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雜志

Tag: 雜志

人生能有多少十年?寫在中文桌遊雜誌消失之際

註:本文首發於《桌遊志》十周年紀念刊 大家好,我是瞬間思路,一個靠操辦公眾號和播客生活的桌遊自媒體人。 一轉眼,《桌遊志》這本雜誌迎來了十周年的日子,在這十年里中國的桌遊行業發生了極其巨大的變化,說脫胎換骨也不算夸張,而《桌遊志》則是這些變化的記錄者之一,或者說《桌遊志》這本雜誌本身就是這十年變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十周年的到來也意味著《桌遊志》實體雜誌正式落下帷幕,但其實作為一個桌遊行業的媒體,《桌遊志》其實並未就此完全退出舞台,而是變成了新媒體的形式繼續開啟了未來新的旅程。 作為一名桌遊從業者,或者准確地說是桌遊媒體從業者,這也是我步入這個行業的第九個年頭。而作為一名桌遊愛好者和一名期刊雜誌的讀者,我恰好親身經歷了中文桌遊媒體從無到有,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疊代變化的全過程。於是,這次應《桌遊志10年》編輯組的委託,寫下這篇重拾回憶的文章,來回溯中文桌遊實體刊物的發展歷程。 既然是回憶,那就從順著時間線來說吧,這其中雖然都是我親身經歷,但由於經歷時的身份不同,所以看到的角度和內容也有其局限性,所以有的只是一筆帶過,有的則會詳細展開,不周全之處也望各位讀者幫忙補完。 【2006】Visionary 有關桌遊這個泛主題的定義下,《Visionary》並不是第一個相關的媒體刊物式的存在。在其之前還有一些相關出版物,例如《萬智牌》自己的相關刊物等,但都屬於某個特定遊戲產品的衍生物,不會綜合介紹整體行業或者同類遊戲其他產品的內容,加之年代久遠所以這里並未收錄。因此我們關於桌遊媒體讀物的回憶就從2006年的《Visionary》開始,盡管其並非是實體刊物但卻是後來眾多實體刊物的雛形和先行者。 《Visionary》,我們更熟悉的名字是其簡稱「V雜誌」或者乾脆就叫「V志」。其實我猜在跑團的圈子里即使到了今年,對V志有所記憶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或者說很多人的跑團啟蒙其實就起始於這個免費的電子刊物。尤其是2007年製作的第九期,是後來很多COC玩家的啟蒙讀物,我自己就是通過這期雜誌一腳踩進了克蘇魯世界的大門。 TIP:很多人都是通過這期 COC特刊知道了V志,堪稱是最具知名度的一期。 沒錯,V志正是一本以TRPG遊戲(跑團)為主題的電子刊物,其內容在跑團遊戲的范疇內可謂包羅萬象,為當時僅僅對DND有些了解的很多國內玩家打開了眼界。原來這個世界上並不是只有一個DND叫跑團,而是還有那麼那麼那麼多的跑團遊戲,那種震撼我至今難忘。可以說,在那個時候,V志扮演了跑團傳道者的重要角色,而這本雜誌的主要創辦者就是現在以跑團產品引進出版為主的北京樂博睿公司的創始人——天貓。不過,V志在2008年推出了第14、15期合刊之後停辦,原因是由於雜誌過多占用時間和精力,而創辦人天貓當時前往德國留學,實在無法分心繼續顧及雜誌只能停刊。 TIP:2011年,V志曾以《V主義》的新名字更新過一期,但也只有這一期,因此《Visionary》到第16期落下帷幕。 【2008】WTEM卡牌世界電子志 顧名思義,這也是一份僅存在於網絡上的電子刊物,那會這類刊物還是比較盛行的,《WTEM卡牌世界電子志》也是其中一員。創辦者德雅路本身從事傳媒相關行業,更是《魔獸TCG》的一位資深愛好者,解說過國內大大小小很多賽事。因此WTM最初誕生的相當一段時間里其實主要是以《魔獸TCG》卡牌為主要內容的。但後來,由於頗受歡迎,內容中也逐漸增加了萬智牌、戰鎚等內容,以及綜合的桌遊內容。 我自己也是從這時候第一次加入了創作者的領域,雖然當時很不專業,但如果沒有WTEM也就沒有我邁出的這第一步。 當時,通過朋友介紹,德雅路聯繫到我希望約稿一些桌遊相關的文章。因為他當時接到了國內幾個原創遊戲的宣傳委託,但手邊一時沒有人力能分擔這個工作。所以聽朋友說我那會總在BGC上寫東西,所以來問問我有沒有興趣。當時我正在一家私營企業上班,由於是行政工作所以工作量其實比較穩定,有一定的業余時間,就一口答應下來,並從此加入了WTEM的撰稿隊伍。我還記得當時我曾經寫過一篇COC LCG的介紹文章,這篇文成為幾年後去創辦《DICE》雜誌創刊號選題的重要靈感來源。 WTEM是一本完全免費的刊物,所以也沒有什麼稿費,但德雅路總會靠著自己的關系發給我們一些卡牌或周邊之類,不過整體上大家都還是靠著熱情在參與製作。但也正是因為是燃燒熱情的原因,所以又過了幾期之後,《WTEM卡牌世界電子志》停止了更新。 【2009】卡牌·桌遊 前面說的兩個都是沒有實體的電子刊物,而《卡牌·桌遊》則是真正意義上中國最早的綜合桌遊雜誌,創刊號誕生於2009年6月,並且隨刊贈送了《三國殺》的閃卡。這本雜誌的定價是15元,其實對那會的雜誌刊物來說這個定價不算低。創刊號官方稱為「首航號」,其內容以萬智牌、《魔獸TCG》《三國殺》等內容為主,還有《波多黎各》、《卡坦島》、《領土》等桌遊的介紹,全刊共80頁。這對當時的桌遊玩家們來說真的是完全沒想到的驚喜,一時間很多人都在談論這本剛剛創刊的刊物。 我也是這很多人中的一員,從創刊號開始一直買到了第13集,才想起來自己也可以投稿啊!恰好那會我剛從香港戰棋會買的《Nighefall》到手,於是就興匆匆地寫了一篇介紹文章投稿過去,沒想到馬上就被採用了,就這樣在之後2011年11月的第14期《卡牌·桌遊》雜誌上,我的文章第一次變成了鉛字被印刷出來,並且也拿到了人生中第一筆稿費,這都足夠讓我激動不已,那會和別人聊天有意無意都會把話題往這上引,恨不得給自己連吹三天不帶停的,現在想想幼稚好笑,但也很有趣。 