕問題作品上線;規范作品推介,不以點擊量論英雄,抵制畸形審美,拒絕黑榜營銷;保護作者權益,反對霸王合同,與作者建立公平、公正、共贏的合作關系;強化職業操守,反對洗稿、注水,堅決抵制剽竊,打擊盜版行為;推動網文出海,擴大中華文化的海外影響力等。 據悉,此次中國作協組織40多家重點網絡文學網站發出倡議書,旨在加強行業團結,強化行業自律,讓創作方和平台方共同發力,促進網絡文學的高質量發展。 來源:cnBeta

英國與荷蘭天文學家對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習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許多藝術家創作的星系場景中,中心位置離不開一個相當活躍的「核」,即超大質量黑洞。當黑洞吞噬物質時,會在兩側邊緣形成強大的「射電雲」噴流,然後地球上的人們就可以藉助射電望遠鏡探測到。SCI Tech Daily 指出,幾乎所有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在吞噬周圍環境中的物質時,都有一個特定的周期。 自 1950 年以來,天文學家就對活躍星系進行著持續的研究。當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正在吞噬物質時,通常就會發出非常強的無線電或紅外 / 紫外 / X 射線輻射。 比如英國與荷蘭的一支天文學家團隊,就對宇宙空間進行了深入的超靈敏射電望遠鏡研究,並在近日出版的《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發表了兩篇文章。 此前天文學家們主要將精力放在可見光、紅外 / 紫外等信息的收集上,而新的觀測結果,增加了來自射電望遠鏡網絡的更多靈敏數據,包括英國的 e-MERLIN 和歐洲的 VLBI 網絡(EVN)。 在第一篇題為《活動星系核的射電輻射》文章中,這支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將目光瞄向了大熊星座北部 GOOD-North 區域的所有活躍星系。在第二篇題為《AGN 信號選擇與宿主星系性質》的文章中,還明確了三件事。 首先,事實證明許多不同類型的星系的核心,呈現除了不同的活躍方式 —— 有些極度貪婪(吞噬盡可能多的物質)、有些細嚼慢咽、另一些則在飢餓中等死。 其次,研究團隊偶然地發現,吸積階段可與恆星形成階段同時發生。即便有時沒有這麼湊巧,但若當前階段有恆星正在形成,則射電望遠鏡將難以檢測到星系核心的活躍情況。 第三,無論黑洞吞噬物質的速度有多快,星系核心的增長過程都可能、或不會產生射流。 首席研究員 Jack...

天文學家首次在系外行星大氣中檢測到羥基分子特徵

由天體生物學中心和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都柏林聖三一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稱,在一顆系外行星的大氣中檢測到了一種新的化學特徵。羥基分子是在系外行星WASP-33b的陽面發現的。這顆行星是一顆所謂的 "超熱木星",是一顆圍繞其主星運行的氣態巨行星,比水星圍繞太陽運行的距離要近得多,因此其大氣溫度超過2500°C(熱到足以融化大多數金屬)。 首席研究員Stevanus Nugroho博士說:「這是太陽系以外的行星大氣中的羥基分子的第一個直接證據。它不僅表明天文學家可以在系外行星大氣中檢測到這種分子,而且還表明他們可以開始了解這種行星群的詳細化學成分。」 