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泉州教師:潛心研究 宣傳文化遺產恆久價值

來源:泉州網

台海網4月12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作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星羅棋布的文化遺產令人珍視,也吸引著南來北往的遊客前來「打卡」。面向越來越多的關注者講好泉州故事,就包括要講好文化遺產故事。因此,梳理文化遺產內容、做好相關研究,成為一代代泉州專家學者的重要工作。

在研究泉州文化遺產的人群中,「80後」泉州姑娘李雙幼無疑是年輕面孔。十幾年前,因工作關係,她結識了《泉州文庫》整理編纂出版委員會一群孜孜不倦研究歷史文化的專家學者,由此與泉州府文廟及泉州文化結下不解之緣:識別年代久遠的碑刻,研究文廟建築和空間記憶、文化傳承的關係,教授傳統文化課程、引導學生們尋找文化遺產里的奧秘。

「80後」泉州教師:潛心研究 宣傳文化遺產恆久價值

李雙幼在講述府文廟碑記歷史

從碑刻中瞭解府文廟重大意義

2006年,從大學歷史系畢業後,李雙幼進入泉州學研究所,從事地方文化研究。「因工作關係,我經常拜訪位於泉州府文廟蔡清祠的《泉州文庫》整理編纂出版委員會的老師們,一來二去,跟不少專家熟識。」她說,認識這樣一群愛泉州、懂泉州的老專家,為她打開了一扇近距離觀察泉州的窗戶。

李雙幼最開始認識府文廟,源於那里的一方方碑刻。那年,泉州文史專家、《泉州文庫》修編參與人楊清江問她,有沒有興趣幫忙整理府文廟碑刻。李雙幼本就對歷史有著濃厚興趣,便答應下來。那段時間,她利用閒暇時間,拿著碑刻拓片,逐字逐句辨認,在電腦上整理碑刻文字。由於年代久遠,不少拓片上的字跡已模糊,她經常在府文廟泡大半天,找到偏僻處的碑刻便認真推敲比對,還原文字原貌。

有兩方碑刻,給她留下深刻印象。一方碑刻記錄了清代捐資修繕文廟的地方人士名錄,「捐資修繕者來自許多地方,有南安、安溪、同安,還有福州,他們中有以個人名義捐資,也有以商會、船隊名義捐款。這一份長長的名單令人震撼,說明當時各行各業人士對文廟的認同,對儒家文化的尊崇。」另一方碑刻是泉州歷史上最後一名科舉狀元吳魯為重修陳紫峰祠所撰寫的碑文。明代理學家陳紫峰學問淵博,有「泉州第一通」之稱,李雙幼因此對府文廟有進一步認識——這里不光是祭孔與教育之地,還與地方文脈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泉州歷史上的許多名人,或者曾在府文廟接受教育,或者主政泉州時在府文廟留下印跡,它成為泉州的文化地標。」

此後數年,她主筆校對《陳紫峰先生文集》,再度與陳紫峰在文字里「相遇」。一次又一次地,她通過史料與古建築、古人產生聯結、有了共鳴。

發揮所長傳遞文化遺產價值

文史界前輩們的熱忱,潛移默化影響著李雙幼。深入發掘文化遺產價值意義,向更多人推介文化遺產,成為她的自覺行動。

以府文廟為例,在李雙幼眼中,這太特別了。歷史上,它是儒家祭祀場所,是地方教育學宮,龐大的建築群中還包括鄉賢名宦祠;現在,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知名景點。這片意義非凡的建築群,又是如此「接地氣」。府文廟門前廣場上,晨練的市民、參加「百姓大舞台」的演職人員來來往往,成為人們的日常活動場所之一。

研究文化記憶課題時,她將府文廟作為考察對象,於是有了課題成果《文廟建築的空間記憶和文化傳承》。她說,泉州府文廟在歷史變遷中,始終發揮著與文化教育、文化傳承有關的作用,當代,它在社會教育和信息傳播方面,顯示出大眾化組織與社會化滲透的新動向,發展形成古色古香的文化園區。

如李雙幼所言,府文廟通過活態傳承利用,融入人們的尋常生活:李文節祠設為「泉州府文廟南音樂府」,堅持舉辦非遺活態展示;莊際昌狀元祠設立「百姓書房」;崇聖祠作為臨時展廳,舉辦小型文物、藝術展覽;蔡清祠為《泉州文庫》整理編纂出版委員會辦公場所,常年舉辦儒家典籍書庫展覽……

現在,李雙幼是黎明大學老師。從老一輩那里耳濡目染的那份守護與堅持,通過她的傳道授業,影響著更多年輕人。她為學生們講中國文化,談及儒家思想時,會引導大家實地探訪府文廟,思考為何在大成殿里,除了有孔子,還配祀有顏回、孟子等先賢哲人。從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中得到靈感,她研究非遺圖像符號里的文化意義,比如「魚」這一圖像,是如何從遠古的圖騰信仰,變為民間繪畫里的吉慶圖案,又成為文創作品的靈感來源。

她說,來自業界的接力守護,來自民間的自發熱愛,讓泉州的文化遺產歷久而彌新,「見人、見物、見生活」,充滿生命力地「活」在人們精神文化生活中。(記者蔡紫旻/文 林勁峰/圖)

來源:kknews「80後」泉州教師:潛心研究 宣傳文化遺產恆久價值