不過,萬萬沒想到的是我的作家夢出道就成了巔峰,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過了不久《卡牌·桌遊》突然停刊了。至今為止我也不知道這本刊物停刊的具體原因,但後來自己創辦雜誌的經歷讓我大概也能猜到原因無外乎那些靠熱情實在無法扛過去的不可抗力。只是遺憾到現在也不知道赤色彗星到底是誰,如果有機會,我真的非常想做一次采訪,還原當年這本意義重大的刊物的創辦歷程。 【2010】桌遊志 《桌遊志》誕生於2011年11月,由出版《三國殺》而名聲大噪的游卡桌遊創辦,定價15元,初期優惠價10元。《桌遊志》創刊時期的主編是王小豬,在創刊號卷首語中他闡明了這本刊物的創辦初衷和理念。不過,對於當時非常期待看到一本綜合型桌遊刊物的讀者來說在興沖沖地拿到雜誌時其實是有些落差的。因為《桌遊志》創刊號96頁,但從第28頁開始就都是以各種形式和選題圍繞《三國殺》展開的內容了,加之創刊號贈送的《三國殺》武將卡楊修後來在很長時間里身價不菲,而且一路飆升,所以當時也被戲稱為「隨牌贈送的三國殺周邊讀物」,或因為每期都有COSPLAY內容而被稱做「妹子志」。或許是因為本身對《三國殺》興趣平平的原因,在追了一年之後,我就沒再購買過《桌遊志》了,而「《三國殺》周邊讀物」或者「集卡看妹子雜誌」的印象也由此一直停留在我腦海里很多年。 當時的我萬萬沒想到,多年之後彎彎繞繞我會再次和《桌遊志》碰上頭,而且不再是一個讀者,而是以編輯顧問和專欄作者的身份參與其中。 2018年中旬,已經離開了之前自辦雜誌《DICE》的我應邀來到了杭州《桌遊志》編輯部,之前的多次溝通已經讓我了解到此時的《桌遊志》早就不是我當年印象里的那樣,經過幾次改版的《桌遊志》大量增加了非《三國殺》內容,並且一直在以成為一份選題廣泛、內容有趣、視野寬廣的綜合型桌遊刊物為目標努力。在了解了這些情況後,我決定接受邀請正式成為《桌遊志》的編外成員,以項目合作的方式為每期《桌遊志》編纂18頁的內容,後來這個頁數增加為27頁。我和編輯部的大家們一起為《桌遊志》重新規劃了非《三國殺》部分的欄目內容,同時也保留了COSPLAY和《三國殺》的一部分內容。爭取在保持《桌遊志》一些識別特性的基礎上,豐富內容開拓視野,讓讀者能看到更多有趣的內容。 於是,從2018年8月號,也就是第90期《桌遊志》開始,由我參與合作的《桌遊志》再次改版。內容上和《三國殺》有關的內容僅保留了18頁,而且大多是由其衍生出的文化、歷史等內容,以及四格漫畫。當然 COSPLAY 內容依舊保留,畢竟連我自己都挺喜歡看的。這個內容比例和欄目構成一直保持到2020年12月號的最後一期《桌遊志》,而《桌遊志》也成為整個華語地區出版時間最長的桌遊刊物。在此也想藉此文章向《桌遊志》編輯團隊的各位,以及《桌遊志》的讀者朋友們表示感謝,很高興能成為這本雜誌出版歷程中的參與者之一。 【2011】桌遊俱樂部 《桌遊俱樂部》創刊於2011年3月,創刊之初是一本小開本刊物,後來才調整成了一般常見的月刊雜誌大小。關於這本雜誌其實的記憶並不深刻,因為這是極少數我沒有創刊號的桌遊雜誌,記得是當時創刊號的內容實在不是我的菜,出於錢包的限制我就沒有買過。印象里這本雜誌剛開始的幾期內容和後來的其實差距很大,創刊號送的四血閃神曹操也成了當時的一個有趣的話題。 不過,後來據說是更換了一批製作團隊讓內容產生了飛躍的變化,雜誌開本也變成了雜誌更流行的大開本。改版後的內容是很接地氣的,板塊設置很靈活,會反映很多當時論壇、貼吧上的內容。選題上以國內桌遊行業和圈內的產品、人物、事件為主。由於,這本雜誌我沒有太多接觸,這里就不多說了。 【2011】桌遊DESIGN 《桌遊DESIGN》是當時一本比較特別的雜誌,誕生於2011年7月,定價為25元(推廣價22元》是本半季刊,主編孫華寧。內容初期強調「專業性」,從「探討中國桌遊發展之路,構築桌遊產業交流平台」的宣傳語中就可見一斑。雜誌內容也的確非常豐富,尤其偏向遊戲深度分析、設計解析、人物專訪以及各種角度非常獨特的翻譯文章等等。並且每期都贈送原創遊戲也是一大特色,作者團隊更遍及大陸及港澳台。這對於當時只是看新遊戲怎麼玩的玩家來說,著實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視野和格局都頗為大氣,吸引了很多桌遊發燒友。 《桌遊DESIGN》在宣發過程中使用了各種事件營銷的手法,作為商業行為這其中褒貶與否全在各人不同看法,這里不多做累述。不過後來這本雜誌的內容逐漸偏離了最初的風格和特色,雖然依舊很豐富,但卻慢慢的不再有初期的那種吸引力,雜誌出版十餘期後停刊。 TIP:《桌遊DESIGN》的贈品很多,但我印象深刻的還是當時一款頗受歡迎的遊戲《風聲》的SP卡,大都是通過這本雜誌到玩家手中的。 【2011】Fun Sprite 這是一本在香港創辦的桌遊刊物,屬於免費雜誌通過各種渠道贈送給玩家和讀者。這本雜誌內容以香港本地桌遊行業和圈子為主,介紹在地桌遊文化的發展和遊戲產品等內容。前後共有三期,後來停辦,在香港之外比較少見。 【2011】 卡牌桌遊志 一本徹頭徹尾的山寨雜誌,雜誌名稱不難看出《卡牌桌遊》和《桌遊志》的影子。這玩意兒爛到什麼程度呢,本身根本沒有任何版權頁面,自然也沒有出版刊號,完全是以雜誌附贈讀物這種擦邊球的方式出來的,就是為了在當時越來越熱的桌遊雜誌出版中參上一腳,能騙一個是一個,當時網上買了這本雜誌而罵街的大有人在。雜誌內容全都來自網上的摘抄,直接挪用那種,而且因為是來自網絡很多圖片印刷出來之後解析度極低,非常模糊。用了很多TCG牌表、遊戲的FAQ,甚至就是規則書復述來充數。整個雜誌印刷色彩也是讓人翻著眼睛就難受,如果這是我的雜誌印成這樣,肯定早跟印刷廠打起來了。但就是這麼一坨狗屁不是的東西卻得以堂而皇之地面市,而且我印象里當時類似的山寨雜誌還有幾本,但基本這些雜誌存在的時間都不算長,這里僅舉這一本做個例子,就不再多浪費大家寶貴時間了。 