在地球的大氣層中,羥基主要由水蒸氣與原子氧的反應產生。它是一種所謂的「大氣洗滌劑」,在地球的大氣層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淨化對生命有危害的污染氣體(如甲烷、一氧化碳)。 在像WASP-33b這樣更熱更大的行星中,天文學家之前已經探測到了鐵和鈦氧化物氣體的跡象。羥基通過與水蒸氣和一氧化碳的相互作用,在決定大氣的化學成分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WASP-33b大氣層中的大部分羥基被認為是由極高的溫度導致的水蒸氣的破壞而產生的。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Ernst de Mooij博士解釋說:"在我們的數據中,我們只看到一個來自水蒸氣的試探性的微弱信號,這將支持水在這種極端環境中被破壞以形成羥基的觀點。 為了做出這一發現,研究小組使用了位於夏威夷莫納克亞山頂地區(海拔約4200米)的直徑8.2米的斯巴魯望遠鏡的紅外都卜勒(IRD)儀器。這個新儀器可以通過原子和分子的 "光譜指紋 "來探測它們,這是一套獨特的暗吸收特徵,疊加在由恆星和行星發出的彩虹色(或光譜)上。 當行星繞著它的主星運行時,它相對於地球的速度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就像救護車的警報聲或賽車引擎的轟鳴聲在從我們身邊飛馳而過時改變音調一樣,這些光譜指紋的光的頻率(例如顏色)也隨著行星的速度而改變。這使我們能夠將行星的信號從其明亮的主星中分離出來,盡管現代望遠鏡遠沒有強大到足以直接拍攝這種「熱木星」系外行星的圖像。 都柏林聖三一大學的副教授、這項工作的共同作者Neale Gibson博士說:「太陽系外行星的科學相對較新,現代天文學的一個關鍵目標是詳細探索這些行星的大氣層,最終尋找『類地』系外行星--像我們自己的行星。每發現一個新的大氣物種,都會進一步提高我們對系外行星的理解,以及研究其大氣所需的技術,並使我們更接近這一目標。」 通過利用IRD的獨特能力,天文學家能夠探測到行星大氣中羥基的微小信號。「IRD是在紅外線下研究系外行星大氣的最佳儀器,」IRD的主要研究者之一、天體生物學中心主任、這項工作的共同作者Motohide Tamura教授補充說。 「這些用於表徵系外行星大氣層的技術仍然只適用於非常熱的行星,但我們希望進一步開發儀器和技術,使我們能夠將這些方法應用於較冷的行星,並最終應用於第二個地球,」東京大學的副教授、這項工作的共同作者Hajime Kawahara博士說。 來自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Chris Watson教授是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他繼續說道。「雖然WASP-33b可能是一顆巨行星,但這些觀測是下一代設施,如三十米望遠鏡和歐洲極大望遠鏡在尋找較小的和潛在的岩石世界的生物特徵方面的測試平台,這可能為人類最古老的問題之一提供提示:『我們是孤獨的嗎?』」 來源:cnBeta

脈沖星風狀星雲證據可能解開34年以來的天文學之謎