【2012】MY桌遊 《MY桌遊》這本雜誌最大的特點是這是當時一個桌遊網絡平台「摸魚吧」的衍生品,雜誌只出版了很少的幾期,但相信看過的朋友一定印象深刻。因為這是繼《桌遊志》之後第二個封面以三次元妹子為主打的的桌遊刊物。內容則比較輕松易讀,而且依託「摸魚吧」的資源和特點,《MY桌遊》也有很多網絡平台自身誕生出來的內容。不過這本雜誌的壽命並不長,只有很少的幾期就停刊了。 【2012】桌遊盒子中文版 這本雜誌是著名的國外桌遊雜誌spielbox 的正式中文引進版本,由前面提到的《桌遊DESIGN》的出版方——索易傳媒引進。因為全彩印刷、保留原版贈品、附帶光碟和引進雜誌等原因,自然身價不菲,定價台幣280,港幣50。有趣的是上面沒有人民幣定價,我印象中是40多塊錢的樣子,而且只能通過桌遊店買到。這個價格哪怕在現在也是一本相當昂貴的雜誌了,更何況是十年之前。後來還有關於引進版權資質等方面的一些傳言,但未經證實。總之,由於種種水土不服的原因,雜誌在出版了沒有幾期就銷聲匿跡了。 【2012】DICE時代漫遊 2012年2月15日,我和當時一位朋友——趙勇權一起創辦的實體桌遊雜誌《DICE時代漫遊》雜誌創刊號誕生了,和當時大部分桌遊雜誌不同,我們為了差異異化區分也出於自己的愛好,讓那會還不是那麼多人知道的克總坐上了封面的第一把交椅。當時趙勇權有著豐富的雜誌創辦經驗,於是他擔任了雜誌的主編負責通盤管理,而我則負責內容輸出邊學邊干。我們的編輯團隊也是來自身邊的朋友們,分散在北京、天津、上海和哈爾濱等地,用20天肝出了一本128頁的樣刊。現在想想真的是憑著熱血就一猛子跳進了這個行業里,我和主編兩人都在當年辭職,全職投入到雜誌創辦之中。 《DICE》的定位是主打桌遊文化,對標時尚類刊物展現形式的雜誌,所以定價不低是25元,而且沒有贈品。每期一個大策劃主題是雜誌的特色,而且封面也是畫家專門根據大策劃主題繪制的。在辦刊的2年中,我們進行了台灣環島采訪推出了台灣專刊,向德國埃森派出了記者進行一線采訪,成為了全國第一個采訪到喬治·馬丁本人的平面刊物。 慢慢的,這本雜誌得到了讀者們的認可,口碑越來越好,這也成為後來我們去做其他事情的口碑基礎,當時接觸的很多從業者和讀者都成為我現在還在往來的朋友。不過,很遺憾的是這本雜誌的確有些生不逢時,趕上了實體雜誌日漸萎縮的時代,卻又沒能等到桌遊大環境快速發展的現在。於是,在連續虧損之後,熱血沒能抵過現實。2013年12月,最後一期《DIEC時代漫遊》雜誌給我們的雜誌劃上了句號。 雖然最初的團隊如今已經天各一方,但我非常感謝這兩年的經歷,沒有這兩年的打磨我不會在今天如此義無反顧地在這個行業中越走越深。沒有經歷這個創業過程中如同電視劇情一樣的段子,也不會有我如今對待很多事情的態度和方式。總而言之,這個過程里雖然失去了很多,但得到的也著實不少,有得有失而已。苦辣酸甜五味雜陳,其中的回憶留待以後無聊時再慢慢整理出來~ 【2013】三國智吧刊 這是2013年由國內一款著名的原創TCG遊戲《三國智》的出版方,四川前景文化公司(也就是後來的盒中閃電公司)出版的刊物,是其百度貼吧的官方製作,內容以《三國智》產品、賽事、新聞和互動為主。 【2014】IN桌遊 《IN桌遊》是一本台灣的桌遊刊物,定價149台幣,推廣價129台幣。2014年12月創刊,共出版12期及1本特刊。雜誌以遊戲介紹為主,設計了諸多板塊內容非常豐富易讀,生動有趣。 其實說到這本雜誌就不能不提到雜誌的主編——羅紹徽。可能這個名字大家很陌生,但如果說到他的筆名,想必大多數從業者和玩桌遊年頭多一些的玩家都是耳熟能詳,他就是「小柴」。可以說小柴的桌遊介紹文章是多年前引導兩岸三地許多桌遊玩家入坑的引路文章,他的Blog網誌「玩桌遊還是被桌遊玩」也曾是所有使用中文的玩家中都熟悉的名字。幾年前北京的桌遊展會上,小柴還曾帶來他的桌遊書籍,不知道本文讀者中是否有人買到。在這樣的主編召集下,《IN桌遊》的作者團隊幾乎集齊了所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台灣本地桌遊文章的創作者,是島內桌遊刊物的代表。 【2015】桌遊人 《桌遊人》也是一本台灣的桌遊刊物,由大陸玩家也比較熟悉的出版商——大玩創意出版製作。出版人楊東岳,主編閃琳,換句話說就是這對夫妻檔在出版遊戲的空隙,利用業余時間創辦的一本刊物。雜誌的呈現非常清新文藝,內容則不僅局限在台灣桌遊圈子,而是談天說地無所不包,只要是桌遊延伸出的話題都可能會涉獵。雜誌雖然有定價100台幣,但很多情況下其實都是贈送的。不過可想而知的是,作為一個遊戲出版商,大玩桌遊並沒有那麼多時間和人力來維持這樣一本雜誌刊物的製作,所以《桌遊人》僅出版兩本就告一段落。 至此為止,我這篇關於中文地區桌遊實體刊物的回顧也就結束了。隨著《桌遊志》實體版本停刊,正式代表著中文地區內已經沒有了紙質出版的桌遊刊物。不過,作為一個多年來關注和參與到桌遊刊物出版中的一員,我卻並不覺得這個看似有些傷感意味的標志事件真的是傷感的。因為《桌遊志》並不是就此停刊,而是和「桌遊圈」合並繼續一種新的方式重新起步。 在我看來,實體雜誌的消失是時代特性所決定的,而新媒體的發展則恰恰是這個新時代的產物。或許下一次咱們就來聊聊桌遊新媒體的發展,回望傳統媒體時代兩相對照,也會有許多有趣的收獲。另外,以音頻、視頻為載體的桌遊媒體平台更是發展迅速,在這個網絡時代里更具傳播性,新的時代產生新的事物,桌遊還會繼續發展,而桌遊媒體也絕不會停滯不前。 在過去的十年里,桌遊媒體從無到有伴隨著中國桌遊行業的發展而發展,並以不可替代的作用記錄和推動著整個行業變遷的過程,也成為我們如今回頭去分析中國桌遊行業發展歷程的重要資料。而在下一個十年里,希望桌遊自媒體能繼續扮演好這個獨特且重要的角色,見證桌遊行業贏來更好更快的發展! 更多桌遊內容請關注公眾號:瞬間思路(BG_CON) 來源:機核

微觀化石中的微小磁性顆粒記錄了古代的氣候條件

據媒體報導,5600萬年前,隨著全球氣溫升高5到8攝氏度,新的陸地哺乳動物進化,熱帶森林擴大,巨大的昆蟲和爬行動物出現,海洋的化學成分也發生了變化。在這一切中,位於現在的新澤西州的海洋中的細菌通過形成微小的磁性顆粒,保持了對其環境變化的記錄。現在,這些顆粒和它們的記錄是這些微生物留下的所有東西。由於有了新的研究工具,這種記錄終於被讀取了。 在發表在《古海洋學和古氣候學》雜誌上的研究中,包括猶他大學博士生Courtney Wagner和副教授Peter Lippert在內的研究人員報告了通過分析磁性化石顆粒或磁化石可以發現的氣候線索。 「我們根據形狀和大小來解釋這些不同的磁化石種群的相對豐度,這是細菌種類的一個功能,以編碼環境變化,這些變化在其他化石數據集或地球化學代用指標中並不明顯,」Lippert說。 利用他們的FORC方法(FORC代表一階反轉曲線,一種對岩石或沉積物樣本中的磁性特徵進行磁測量和統計描述的方法),他們從古代沿海海洋沉積物中挑出了三個不同的磁化石子集。 Wagner表示:「每個磁化石種群都告訴我們一些關於環境的不同情況。」一個由 "巨大的針狀 "磁化石組成,與鐵的增加和含氧和脫氧海水之間的梯度擴大有關。另一個包含 "等長 "的磁化石,它可能記錄了海洋中更穩定的長期條件,最後一個包含 "拉長 "的磁化石,它可能表明季節性條件。」 這些結果很重要,因為它們允許研究人員在類似於地球目前正在經歷的全球變暖事件中跟蹤海洋的化學狀況。例如,結果似乎表明,新澤西州海岸的氧氣在古代變暖事件接近開始時迅速下降,然後氧氣水平在此後波動。 Wagner稱:「所有這些對於理解氣候變化在今天和未來將如何影響這些敏感的沿海生態系統具有潛在的意義。」 來源:cnBeta

研究稱「抬高」木屋可能有助於減少導致瘧疾的蚊子叮咬

據媒體報導,目前已經有一些地方的民眾將房屋建在木樁上,以避免季節性洪水。然而,一項新研究表明,這樣做也可能大大減少被攜帶瘧疾的蚊子叮咬的風險。 根據英國杜倫大學的研究,在非洲,大約80%的瘧疾致病蚊子叮咬發生在夜間的室內。此外,盡管已知蚊子可以飛到離地面約8米(25英尺)的地方,但它們通常會呆在更低的地方。考慮到這些事實,該大學的科學家與丹麥皇家建築藝術學院的研究人員合作,在甘比亞建造了四個實驗性的小屋。 在40天的時間里,每個小屋每天晚上都有兩個人睡在不同的蚊帳里。此外,每周有一間小屋保持在土壤上,而其他三間小屋則被抬高,使其地板分別高出地面1、2和3米(3.3、6.6和9.9英尺)。每周都有不同的小屋被設置在不同的高度,因此每個人都有機會待在不同高度的小屋里。 每天早上,從放置在每個小屋的燈光陷阱中收集甘比亞按蚊(以傳播瘧疾而聞名)雌性蚊子。當對昆蟲進行計數時,研究人員發現升高3米的小屋的蚊子比地面上的小屋少84%。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差異可能是由兩個因素造成的。 「首先,瘧疾蚊子已經進化到可以在地面上找到人類,」該研究論文的主要作者、杜倫大學的Steve Lindsay教授表示。「第二,在更高的高度,從木屋里出來的二氧化碳氣味柱被風迅速吹散,所以蚊子發現更難找到人去叮咬。」 科學家們承認,如果增加小屋的高度成為標準做法,蚊子可能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適應並飛得更高。盡管如此,該研究確實表明,這仍然絕對值得一試。作為額外的獎勵,由於升高的小屋可能比地面上的小屋更涼爽,居住者可能會更願意在經過殺蟲劑處理的蚊帳中過夜。 這篇論文最近發表在《皇家學會界面雜誌》上。 來源:cnBeta

媒體:黑猩猩有獨特的「握手」方式

據法新社巴黎5月25日報導,科學家耗時12年觀察黑猩猩行為後發布研究報告稱,黑猩猩會採用一些其所屬社會群體特有的「握手」方式。報導稱,黑猩猩通常被視為最接近人類的靈長目動物,具備執行復雜任務的能力,如使用工具。 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動物行為專家埃德溫·范萊文對尚比亞奇姆豐希動物收容所內的數十隻黑猩猩進行了研究。他在那里得以觀察到兩個不同群體的黑猩猩一些重復且特有的手勢。 刊登在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通訊》雜誌上的研究報告稱,在做一個與相互捉虱子有關的手勢時,每個參與者會伸出自己的一個手臂放到頭上,並用另一個手臂觸碰其夥伴的手腕或手,或者乾脆就抓住對方的手。 范萊文注意到,一組黑猩猩的握手方式顯然比另外一組「更果斷」。 他還發現,雌性黑猩猩比雄性黑猩猩更容易接受握手,雄性黑猩猩寧願抓住對方的手腕,可能是為了顯示其支配力量。 范萊文說,不同群體的黑猩猩養成了一些不同的習慣,這表明,它們是在自己的群體中形成這些社交習慣的。 他認為,黑猩猩似乎養成了握手的習慣,並在某種程度上將其當作一種儀式。握手已融入兩個個體的社會交往過程中,同時可在一種已經算親密的活動(比如捉虱子)中建立特殊連接。 在范萊文看來,這是黑猩猩具備保護「傳統的穩定性」這一能力的證明。人類的這一行為被稱為文化堅持。 報導稱,無法以一些基因或環境因素為理由來解釋這一行為,因為兩個群體的構成幾乎一樣。 來源:cnBeta

麥克法蘭 預告 再生俠宇宙系列 可動人偶 產品 雜誌圖

再生俠宇宙系列 可動人偶 產品 雜誌圖 來源:78動漫

麥克法蘭 預告 DC Multiverse/多元宇宙 可動人偶 產品 雜誌圖

DC Multiverse/多元宇宙 可動人偶 產品 雜誌圖 來源:78動漫

牛油果中的一種化合物可能指向更好的白血病治療方法

圭爾夫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說,牛油果中的一種化合物最終可能為更好地治療白血病提供一條途徑。食品科學系的Paul Spagnuolo博士說,這種化合物以一種酶為目標,科學家首次發現這種酶對癌細胞的生長至關重要。 該研究最近發表在《血液》雜誌上,重點關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它是白血病中最具破壞性的形式。大多數病例發生在65歲以上的人身上,只有不到10%的患者在診斷後存活五年。Spagnuolo說,白血病細胞有較高數量的一種叫做VLCAD的酶參與其代謝,細胞依靠這種途徑生存,這種化合物很可能是藥物治療的候選,這也是VLCAD首次被確定為任何癌症的目標。 他的團隊在眾多化合物中篩選了以尋找任何可能抑制這種酶的物質,結果最好的一種是來自牛油果。 早些時候,他的實驗室研究了鱷梨素B,一種只在鱷梨中發現的脂肪分子,可能用於預防糖尿病和管理肥胖症。現在他渴望看到它被用於白血病患者。 "VLCAD可以是一個很好的標志物,以確定適合這種類型的治療的病人。它也可以成為衡量藥物活性的標志,"Spagnuolo說。"這為最終在人體臨床試驗中使用這種分子奠定了基礎"。 目前,65歲以上被診斷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者中,約有一半進入姑息治療。其他人則接受化療,但藥物治療具有毒性,最終依然可能導致患者死亡。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努力尋找可以使用的毒性較小的藥物。"談到早期使用鱷梨素B治療糖尿病的工作,Spagnuolo說:"我們完成了一項人類研究,將其作為一種口服補充劑,並且已經能夠表明它有著相當好的耐受性。" 來源:cnBeta