來自錢德拉和NuSTAR的數據為在超新星1987A(SN 1987A)的中心存在一種被稱為 "脈沖星風星雲 "的結構提供了證據。脈沖星風星雲是由快速旋轉的中子星產生的帶電粒子和磁場組成的雲。如果得到證實,數十年來對尋找大質量恆星坍塌後爆炸後留下緻密核心的研究達到了高潮。 自從天文學家在1987年2月24日捕捉到一顆恆星的明亮爆炸後,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本應被留下的被壓扁的恆星核心。一組天文學家利用來自美國宇航局太空任務和地面望遠鏡的數據可能最終找到了它。作為大約400年來第一顆肉眼可見的超新星,超新星1987A(簡稱SN 1987A)引發了科學家們的極大興奮,並很快成為天空中研究最多的物體之一。這顆超新星位於大麥哲倫星系,這是我們銀河系的一個小型伴星系,距離地球只有大約17萬光年。 當天文學家看著碎片從引爆點向外爆炸時,他們也在尋找這顆恆星的核心應該留下的東西:一顆中子星。來自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的數據和美國宇航局核子光譜望遠鏡陣列(NuSTAR)以前未發表的數據,結合去年報告的地面阿塔卡馬大型毫米陣列(ALMA)望遠鏡的數據,現在提出了一系列耐人尋味的證據,證明SN 1987A中心的中子星存在。 當一顆恆星爆炸時,它在外層被炸入太空之前就會塌陷到自身。核心的壓縮將它變成一個密度極大的物體,太陽的質量被擠壓到一個只有大約10英里寬的物體中。這些物體被稱為中子星,因為它們幾乎完全由密集的中子組成。它們是極端物理學的實驗室,在地球上是無法復制的。超新星1987A在30多年前爆炸,現在仍然被碎片包圍。美國宇航局的核光譜望遠鏡陣列,或稱NuSTAR(顯示為藍色)和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顯示為紅色)對高能環境進行了成像,後者具有更精細的解析度。快速旋轉和高度磁化的中子星,稱為脈沖星,會產生一束類似燈塔的輻射,當它的旋轉將光束掃過天空時,天文學家會檢測到脈沖。有一個脈沖星的子集,從其表面產生風,有時幾乎是以光速--形成復雜的帶電粒子和磁場結構,被稱為 "脈沖星風星雲"。 通過錢德拉和NuSTAR,研究小組發現SN 1987A的碎片撞向周圍物質時產生了相對低能量的X射線。研究小組還利用NuSTAR探測更高能量X射線的能力發現了高能量粒子的證據。對這種高能X射線發射有兩種可能的解釋:要麼是脈沖星風星雲,要麼是粒子被爆炸的沖擊波加速到高能。後一種效應不需要脈沖星的存在,而且發生在離爆炸中心更遠的地方。 最新的X射線研究支持脈沖星風星雲的情況,意味著中子星一定在那里。研究人員認為在2012年和2014年之間,較高能量的X射線的亮度基本保持不變,而用澳大利亞望遠鏡緊湊型陣列探測到的無線電發射則有所增加。這與爆炸波方案的預期相悖。接下來,作者估計需要近400年的時間才能將電子加速到NuSTAR數據中看到的最高能量,這比殘余物的年齡大10倍以上。 錢德拉和NuSTAR的數據也支持來自ALMA的一個2020年的結果,該結果為毫米波段的脈沖星風星雲結構提供了可能的證據。雖然這個 "圓球 "還有其他潛在的解釋,但是它被認定為脈沖星風星雲可以通過新的X射線數據得到證實。這是支持有一顆中子星留下的更多證據。如果這確實是位於SN 1987A中心的一顆脈沖星,它將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年輕的一顆。 來源:cnBeta

天文學家繪制新銀河系地圖:揭示矮星系LMC尾跡