BANDAI: 21年9月 網限 HGUC系列 梅薩F02型(指揮官機) 雜誌圖

新品價格    3,300円(稅10%込) 發售日期    2021年9月 廠商    BANDAI 來源:78動漫

BANDAI: 21年9月 網限 HGUC系列 梅薩F02型 雜誌圖

新品價格    3,190円(稅10%込) 發售日期    2021年9月 廠商    BANDAI 來源:78動漫

BANDAI: 21年10月 ROBOT魂 MS-09R-2 里克·大魔II Ver.A.N.I.M.E. 雜誌圖

新品價格    8,250円(稅10%込) 7,500円(稅抜) 發售日期    2021年10月 廠商    BANDAI 來源:78動漫

Medicom 預告 MAFEX系列 X-戰警 琴葛蕾 可動人偶 雜誌圖

MAFEX系列 X-戰警 琴葛蕾 可動人偶 雜誌圖 來源:78動漫

「星際訪客」和太陽系彗星中探測到鎳

英國《自然》雜誌19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發現,科學家團隊在「星際訪客」——2I/鮑里索夫周圍包裹的彗發中探測到鎳,這一發現是該星際彗星的起源和它誕生時所處條件的有力提示。由於觀測到的溫度過低無法使金屬升華,因此這一發現超出了所有研究人員的預期,其也暗示了一種不為人知的機制的存在。 迄今在太陽系中觀測到的星際天體只有兩個:第一個1I/'奧陌陌被認為具有小行星的特徵;第二個就是更為神秘的2I/鮑里索夫,顯示出了彗星活動的證據。 彗星由行星形成後殘留的塵埃和冰組成,能提供人類對早期太陽系化學組成的深刻見解。彗星的組成,是從對彗發的觀測結果推斷而來的。彗發是圍繞在彗星周圍的一團塵埃和氣體,由於彗星的溫度一般很低,無法將金屬離子釋放到彗發中,因此彗發中通常不存在金屬。但有一個例外——靠近太陽的彗星,那里的溫度預計超過了鎳升華所需的700開爾文(K)。 此次,包括波蘭雅蓋隆大學科學家在內的研究團隊探測到的鎳原子之所以出乎意料,是因為在觀測時間(2020年1月)內,2I/鮑里索夫距離太陽還很遠,當時的溫度估計在180K。為了驗證確實是鎳原子蒸氣,研究團隊基於估算的入射太陽能水平和2I/鮑里索夫的速度運行了鎳釋放模型。結果與觀測數據基本吻合。科學家們認為,在低溫下,鎳可能通過名為光致離解的過程被一個含鎳分子釋放,而光子會在光致離解過程中分解化合物。 這一結果與在太陽系彗星的冷彗發中檢測到鎳的證據相符,該證據同樣發表於《自然》雜誌上,其顯示了2I/鮑里索夫與太陽系彗星具有的相似性。比利時列日大學科學家在這項獨立研究中證明,太陽系彗星的冷彗發中存在氣體鎳(和鐵)。而兩項研究的團隊成員都認為,這些彗星與2I/鮑里索夫之間的相似性表明,「星際訪客」的未知誕生地與我們的太陽系很相近。 在同時發表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美國奧本大學科學家評論稱,如果人類能確定常見彗星和2I/鮑里索夫中鎳和鐵的起源,則能揭示不同行星系間相同的有機化學過程這一重要課題。 來源:cnBeta

科學家推出以酶為基礎的實驗性新療法 或可幫助預防兒童的蛀牙

據媒體報導,許多兒童的飲食通常是高糖的,也沒有養成良好的刷牙習慣,因此特別容易蛀牙。然而,一種實驗性的新療法可能會有所幫助,它利用酶來削弱牙齒上形成的牙菌斑。蛀牙是由生長在牙齒表面的細菌生物膜--通常被稱為牙菌斑--引起的。 據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稱,生物膜實際上由變異鏈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組成。兩者通過白色念珠菌細胞壁上的甘露聚糖分子聯系在一起,這些分子與細菌分泌的糖基轉移酶(Gftb)結合。更糟糕的是,口腔中糖的存在導致Gftb也產生類似膠質的聚合物,稱為葡聚糖。因此,即使定期刷牙,牙菌斑也很難清除。 口服藥物有時被用來殺死變形鏈球菌,盡管研究人員指出,這種藥物不一定會影響已經形成的牙菌斑,另外它們可能會傷害有益的細菌和口腔組織。相反,由Geelsu Hwang副教授領導的團隊研究了打破細菌和真菌之間聯系的方法。 在實驗室測試中,科學家們將三種不同的甘露聚糖降解酶應用於生長在類似牙齒表面的生物膜,在唾液介質中。五分鍾後,人們注意到,生物膜的厚度明顯減少--細菌和真菌之間的結合也是如此--使得該物質更容易通過刷牙等方法清除。 作為額外的獎勵,酶提高了生物膜周圍唾液的pH值,使環境的酸性降低,從而不利於齲齒的形成。此外,由於細菌和真菌本身都沒有受到酶的攻擊,它們不太可能對治療產生抗性。 該團隊現在正在研究如何將使用時間縮短至兩分鍾,並希望最終能將這種酶納入兒童可以每天使用的非酒精類漱口水。 關於這項研究的論文最近發表在《mBio》雜誌上。 來源:cnBeta

《尚氣》男主劉思慕登國外雜誌封面 寫真美圖欣賞

《尚氣與十戒傳奇》男主劉思慕登上《男士健康》雜誌6月刊封面,成為該雜誌史上第一個登上封面的東亞演員和模特。《尚氣與十戒傳奇》為漫威電影宇宙第25部電影作品,屬於漫威電影宇宙第四階段,由德斯汀·克里頓執導。 劉思慕、梁朝偉、奧卡菲娜、楊紫瓊、陳法拉、張夢兒、弗羅里安·穆特魯、錢信伊等聯合出演。9月3日北美開畫。 寫真美圖: 來源:cnBeta