據媒體報導,一個研究小組在銀河系的最外層地區有了一些有趣的發現。天文學家繪制了環繞我們家園星系的稀疏光暈的邊緣,另外他們還發現了一個矮星系的尾跡--在它最終跟銀河系相撞的過程中擠壓著它。當描繪銀河系時,大多數人想到的是恆星的螺旋盤,但我們的星系遠不止如此。 這個圓盤位於一個巨大的球狀熱氣暈的中心並向各個方向伸展幾十萬光年。雖然它仍包含著大量的恆星,但它們的分布要比圓盤中稀疏得多。 天文學家門在這項新研究中首次繪制了這個日冕的極端邊緣,他們重點關注了距離星系中心20萬到32.5萬光年之間的距離。該團隊使用了蓋亞、WISE和NEOWISE在2009年至2018年間收集的數據,並藉此詳細描述了超1300顆造父變星的位置。這些天體具有可預測的光線特徵進而可以用來准確地確定它們的距離。 分析這些遙遠恆星的分布給研究小組帶來了一些有趣的見解。大麥哲倫星雲(LMC)是一個圍繞銀河系運行的矮星系,它似乎擾亂了外層光暈中的一些恆星並在它後面留下了一個類似尾跡的東西。它曾被預測存在,但這項新研究標志著首次直接探測到了這種尾流。 研究小組稱,尾流的形狀也證實了其他科學家的一個懷疑,即大麥哲倫星雲仍只在銀河系的第一軌道上運行,這一軌道運行了約130億年--這接近宇宙的整個年齡。 然而它的下一個軌道不會花那麼長時間--跟銀河系的相互作用已經改變了它的軌道。事實上,這項新研究也證實了其他天文學家的另一個預測:LMC可能會在約20億年後跟我們的星系相撞。研究小組表示,這次碰撞的主要原因是神秘的暗物質,它的引力拖著較小的星系並使其減速。 該研究的合著者Rohan Naidu表示:「這種對較小星系能量的掠奪不僅是LMC跟銀河系合並的原因,也是所有星系合並發生的原因。我們地圖上的尾跡非常清晰地證實了我們關於星系如何合並的基本圖片是正確的!」 雖然我們還不知道暗物質到底是什麼,但LMC尾跡的發現可以提供新的線索。天文學家們指出,對尾流的形狀應用不同的模型可以揭示組成這種奇怪物質的粒子的新特性。 該研究的論文合著者Charlie Conroy指出:「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一艘船在水中航行或在蜂蜜中航行,它身後的尾跡將是不同的。在這種情況下,尾流的性質是由我們應用的暗物質理論決定的。」 研究團隊對銀河系暈中暗物質分布的模擬視頻 來源:cnBeta

閒魚上的奇葩文學獎,笑到我媽讓我改行吹嗩吶

你看過了很多風景,你在閒魚上賣過了很多閒置商品,但如果你沒在賣貨時進行一場震懾心靈的文學創作,那麼你的寶貝就會輸在起跑線上。 是的,這是一個連賣貨文案都要「卷」的網際網路世界。 讓買家們心動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文案中那聲淚俱下又異常離譜的愛恨羈絆。 賣家們賣的根本不是商品,是他們在夢中和撒旦交換靈魂,才能向世人傳播的現實主義魔幻思想。 在那里,人們書寫著小三賣房、遺產繼承、貧富對撕、坐牢越獄、宇宙考古、牛鬼蛇神等等人間奇觀。 閒魚可能也在某一刻驚覺,自己還沒把戲台搭好,網友們竟已經戲癮大發。 於是趕緊整了一場閒魚文學創作大賽,只為選出里面的人中龍鳳。 我忘我投入地在閒魚文學的海洋遨遊,笑到我媽以為我在臥室偷偷殺鵝。 當我清醒過來,那記憶深處的詭異感覺,開始越來越強烈了。 什麼「妖魔鬼怪」拿了閒魚文學獎? 這是閒魚首次舉辦「閒魚文學家」,還喊來了《故事會》《讀者》《知音》、書旗小說等大家記憶中的文學平台,一起在線上揭曉獲獎者。 主持人介紹嘉賓道: 我們熟悉的作家——莫言、余華、王朔、賈平凹,他們都沒有來到現場。 閒魚變「皮」了,果然,它們的獎項也不是什麼「正經」獎項。 第一個「達爾文學獎」,得獎者就用朴實無華的文字,揭示了自然界令人難以置信的「畸形生物」——羅馬尼亞雙頭雞。 這畫面,達爾文看到都要從墳墓里跳出來質問這個世界會好嗎。 看到第二個「疼痛文學獎」,我發現自己實在是低估了這屆網友對自身價值的認知。 原來右手不僅可以解決單身的煩惱,還可以轉身就變成爸爸送你的一記響亮耳光。 繼續往下翻,閒魚看來已經完全被這屆網友同化,獎項名看起來,就真的很離譜。 「茅盾文學獎」,獎給了一個讓人滿臉問號的賣家。 它自信滿滿地展示著手中的透明手機,完全不顧世人看不見任何實物。 這段「文學作品」,不僅沒有標點符號,空格不均勻,短短一百字里,竟然還有錯別字,實在是令人感嘆,咸魚文學獎的得獎評選標準,可能也是世界十大未解之謎。 「不知當講不當獎」,則獎給了一個沒有商品介紹,徒有跌宕劇情的一段人寵苦情。 它講述了賣家如何和貓友好共存,卻被殘忍買家無情打斷,留下了一隻毀容黑貓的故事。 寵物看來在閒魚上很受歡迎,6 個獎項里,基於人寵創作的故事就占了一半。 「讓我們盪起雙獎」,講的也是主人和他的寵物之間發生的感人故事。 雖然聞者並未傷心聽者並未流淚,但創作者聯系遠古神話的想像力還是值得肯定。 最後一個獎,名為「這你也敢獎」,獲獎理由為:改寫奧特曼家族身世,極具文學價值和考古價值。 這,讓我再度回想起被活躍在各個平台的野生奧特曼支配的恐懼…… 除此之外,閒魚也展示了一些沒獲獎,但入圍了的作品。 有的把自創的傳家之寶「賤賣」,試圖通過凡爾賽的方式贏得平民的羨慕;或變身如來佛祖收服了頑劣的孫悟空,呈現了一出 21 世紀的大鬧天宮。 有的展示著自創的神奇動物,介紹著動物身上各種珍貴的超能力和魔法,這些賣家很有奇幻潛質,他們很可能會被邀請到好萊塢去拍攝《神奇動物在哪里 3》。 看得出,閒魚本來也沒打算要搞一個多正式和宏大的文學創作大獎。 雖然官方表示活動是為了展現閒魚用戶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旨在「看見每個人的才華」,但其中最重要的,依然是話題度和關注度。 閒魚在自身平台也造了一個「閒魚體生成器」,讓大家都來生成類似文案傳播,在杭州地鐵二號線上,閒魚同時也掀起了一股「咸魚文學打卡點」,引起了很多乘客圍觀和拍照。 其實在官方掀起這股熱潮之前,閒魚上的野生文學史,早已經放飛了幾年。 閒魚上的野生文學,就是賣貨版的故事會 成立 6 年以來,閒魚這個以二手交易為主的平台,去年達到了 3 億用戶。 而在這些用戶里,又以 90 後的年輕用戶為主,占比超過了 60%,「閒魚文學」就是這群年輕人為了賣貨,逐漸推動形成的一套內部「黑話」。 所以,對於閒魚來說,抓住這批年輕人的喜好,不僅是當下流量的保證,也是未來發展的助力器。 這些「閒魚化」的賣貨文案,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它們分別是情感類的「民間故事」,推理類的「懸念故事」,奇幻類的「都市傳說」,和消遣類的「幽默故事」。 打開閒魚 app,就進入了一個多元故事薈萃的大門。 這里競爭激烈、群雄逐鹿,單純冷靜介紹商品的文字,很容易就被忽視,而花心思寫推薦文案的賣家,則更能抓住刷屏年輕人快速下滑的視線。 【民間故事】 近三年來,閒魚上最多的轉賣理由,都是「老婆不讓」。 閒魚上一搜「老婆不讓」,釣魚、遊戲機、電腦、手機等各種男生為之狂熱的物件,再次重出江湖。 點進去一看,紛紛是已婚男兒為愛折腰,放棄心中火熱理想的感人陳詞。 而其它諸如「前任送的」「分手了」「搬家了」「長胖了」「基金虧了」等貼近大家生活的理由,也總是最容易激發大家創作靈感。 買家一看,這直戳心窩子的理由,實在是真實動人又有理有據,轉身就為此下單。 【都市傳說】 奇幻類題材,則是閒魚上最百花齊放的創作方向。 你在這里可以看到印度尼西亞噴火犬、神界下凡的嘯天犬、地獄三頭犬,上演著神界、魔界、人界的和諧共存美好圖景。 也可以看到灶門炭治貓、上古神獸貓、剁手貓,如何為 996 的打工人們帶來吉祥如意。 【懸念故事】 推理類的文學創作,則是神龍見首不見尾,不到最後一刻,你永遠不知道你將面臨的是什麼結局。 剛從監獄出來的黎某某,講述了自己因為女友被流氓調戲反擊入獄,出來後女友卻已成為別人的新娘。 當然,她賣的不是寂寞,而是打火機。 