大規模的血液采樣研究確定了阿爾茨海默病風險的預測因素

雖然科學家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確切病因仍不清楚,但一些研究開始表明,這種疾病的生物標志物可能在症狀出現之前很早就顯示出來,這就為患者的早期診斷和更好的治療帶來了前景。一項新研究(據稱是其類型中最全面的研究)已經證明了血液中某些蛋白質的濃度如何能夠提前預示病情的發作,並且已經確定了一種可能甚至有助於觸發病情的蛋白質。 從嗅覺測試到血液測試再到眼部檢查,科學家們正在探索許多可能性,以尋找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診斷工具,而且理由非常充分。由於沒有辦法治療或逆轉與該疾病相關的認知能力下降,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機會很可能是在這些症狀開始出現之前。通過追求這些類型的技術,研究人員可能能夠提前幾年甚至幾十年發現阿爾茨海默病的跡象。 在這些可能性中,血液采樣被認為是一個特別有希望的可能性。我們已經看到一些早期研究證明了這種診斷技術的高度准確性,通過掃描血液中被稱為tau和amyloid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被認為推動了與該疾病有關的有毒大腦斑塊和纏結的形成。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新研究以很大的方式擴大了這一范圍。科學家們首先分析了大約十年前收集的4800多名中年和老年受試者的歷史血液樣本,在他們的血漿中確定了近5000種獨特的蛋白質。其中38種蛋白質的異常水平被發現與收集樣本後五年內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較高 「明顯相關」。 接下來,研究人員測量了1993年至1995年間從11000多名年輕受試者身上採集的血液樣本中的蛋白質水平。在2011年至2013年的後續臨床評估中,同樣的38種蛋白質中的16種的異常水平與近20年後的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有關。對涉及其中一些蛋白質的冰島受試者的血液樣本進行的單獨審查驗證了這些發現,發現其中六種蛋白質在大約十年後再次與阿爾茨海默病風險的增加有關。 該研究可能發現了不僅僅是基於血液的生物標志物似乎與阿爾茨海默病風險相關。科學家們還將這組蛋白質與過去對阿爾茨海默病的遺傳聯系的研究進行了比較,發現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其中一個名為SVEP1的蛋白質實際上可能參與了該疾病的誘發。該蛋白被發現是與痴呆症有關的更大的蛋白網絡的一部分,而循環水平與大腦中易受阿爾茨海默病病理影響的部分的萎縮有關。 這項研究的高級作者Josef Coresh表示:「這是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分析,它揭示了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的多種生物途徑。我們發現的這些蛋白質中的一些只是疾病可能發生的指標,但有一個子集可能是有因果關系的,這是令人興奮的,因為它提出了未來以這些蛋白質為目標進行治療的可能性。」 科學家們希望在這些發現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在長期研究中收集的血液樣本中的蛋白質,以發現更多可能成為新療法目標的阿爾茨海默病的潛在誘因。 該研究發表在《自然-衰老》雜誌上。 來源:cnBeta

研究稱鬃獅蜥胚胎的性別「逆轉」取決於溫度

據媒體報導,鬃獅蜥胚胎可以使用兩套不同的基因來成為雌性蜥蜴--一套由性染色體激活,另一套由發育過程中的高溫激活。2021年4月15日,坎培拉大學的Sarah Whiteley和Arthur Georges 在《PLOS遺傳學》雜誌上發表了這些新發現。 在許多爬行動物和魚類中,發育中的胚胎的性別取決於周圍環境的溫度。這種現象被稱為溫度依賴型性別決定,是在20世紀60年代發現的,但盡管經過半個世紀的深入研究,科學家們仍無法了解其發生的分子細節。研究人員在新的研究中通過研究鬃獅蜥的這一現象,調查了製造雌性所需的生物化學途徑。雄性鬃獅蜥有ZZ性染色體,而雌性則有ZW性染色體。然而,高溫可以推翻ZZ性染色體,導致雄性蜥蜴發育成雌性。 Whiteley和Georges比較了具有ZW染色體的鬃獅蜥與暴露在高溫下的ZZ動物在發育過程中哪些基因被開啟。他們發現,最初,兩類雌性動物的不同發育基因組是活躍的,但最終這些途徑匯聚在一起產生卵巢。這些發現支持最近的研究,即細胞內古老的信號傳遞過程有助於將高溫轉化為性別逆轉。 這項新的研究首次表明,在鬃獅蜥中有兩種產生卵巢的方式,並使我們更接近於了解溫度如何決定性別。該研究還確定了可能參與溫度依賴型性別決定的幾個候選基因。這些發現為未來的實驗奠定了基礎,以弄清每個基因在感知溫度和指導性發育中的作用。 Whiteley補充說:「這項工作最激動人心的部分是發現該機制涉及普遍存在且高度保守的細胞過程、信號通路和染色質修飾的表觀遺傳過程。這些新知識使我們更接近於了解溫度如何決定性別,所以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生物學時代。」 來源:cnBeta

墨西哥研究人員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

墨西哥研究團隊日前宣布,確認一具恐龍化石源自距今約7200萬年的鴨嘴龍科副櫛龍屬的新品種恐龍。研究人員推斷該恐龍能用頭冠發出低頻聲音來嚇唬天敵或呼朋引伴。這個研究團隊由墨西哥國家人類學與歷史研究所和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上述研究結果發表於荷蘭《白堊紀研究》雜誌。 墨西哥國家人類學與歷史研究所網站發表聲明說,新發現的這具恐龍化石來自鴨嘴龍科副櫛龍屬恐龍,其體型不小,首尾總長度在8米至12米之間,僅尾部就有約6米長。 研究人員最初於2013年在墨西哥中北部科阿韋拉州挖掘出這具恐龍化石的尾部,之後逐漸發現更多部分,直到挖掘出80%的頭骨化石後確認,這是此前沒有報告過的新品種恐龍。研究人員給這種恐龍命名為「Tlatolophus」,意為「話語頭冠」。 研究人員說,這具恐龍化石的頭部有空心骨質頭冠,長達1.32米,類似於一種喇叭結構,其內部空間連通鼻子和氣管,正是這個頭冠讓恐龍能夠「說話」。研究人員推斷,藉助這個頭冠該恐龍能發出響亮的低頻聲音以嚇跑捕食者或吸引伴侶。 墨西哥國家人類學與歷史研究所在聲明中說,這具恐龍化石的發現在墨西哥考古學領域較為獨特。科阿韋拉州所在地在數千萬年前是熱帶地區,當時一定發生了某種事件創造出特定條件,讓上述恐龍的遺骨乃至其化石保存至今。 來源:cnBeta

科學家們剛剛意識到15年前發現的恐龍化石的特殊之處

據媒體BGR報導,三角龍是最具代表性的恐龍群體之一的最著名成員,在通俗文化中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恐龍,但這種可以長到30英尺長的強大野獸並不是角龍科恐龍的第一個同類。角龍科家族有許多成員,而一個全新的成員周三在《科學》雜誌上首次被描述。 Menefeeceratops sealeyi的化石最初是在1996年由新墨西哥州自然歷史和科學博物館的一位名叫Paul Sealy的研究人員發現的。當時,它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但研究人員現在對它進行了詳細的檢查,並確定它確實是角龍科的一個全新的物種,而且它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古老的物種。 發現該恐龍是一個全新的物種是很重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它被發現的地點。該物種的標本,包括同一地區同一動物的多塊骨頭,是在新墨西哥州的Menefee地層中發現的。由於大多數發現的角龍科恐龍標本都位於北方數百英里處,這種新的恐龍如此古老而又如此遙遠的南方,給科學家對這些恐龍的理解投下了一個曲線球。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彼得-多德森在一份聲明中說:"在過去的二十年里,我們對角龍多樣性的了解有了驚人的增長。"其中大部分是在更北的地方,從猶他州到阿爾伯塔省發現的。特別令人激動的是,在如此遙遠的南方,這一發現比以前發現的任何ceratopsid都要早得多。它強調了Menefee恐龍動物群對於了解整個北美西部晚白堊世恐龍動物群的演變的重要性"。 另一個有趣的說明是恐龍本身的大小。根據現有的化石證據,研究人員估計,這些生物最大長度約為15英尺(約4.5米)。與人類相比,這可能顯得很大,但與三角龍相比,它就顯得微不足道了,三角龍身長可達30英尺(約9米)。 新的物種名稱Menefeeceratops sealeyi,是對它被發現的地區、恐龍的家族群以及1996年的原始發現者Paul Sealy的致敬。 來源:cnBeta

塗上氧化石墨烯 普通纖維也能自帶「返回鍵」

近日,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高超教授課題組首次發現,濕法紡絲制備的氧化石墨烯纖維在溶劑觸發下,能實現精確可逆的融合與分裂。尼龍、蠶絲、不銹鋼絲、玻璃纖維等傳統高分子、金屬和陶瓷纖維表面塗上一層氧化石墨烯後,也能夠具有「組裝—精確還原」的功能。這項成果5月7日刊登於《科學》雜誌。 融合柱與節點融合網之間可逆轉變的宏觀照片 受訪者供圖 高超說:「所謂精確可逆,就是物體的數量、尺寸、組分、結構和性能等在一次融合—分裂循環之後可以恢復到原始狀態。普通材料製品一旦融合便難再復原。」課題組研究發現,氧化石墨烯自身帶有特殊的性質,包括豐富的含氧官能團、超柔性、自黏接等特性。多根氧化石墨烯纖維融合後的粗纖維密度大、孔隙率少,這就使得材料的親和力剛剛好,彼此能夠融合,也能分得開。 記者看到,課題組將13500根氧化石墨烯纖維「融合」成了一根黑柱子,使其能承受680倍的自身重量。黑柱子浸入水溶劑後,如一縷頭發般散開,分離成13500條纖維。這一過程中,單個氧化石墨烯纖維的體積膨脹率達到近40倍,提供了充分的表面形變空間。 「在溶劑中纖維變軟了,就可以拿出來編織成節點融合的網。這張網保持了一定的強度,可支撐一輛玩具車。也就是說,這些纖維再融合之後依然能作為功能材料來使用。」高超說,神奇之處在於,氧化石墨烯纖維的這種特殊屬性還能應用到別的材料上。 高超表示,相比於已有的研究,課題組此次完成的氧化石墨烯基纖維精確可逆的融合—分裂過程是可控的,而且材料尺寸大,對於在可逆組裝過程中固體界面的獨特現象、材料的有效回收和重復利用等方面具有啟發意義。 來源:cnBeta

英國《PlayStation官方雜誌》更名 標志著官方電子遊戲雜誌的終結

據Eurogamer消息,長期發行的英國《PlayStation官方雜誌》現已更名為《Play Magazine》,標志著官方電子遊戲雜誌的終結。 Official PlayStation Magazine(《PlayStation官方雜誌》簡稱OPM)已經運營了25年,是繼2014年10月關閉的任天堂官方雜誌和2020年3月關閉的Xbox官方雜誌後,英國最後一家官方授權的主機雜誌。 英國未來出版社表示:「所有美好的事物最終都會結束,我們和索尼都覺得《PlayStation官方雜誌》終於到了它該退休的時候,但是我們仍然喜歡PlayStation和雜誌,我們知道你們(讀者)也是如此,所以《Play Magazine》誕生了。」 《PlayStation官方雜誌》於1995年11月發行,當時正值PSone在歐洲上市。未來出版社向主機製造商(即索尼)支付了一筆授權費用,以便在雜誌封面上印上「官方」一詞。《PlayStation官方雜誌》曾是世界上最暢銷的電子遊戲雜誌,在90年代末,每月銷量能達到50萬份。 來源:遊民星空

PlayStation官方雜誌宣布停刊 將更名為《Play》

在去年《Xbox官方雜誌》宣布停刊之後,Future Publishing近日決定將正式停刊英國《PlayStation官方雜誌》,結束其15年之久的出版歷程。訂閱這本雜誌的用戶已經收到了停刊通知。Future集團宣布,這本雜誌將更名為《Play》,保留原始編輯團隊。這次變更的具體原因並未公布,有猜測稱Future集團並未能與索尼續簽授權協議。 這次更名意味著官方遊戲雜誌33年的歷史走向終結。《任天堂官方雜誌》於2014年10月停刊,美國《PlayStation官方雜誌》於2012年停刊,《Xbox官方雜誌》在2020年4月停止運營,這些雜誌均屬於Future集團旗下。首本官方遊戲雜誌是任天堂自家的《Nintendo Power》,從1988年7月一直運營到2012年12月。 《PlayStation官方雜誌》創刊號在2006年冬天出版,如今已經走過15個年頭,曾一度成為世界上最暢銷的遊戲雜誌。好在這本雜誌目前只是更名而非徹底停刊,原班編輯、作者和設計師都將繼續製作《Play》雜誌。 Future集團在發送給訂閱用戶的通知中也確認了這一點,寫道「我們的目標是讓《Play》比之前在PlayStation遊戲世界中走得更深更遠。最關鍵的是,這是由原班團隊打造的雜誌,有著同樣的深度業界渠道、高品質的文章和所有關於PlayStation的內容」。 來源:3DMGAME

研究稱由反物質構成的恆星可能「潛伏」在銀河系中

據媒體報導,反物質是正常物質的反狀態,人們認為它已經從我們的宇宙中被「驅逐」。但是,它是否仍然潛伏在銀河系中,甚至作為恆星潛伏在那里呢?天文學家們現在已經確定了一些可能是這些「反恆星」證據的信號,並計算出其中有多少可能隱藏在我們的星系中。 盡管聽起來很科幻,但反物質是非常真實的。簡單地說,它與普通(或重子)物質完全一樣,只是它有相反的電荷。這意味著,當物質和反物質的粒子相遇時,兩者會在一陣能量中相互湮滅。 根據我們最好的宇宙模型,物質和反物質應該在大爆炸中以同等數量產生,但今天,物質似乎在宇宙中占主導地位。反物質只在大型強子對撞機等儀器中以微量產生,或通過自然過程,如閃電、颶風、宇宙射線相互作用、放射性衰變,或來自中子星和黑洞的等離子體射流。 那麼,所有的反物質都去哪兒了?似乎它幾乎完全從與正常物質的相遇中被消滅了--而我們只是幸運地有多餘的物質留下,否則宇宙將是一個非常空曠的地方。但也許這個比例並不像科學家此前認為的那樣傾斜。從理論上講,只要附近沒有正常物質來破壞它,反物質就沒有理由不能形成恆星和星系、行星甚至生命。這是一種耐人尋味的可能性,但也是一種極難驗證的可能性--畢竟,「反恆星」會像普通恆星一樣發光。 然而,它們可能會以其他方式顯示出自己。由於「反恆星」很難出現在一個完全沒有正常物質的空間區域,科學家們有可能通過伽馬射線的閃爍來發現它們,這些伽馬射線是由游盪得太近的「流氓」物質粒子湮滅後發出的。 而這正是天文學家們在一項新研究中所追尋的東西。研究小組分析了費米太空望遠鏡10年來的數據,檢查了5787個伽馬射線源,以尋找那些可能是「反恆星」的伽馬射線。雖然很多其他天體也會發出伽馬射線,但研究人員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來自單點的、具有類似於物質-反物質湮滅所預期的光譜的天體上。 果然,在這些數以千計的來源中,研究小組找到了14個符合要求的來源。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是「反恆星」--研究小組承認,它們更有可能是更知名的伽馬射線發射體,如脈沖星或黑洞。但至少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由此,研究小組推斷出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可能存在多少顆「反恆星」的估計數。他們發現,如果「反恆星」像普通恆星一樣分布,並且如果它們除了電荷之外沒有任何區別(反物質研究仍在研究的東西),那麼我們將看到大約每30萬顆普通恆星中就有一顆「反恆星」。研究小組說,原始的「反恆星」可能也傾向於通過在星系周圍巨大的、稀疏的光環中「閒逛」來躲避注意。 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想法,也是一個需要進一步研究以尋找更多證據的想法。 該研究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D》雜誌上。 來源:cnBeta