為了抨擊冷漠無情的賣家,還有賣家講述了自家寵物因為主人忙於應酬,最好只好自力更生的苦命劇情。 當你正為買家的拖沓猶豫而氣憤的時候,卻不曾料到最後讓賣家擊垮了心房,隨後不自覺點進他的主頁,試圖用無私的消費消解他過去的憂愁。 【幽默故事】 當然了,愉悅的心情在購物過程中也很重要,越興奮,越容易下單。 如何讓買家們在快樂中消費,閒魚上的創作者更是深諳此道。 他們逮捕野生皮卡丘、野生奧特曼,試圖為人們找回童年的快樂; 他們帶來了源於大自然的環保、可持續、可漸變、可自由生長的植發套餐; 他們試圖通過夏天延綿不絕的蟬,讓人聯想到耳機的悅耳動聽——為你翹課的那一天,花落的那一天,教室的那一間…… 但故事的最後蟬好像還是說了拜拜。 這些閒魚轉賣文案形式多元、風格多樣,包羅萬象,說是當代賣貨版的故事會,也並不為過。 當然了,看多了你也會發現,類似出獄、遺產等長篇創作大都千篇一律,畢竟賣一個貨就碼這麼多字,並不是人人都可信手捏來。 而很多短篇雖然篇幅很短,但好的創意難求。 當你在閒魚上搜「我正在做飯」時,你會發現該開頭下面幾乎有一半的頁面,都描述了一個難纏的買家,以及配了一張做四菜一湯的狗子圖。 這里面的熱門「文學故事」還被閒魚一撒網,把有趣的創作全挑選了出來,大概無論是閒魚老用戶,還是被吸引來的新用戶,都對這些看過一遍的故事不再「感冒」了。 不僅閒魚需要新的流量,新的流量也需要更多新鮮感。 但是好的一面是,當新的用戶蜂擁而至,他們同樣也會去創造這些被期待的新鮮感,新一季的「閒魚野生文學」可能又會出現新的面貌。 人人都是網際網路的民間文學家 對於廣大網民的創造力,長久身處其中的我們一定並不陌生。 早在網易雲音樂變身「網抑雲音樂」的過程中,我們就見到過一到深夜就開始絕望哀傷的留言。 在那里,太宰治被冠上了「抑鬱教父」的稱號,網民們用優美的語言,訴說著他生而為人很抱歉的情緒,寄託著自己職場情場的失意,傳播著他根本就沒說過的「經典名句」: 有的人 8 歲就死了,80 歲才埋。 你怎麼這麼懂事啊,連崩潰的時候都不發出任何聲響。 你來時攜風帶雨,我避無可避;你走後亂了四季,我久病難醫。 當然,最開始網易雲還沒被大批量復制傷感留言時,很多最初的故事在音樂的襯托下確實更加動人。 這種掏心掏肺分享的真誠,在知乎上其實也隨處可見。 早期知乎的種子用戶十分「精英感」,除了網際網路行業名人之外,各行各業的人包括媒體、工程師、產品經理、投資人等等,都積極地在問題下用著自己的所見所聞來耐心解答。 ▲ . 圖片來自:知乎用戶於震 他們的自身經歷和學識「創作」,讓很多人打開了新視角的大門,或頓時茅塞頓開。 ▲圖片來自:知乎用戶-成長 不過後來隨著知乎從邀請制變成了開放注冊,知乎的回答也變得越來越娛樂化。 並不是沒有人好好回答了,而是各種多元的創作開始生長,帶有商業性的內容也混雜其中。 在豆瓣里面,這種多元性則更加強烈。 每個不同的豆瓣小組,你都能看到完全不同方向、不同風格、不同語境的私人創作。 豆瓣也有專門的文學小組,成為了小說、詩歌、劇本、散文等各種文學體裁交流的伊甸園。 到現在,這種「民間文學」不再僅限於內容平台,而是擴展到了更多其它類型的網站和 app 中。 除了閒魚,你還可以在多個 app 的同城社區,看到打工人用朴實卻動人的文筆,講述著他們晝伏夜出的心酸故事。 而僅在阿里巴巴旗下,就前有支付寶理財區變身相親角: 後有淘寶開辦「淘寶沙雕故事會」,斥資百萬尋「沙雕」: 初看上去,這些隨性而發的只言片語,似乎很難說是文學創作。 畢竟在我們傳統定義中,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對美的體現。 而閒魚上很多趣味文案只是為了賣東西,或者文案和商品根本沒什麼關系。 看到...

突然流行起來的「凡爾賽文學」,究竟是什麼學問?

今天,「凡爾賽文學」說法的創立者,微博博主小奶球,宣布了「凡學」的「死亡」。 在這段對「凡學」的悼文中,小奶球用戲謔的哀傷口吻聲稱,「凡學是小眾的、高端的,只有最具有精英特質的貴族才有資格參與的」,是自己「身為法國皇室瑪麗安東尼的唯一純血後人繼承下來」的寶貴遺產。 最後,她補上了一句世紀名言:「尼采說,上帝,死了。奶球說:凡學,也死了。」 這一系列你可能沒太看明白的言論(還沒聽說過它怎麼就死了?),歸根到底其實就一件事——「凡爾賽文學」上熱搜了。 ▲ 微博熱搜和一億閱讀量的背後,「凡爾賽文學」至少在今天成為了一場網際網路的狂歡 1 關於「凡爾賽文學」到底是什麼,在「凡學」興起之初,網友們已經有了較為簡潔明了的闡釋: 而在這個詞匯誕生有一段時間後,卻迎來了二次走紅——現在它不再屬於小眾,而是成為了某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集體創作。 如果你在今天開啟了微博,大概會看到一系列來自各路博主的「一人一句凡爾賽」造句大賽。人們各顯神通,紛紛比拼各自的「凡學」更加純熟,誰能用最短的話語展現出最離譜的奢華。 而與此同時,人們也時刻記錄著自己面對「凡學文體」最直觀的反應,這充分體現了「凡學」本身最讓人牙根癢癢的根本——炫耀是自己的事,尷尬則是別人的事。 而這種文體,雖然是由小奶球發揚光大,但其精神起源實際上是漫畫《凡爾賽玫瑰》。 這部日本漫畫家池田理代子於上世紀 70 年代創作的作品,以法國大革命前後皇室貴族生活為背景,螢幕中貴族階級奢靡而不自知的生活給了小奶球相當大的啟發,於是她運用「凡爾賽」三字冠上這種文體,藉以網課的形式,給人們科普了她所定義的「凡學」的本質和精髓。 小奶球在視頻中給網友畫出了「凡學」三大重點,還舉一反三,拿出反例供大家思考。 簡單來說就是,以往那種非常直白的炫耀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的社會需求了,「凡學」的精髓在於讓你的炫耀不再咋咋呼呼,顯得沒見識。 「凡學」講究的一種創造者所認為的高級,意思是讓每一段文案和配圖都顯得波瀾不驚,頗為日常,要麼是在嗔怪吐槽,要麼是一本正經的點評。 而每一件價值不菲的東西,要麼以及其平常的狀態融入到文案中去,要麼以非常不經意的,讓觀者以「找亮點」的方式,若有若無的出現在照片中。 最後,你可以配上一個看起來很有逼格的定位,一套下來就可以成就一個合格的「凡學」作品。 「凡學」應用廣泛,不僅僅用於炫富,如果操作熟練,你可以用來炫耀任何東西,包括文化素養以及傷害單身狗。 當然做戲要做全套,「凡學」的大忌在於炫耀時露出破綻,一旦露餡就會淪為全網笑柄。 2 在小奶球為「凡學」開山立派後不沒多久,「凡學」的影響力逐漸流傳開來,過去幾個月里,「凡學」雖然沒有形成今天這樣的氣勢,卻也在網際網路世界里慢慢流傳開來。 ▲ 連何炅老師都已掌握「凡學」的精髓 在這段時間里,「蒙淇淇 77」逐漸走進了大家眼前。 這位擁有 30 多萬粉絲,微博簡介里寫著「作家」的網紅,似乎正過著十幾年前青春言情小說女主角在一系列選擇備胎、斬獲宮鬥冠軍後的婚後生活。 「蒙淇淇 77」的微博只開放了半年可見,不過她的「凡學」作品相當豐富,涵蓋面廣泛,將當代「凡學」典型案例匯於一身,堪稱典範。 