Hottoys 預告 1/6系列 美劇 旺達幻視 可動人偶 產品 雜誌圖

1/6系列 美劇 旺達幻視 可動人偶 產品 來源:78動漫

新華熱評:一個敢寫一個敢發,反智論文何以過審?

近日,一篇熟雞蛋變成生雞蛋並孵化出雛雞的論文在網上瘋傳。許多網友表示,一個敢寫一個敢發,此等反智論文究竟是如何過審的? 該論文全稱《熟雞蛋變成生雞蛋(雞蛋返生)——孵化雛雞的實驗報告》,由《寫真地理》雜誌刊發,作者郭平、白衛雲,單位鄭州春霖職業培訓學校。 論文描述,該校師生在教室里,通過用超心理意識能量方法,便將煮熟的雞蛋返生成功;返生後的雞蛋孵化成雛雞,並已經成功返生了40多枚。 記者查閱發現,《寫真地理》雜誌是由吉林省新聞廣電局主管、吉林省輿林報刊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主辦的國家正規出版期刊。與此同時,該文還被中文三大期刊資料庫之一的《維普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收錄。 如此反科學的文章堂而皇之登上學術期刊,究竟是在侮辱大眾的智商,還是有什麼灰色利益鏈條? 教書育人的老師本該為人師表,發表這樣的論文給學生起到了什麼樣的示範作用?退一萬步講,也是缺乏科學精神。同時,正規學術期刊對偽科學論文大開綠燈,小了說是把關不嚴、自貶身價,大了說是敗壞了學術風氣、傷害了科技事業。 希望有關部門對此深挖徹查,還教育和科研一個清朗空間。 來源:cnBeta

人民銳評:這枚「返生」的熟蛋,到底刺痛了什麼

煮熟的雞蛋能「返生」?河南鄭州春霖職業培訓學校校長郭某發表論文稱,在其指導下,學生利用「超心理意識能量方法」,使煮熟的雞蛋變成生雞蛋並孵化小雞。消息傳出,瞬間「炸屏」。目前,鄭州市人社局審批部門已到涉事學校進行調查,吉林省也派出工作組調查《寫真地理》雜誌出版單位。 熟蛋返生,聽起來像是奇思幻想,本質卻是公開站在科學對立面上。讓人無法接受的是,郭某表示不僅做了實驗,而且「極其成功」——據說「返生」了40多枚,還把「實驗報告」寫成論文發表在「學術期刊」上」。而在這之前,郭某還做過「超意念實驗:熟綠豆的返生實驗」,稱學員可跟熟綠豆「對話」。 反科學,這是大多數人對「熟蛋返生」的第一判斷。究竟如何做到熟雞蛋返生?郭某表示:「培訓的內容不便多說,是核心機密。」郭某身後的學校同樣頗為「神奇」,除了教給學生「超心理意識能量方法」,還開展能量訓練和教授意念移物,比如土遁、火遁、水遁、風遁、木遁、岩遁等,且收費不菲。如果只是個人突發奇想、自說自話,公眾頂多也就是一笑了之,但是作為一個職業培訓學校,他們是開班授課,而且開出了高昂培訓費,擺明了要拿荒誕不經的想法去誤人子弟、謀取不義之財。我們不禁要問,這麼明目張膽反科學的學校到底是如何辦起來的?有關部門是如何審批的?監管部門是怎麼管理的? 剝開這枚「返生」的熟雞蛋,看到騙子熟悉的套路,看到算盤打到飛起的生意經,我們還需要審視,這樣的「成果」到底是怎麼發表在學術期刊上,這樣的學術期刊又是怎樣的期刊? 多年前,對胸口碎大石的江湖雜耍,觀者多是笑笑而已,畢竟那是表演。而如此招搖撞騙,以科研的名義寫成論文,豈不讓學術蒙羞?據報導,涉事期刊存在收取版面費的問題,有關部門有必要查核事實,如果屬實,背後的違規問題必須得到嚴肅處理。 剝開這枚「返生」的熟雞蛋,我們還看到的是郭某數不清的頭銜:咨詢專家、研究中心副主任、課題組副組長、聯誼會副理事長……這些身份含金量如何?是否名副其實?到底是什麼人給她頒授的?有待相關部門查證。 各方調查已陸續展開,期待這些調查更深入、更全面,除了敲碎「蛋殼」,更要淨化熟蛋返生的生成土壤。社會,容不下欺騙的殼;科學,容不下一枚撒謊的蛋。 來源:cnBeta

刊發「熟蛋返生孵小雞論文」雜誌社:系投稿 曾經過專業人員審核

已經煮熟的雞蛋還能「返生」?甚至孵出小雞?近日一篇題為《熟雞蛋變成生雞蛋(雞蛋返生)-孵化雛雞的實驗報告》的論文在知乎、微博等多個網絡平台上引發熱議。文章宣稱:「『雞蛋返生』,顧名思義,由熟雞蛋再變成生雞蛋。 這是一個難以想像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這樣奇特的現象確實在鄭州春霖職業培訓學校發生了。一群特別培訓的學生,在郭萍老師指導下,正在進行一個奇特實驗,即熟雞蛋重新變成生雞蛋,並將返生後的生雞蛋進行孵化成雛雞,並且已經成功返生了40多枚。」 澎湃新聞記者4月26日注意到,在萬方數據平台上能檢索到這篇《熟雞蛋變成生雞蛋(雞蛋返生)-孵化雛雞的實驗報告》。文章刊發於《寫真地理》雜誌2020年22期,作者鄭州市春霖職業培訓學校校長郭平和河南某醫院醫生白衛雲。 另外,澎湃新聞26日上午從刊發上述文章的《寫真地理》雜誌社方面確認,上述文章是作者投稿,確實去年刊發於該雜誌。 《寫真地理》雜誌社一名工作人員方面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目前論文投稿只接受與地理相關的文章,版面費為800元。對於稿件內容是否要接受審核,《寫真地理》工作人員表示,會交由專業人員審核,上述《熟雞蛋變成生雞蛋(雞蛋返生)-孵化雛雞的實驗報告》也經過了審核後發布。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