比如最近她爆紅的秀恩愛作品——「從別墅區到火鍋店的 15 分鍾路程」。 再比如這個一眼望過去各種名牌的文案,想要一口氣讀順著實不是什麼容易的事。 至於場所,那必須以踩在風口浪尖的,人盡皆知的北京「貴族」商城 SKP 為基準,照片可以沒幾張,但場所的逼格要跟上。 「蒙淇淇 77」通常一天里會發很多條描述和她愛人之間親密互動的微博,偶爾也會有幾條興趣使然的心靈雞湯,讀下來每每讓人羨慕嫉妒恨,感慨這種網文女主才有的待遇恐怕只存在別人的世界里。唯一讓人頗為掃興的是,「蒙淇淇 77」發表的照片並不多,大多以文字描述為主,不夠讓人一飽眼福。 不過,盡管「蒙淇淇 77」的人設有點平面,但她的粉絲依然非常捧場。「蒙淇淇超話」擁有數千粉絲和千萬閱讀量,同時還有自己的粉絲後援會官方微博作為超話主持。 就在最近,那條 15 分鍾路程的微博突然被百無聊賴的網友發現,他們對蒙淇淇離譜的生活感慨不已,而更讓他們感到驚訝的是—— 這種讓人腳趾扣穿地心的文案,她這麼一天好幾條的寫,至少寫了已經大半年。隨著人們對她的調侃,「蒙淇淇 77」與「凡學」一起送上了熱搜——至少,「蒙淇淇 77」的微博語錄,目前要比她寫作的書籍擁有更大的名氣。 3 事實上,如果從「凡學」的精神內核出發,小奶球和蒙淇淇,可能都算是後來者。 「凡學」發展並非一日之功。 在這門學問被定義之前,它其實早就受到過不少年輕人的喜愛,比如郭敬明的《小時代》當年可算得上「凡學聖經」。在郭敬明的作品薰陶下,許多青少年認識了晦澀難讀各種奢侈品品牌,而一句話波瀾不驚的帶過多個品牌名稱,與當時冒出的網紅炫富風對比,堪稱高級。 2009 年之前,湖南衛視要翻拍《小時代》電視劇,由於那個年代的電視劇資金不如現在這般充足,服飾道具都要打折扣。在翻拍消息傳來時,痴迷《小時代》的書粉。顯然被當年的「美特斯邦威」搞出心理陰影,並表現出強烈不滿。 他們參考電視劇可能遇到的問題,還翻寫出「逆向凡學」來挖苦諷刺製作方,言辭間盡顯對早期「凡學」氣質的維護。 但隨著那一輩年輕人的成長和時代的變遷,《小時代》的文體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充滿市場,反而被人們反復拿來調侃。 但炫耀本身不會被淘汰。「凡學」有著大部分人難以企及的最高境界,2017-18 年,不少大佬的語錄在民間都流傳出了七字箴言版本,「悔創阿里傑克馬」「普通家庭馬化騰」「一無所有王健林」「北大還行撒貝寧」時至今日也是如雷貫耳。 絕大部分人沒有這樣的本事,但依舊羨慕這種「無形裝 X,最為致命」的態度。 於是如今人們都學聰明了,從先前的經驗來看,如何能利用有限資源做到最大程度的裝 X,關鍵在於不能太露骨。 這種不自覺的「凡學」文案,開始流行在朋友圈、微博、小紅書……社交平台里隨處可見與馬老闆暢聊的大佬,上海外灘的奢侈品店里永遠人滿為患,文案都是清一色的輕描淡寫,漸成模式。 哪怕只有一點點機會,有人也有努力用最平靜甚至最嬌嗔的語氣,來寫出讓你瞠目結舌的語句: 現在,幾乎沒人會發出「這麼多錢你們一輩子都賺不到」之類的炫富言論,但是炫耀的方式反而開始豐富多彩起來。 終於在今年五月,小奶球用一個視頻將這類文案歸納總結在了一起,「凡爾賽文學」終於以較為統一的形式誕生了——在「蒙淇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